1、體力勞動者骨關節磨損嚴重,如何處理?
長時間堅持一個姿勢或做一個動作之後,如果感覺到骨頭或關節有酸痛、不適感覺,就應該引起注意,不再堅持不良動作或姿勢,給身體一個自我修復的時間。
當關節活動時,軟骨相互壓縮、放鬆,可以像海綿一樣吸進營養,排出廢物。關節如果長期不活動,軟骨無法有效地得到營養,也會出現退化變性及破壞。
但是,不恰當的以及過度的運動又會造成關節的過度負荷,導致關節軟骨損傷。保護關節和軟骨最好的方法是游泳,不僅全身肌肉關節參與運動,而且水的浮力又可減輕對關節的沖擊和磨損。其他不負重或少負重的運動也可,如快步走、騎自行車等,活動量以身心舒適、微微出汗為宜;應盡量避免負重下反復屈伸膝關節活動,如登山、爬樓、深蹲、打太極拳及提重物等。
2、老年人右膝骨關節炎,磨損嚴重,用什麼葯
估計醫生已經向你介紹過,通常的醫院用葯還只是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的,所以假如疼痛劇烈時,可以吃一些醫院開的止疼片,但是如果疼痛可以忍受,建議你少吃葯,畢竟葯物只能緩解疼痛而且還有副作用,這是沒有辦法的。另外,平時應該多做專業的關節康復體操,注意攝取對關節有益的東西。至於
家庭器械、拔罐、電療、按摩等方法屬於理療手法,基本作用於肌肉部分,也可以暫時緩解不適,但是對於損傷的關節內部是沒有什麼效果的。畢竟退行性關節炎的真正原因不是肌肉,而是內部軟骨的磨損退化,導致骨質增生,所以軟骨一日不恢復,關節炎則一日無法根本解除。
對患者來說,得了退行性關節炎後,彎曲不便,行動受阻,生活諸多不便!嚴重者關節變形,甚至卧床不起,給他們帶來巨大痛苦。 也有人一部分後期患者,實在無法忍受痛苦,不得不採用關節置換手術。但是人工關節除了價格昂貴外,並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更重要的是它終究是「身外之物」,運動不靈活自不必說了,稍有撞擊又容易出現脫臼,誤傷等意外,此外它也有使用壽命,幾年過後還要再手術。
鑒於這種情況,目前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逐漸擯棄既有的關節療法,普遍採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用於臨床治療,並且取得了臨床上的關節軟骨再生的驗證。它為人們徹底克服退行性關節炎帶來明亮的曙光。現在,在歐美日等為中心的國家中,已經形成了世界性的關節代替療法的巨大潮流,在歐洲一些國家,已把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萃取物認定為葯品,日本也選定了專門企業提供臨床之用。 但是,因為選材困難,加工講究,而價格稍微昂貴。 你可以查查看,然後根據自己的病情和經濟條件調整用量,一段時間後再到醫院確認恢復的情況,希望徹底痊癒,早日康復!
3、膝蓋軟骨磨損怎樣修復
你好,膝關節軟骨磨損可以導致出現骨性關節炎,這是膝關節退行性變的表現,你可以做一下熱敷,按摩,外用膏葯處理,服用氨基葡萄糖治療,並可以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潤滑關節,平時避免劇烈運動。
4、我五十五歲,是個膝關節磨損性骨性關節炎患者。病史已七八年了。只能在家做家務,騎自行車鍛煉。
你的軟骨可能磨的差不多了,所以越來越疼,手術肯定不是唯一的辦法,想治療就得從病根下手,現在很多人對很多葯誇大其詞,最重要的是患者見證才能讓人信服
5、膝蓋軟骨磨損
你好,我是骨科醫師。
你母親的疾病可以診斷為「骨性關節炎",那位醫生不知道是不是專業的骨科醫生,他說的是不對的。
骨性關節炎一般老年人常見,屬於膝關節退行性變,就是年齡大了都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現在考慮是不是同時伴有半月板的損傷,建議做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明確,一般骨性關節炎影響日常的活動就需要手術治療了,手術的目的在於減緩膝關節蛻變速度,現在比較常見的術式為」關節鏡手術」,屬於微創手術,只在膝關節周圍打三個筷子大小的眼即可完成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一般的三級甲等醫院均能開展這項手術。
骨性關節炎在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但是很多人不認可手術,有心理負擔,這是錯誤的,不手術的話那些磨損游離的關節軟骨在膝關節內會加重膝關節的磨損。
葯物治療效果不好,比較常用的葯物有:氨基葡萄糖。
建議手術治療,最重要的是注意保養膝關節,避免重體力勞動。
6、膝關節骨膜磨損嚴重,半月板損傷,能不能康復?或者能緩解症狀的辦法?是否可以採用紫外線照射儀或補鈣?
應該是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的關節軟骨的變性,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完全恢復正常的。對於你現在的情況,可以採取關節熱敷,烤電,封閉等方法進行治療,配合服用氨基葡萄糖,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葯物進行治療。你要適當參加功能鍛煉,清淡飲食。
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表現為大關節炎的紅腫和疼痛,為遊走性的,建容易反復發作,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從你說的這些不好判斷具體的程度的,如果輕度的話,是可以保守治療的,但如果重度的話,是需要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平時注意保暖,不要受涼
7、膝關節炎,目前半月板磨損有渣,程度3級,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目前打的玻璃酸鈉吃的活血止痛的葯,但
要麼繼續保守治療,要麼手術。反正半月板損傷後是不可能完全康復的。
8、為什麼說老年人的關節更容易出現磨損?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病,初期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上下台階時膝關節疼痛加重等,嚴重者出現「O」型腿等關節畸形,影響行走,可能導致患肢殘疾。目前,其已成為影響老年人膝關節功能最常見的疾病。根據我國2015年發布的《中國骨關節炎防治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約有1.5億人患骨關節炎,其中大多數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人群。
既往醫學研究通常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磨損所導致,但為什麼老年人的關節軟骨更容易發生磨損呢?針對這一難題,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張英澤院士帶領科研團隊經系統的解剖學、影像學、生物力學和臨床研究,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和微創治療方面,日前取得了破解性進展。
張英澤院士在其系列骨科研究中引入了力學原理,率先揭示了骨質疏鬆引發的人體骨骼不均勻沉降(也稱「差異性沉降」)在退行性關節病變發生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骨骼的「差異性沉降」理論,從骨骼的受力原理上闡明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
「差異性沉降」也稱「不均勻沉降」,是物體受到重力影響而發生的一種力學現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例如,路面偶爾會出現的塌陷,房屋像一側傾倒等,都是「不均勻沉降」現象。人體骨骼由於受到重力影響,也會出現「不均勻沉降」,當人體骨骼出現骨質疏鬆,疏鬆的部分就可能會在體重壓力之下出現「微骨折」,當這些「微骨折」日積月累,就會造成骨骼塌陷、下沉,關節變形等病變。
9、關節磨損嚴重能不能走路鍛煉身體
關節磨損嚴重能走路鍛煉身體。
骨與骨之間連接的地方稱為關節,能活動的叫「活動關節」,不能活動的叫「不動關節」。這里所說的關節是指活動關節,如四肢的肩、肘、指、髖、膝等關節。 關節由關節囊、關節面和關節腔構成。關節囊包圍在關節外面,關節內的光滑骨被稱為關節面,關節內的空腔部分為關節腔。正常時,關節腔內有少量液體,以減少關節運動時摩擦。關節有病時,可使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形成關節積液和腫大。 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肉附著,當肌肉收縮時,可作伸、屈、外展、內收以及環轉等運動。
出《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中醫學對關節一詞之用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為解剖部位名,即骨與骨相接之處,有屈曲伸展並旋轉活動功能者,稱為關節。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指(趾)關節等等,另有不能屈伸旋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其二則系瘡瘍癰疽病勢發展之時日順序之名詞。《外科正宗》卷一稱:「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之注文中曰:「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即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以此觀之,不可不察也。」兩種含義截然不同,不可不辨也。
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
關節面: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覆蓋稱關節軟骨。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骨面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潤滑作用。
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腔隙。內含滑液,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軟骨:減少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頭:與關節窩緊扣,進行運動。
關節窩:與關節頭緊扣,進行運動。關節的基本病變。
關節腫脹 常由於關節積液或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和炎症所致。
關節破壞 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性關節面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侵犯、代替所致。
關節退行性變——早期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變性、壞死、溶解,並逐漸為纖維組織或纖維軟骨所代替。
關節強直——可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
關節脫位——關節骨端的脫離、錯位。分為完全脫位和半脫位。
由於關節囊包圍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
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
⑴ 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有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度。
⑵ 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曲伸和迴旋運動。
⑶ 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
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度,女性約135度)。
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曲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度,伸45度,內收40度,外展20度,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
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拇指掌關節能做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
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
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放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
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由於細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和自身抗體的作用使關節的各部分,如滑膜、軟骨或軟骨下骨發生滲出,中性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以及細胞因子活動等炎症性反應,稱為關節炎。一般,按病因和臨床表現,關節炎可分以下幾類:
踝關節
1)感染性關節炎
2)原因不明的多發性關節炎
3)代謝內分泌病
4)退行性關節病
5)關節創傷
6)神經性關節病
7)過敏性關節病
8)出血性疾病
9)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關節趣聞:人的一生中,手指關節平均需要彎曲2500萬次。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10、膝關節軟骨磨損,如何治療?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老年人十分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病變。病理上表現為關節軟骨面進行性退變、軟骨面的磨損、軟骨剝脫、裸露的軟骨下骨表面硬化、軟骨下骨囊腔形成。關節邊緣骨增生、骨贅形成,若骨贅部分骨折或剝脫,陷入關節腔內形成 關節內游離體。除了關節軟骨退變外,病變還可影響到關節滑膜,在病變急性發作期,滑膜充血、水腫、滑膜增厚,滑液分泌增加。由於關節軟骨磨損退變,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征,包括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該病每次發作往往有一定誘因,如勞累、活動量增加、受風寒等,經治療後症狀和體征會緩解。但隨病變加重,每次發作間距縮短,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延長,最終可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在骨關節炎病因的探索中,發現很多因素與該病發生有著密切關系。遺傳、年齡、性別、運動、創傷,甚至肥胖等,都與骨關節炎發生有關。除此以外,還發現一些心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一些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等患者骨關節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有些學者認為,骨關節炎、高血壓病人年老者居多,這一人群中他們往往還伴有其他一些疾病,像肥胖、糖尿病等同樣是退行性骨關節炎的重要病因。老年高血壓病人退行性骨關節炎常侵犯髖關節、膝關節、第一掌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脊柱關節。某些內分泌、遺傳性疾病,如糖尿病,其軟骨細胞常有異常表現,因此即使受到正常應力,關節軟骨細胞也易退變。此外,外源性或內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常可引起骨壞死,導致關節力學的改變和退行性關節病損變化。如此看來,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十分復雜,病因是多元性綜合的結果。既有全身因素,又有局部因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而且各個病因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疾病轉歸最終聚焦在關節軟骨上,出現不可逆轉的軟骨退變。膝關節是人體主要負重關節之一,也是骨關節炎最好發的部位。膝關節骨關節炎以繼發性最為常見,即膝關節在其他原因基礎上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最常見原發病因有外傷,例如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髕骨骨折等;其次為異常負荷,例如肢體傳遞力線不正引起膝關節的內外翻畸形,或體重過度增加等。其他如關節內游離體、關節感染、剝脫性骨軟骨炎等也可引起繼發性骨軟骨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最常見症狀為膝關節的疼痛。初始時表現為鈍性痛,以後逐步加重。尤其多見於負重時或上下樓梯時疼痛,而平地行走時並無疼痛,休息後疼痛症狀即刻緩解。後期可出現上下樓梯和走平地時都疼痛,甚至休息時也可持續疼痛。有些病人可表現為靜止時關節疼痛,又稱「靜息痛」,即關節保持某一位置過久後,或在晨起剛站立行走時出現疼痛,關節僵硬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過多活動或負重後又出現疼痛,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關節軟骨血液迴流障礙,局部充血後壓力增加而造成。此外,骨關節炎還可以出現關節腫脹、伸屈活動受限、關節畸形、行走時膝關節搖擺不穩。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可有以下體征: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尤其是大腿股四頭肌萎縮可以較早出現,且較明顯;關節腫脹,關節腔內可以有積液,浮髕試驗陽性;膝關節周圍關節囊附著處,例如脛骨上端邊緣壓痛;按壓髕骨時可有擠壓痛;嚴重病例,膝關節可以出現屈曲畸形,膝關節伸屈活動受限,活動時關節內有吱吱聲。膝關節骨關節炎早期X線片可無明顯變化;以後可以發現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軟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關節邊緣有骨贅、脛骨隆突變得尖銳;到後期,關節間隙可以消失,股骨和脛骨關節面可以變形。膝關節呈現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膝關節骨關節炎可以採用葯物治療、手術治療、理療康復治療。從葯物治療看,既有中葯,又有西葯;既有內服葯,又有外用葯;既有全身用葯,又有局部注射用葯。目前最常用葯物有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例如吲哚美幸(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近年來又有更新的葯物問世,如西樂葆、萬洛;單純止痛葯有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曲馬多;肌肉鬆弛劑如乙哌立松(妙納);激素類如倍他米松(得寶松);軟骨修復葯物如硫酸軟骨素、氨基葡萄糖(維骨力和葡立膠囊);外用葯中有雙氯芬酸(扶他林)乳劑、依託芬那酯(優邁霜);局部注射葯有透明質酸鈉等。中成葯更是繁多,根據中醫辨證、辨病有多種方劑成葯可使用,絕大多數病人經上述治療,症狀都能得到緩解,如有條件可結合理療康復,症狀好轉更為滿意。部分病人病情較嚴重,一般葯物保守治療無效,對這類病人應該採取手術治療,如施行關節置換手術而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除了葯物、手術治療外,在整個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過程中,自我保護、自我保養也十分重要。症狀發作期應制動休息,症狀緩解期的日常起居生活要勞逸結合。總之,要根據骨關節病情變化、具體症狀與體征,採用綜合性治療方法,多數病人都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早預防,早治療,應當引起關注,氨基葡萄糖為唯一補充軟骨的有效的生理活性物質。非甾體類葯物只能對症治療。經過葯理學家幾十年的努力與探索,會引起胃部不適的消炎止痛葯越來越少 了。由於生理性環氧化酶被抑制後,會引起胃部不適、出血等症狀。因此葯理學家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設計出一種只抑制誘導性環氧化酶的消炎止痛葯,也就是說這類葯物對生理性環氧化酶不起作用、不會被抑制,或少抑制,而主要針對誘導性環氧化酶,將它抑制,或大部分被抑制。在這一設計理念影響下,近年來出現不少新葯,這類葯物很少出現胃腸道副作用。例如前幾年出現的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近幾年被賞識的西樂葆、萬絡,就是屬於這類葯物,它們的副作用很少,主要是發揮它們抑制炎症的作用,使臨床療效大大提高。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關節表面的軟骨出現老化,表現為軟骨內所含的基質成分和軟骨中膠原的排列出現改變。此時人體的負重關節,在反復的周期性應力的刺激下,關節軟骨出現磨損,關節表面不平整,關節表面單位面積所受應力明顯增加,進一步加重關節表面軟骨的磨損,使骨關節炎進行性加重。了解了骨關節炎發生發展的過程,就不難理解,當膝關節已經出現骨關節炎的情況下,每天進行上下樓梯的過度操練,從力學角度來說,對膝關節並無任何好處,反而在過度的操練中,對膝關節的關節表面軟骨進一步損害,因此有些病人在進行了這樣高強度的操練以後,出現了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對於膝關節骨關節炎而言,適當的鍛煉對膝關節是有好處的,這種適當的鍛煉包括:在非負重的條件下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鍛煉關節的活動度;進行股四頭肌操練,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膝關節的穩定性。所有的鍛煉應掌握適度為原則,即膝關節的鍛煉並不加重膝關節負擔,同時在鍛煉後不應該出現疼痛、腫脹等不良反應。在膝關節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應當減少,甚至停止,以減少對關節內滑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