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顳頜關節炎的理療治療辦法有哪些?
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 顳下頜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咀嚼、發音、吞咽和表情等。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以20~35歲患病率最高。一般發生在一側,但有的可逐漸累及兩側。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一般病程較長,並經常反復發作,多屬功能紊亂,也可有關節結構紊亂或器質破壞,所以應引起重視,及早治療。 1.病因 (1)精神因素:臨床上,患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病員,常常有情緒焦急、易怒、精神緊張、好激動以及失眠等症狀。 (2)咬合關系:患者多有 關系明顯紊亂的情況,如 干擾、牙尖早接觸,嚴重的鎖 、深覆 ,多數後牙缺失, 面過度磨耗等。 (3)關節負荷過重:經常咬堅硬食物、夜間磨牙、緊張時咬牙習慣,使顳頜關節負荷過重,會導致本病的發生。 (4)偏咀習慣:單側咀嚼習慣會引起兩側關節不均衡運動,並影響兩側頜骨的發育和肌力量的平衡。長期的偏咀習慣易致顳頜關節功能紊亂。 (5)外傷、打哈欠張口過度、突然的寒冷刺激、不良坐姿及牙齒疾病等,也可造成顳頜關節、周圍肌群和韌帶的損傷而致發病。 (6)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也與本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2.臨床表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發展過程一般有三個階段:功能紊亂階段、結構紊亂階段、關節器質性破壞階段。 其臨床表現一般有以下三個主要症狀: (1)下頜運動異常:正常成人自然開口度平均約3.7厘米,開口型不偏斜,呈「↓」。本病患者則會出現開口度異常(過大或者過小),開口型異常(偏斜或者歪曲),開閉口時關節出現絞鎖等。 (2)疼痛:主要表現為開口和咀嚼運動時關節區或關節周圍肌群的疼痛。如關節有器質性破壞或肌痙攣時,相應的關節區和肌組織會有壓痛。 (3)關節彈響和雜音:正常顳頜關節在下頜運動時無明顯的彈響和雜音。本病常見的異常聲音有①彈響音,即開口運動中有「卡、卡」的聲音;②破碎聲:即開口運動中有「卡叭、卡叭」的破碎聲音;③磨擦音,在開口運動中有連續的似揉玻璃紙樣的磨擦音。 (4)此外,還常伴有許多其它症狀,如各種耳症,各種眼症,以及吞咽困難、語言困難、慢性全身疲勞等。 3.分類 (1)咀嚼肌群功能紊亂類:主要為各咀嚼肌的功能不協調、功能亢進和痙攣,實際上是關節外疾患。關節的結構和組織正常,以開口度異常和開口型異常以及受累肌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2)關節結構紊亂類:是關節紊亂綜合征中患病率最高的一類。為關節盤、髁狀突和關節窩之間的正常結構紊亂,以在開口運動中各種不同時期的彈響為主要特徵,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開口度、開口型異常。 (3)關節器質性改變類:通過X線片、造影和關節內窺鏡等檢查可發現關節骨、軟骨和關節盤有器質性改變,除了出現以上兩類的症狀外,關節運動時可聞連續的磨擦音或破碎音。 4.自我診斷 (1)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見。 (2)一般都有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征的病史。 (3)有關節彈響、疼痛的主訴症狀,疼痛與下頜運動、咀嚼有關。 (4)檢查時發現顳頜關節運動異常(開口度過大過小,開口型偏斜歪曲)。 (5)X線片檢查:X線片可發現有關節間隙改變和骨質的改變,關節造影可發現關節盤移位、穿孔及關節周圍組織的變化。 (6)關節內窺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關節腔內的病變,根據觀察到的結果直接作出診斷,還可以在鏡下取材做活檢。 【家庭治療】 1.防治原則 (1)以保守治療為主,採用對症治療和消除或減弱致病因素相結合的綜合治療。 (2)治療關節局部症狀的同時應改進全身狀況和病員的精神狀態。 (3)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教育,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質、發病因素,使患者增強信心,配合醫生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自我治療、自我保護關節。 (4)循序漸進,確定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 2.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法有: (1)服葯:常用的有消炎痛,片劑,每片25毫克,每次25毫克,1日3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安定,片劑,每片2.5毫克,每次2.5~5毫克,1日3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 (2)理療:可選用局部紅外線照射、氦氖激光照射,每次20分鍾,1日1次,連續照射1周為1個療程。 (3)磁鐵療法:適合於家庭治療用,患者可以用磁鐵片敷貼在痛點最明顯的部位,使用方便,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常用於治療本病中的疼痛和張口受限,對關節彈響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還可以採用封閉療法、調 、正畸矯正等方法。如果有明顯手術適應症的,也可採用手術療法。 3.治療要點 (1)翼外肌功能亢進:主要是調整翼外肌功能,可用0.5%或1%普魯卡因5毫升作翼外肌封閉,每日一次,5~7次為一療程。 (2)翼外肌痙攣:主要是解除肌痙攣。①理療:可用15%氯化鈣溶液作兩側關節區及咀嚼區鈣離子導入,每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②封閉療法:用2%普魯卡因2~3毫升行翼外肌封閉,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如疼痛無明顯改善,則應放棄封閉療法。③中葯局部熱敷、葯罐、推拿等亦均有一定療效。 (3)咀嚼肌群痙攣:治療同翼外肌痙攣,但以溫和的物理治療為宜。同時可服用鎮靜、肌松馳劑,如安定、腸溶阿司匹林。 (4)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彈響初期患者,可戴用復位 板進行治療,如關節盤前移明顯無法進行 板治療的,則可行關節盤復位術。 (5)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首先可使用手法復位,方法同關節急性前脫位手法復位法,復位成功,可聽到一彈響聲,然後再按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治療。手法不能復位的,可戴用樞軸 板,嚴重的則行關節盤復位術。 (6)關節盤穿孔、破裂:應遵循合乎程序的以保守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綜合治療無效的,則根據病情考慮關節盤修復術或摘除關節盤。 【注意事項】 (1)飲食原則上不予限制,但應避免咬嚼生冷堅硬的食物。 (2)消除精神緊張的心理狀態,保持精神樂觀、放鬆、心胸開闊的精神狀態。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3)工作緊張時不要養成咬牙的習慣。 (4)勿大張口,打哈欠時要注意保護下頜關節。 (5)冬季時注意麵部防寒保暖。 (6)拔除阻生牙時,注意保護下頜關節;其它口腔內治療時,應注意不讓病人長時間地大張口。
麻煩採納,謝謝!
2、膝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膝關節炎表現關節腫脹、關節腔積液、疼痛等治療上建議穿刺抽液 葯物封閉治療口服葡立膠囊或布洛芬治療避免勞損重要局部熱敷。
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3、膝蓋患上關節炎會有什麼症狀?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很多中老年人都被這種疾病纏身,尤其是膝蓋這種重要的關節部位深受關節炎的迫害。那麼,膝蓋關節炎的症狀有什麼? 針對膝蓋關節炎的症狀專家給出了以下幾個明確的說法: 1.發病緩慢,多見於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勞累史。 2.膝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其特點是初起疼痛為陣發性,後為持續性,勞累及夜間更甚,上下樓梯疼痛明顯。 3.膝關節活動受限,甚則跛行。極少數患者可出現交鎖現象或膝關節積液。 4.關節活動時可有彈響、磨擦音,部分患者關節腫脹,日久可見關節畸形。 5.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 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由此可見,如果膝蓋得了關節炎可謂是走不能走跑不能跑,連簡單的下蹲都會遇到阻礙。因此,希望大家能提高對這種病的重視,不要忽視它的危害性。
4、骨關節炎``嚴不嚴重?會不會導致殘廢??
1、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多發生於50歲以後,女性多於男性,繼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小,30-40歲多見,最常見的關節為頸椎、腰椎、髖、膝、踝、肩、肘、手指等關節
2、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重,肢體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時困難,稍活動疼痛僵硬很快緩解:如: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起立時,出現僵硬、疼痛,症狀明顯,經過活動後關節症狀減輕或消失,由於早期出現此症狀不被重視,加上沒有及時治療,此症狀慢慢加重,每1-2年急性發作一次,發作時關節輕微腫脹或有少量積液,有時關節活動出現摩擦感,功能受到一定影響
3、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疼痛加重,夜間休息時能疼醒,疼痛為持續不斷,直至關節變形,腫大,功能活動受到障礙生活不能自理。
骨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症狀多出現在4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而發病者增多。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骨性關節炎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
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髖等;
關節痛與活動有關,在休息後痛就緩解;
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鍾,活動後消失;
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
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骨性關節炎的常見部位及其特徵如下。同一患者可出現不止一個部位的病變。
一、手:指間關節最常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腫痛和壓痛不太明顯亦很少影響關節活動。特徵性改變為在指關節背面的內外側,出現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結節,位於遠端指肩關節的結節稱為Heberden結節,位於近端指肩關節稱為Bouchard結節。這種結節發展很慢。只有少數患者最終會出現遠指關節的屈曲或外斜畸形。當第一腕掌關節受累而有骨質增生時就形成「方」形手,這種畸形在中國人中少見。
二、膝: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三、髖:表現為大粗隆、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四、足: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症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五、脊柱: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少數嚴重者因椎體緣的唇樣增生和骨驁壓迫局部神經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現各種放射性痛或神經系症狀。
骨關節炎手術冶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骨關節的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行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植物制劑中帕歌斯是一種產於非洲植物「魔鬼爪」的提取劑。具有抗炎、抗風濕、鎮痛和免疫調節作用。在骨骼肌肉慢性疼痛病人中,帕歌斯可明顯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並改善受累關節的活動程度。高烏甲素系由毛茛科植物高烏頭根中提取的鎮痛有效成分,用於治療中度以上疼痛。經多年臨床用葯觀察,發現其對炎症性疼痛(如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效果更佳。抗抑鬱葯在最初使用時,是為了治療長期疼痛所導致的情緒低落,後來發現成功治療抑鬱症的同時也伴隨著疼痛的緩解。此類葯物可用於腰背痛和關節痛等,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臨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三環類抗抑鬱葯,包括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另外,安定、舒樂安定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疼痛作用。氯唑沙宗、美索巴莫、強筋松等葯物,由於有肌肉鬆弛作用,所以有明確的鎮痛效果。降鈣素除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外,對患肢痛甚至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也有較好療效。其他輔助性葯物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也是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骨科慢性疼痛的輔助性葯。此外,80年代開始,使用純天然鯊魚軟骨粉治療關節炎已經在一些發達國家的臨床上得到證實,並且開始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逐步普及。
5、骨傷科疾病的主訴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遺傳,體質因素也有一定影響;後者繼發先天或後天畸形,損傷或炎症後。如膝內翻或外翻畸形,半月損傷,髕骨軟化症、剝脫性軟骨炎、習慣性或外傷性髕脫位、臏骨骨折等,多發生在50歲以上。因外傷而致的骨性關節炎多發生在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診斷1.臨床表現 發病緩慢,早期表現為關節疼痛、發僵,開始活動時較明顯,尤其膝內側疼痛為著,活動後疼痛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後症狀可緩解,晚期為持續性疼痛,活動受限。活動時可及摩擦音。時有關節積液及關節內游離體。2.X線表現 需拍雙下肢負重位X線片。關節積液時關節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關節下骨質緻密,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有斷裂,隨之出現囊性變,關節邊緣唇樣增生,脛骨嵴變尖,時可見關節內游離體。治療原則1.減少關節負重,減少活動量,休息。2. 應用中葯內服外用灸療整體治療⑴ 較輕時主要是保護關節,可少量運用補血、補鈣、營養關節滑膜的葯物。⑵ 中度或嚴重時可用三維立體療法配合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物。⑶關節積液少量時不需要抽出,可局部熱敷,理療即可促進關節液的吸收,關節內注射激素葯物要慎用,盡量不用、更不宜內服激素類。(4)激光治療可解除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消炎、鎮痛、抑制不良免疫反應等作用。 (5)手術治療:脛骨高位截骨術(北京骨髓炎醫院引進日本的治療方法)。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髖部關節病,又稱增生性關節炎或肥大性關節炎等。其特點是髖關節軟骨變性,並在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是骨科常見疾患之一。臨床表現1、髖關節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好發於50歲以後。繼發性發關節炎的平均年齡較小,一般在40歲左右,多繼發於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骨折脫臼或炎症之後。2、主要症狀為疼痛、跛行和功能限制,疼痛常放射至膝關節內側。3、關節疼痛是最早的主訴,一般都有活動多則加重,休息則減輕的特點。受累關節常有關節膠著,即該關節在某一位置較長時間靜止不動以後,開始活動時比較困難且伴有疼痛,經短時間活動後,膠著現象才消失,但如果活動過多,同樣會引起關節疼痛。 診斷標准1.臨床表現 開始時髖部酸痛或鈍痛,慢性、漸進性發展,疼痛加重時常放射至膝內側,跛性加重。髖關節活動受限,首先旋轉受限,尤以內旋為著,繼而影響外展、內收及屈伸活動。2.X線表現 關節間隙變窄甚至消失,關節邊緣骨刺形成,局部軟骨下骨質密度增加,頭臼囊性變以及股骨頭密度和形態上的改變。治療原則原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發展緩慢,繼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發展進程則較前者迅速。1.三維立體療治療法髖關節骨性關節炎2.適當休息,減少負重,減輕關節負擔。3.消除致病因素。4.理療,適當活動鍛煉。5.西葯治療非甾體類鎮痛葯。6.保守治療無效時手術治療。 ⑴ 關節鏡\⑵ 髖臼旋轉截骨術\⑶ 髖部截骨術\⑷ 人工關節置換術。踝關節、骨性關節炎 診斷標准1.年齡原發性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生在50歲左右,繼發性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生在40歲左右。2.臨床表現⑴ 疼痛 病變進展緩慢,踝關節開始進展不重,初感關節不靈便,隨運動量增加而加劇,不活動時,疼痛減輕或消失。開始活動時疼痛,隨活動而好轉。⑵ 體征 觸及踝關節較正常骨性增大,滑膜腫脹,關節功能不同程度受限,主動或被動關節活動時,可觸及不同程度摩擦音,晚期有不同程度畸形。3.X線表現關節間隙變窄和不規則軟骨下骨質密度增加、硬化,關節邊緣唇樣增生,骨贅形成。晚期關節軟骨明顯破壞,關節間隙明顯變窄,關節畸形及半脫位。網球肘 網球肘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局部疼痛,並影響伸腕和前臂旋轉功能的慢性或勞損性疾病。診斷標准1.多好發於前臂勞動強度較大工種的中年男性,以右側為多。2.局部壓痛點多在肱骨外上髁、環狀韌帶或肱橈關節間隙,活動范圍正常。3.X線片 肱骨外上髁處密度增高。半月板損傷膝關了半月板損傷,包括半月板和盤狀軟骨撕裂、半月板囊腫、半月板周圍炎及半月板過度活動等病,為一種臨床較常見傷病,本病多發於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和球類、體操、跳躍、舉重運動員、演員等。半月板可單獨受損,也可與內側副韌帶、前支韌帶斷裂等損傷合並存在,若處理不當,常可影響膝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功能,並導致膝關節早期退行性改變。臨床表現1、多數患者有膝關節扭傷史,傷後膝關節立即發生劇烈疼痛,關節腫脹,甚至活動障礙。 2、慢性期或無明顯外傷的患者,主要症狀患膝關節活動痛,以行走和上、下坡時明顯,部分患者可出現跛行,伸屈膝關節時膝部有彈響,少數患者出現「交鎖」,股四頭肌較健萎縮,膝關節不能過伸和屈曲,關節間隙外常有壓痛。髕骨勞損髕骨勞損又稱髕骨軟骨軟化症,髕骨軟骨病,是一種較常見的膝關節疾病,是指髕骨軟骨面及與其相對的股骨髕面的關節軟骨進行性病變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好發於運動員及體力勞動者。引起髕骨軟化病的發病原因多數認為與膝關節長期勞損和局部外傷有關。這種對髕骨軟骨面的直接磨損,長期可使軟骨面發生軟化、纖維化,甚至骨質外露、增殖等,引起膝關節慢性疼痛,負重困難。臨床表現1、主要症狀有膝前疼痛和關節癱軟無力,其疼痛多為隱痛不適,半蹲、起跳、落地、急停或上下樓梯痛。在起跳、落地或下樓梯時常突然出現膝痛打軟症狀,重者行走疼痛、跛行。多於負重變化有關,並感關節發涼,髕骨周緣有指壓痛,局部可觸及腫脹或增厚組織,壓、磨髕軟骨痛。2、多數有髕股關節摩擦音或精糙音,單腿或雙腿半蹲痛,久病患者,多有股四頭肌萎縮、關節積液等。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 膝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發生的原因包括外傷及慢性勞損兩方面。臨床上分急性創傷性炎症和慢性勞損損性炎症兩種。前者多因創傷,如扭傷、挫傷、近關節骨折或處科手術引起,使滑膜受壓充血,甚至滑膜損傷破裂出血、積液、積血使關節內壓升高,後者一般由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失治轉化而成,或由其他的慢性勞損導致滑膜的炎症滲出,產生關節積液造成,多伴有滑膜增厚、纖維化、關節粘連等。臨床表現1、膝關節受到損傷後,關節腫脹,疼痛,髕骨浮漂,活動受限,創傷性滑膜炎有明顯膝關節外傷史或關節過度活動史。2、腫脹和積液多在傷後5-6小時出現,若傷後腫脹在短時間內腫起,張力大,觸之較硬,則考慮為關節積血所致,有關節內骨折或韌帶嚴重撕裂傷發生。3、急性期,關節腫脹飽滿,多以脹痛為主,慢性期關節疼痛不劇,多感酸脹痛,關節乏力,腫脹程度與關節活動量有關,量大時腫加重,量少或休息則減。嚴重者,關節屈活動時常有滑膜擦音響、股四頭肌萎縮等改變。增生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骨質增生症或老年性脊柱炎,多在中年以後發生。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男多於女,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腰部隱隱作痛,仰俯屈伸、轉側起坐失靈,活動片刻後疼痛可稍緩解,但活動過多又症狀加重,尤其在早晨起床時或久坐後起立時疼痛最為明顯,纏綿反復,常常伴有脊髓神經根放射性疼痛。骶骼關節炎臨床上骶骼關節炎可以分為骶骼關節結核性關節炎、緻密性骶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創傷性骶骼關節炎、脊柱炎性骶髂關節炎、牛皮癬性骶髂關節炎、急性化膿性骶髂關節炎、布病性骶髂關節炎等。臨床表現骶髂關節炎主要症狀在骶髂關節區疼痛、壓痛、叩擊痛,根據不同病因,存在不同的臨床表現:1、結核性骶髂關節炎:患者午後低熱,腰臀疼痛,骶髂關節前方可出腫痛或波動,有的破潰形成竇道。2、緻密性骶髂關節炎:關節部位的骨密度增高,常發於青年女性,多為單側,也有雙側者。3、強直性脊柱炎之骶髂關節炎:是該病的早期階段,病變多為雙側,青年男性多發,早期關節面骨質破壞,而關節間隙增寬,晚期關節間隙模糊不清,個別有骨性融合,脊柱呈竹節狀改變.4、創傷性骶髂關節炎:多有明顯外傷史,疼痛局限於骶髂關節局部。創傷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是因創傷造成關節面不平或承重失衡,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出現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其臨床症狀及病理改變與退行性骨關節病極為相似。所不同者,患者均有明顯外傷史,並可見於任何年齡組,但最多見於活動力旺盛的青壯年。臨床表現1、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傷史,凡負重較大或經常遭到扭、磨損傷的關節均發生,膝關節最多見。2、急性期關節迅速腫脹、積血,患者有時顯的脹痛、關節活動障礙,若勉強活動或過度運動時症狀加重。3、晚期關節出反復積液疼痛,過並活動和勞累時症狀加重,休息後緩解。嚴重者肢體肌肉萎縮,關節腫大。 </td</tr</tbody</table
6、什麼是關節痛?關節痛與關節炎是一回事嗎?
關節痛是患者訴說的關節部位的一種不適感覺。它可以不伴發任何可見的異常關節表現,也可以和已有的關節病變並存。關節痛最多見於關節炎,是關節炎的重要表現之一,甚至幾乎是所有關節炎患者的第一主訴。關節炎系指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關節炎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病變關節局部紅、腫、熱、痛、發僵和功能障礙。因此,關節炎一詞不同於僅有自覺疼痛而無客觀異常表現的關節痛,在臨床上應將二者加以區別。已知關節炎的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紅熱和功能障礙。但是,在臨床上並非所有關節炎患者都同時具備以上各項。關節痛幾乎為各種關節炎患者的主訴之一,但如只有關節痛而無關節炎的其他表現,這種關節痛不能提示關節炎。關節局部皮膚發紅或發熱只見於少數關節炎,故不能作為提示關節炎的必備症狀。因此,可以認為,關節腫脹和(或)功能障礙應是關節炎必備而有特徵性的症狀。除關節炎外,引起關節痛的原因還有很多方面:如見於其他各種骨酪和關節疾病,軟組織風濕病,感染性疾病,葯物反應,過敏症及免疫接種等。關節痛還可能是精神障礙及其他全身性風濕性疾病的一種表現。另外,無任何關節異常表現的單純關節痛常見於正常人群,尤其女性,如分娩後或流產後。有的人,從兒童時期就出現關節痛,長期存在,甚至延續一生,似乎常與氣候變化有關。因此,一方面要認識到關節痛雖不等於關節炎,但許多患者的關節痛確與關節炎疾病和其他一些全身病變有關;另一面也要注意,長期單純性關節痛而無其他關節異常表現者並不提示存在關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