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怕冷泡腳中葯關節炎

怕冷泡腳中葯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3-25 16:48:19

1、腿子和腳特別怕冷,是不是關節炎

血有點冷吧~

多用熱水泡腳。

多運動。

2、中葯泡腳的泡腳葯方

正所謂吃啥補啥,豬腎是我們日常經常說的豬腰子,豬腎有很好的補腎作用,特別是對於一些因為腎功能下降而出現的腰酸背痛等,都是有不錯的效果。

3、怕冷用什麼泡腳好呢

您好: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人們也把腳部護理作為一項主要的保健內容.泡腳,鹽泡,醋泡,姜泡等都成了推崇備至的泡腳方法.
意見建議:
偏方一
鹽水泡腳,殺菌,治腳氣
據小江介紹,鹽水泡腳方法很簡單,在半盆熱水中加入兩大匙鹽巴就行了.小江表示,經常用鹽水泡腳能殺菌消毒,防止腳氣病,還可以使足部皮膚保持光滑清潔.
那麼鹽水泡腳真的能治療腳氣嗎?
河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楊明表示,每天熱水泡腳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效果的,但是用一般的食鹽泡腳是沒有科學理論根據的.
偏方二
薑汁泡腳,散寒,治療手腳冰涼
「薑汁泡腳,就是在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生薑,有散寒的作用,對於緩解手腳冰涼症狀有很好的效果.」小江介紹說.
楊明表示,姜味辛性溫,如果內服,可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等不適症狀.用生薑水泡腳,並沒有什麼壞處,但是如果說通過薑汁泡腳就能治療某種疾病,是沒有依據的.
偏方三
醋泡腳,改善睡眠障礙
「在溫水中加入幾匙白醋,就是醋泡了,用醋泡腳,可以滋潤皮膚,還可消除疲勞,治療睡眠障礙.」小江說.
楊明解釋說,醋酸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可以幫助休息,恢復體力,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食醋對健康有所助益,但是用醋泡腳能改善睡眠的說法是民間經驗之談,醫學上並沒有此說法.
專家 中葯泡腳有助保健
,熱水泡腳時,如果能在熱水中加一些中葯,會有一定的強身保健作用.
氣虛的人可選用黨參,黃芪,白術等補氣葯.高血壓患者宜將菊花,枸杞子,桑葉枝,丹參等與冰片少許煎葯泡腳.若需要活血補腎,可選擇當歸,赤芍,紅花,川斷等.冬天皮膚乾燥,容易皴裂,可選擇桂枝,銀花,紅花等中葯,用砂鍋煎煮,然後將煎好的葯液去渣倒進桶里,再加入熱水,每天浸泡30分鍾左右.
生活護理:
,中葯泡腳只能起輔助治療的作用,千萬不要把它當做治病的方法,以免耽誤病情.

4、創傷性關節炎,泡腳葯方?

可以找個中醫大夫開點洗葯。不過洗腳保持的葯效有點短,可以用中草葯膏外敷,持續供葯。

5、寒從腳起,經常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什麼中葯材泡腳?

腳寒用什麼泡腳?

1、腳寒用什麼泡腳:生薑泡腳

生薑能刺激腳上的須管,改善血液循環,特別是經常怕腳冷的女孩子可以用用,首先要將生薑拍扁放入到小鍋中煮個十分鍾左右就好了,煮好之後然後加入適量的冷水泡腳即可。

2、腳寒用什麼泡腳:熱水泡腳

很多人都會嘗試這種熱水泡腳的方法,熱水的溫度要控制到40-50攝氏度,每次泡的時間也需要長一些,大約在二十分鍾就可以了,當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稍微發熱,或者是微微出汗的時候就可以了,用熱水泡腳的好處是很多的,尤其是經常腳冷的朋友可以多用熱水來泡腳。

3、腳寒用什麼泡腳:艾草泡腳

艾草泡腳和生薑泡腳的方法是差不多的,可以去適量的艾草三十克或者50克進行煮水,每周都可以用艾草泡一次腳。

4、腳寒用什麼泡腳:鹽水泡腳

鹽水能治療各種腳氣病,食鹽具有很好的殺菌功效,用熱鹽水泡腳能很好的殺毒除菌,從而實現食鹽泡腳治療腳氣的功效。用鹽水洗腳的方法,就是在盆子當中放入半調羹的鹽水,然後把水溫調得高一些,這樣用鹽水泡腳效果更好。

5、腳寒用什麼泡腳:桂皮泡腳

桂皮主要用於腎陽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6、腳寒用什麼泡腳:花椒泡腳

椒:花椒水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夠止癢殺蟲,因此,能夠有效地去除腳上的黴菌,減少腳步瘙癢難耐、出現細菌感染產生膿包的症狀。

泡腳時一定要注意副作用哦!

6、泡腳用什麼中葯好?

一、泡腳的優點:
1、安全;2、無痛苦;3、無毒副作用;4、廉價;5、有效;人們常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冼腳,肺潤腸濡;冬天冼腳,丹田溫灼」;6、方便;7、舒適。
二、泡腳水的組成:
泡腳水—般取自來水、河水、等為基水。通過泡腳治病的可根據不同疾病加入不同的葯物。
三、泡腳水的溫度:泡腳水的溫度以30~38度為宜,但最好不要超過40度。
四、泡腳容器的要求: 1、質地應無害、安全、保溫性能好。2、高度一般泡腳盆的高度最好超過20厘米〔沒過踝關節〕。3、結構可買一些微電腦浴腳器。
五、泡腳時間的要求: 1、每天安排泡腳幾次:如一般保健泡腳,每天一次即可;如患有某種疾病每天至少2次以上。2、每天什麼時間泡腳為宜:如2次,一般上午lO點1次,晚上睡前1次,因為睡前泡腳對消除疲勞大有好處可使人睡得更甜容易進入「倒床不復聞鍾鼓」的境界。廣為流傳的「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睡前洗腳,勝吃補葯」。3、每次泡腳時間多長為宜:一般為30分鍾以上,但對於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高血壓等要適當延長一些。每次具體時間還需根據泡腳者的年齡、性別、疾病情況等及泡腳後的感受來逐漸調整。
六、泡腳與按摩的關系:傳統的泡腳不包括按摩,現在有了新變化,有些廠家已生產出泡腳與按摩同時進行的泡腳盆,如沒買到可用手做一些足底按摩或一些其它按摩這樣結合起來效果最好。
七、泡腳的作用: 1、清潔皮膚的作用。2、擴張血管作用。3、降低血液粘稠度。4、緩解肌肉痙攣。5、鎮靜作用。
八、泡腳的注意事項:
l、注意衛生〔最好以家庭為主〕。2、切忌求快。3、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堅持不斷才能受益終生。4、兒童禁止泡腳。5、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禁止泡腳。6、出血性疾病禁止泡腳,〔包括急性外傷出血,如泡腳會引發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高血壓:鉤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葉20克、菊花20克。
失眠:磁石60克、菊花20克、黃芩15克、夜交藤30克。
肝脾腫大:三棱15克、莪術15克、延胡索15克、烏梅10克。
遺精、早泄:仙鶴草40克、黃芩10克、丹皮10克、芡實30克、女貞子30克、狗脊15克、桑葚30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
足跟、足踝關節痛:尋骨風30克、透骨草30克、雞血藤30克、乳香10克、沒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
將泡腳方劑煎湯至2000毫升左右,水溫保持在40攝氏度上下為宜。
泡腳中葯組成:雙花10g、大黃15g、元柏20g、紅化15g、地榆炭25g、白芷15g、制乳香15g、制沒葯15g、白花蛇舌草20g、蛇床子20g、附子10g,加水500毫升煮沸20分鍾,涼至40℃左右,每日2次,每次30分鍾至1小時,20天為一個療程。
本組病人均糖尿病,壞疽傷口清創消毒,並加強足部護理
少女痛經中葯泡腳:蒲黃20克,五靈脂20克,香附20克,延胡索20克,當歸2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沒葯10克。上葯加水2500毫升,煮沸15分鍾後離火,先以葯液蒸氣熏雙腳,待溫度適宜後將雙腳浸泡於葯液中。每次浸泡15-20分鍾,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劑葯重復使用兩天。於經前3天左右開始用葯,連用3-5劑,連續用3個月經周期。
經臨床觀察,多數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患者,在洗浴過程中疼痛便可減輕,一般用葯兩個月經周期後即可明
中葯泡腳去腳臭:原料是:葛根25克,五倍子15克,甘草15克,白帆25克。
把它們都到入鍋中後加入涼水,中葯煎煮前,最好先用涼水浸泡葯物約30分鍾,因為涼水能穿透植物的表面,使葯物濕潤變軟,細胞膨脹,讓有效成分能更容易溶解入水中。
煮中葯一般先用猛火,待水沸後改用小伙,煎煮約30分鍾,在煎葯期間,將葯攪拌二至三次,葯煎好了!
接一盆涼水,把煎好的中葯倒入盆中,就可以泡腳了。
泡腳
睡前泡腳(飯後一小時)
一.溫水(30--40度)以舒服為標准,涼了不斷加熱水.
二.時間(30--50分鍾)以全身舒展放鬆出汗為度.
三.加姜(棗大的一塊):煮開,適用初起風寒感冒,風濕,類風濕,關節病.
加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煮開可用兩次,適用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不好,腿腳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
加鹽:一平勺,適用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痛,性急愛生氣,急噪心煩,上火下寒,腿腳腫脹.
加花椒:10--3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濕疹.
加艾葉:一小把煮後用,適用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泡腳後按摩磕腳,磕腳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翹起來,雙腳互相磕打15--30分鍾

經典秘方
1.「六味家庭保健泡腳方」包括:當歸15克,紅花、蘇木、澤蘭、生地、桂枝各10克。
據醫生介紹,當歸被稱為「補血聖葯」,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虛血淤、虛寒性腹痛、跌打損傷、風寒痹痛、血虛腸燥便秘等症。保健之用必不可少的活血葯紅花,性辛、溫,歸心、肝經,有活血通經、祛淤止痛的功效。另外兩味活血葯蘇木和澤蘭,輔助功效甚佳。蘇木性甘、咸、辛、平,歸心、肝經,有活血療傷、祛淤通經的功效;澤蘭性苦、辛,微溫,歸肝、脾經,有活血調經、祛淤消癰、利水消腫的功效。清熱涼血葯生地,性甘、苦、寒,歸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發散風寒葯桂枝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的功效。
「六味家庭保健泡腳方」具有加快血液循環,舒筋活血,消除疲勞的作用,能使人感到輕松愉快,達到保健養生、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發生的目的。
2.當歸15克,紅花、蘇木、澤蘭、生地各10克,細辛6克 。細辛的功效:祛風,散寒,行水,開竅。 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
3.當歸15克、紅花、蘇木、澤蘭、伸筋草、黃芩。伸筋草的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 治風寒濕痹,關節酸痛, 皮膚麻木,四肢軟弱,水腫,跌打損傷。黃芩的功效: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 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4.高血壓:鉤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葉20克、菊花20克。鉤藤的功效:清熱平肝,熄風定驚。 治小兒驚癇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 目眩,婦人子癇。夏枯草的功效:清肝,散結。 治瘰癧,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桑葉的功效:祛風清熱,涼血明目。 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菊花的功效:疏風,清熱,明目,解毒。 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5.失眠:磁石60克、菊花20克、黃芩15克、夜交藤30克。磁石的功效:潛陽納氣,鎮驚安神。 治頭目眩暈,耳鳴耳聾,虛喘,驚癇, 怔忡。夜交藤的功效:養心,安神,通絡,祛風。 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 癰疽,瘰癧,風瘡疥癬。
6.熱鹽水泡腳:1.能預防腳氣。2.能助眠抗衰。3.可預防感冒:腳心受了寒暖,就會因反射而引起上呼吸道局部溫度的降升和抵抗力的減弱和增強,故有「洗臉宜冷水,刷牙需溫水,洗腳要熱水」一說。經常用鹽水洗腳,再按摩湧泉等穴位,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眠抗衰之效,還能使雙腳光滑整潔,也能預防感冒,甚至可以增強記憶力,使頭腦感到輕快。
鹽水洗腳的方法是,一般在半盆熱水中加入半調匙鹽即可,水溫可高一些,但腳部如有傷口,應暫緩鹽水洗腳,改用熱水泡腳。
對於心腦血管病人泡腳時,最好淹沒小腿肚,「小腿肚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可大大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效果更好。

7、每天用什麼泡腳對關節炎有好處

1、當歸乾薑浴:暖身袪寒。
受到寒氣影響,寒底人士或氣血循環較差的人士怕冷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進食溫熱補品如羊肉、鹿茸等補身外,不妨以一些溫熱活血的中葯來浸足浴,例如乾薑、附子和吳茱萸均是溫葯,具有散寒止痛和溫經通脈的功效,有助打通經脈,並幫助袪散寒氣,令身體溫熱。若能加強氣血循環,效果就相得益彰,可加入行氣活血的中葯如當歸和黨參等,令氣血暢順運行全身。
材料:
乾薑1兩、附子1兩、黨參1兩 、當歸1兩、吳茱萸5錢。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並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行氣活血,暖身袪寒。
2、荊芥防風浴:預防外感。
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受病邪,特別是風寒感冒更為普遍。想預防應不時用一些袪散風寒的中葯作食療,又或製成葯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預防風寒感冒,在初發期間更能減低惡化機會。中葯如荊芥、防風、羌活和紫蘇葉等均是發汗解表的中葯,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過發汗而袪除表邪,治療惡寒、發熱、頭痛等外感症狀。
材料:
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辛溫解表,袪風防感。
3、川芎白芷浴:溫肺通鼻。
正值轉季,除了容易患上風寒感冒外,肺氣虛的人士受到秋燥和寒氣的入侵,特別容易引發鼻敏感,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頭暈頭痛等,要紓緩鼻敏感不適,在袪風散寒之餘,可配合一些宣肺通鼻的中葯作足浴,例如白芷、辛荑花、蒼耳子和藁本等。
白芷和藁本都能袪風散寒,而辛荑花和蒼耳子則有宣通鼻竅的功效,能舒緩風寒感冒的不適,特別能針對鼻塞和頭痛。
材料:
川芎1兩、白芷1兩、辛荑花1兩、蒼耳子1兩、藁本1兩。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宣肺通鼻,止眩止暈。
4、丁香胡椒浴:利水消腫。
除了怕冷外,不少人一年到晚都會受水腫困擾,特別是腳部浮腫。其實水腫的問題與肺、脾和腎都有關系,全身的水腫多與腎功能轉差有關,而脾虛與肺虛則會令水氣和濕氣容易積於腳部。胡椒具有行氣的作用,而澤蘭、益母草和赤小豆均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溫腎助陽的丁香,以之浸腳,能增強整體機能,對去除水濕亦甚有幫助。
材料:
丁香5錢、胡椒5錢、澤蘭1兩、益母草1兩、赤小豆1兩。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鍾,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鍾。
功效:
溫腎袪寒,利水消腫。
足浴3大注意事項:
1.水的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特別是老人家,應先以手試試水溫。
2.飯前飯後或過飢過飽均不宜。
3.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出血病等人士未必適合足浴,應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

8、中草葯泡腳關節炎有沒有好辦法?

我這有葯 專治關節炎 祖傳的秘方 純中葯外敷 可根治 詳細質料加我QQ

9、媽媽風濕怕冷,求葯方想給她做中葯足浴

以下處方都可以用來做足療,選一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風濕性關節炎

(一)

【辨證】實熱痹阻。

【治法】清熱解毒,社濕宣痹。

【方名】退熱通絡湯1號。

【組成】雙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龍膽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蟬蛻15克,炙水蛭15克,烏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鮮蘆根適量煮湯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愛國方。

(二)

【辨證】寒濕風邪阻於筋骨。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名】加減風靈湯。

【組成】海風藤15克,威靈仙9克,吊子風12克,苡仁15克,防風12克,豹皮樟9克,布渣葉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世英方。

(三)

【辨證】風寒濕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失暢。

【治法】活血祛風,散寒除濕。

【方名】三痹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保朝方。

(四)

【辨證】寒濕之邪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祛風行濕,清化郁熱。

【方名】加味桂枝芍葯知母湯。

【組成】桂枝9克,麻黃9克,防風9克,附片9克,白術15克,蒼術15克,甘草15克,生薑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黃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唐祖宣方。

與怕冷泡腳中葯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