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傷性踝關節炎
不用擔心,說白了就是創傷後關節周圍發炎了。
建議排除其他踝關節問題,比如軟骨損傷之類的,再治療。
保守治療包括針灸,手法,理療。
症狀消失後要做康復訓練,練習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平衡等。
2、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能治好嗎??
骨關節炎的症狀: ⑴疼痛:疼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以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關節活動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疼痛。睡眠時因關節周圍肌肉受損,對關節保護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時一樣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動,患者可能疼醒。 ⑵晨僵和粘著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但和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鍾。粘著感指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後,開始活動時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動即可緩解。上述情況多見於老年人、下肢關節。 ⑶其他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一、骨關節炎的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二、骨關節炎的葯物治療 對於關節炎的葯物治療,目前最有效果的是中醫膏葯,這其中療效最好的是 立正藏葯消痛貼 ,純中葯成份,外敷,葯物從皮膚滲透骨質,效果好,無副作用。並且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方面效果相當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效率是99.6%,是葯物治療中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三、骨關節炎的關節內注射治療 這也是一種能夠緩解關節症狀的治療方法,常用葯物有透明質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前者在國內已在臨床使用了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療效。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炎症介質,如細胞激動素和前列腺素;刺激軟骨基質的合成並抑制軟骨降解;但止痛作用出現較慢。而糖皮質激素止痛效果出現快。值得注意的是,關節內注射治療是一種侵襲性操作,要避免醫源性關節內感染,對糖皮質激素的應用要慎重。 四、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3、創傷性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
1.創傷史關節內骨折,屬關節囊內骨折,涉及關節最多見的是肘關節,包括了肱骨內、外髁或髁間骨折。其次為踝關節,包括踝和距骨骨折。再次為膝關節,包括股骨髁、脛骨髁和髕骨骨折等。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最常見原因之一。
2.負重過度由於肥胖或骨折畸形癒合,發生膝內、外翻畸形,則負重線內移或外移,而使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單位面積內的骨小梁壓力增高,可發生骨小梁微小骨折,而發生骨質塌陷,同時也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晚期則膝內側關節間隙消失,骨硬化區擴大,外側關節間隙增寬。最後內側平台骨質吸收,導致外側副韌帶鬆弛及膝關節半脫位。
3.先天性畸形屬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有某些病變存在,如髖關節先天性脫位、髖臼先天發育不良、扁平髖等原因所致。
4.症狀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組,但以青壯年多見,多發於創傷後、承重失衡及活動負重過度的關節。
(1)早期臨床表現:受累關節疼痛和僵硬,開始活動時較明顯,活動後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後症狀緩解,疼痛與活動有明顯關系。
(2)晚期臨床表現:關節反復腫脹,疼痛持續並逐漸加重,可出現活動受限,關節積液、畸形和關節內游離體,關節活動時出現粗糙摩擦音。
5.體征
(1)步態:不同的病情可有其特殊的病理步態。創傷性關節炎為抗痛性步態,即行走時,當患側足著地後,因負重疼痛而迅速更換健側足起步,以減少負重,故患肢邁步小,健肢邁步大。
(2)畸形:因負重力的改變可出現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內、外翻。正常膝關節有一定的內翻和外翻范圍,生理外翻角度,正常男性約10°,女性10°~15°標准站立位兩膝相靠,兩膝間距不大於5cm。若膝外翻角大於15°,內翻兩膝間距大於5cm稱為膝內、外翻畸形,本病臨床以內翻畸形多見。
診斷要點有如下4點:
1.有慢性積累性關節損傷史或有明顯的外傷史,發病過程緩慢。
2.早期受累關節酸痛,運動僵硬感,活動後好轉,但過勞後症狀又加重。
3.後期關節疼痛與活動有關,活動時可出現粗糙摩擦感,可出現關節交鎖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變形。
4.X射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關節面硬化,關節邊緣有程度不等骨刺形成。晚期可出現關節面不整,骨端變形,關節內有游離體。
4、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創傷性關節炎:以外傷引起的關節面無菌性炎症,表現為活動後關節腫痛,紅腫,活動受限,嚴重還會導致關節面骨刺形成,關節膨大。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建議:1、於晚上予熱毛巾熱敷。2、有條件者最好予神燈治療儀或者微波治療儀輔助治療。3、可予扶他林葯膏外塗。4、疼痛加重的話可以口服止痛葯。5、疼痛加劇未見緩解可以痛點局部封閉。
5、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如果疼痛難忍,口服非甾體類鎮痛葯無效的話,可以採用關節融合治療或人工踝關節置換術。
(湖北省新華醫院李志鋼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6、腳踝骨創傷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問題分析:
你好,創傷性關節炎是關節內骨折常見的並發症,多以保守治療為主,緩解症狀,減輕疼痛。
意見建議:
建議平時要注意活動要適量,避免長時間的走路,站立,防止慢性勞損和再次受傷,關節注意保暖,防止著涼,堅持做些熱敷,按摩,理療等。
7、腳踝創傷性關節炎
消炎,消腫,紅葯貼膏促進骨頭癒合別斷裂,醫院拍片檢查,醫生說沒事兒,你再去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