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
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
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
臨床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最有效的葯物是DMARD,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說的特效葯,分為傳統的DMARD和生物合成DMARD,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最根本的葯物。
2、關節炎用什麼葯?
葯物治療
依據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伴發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葯物。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甾體類抗炎葯 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能緩解頭痛、肌肉痛,包括骨關節炎伴隨的關節疼痛,這類葯物起效快,在體內代謝較快,一旦代謝完畢疼痛馬上又開始,維持時間很短。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青黴胺、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軟骨保護劑 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軟骨基質的必需成分之一。此類葯物能夠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長期服用(2年以上)還能夠遲滯關節結構的破壞。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較慢,但葯物安全性佳,適合作為基礎治療用葯長期服用。
(3)慢作用抗風濕葯 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4)細胞毒葯物 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金獨春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是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的損害以及骨關節炎的症狀。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6)抗生素等 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積極有效的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治療。
(7)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包括急性期的葯物治療包括大劑量非甾體類抗炎葯或者秋水仙鹼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的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的苯溴馬隆。
參考網路供參考!
3、治療骨關節炎的葯物種類有那些?
骨性關節炎:也稱為退行性關節炎,即老百姓常叫的「骨刺」、「骨質增生」,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炎。說得簡單些就是關節的老化,累及膝、髖、腰椎等負重關節,引起肌肉疼痛、行動不便,是老年人特別是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 治療骨關節炎的葯物有: ①鎮痛劑:由於骨關節炎病人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葯易於發生副作用,且骨關節炎中滑膜炎症尤其在初期,並非是主要因素,疼痛並非都由滑膜炎所致,所以可選用一般鎮痛葯。所以可選用一般鎮痛葯。經研究,鎮痛劑和非甾體類抗炎葯兩者的止痛作用無顯著差別,而止痛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少。鎮痛劑可經常服用,也可只在痛時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服用。 芬必得又稱炎痛停或布洛芬綏釋膠囊。 主要因為布洛芬是有效的PG(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劑 ,具有解熱 、鎮痛及抗炎作用。將布洛芬製成緩釋劑 ,使葯物在體內逐漸釋放,2~3小時血葯濃度達到峰值,血漿半衰期為4~5小時,葯濃度波動較小。鎮痛劑可經常服用,也可只在痛時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服用。 ②非甾體類抗炎葯 ③腎上腺皮質激素布洛芬緩釋膠囊 【適應症】 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如頭痛、關節痛、偏頭痛、牙痛、肌肉痛、神經痛、痛經。也用於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
4、治療關節炎用什麼葯好
估計醫生已經向你介紹過,通常的醫院用葯還只是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的,所以假如疼痛劇烈時,可以吃一些醫院開的止疼片,但是如果疼痛可以忍受,建議你少吃葯,畢竟葯物只能緩解疼痛而且還有副作用,這是沒有辦法的。另外,平時應該多做專業的關節康復體操,注意攝取對關節有益的東西。至於
家庭器械、拔罐、電療、按摩等方法屬於理療手法,基本作用於肌肉部分,也可以暫時緩解不適,但是對於損傷的關節內部是沒有什麼效果的。畢竟退行性關節炎的真正原因不是肌肉,而是內部軟骨的磨損退化,導致骨質增生,所以軟骨一日不恢復,關節炎則一日無法根本解除。
對患者來說,得了退行性關節炎後,彎曲不便,行動受阻,生活諸多不便!嚴重者關節變形,甚至卧床不起,給他們帶來巨大痛苦。 也有人一部分後期患者,實在無法忍受痛苦,不得不採用關節置換手術。但是人工關節除了價格昂貴外,並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更重要的是它終究是「身外之物」,運動不靈活自不必說了,稍有撞擊又容易出現脫臼,誤傷等意外,此外它也有使用壽命,幾年過後還要再手術。
鑒於這種情況,目前在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逐漸擯棄既有的關節療法,普遍採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用於臨床治療,並且取得了臨床上的關節軟骨再生的驗證。它為人們徹底克服退行性關節炎帶來明亮的曙光。現在,在歐美日等為中心的國家中,已經形成了世界性的關節代替療法的巨大潮流,在歐洲一些國家,已把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萃取物認定為葯品,日本也選定了專門企業提供臨床之用。 但是,因為選材困難,加工講究,而價格稍微昂貴。 你可以查查看,然後根據自己的病情和經濟條件調整用量,一段時間後再到醫院確認恢復的情況,希望徹底痊癒,早日康復!
5、有哪些治療骨關節炎的特效葯?
奧泰靈6周一個療程,一年重復2-3個療程,可以有效緩解、治療骨關節炎疼痛
6、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7、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成葯有哪些?
中成葯有經濟、省時、服用方便的特點,對需長期服用中葯治療的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尤為適宜。對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配合西葯治療也有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疏風定痛丸。功能溫經散寒,散風除濕,通絡止痛,兼能強壯筋骨。適用於關節肌肉酸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肢體重著,四肢麻木,腰膝酸軟者。每次1 丸,每日2 次。
與疏風定痛丸功用相類似,能治療風寒濕痹而偏重於風寒的還有風濕骨痛片、九味羌活丸、散風活絡丸、小活絡丸、祛風舒筋丸、換骨丹以及_薟丸等。臨床均可選用。
(2)寒濕痹沖劑。功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肢體冷痛沉重,或腫脹,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沉遲者。
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具有上述症狀的患者還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筋丸、活絡丹等。
(3)寒熱痹沖劑。功能溫經除濕,散風清熱,涼血通絡。適用於肌肉關節腫痛,觸之發熱,但喜暖畏寒,或肌肉關節腫痛,觸之不熱,但自覺有熱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4)濕熱痹沖劑。功能疏風清熱,利濕通絡。適用於肌肉關節酸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近,得冷則舒,伴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此外還可選用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拈痛丸等。
(5)瘀血痹沖劑。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用於肌肉關節疼痛劇烈,為刺痛,或久痛不已,或痛處不移,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結,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膚甲錯乾燥,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具有類似功用的還有百寶丹、跌打丸、骨刺丸、舒筋活血丸等。
(6)_痹沖劑。功能補肝腎,強筋骨,散風除濕,通經活絡,蠲痹止痛。適用於痹證久病不愈,肌肉關節輕度腫脹、重著、麻木,腰膝酸軟,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滑細者。每次1 ~ 2袋,每日2 ~ 3 次。
(7)祛風止痛片。功能祛風止痛,散寒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適用於關節疼痛重著或麻木,遇陰寒天氣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者。每次6 片,每日2 次。
健步虎潛丸、金剛丸等除具有祛風散寒功用之外,又能補肝腎,亦適用於痹證日久兼見肝腎不足的患者。
(8)獨活寄生丸。功能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益肝腎。適用於腰膝酸軟而痛,關節酸楚,屈伸不利,喜暖惡寒,肢末欠溫或麻木不仁,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每次1 丸,每日2 次,溫開水加黃酒少許,空腹沖服。
薯蕷丸、人參再造丸、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補肝丸等均具有祛風濕,補氣血的功用,可隨證選用。
8、治療骨性關節炎的葯有那些特效葯?
物最多的是一種,是我們對症治療的這個非甾體止疼葯。因為不管怎樣,你發生一番炎症了以後,自身人體就會釋放一些酶,就說導致這些炎性指標升高以後導致釋放一些酶,會破壞,進一步破壞軟骨。所以說我們使用一些非甾體的葯的話,能抑制這些炎性因子的釋放,來阻止這些酶的釋放,來阻止軟骨的進一步損傷。當然如果,下一步我們就是要開始要病因治療,如果是感染的,那就要抗生素治療,如果是結核的,我們要抗結核治療,如果是類風濕的,我們就進行正規的類風濕葯物治療。
如果是骨性關節炎的,就說推行性骨關節炎的這種病的,這個治療方法就比較困難,因為這個本身就是一個,人體一個衰老的表現。這時候我們一般來說,這些葯物治療有一些營養軟骨的葯物,還有一些就是關節腔內打一些透明質酸鈉。但是這些治療效果是比較有限的,就像我們說我們人的衰老是不可逆的,也就是,骨性關節炎,所以這方面治療的沒有特效的葯物,但是我們可以給它控制一些症狀。當然到最後中末期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有手術來才幹預治療了。
9、治療關節炎的膏葯都有哪些
葯物治療
依據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伴發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葯物。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甾體抗炎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青黴胺、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軟骨基質的必需成分之一。此類葯物能夠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長期服用(2年以上)還能夠遲滯關節結構的破壞。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較慢,但葯物安全性佳,適合作為基礎治療用葯長期服用。
(3)慢作用抗風濕葯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4)細胞毒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金獨春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6)抗生素等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積極有效的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治療。
(7)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葯物治療包括大劑量非甾體抗炎葯或者秋水仙鹼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的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的苯溴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