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能引起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病變首先侵及關節滑膜,以後破壞關節,引起關節畸形。約有17%起病於足,前足較後足多見,晚期引起嚴重畸形和疼痛,不能行走。前足表現主要為拇指向外偏斜及跖趾關節半脫位,跖趾關節偏向跖側。隨著病程的進展,足底部脫位的跖骨頭處可形成胼胝,常發生拇趾外翻畸形伴跖趾向外側偏斜,出現拇囊炎。隨著病程的發展,出現錘狀趾,患趾可嚴重偏斜並互相重疊,致使病人難以繼續穿著正常的鞋子。後足表現主要為足跟外翻畸形和後足骨性關節炎,嚴重者累及踝關節,可引起嚴重疼痛及步行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足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在於止痛、防止畸形和矯正畸形,恢復及保存功能,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綜合治療。1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嚴重者可行短期石膏或夾板固定,保持於功能位置。症狀明顯時需採用葯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葯、免疫抑制劑、激素、中葯等治療)。2 理療與功能鍛煉相結合,可以減輕局部症狀,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防止畸形的發生。在足部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嚴重畸形和功能障礙時,患者通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一種常用和有效的方法:1 早期的關節滑膜切除手術,可以改善關節功能,保護關節軟骨和骨組織;2 中期可進行關節清理手術,以防止或減慢進一步的關節損害;3 晚期出現嚴重畸形和疼痛時,需進行關節融合、人工關節置換或關節成形等手術治療,以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恢復肢體功能。
2、我的腳後跟是創傷性關節炎怎麼治療
乾燥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西醫治療沒有很好的方法,中醫辨證治療此病,往往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分為以下二種證型:
肺胃陰虛型 當患者表現為口乾舌燥,聲音嘶啞,口渴,口臭口苦,吞咽困難,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苔紅,手足心熱,脈象弦細。可給予益胃湯(麥冬、沙參、玉竹、生地),切記要用冰糖做引子,冰糖有生津之功效。
肝腎陰虛型 患者主要表現為眼乾、口乾,牙齦萎縮,大便干結,頭暈目眩,兩顴潮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無苔,脈象細數。宜補腎養肝,滋陰清熱。可用六味地黃丸。如熱盛,可吃知柏地黃丸。如出現關節疼、怕冷,可加制附片、桂枝等。
少用眼 多吃山楂和烏梅
郭會卿說,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調理,平時少用眼,不宜常呆在空調房裡。飲食上要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如絲瓜、蘿卜、冬瓜、蓮藕、荸薺、山葯、黑芝麻、海參等,避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以及蔥、姜、蒜及花椒等傷津助熱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此外要注意補水,宜多喝水、粥、豆漿等。
在治療的同時可配合一些食療,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山楂烏梅飲 山楂9克,烏梅3粒,百合9克,冰糖適量。將山楂、烏梅、百合放入鍋中,加水後開大火煮開後轉中小火約5分鍾,即關火,燜5分鍾即可飲用,此時加入冰糖即可;熱飲或冷飲皆可。
梨子粥 梨2個,洗凈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煮粥。該粥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
麥冬玉竹飲 麥冬、玉竹、生地各500克,水煎濃縮,加冰糖收膏,常對開水作飲料,也是有效的食療方。
3、足踝關節術後關節炎導致關節變形,是什麼回事
可能是魯接了吧!
4、腳足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
朋友你好!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關節疼痛的困擾。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年齡、性別、發作部位、症狀特徵,一般可以歸納出軟組織性、軟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導致的關節炎,如能及時就醫,對症治療,一般都能治癒或緩解。以下是常見的一些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後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並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此類患者主要是處於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於處於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6.外傷性關節痛由於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肩、腕、膝、踝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等)而引起關節疼痛。 7.化膿性關節炎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傷的病史,疼痛的關節可以有腫脹,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顯,但都有體溫升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血象升高等現象。 8.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後。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可引起關節的疼痛。 9.骨質疏鬆症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鬆症。 10.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20~45歲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不確定),疼痛、腫脹、僵硬多發生在手腕部位,並且關節的敏感與腫脹、疼痛同時發生,對稱發病(如雙手腕、雙膝蓋)。 11.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疼痛常見於拇指及第一跖趾關節(腳拇指外側)。主要是由於食用海鮮和飲酒進而誘發的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在急性期,患者局部紅腫、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在慢性期,患者可有疼痛、關節變形等表現。
5、為什麼會得關節炎??
礦物質缺乏,由於健康的關節在需要礦物質是膠原蛋白當中形成的,如果患者體內的礦物質發生了缺乏,這樣就很容易會導致滑液減少,而滑液是能夠保護骨骼末端不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沖擊,可以起到很好保護關節的作用,如果缺乏也就很容易會導致關節炎發生了。
2、過度的疲勞,由於過度的疲勞是會直接導致酸性體質發生的,而軟骨如果長時間的浸泡在酸性的體液當中就會發生降解,如果這個時候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當損失的軟骨成分同時存在於軟骨和骨骼當中,就很容易會在形成肉刺之後而導致炎症發生。
3、感染因素,如病人之前由於各種原因感染了一些病毒,這些病毒一旦對關節造成一定損傷之後,軟骨就會因為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而引發炎症,所以也就會直接導致這種疾病發生了。
4、關節內骨折,如果患者之前就做過關節手術或者是由於外傷因素而導致的骨折,這種疾病一旦發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組織是很容易會發生變形的,而當軟骨和關節內容物的耐應力發生降低之後就會造成關節不穩,嚴重的話也就會導致炎症發生了。
6、一般腳關節痛,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的人每逢寒冬臘月或陰雨綿綿季節,常會出現腰腿疼痛或原有症狀加劇的情況。病人以為患上了關節炎,個別醫生對患者也不經確診就開具一些止痛葯、消炎葯,甚至激素類治療。結果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有的還因長期吃「鎮痛片」止痛,導致了胃炎或胃潰瘍等多種疾病。
其實,這種因氣候變化或環境潮濕引起的關節痛,其正式名稱叫「風濕性關節痛」。由於該病發生和復發與「寒濕」密切相關,當陰雨天、寒濕冷空氣突襲或者冬季在戶外勞作過久,很容易導致發作和症狀加重,人們又把此病俗稱為「老寒腿」。
風濕性關節痛不屬於全身免疫性疾病,受影響的關節主要是腰椎和膝關節,表現為關節痛或伴酸脹感,但沒有關節紅腫、積液等炎症反應,也不會出現嚴重僵硬甚至畸形等後果。關節痛主要由寒濕刺激導致局部血流不暢引起,一般來說,只要脫離寒冷潮濕環境,關節痛即會逐漸消失,預後也良好。大環境無法改變時,也可通過增加室溫、加穿衣褲等驅濕保暖方法,也有助減輕症狀。盡量少接觸冷水或過長時間在寒冷戶外工作,也不失為有效的保健措施。
因為這種關節痛不是關節「炎」,因此治療時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更莫用激素類葯物。當關節疼痛較重時,可以短時間服用些止痛葯或非類固醇抗炎葯,但不宜久服。中葯對此病有特殊功效,初發時可用一些祛風除濕葯,疼痛較劇時,可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葯物,還可輔以按摩、針灸及理療等治療。經常發作者,平時服用些具有扶正祛邪的中葯,如人參、黃芪、當歸、刺五加等,做成葯膳或泡酒均可,能起到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7、每天用什麼泡腳對關節炎有好處
1、當歸乾薑浴:暖身袪寒。
受到寒氣影響,寒底人士或氣血循環較差的人士怕冷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進食溫熱補品如羊肉、鹿茸等補身外,不妨以一些溫熱活血的中葯來浸足浴,例如乾薑、附子和吳茱萸均是溫葯,具有散寒止痛和溫經通脈的功效,有助打通經脈,並幫助袪散寒氣,令身體溫熱。若能加強氣血循環,效果就相得益彰,可加入行氣活血的中葯如當歸和黨參等,令氣血暢順運行全身。
材料:
乾薑1兩、附子1兩、黨參1兩 、當歸1兩、吳茱萸5錢。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並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行氣活血,暖身袪寒。
2、荊芥防風浴:預防外感。
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受病邪,特別是風寒感冒更為普遍。想預防應不時用一些袪散風寒的中葯作食療,又或製成葯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預防風寒感冒,在初發期間更能減低惡化機會。中葯如荊芥、防風、羌活和紫蘇葉等均是發汗解表的中葯,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過發汗而袪除表邪,治療惡寒、發熱、頭痛等外感症狀。
材料:
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辛溫解表,袪風防感。
3、川芎白芷浴:溫肺通鼻。
正值轉季,除了容易患上風寒感冒外,肺氣虛的人士受到秋燥和寒氣的入侵,特別容易引發鼻敏感,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頭暈頭痛等,要紓緩鼻敏感不適,在袪風散寒之餘,可配合一些宣肺通鼻的中葯作足浴,例如白芷、辛荑花、蒼耳子和藁本等。
白芷和藁本都能袪風散寒,而辛荑花和蒼耳子則有宣通鼻竅的功效,能舒緩風寒感冒的不適,特別能針對鼻塞和頭痛。
材料:
川芎1兩、白芷1兩、辛荑花1兩、蒼耳子1兩、藁本1兩。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宣肺通鼻,止眩止暈。
4、丁香胡椒浴:利水消腫。
除了怕冷外,不少人一年到晚都會受水腫困擾,特別是腳部浮腫。其實水腫的問題與肺、脾和腎都有關系,全身的水腫多與腎功能轉差有關,而脾虛與肺虛則會令水氣和濕氣容易積於腳部。胡椒具有行氣的作用,而澤蘭、益母草和赤小豆均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溫腎助陽的丁香,以之浸腳,能增強整體機能,對去除水濕亦甚有幫助。
材料:
丁香5錢、胡椒5錢、澤蘭1兩、益母草1兩、赤小豆1兩。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溫腎袪寒,利水消腫。
足浴3大注意事項:
1.水的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特別是老人家,應先以手試試水溫。
2.飯前飯後或過飢過飽均不宜。
3.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出血病等人士未必適合足浴,應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
8、左足第一跖附關節炎怎麼治療
你自己的主觀感覺是什麼?就是有什麼症狀,是否受過傷
9、腳創傷性關節炎會不會留有後遺症
足關節包括踝關節,跗骨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關節,跖趾關節和足趾關節。在人體運動中,只要是站立,無論做什麼動作,都離不開足部各關節。尤其以踝關節為主,踝關節是人體負重的重要關節,而踝關節周圍韌帶對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韌帶損傷或踝關節輕微位置改變都能引起很多症狀,例如:腫脹、走路疼痛、甚至有些不敢走路。此類病人有些做X光檢查也看不出,通過手法觸診,能探清病因。採用手法復位後,能達到各韌帶及關節的正常生理位置症狀隨之祛除。也是需要指出,如果踝關節未經適當治療則可能導致踝關節不穩,容易反復扭傷和脫位,嚴重者合並創傷性關節性。找高手正骨復位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