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理通"跟"必理痛"是不是同一種葯?
你好,應該是 同一種葯,你可以看看主要成分是不是對乙醯氨基酚,是的話,那就是一種葯了
功用作用 本葯通過作用於中樞和外周而產生止痛作用,通過作用於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產生解熱作用。 頭痛、發燒及多種疼痛如痛經、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也適用於普通感冒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頭痛、咽喉痛、發燒及全身不適。也是牙痛及拔牙、長牙時的有效止痛葯。
2、請問吃必理通頭疼葯有什麼副作用嗎?急
必理通就是撲熱息痛的成分,對乙醯氨基酚片,他是非處方葯,相對來說比較安全有效,沒什麼太大的副作用。不良反應有:(偶見皮疹,蕁麻疹,葯熱及粒細胞減少,長期大劑量用葯會導致肝腎功能異常。)
3、必理痛特強熱飲可以空腹使用嗎?
必理通用於緩解輕中度疼痛,如頭痛、緊張性頭痛、偏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痛經、牙痛、神經痛,也用於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口服。6~12歲兒童,一次0.5片;12歲以上兒童及成人一次1片,若持續發熱或疼痛,可間隔4-6小時重復用葯一次,24小時內不得超過4次。
必理通的通用名稱為對乙醯氨基酚片,具有清熱止痛之功效。該葯作用於中樞和外周可產生止痛作用,作用於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可產生解熱作用。但是有肝炎的是禁止服用必理通的。
平常有沒有胃腸道功能不好的情況如果是沒有的話,一般來講的話,偶爾的空腹吃一頓也是沒什麼多大的問題的,一般來講,盡可能的多注意休息,適當的多喝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4、必理通 不良反應
商品名稱 必理通
通用名稱 對乙醯氨基酚片
常規劑量下,對乙醯氨基酚的不良反應很少,偶爾可引起惡心、嘔吐、出汗、腹痛、皮膚蒼白等,少數病例可發生過敏性皮炎(皮疹、皮膚瘙癢等)、粒細胞缺乏、血小板減少、高鐵血紅蛋白血症、貧血、肝腎功能損害等。
本品服用過量時,可很快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厭食、多汗等症狀,且可持續24小時.2~4天內可出現肝功能損害,表現為肝區疼痛、肝腫大或黃疸.第4~6天可出現明顯的肝功能衰竭以及凝血障礙、消化道出血、DIC、低血糖、酸中毒、心律失常、心衰或腎小管壞死.曾有報道一次服用815g可致嚴重肝壞死,並於數日內死亡.解救應及時洗胃或催吐,給予拮抗劑N-乙醯半胱氨酸(開始時按體重給予140mg/kg口服,然後70mg/kg每4小時1次,共17次;病情嚴重時可靜脈給葯,將葯物溶於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靜滴)或口服甲硫氨酸,對肝臟有保護作用.不得給活性炭,因它可影響解救葯的吸收.拮抗劑宜盡早應用,12小時內給葯療效滿意,超過24小時則療效較差.同時還應給予其他療法,如血液透析等。
另外,按標准計量服用對乙醯氨基酚是相當安全的,但是由於其療效廣泛,故意或偶然的過量服用 也是常見的。 對乙醯氨基酚與阿斯匹林和 ... 與非甾體類抗炎葯物相似,但是與鴉片類 葯物不同,對乙醯氨基酚不會使人精神愉快或是改變心情。
葯物別名 paracetamol
英文名稱 Panadol
說 明 0.5G。本葯為白色橢圓形薄膜包衣片。
功用作用 本葯通過作用於中樞和外周而產生止痛作用,通過作用於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產生解熱作用。 頭痛、發燒及多種疼痛如痛經、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也適用於普通感冒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頭痛、咽喉痛、發燒及全身不適。也是牙痛及拔牙、長牙時的有效止痛葯。
用法用量 成人 1-2片/次,3-4次/日口服。6-12歲兒童1/2~1片/次,3-4次/日。每日最多服4次,用葯間隔應在4 hr以上。兒童服葯最好不超過3天。
注意事項 用於止痛不宜超過10天,用於退燒不宜超過3天。孕婦及6歲以下兒童慎用。肝氧化酶過剩者,如酗酒或服用巴比妥類葯物及營養不良者可能對對乙醯氨基酚毒性更敏感。對對乙醯氨基酚過敏者禁用。極少出現不良反應,偶見過敏反應。
5、關節炎怎麼治
1.飲食調節
不同類型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原則不同。目前無確鑿的證據證實營養缺乏與關節炎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常由於全身的炎症反應,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其他感染性關節炎也可由於急性期炎症導致機體消耗,不利於關節炎的恢復。上述患者應盡可能補足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必要時給予胃腸營養,改善機體的抗病能力。與上述情況相反,骨關節炎及痛風患者多存在體重超重,尤其是痛風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紊亂,過高的血尿酸水平誘發及加重關節炎。因此,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控制飲食、適當減輕體重,減輕關節負擔。建議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減少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水產品的攝入,多進食鹼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卜及瓜類,嚴格限制飲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無證據證實紅酒可誘發痛風,相反,飲適量紅酒可能有利於降尿酸,而飲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於降尿酸。
2.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關節炎與環境尤其是感染的關系不可忽視。鏈球菌感染後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均與感染有直接關系。病原菌感染亦可能為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鏈球菌是導致關節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他與關節炎發病可能有關的微生物還包括EB病毒、巨細胞病毒(CMV)、細小病毒B19、痢疾桿菌、克雷白桿菌、結核桿菌及某些支原體、衣原體等。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防範於未然。
近年發現,吸煙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有顯著相關性。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且吸煙會影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戒煙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有可能會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調節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風濕性疾病。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抑鬱狀態,以積極的態度與疾病做斗爭,對關節炎的治療意義重大。
4.功能鍛煉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長期關節病變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及肌肉萎縮,功能鍛煉是關節功能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鍛煉時要注意鍛煉的時機、類型及強度。關節腫脹急性期應限制關節活動,抬高患肢以減輕水腫,必要時卧床休息直至關節腫痛改善。腫痛改善後,在不增加痛苦的前提下進行關節的屈伸和旋轉運動以增加關節活動度。負重關節的關節炎如膝關節炎、髖關節炎需避免負重運動。關節運動的類型不盡相同,膝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散步等運動,避免行走過多及下樓梯;腰部及頸部關節炎患者可選擇局部關節的旋轉活動,避免長期伏案、仰頭;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鍛煉。手小關節炎患者,則可選擇編織、編繩、捏橡皮泥、剪紙、書法、打字、園藝等以活動小關節。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均需從小量開始,循序漸進,以運動後不引起關節疼痛為宜,否則需調整鍛煉強度及減少鍛煉時間。在有條件的醫院,上述功能鍛煉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此外,患者應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時需直立,多睡硬板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攣縮,枕頭要低,一旦出現上胸椎及頸椎受累應停止使用枕頭。而膝關節炎患者則應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葯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葯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症狀及促進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症,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6.葯物治療
選擇治療葯物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並用其他葯物、是否妊娠;3)葯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葯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葯物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物(NSAIDs)、糖皮質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風濕葯物(DMARDs)、植物葯、生物制劑等。非甾類抗炎葯物為一線抗風濕葯物,能迅速緩解關節症狀,但不能阻止疾病進展,需酌情聯用其他葯物合用。Gs是最強的抗炎葯物,如果正確使用,能迅速緩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濫用,適用於存在關節外表現、過渡治療及局部應用。2010年中華風濕病學雜志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指南提出類風濕關節炎使用Gs的原則為短期、小劑量、聯合維生素D3和鈣劑、關節腔注射。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聯合、個體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變,明顯減緩病情進展,改善預後。此類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來氟米特(LEF)、硫酸羥氯喹(HCQ)等。但DMARDs對緩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關節炎急性期應聯合NSAIDs或Gs。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在積極有效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治療,但病毒性關節炎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反應性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亦有關,但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長達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療,目前意見不一。植物葯能輔助治療關節炎,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其在延緩骨破壞方面的確切療效。生物制劑的出現是風濕病相關關節炎患者的福音,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但使用之前需嚴格地篩查其適應症及禁忌症,權衡利弊。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為主,生物制劑尤其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效果最佳,尤其對於對DMARDs反應不好的中軸關節受累患者。
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對症止痛(對乙醯氨基酚、NSAIDs)外,還可在關節局部應用透明質酸。氨基葡萄糖類葯物及雙醋瑞因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可以延緩疾病進展,建議長期應用。
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選),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應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有無腎結石等選擇具體用葯。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苯溴馬隆)。通常以後者為首選。
7.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凈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8.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並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適應症。已經確診的關節炎,但個別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並給予腔內注射葯物。關節腔注射常使用的葯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濕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注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注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葯物滲出引起局部腫脹。
關節滑膜切除術適用於臨床、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葯物治療半年無明顯好轉時。術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備及術前葯物治療准備。關節矯形、關節置換用於具有關節畸形、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關節融合術可人為引起關節骨性強直以減輕疼痛,終止病變,或提供關節穩定。
綜上所述,關節炎的病因不一,治療亦不同。對不同的關節炎予以正確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予以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病因,其預後各異。
6、骨性關節炎最好用哪種方法治療
治療骨性關節炎,一般就是消炎陣痛,控制病情的發展,平常主要就是多休息,而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也不要做劇烈運動,另外還可以通過中醫治療方案,比如說做了按摩理療或者針灸。還有補充健力多氨糖軟骨素,幫助改善膝關節
7、分析下芬必得、必理通,哪個好?健身引起的疲累、肌肉酸痛
芬必得布洛芬可作用於疼痛的根源,它的有效成分布洛芬可以有效抑制體內導致疼痛與發炎物質—前列腺素的生成,具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一般用於減輕到中度疼痛,如關節和肌肉疼痛,頭痛,牙痛,神經痛,痛經等,也可用於感冒引起的發熱,而且此葯為緩釋劑型,葯效在體內逐漸釋放,每服一次葯效,可持續12小時。非處方葯,安全可靠,但私自服葯不要超過5天。1. 對其他非甾體抗炎葯過敏者禁用。2.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3. 對阿司匹林過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必理通通過作用於中樞和外周而產生止痛作用,通過作用於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產生解熱作用。 頭痛、發燒及多種疼痛如痛經、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也適用於普通感冒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頭痛、咽喉痛、發燒及全身不適。也是牙痛及拔牙、長牙時的有效止痛葯。 私自服用不要超過10天。孕婦及6歲以下兒童慎用。肝氧化酶過剩者,如酗酒或服用巴比妥類葯物及營養不良者可能對對乙醯氨基酚毒性更敏感。對對乙醯氨基酚過敏者禁用。極少出現不良反應,偶見過敏反應。
希望可以幫到你。
8、關節炎怎樣治療?
急性關節炎表現關節囊緊張膨大,向外凸出,呈大小不等的腫脹,觸診病關節,有熱、痛感。指壓病關節,可感到有波動感。穿刺病關節囊,可抽出比較混濁的黃色液體,這種液體凝固也較快。站立時,患病肢體關節屈曲,不願負重。行走時,呈跛行。慢性關節炎症狀較輕,但腫脹程度與急性關節炎相同。關節炎感染化膿時,患病關節高度腫脹,熱、痛和波動明顯。
治療方法
(1)患病初期活動要減少,要採取冷敷療法,並纏上壓迫綳帶。
(2)氫化可的松100~200毫克,青黴素30萬單位,向患部的關節腔內注射,4天注射一次。
(3)化膿性關節炎,可採取穿刺排膿,再用0.5%普魯卡因青黴素沖洗創腔,然後注進抗生素。
(4)用蟾酥、蒼耳子、楓樹球各4.5克,共煎汁,一次灌服。
(5)從健康牛的關節中抽5~12毫升滑液,注入到病牛的患病關節囊中。
9、膝關節炎怎麼治療?
可以釆用保守治療也可以釆用手術治療。
1.早中期可以釆取保守治療,平時服用一些葯物,但是必須要做好保護工作,關節對氣溫非常的敏感,注意關節的保暖。季節交替時最容易發生腫脹和疼痛,尤其在春天或秋天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膝關節受涼。即便在夏天,空調開得比較足,兩個膝關節暴露在很冷的空氣中也容易發生膝關節炎。
2.盡量減少關節磨損,平時減少體育鍛煉,增加股四頭肌訓練,這是保守治療方法。當嚴重的時候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10、關節炎找哪家醫院比較好呢?
關節痛不一定都是關節炎。
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這是引起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
許多人將關節炎錯誤地認識就是:「風濕」病。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有很多疾病都有關節炎的表現。常見病種如下: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風濕熱等等。
【關節炎的治療】
1.引起骨關節痛的主要原因: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是引起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骨關節炎為局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以滑膜關節的關節軟骨的進行性損害為特徵。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清楚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周圍關節滑膜的持續性炎症為特徵。痛風則為尿酸在關節組織內沉積而引起的一種炎症性病變。這些疾病通常是慢性持續性的疼痛,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耐受,但是當急性加重的時候,疼痛往往難以忍受,甚至一點都不能活動。
2.關節炎的治療目的:疼痛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治療疼痛的關鍵在於治療原發病,但是在有些疾病疼痛是主要的表現,而疾病本身又是難以根治時,疼痛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控制疼痛成為關節炎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鑒於關節對患者活動能力的重要性,恢復或保持關節功能在關節痛的治療中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治療應從全局出發,始終應重視功能的保護,當全身治療無法控制疼痛則可根據患者狀況,考慮手術治療。其實關節置換的一大目的就是緩解疼痛。全身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疼痛及關節僵硬;增加關節活動度;控制炎症;盡可能恢復關節功能;預防或糾正畸形。對骨關節炎患者,可延緩疾病進展,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由於沒有治癒措施,所以重要之處在於恢復患者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能使僵硬的關節肌肉得到放鬆,解除肌肉痙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我們臨床應用三十多年的養親關節湯就是【主治】各種頸肩腰腿痛,筋骨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關節腫漲等,尤其對於老年人晨起關節僵硬的「老寒腿」有特效。EMS速遞三五天內即可送達國內大江南北。
3.關節炎疼痛處理原則:治療關節炎疼痛應該遵循治療原發疾病,緩解病情進展,評估疼痛狀況,分級治療疼痛的原則。常用的止痛葯有三種,單純止痛葯——只有單純的止痛效果,而沒有消炎功能;非甾體類抗炎葯物——同時具有消炎和止痛作用,適合炎症性疼痛,又分傳統型(NSAIDs)和新型(COX-2抑制劑)兩種止痛葯;阿片類葯,強效的制劑包括比如嗎啡,芬太尼等,弱效的有曲馬多等,合成制劑有對乙醯氨基酚和羥考酮等。這三種基本上分三級,疼痛的嚴重程度不同,選用的葯物不同。如果關節疼痛是由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則推薦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葯物,這一類葯物種類很多,療效也較相似,同一患者可能對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當患有胃潰瘍或有危險因素時,可以選用COX-2抑制劑,這是一種新型的非甾體抗炎葯,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在這一方面明顯優於其它葯物。這類葯物價格較貴,這時可以搭配使用其它傳統非甾體抗炎葯和抑酸葯,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中、重度關節炎疼痛,多採用對乙醯氨基酚(其它名稱百服寧;必理通;醋氨酚;撲熱息痛;泰諾止痛片),該葯不良反應小,購買方便,而且價格低廉,長期治療帶來的經濟壓力小。
重度關節炎患者,使用非甾體抗炎葯無法控制時,建議使用阿片類葯物,也就是常說的麻醉品,但是阿片類葯物有成癮性,不宜長期使用。所以,一般認為,當疼痛到了阿片類葯物才能控制的時候,就應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最好是在畸形和肌肉功能嚴重退化前進行。
4.其他輔助療法(營養軟骨葯物,關節腔注射潤滑劑等)對於骨關節炎來說,在病變的早期尚可以通過營養軟骨的葯物緩解病情,氨基葡萄糖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軟骨重要成分之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化,軟骨磨損,而自身合成的氨基葡萄糖逐漸不夠修復之用,則會加速病情進展。而補充從蟹殼、蝦殼提取的類似人體軟骨成分的氨基葡萄糖製品,可以幫助軟骨修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激素,往往是局部注射到關節腔對抗急性發炎,能有效緩解疼痛症狀,多半是短期、小劑量使用,不宜全身使用。局部塗抹葯膏或貼膏葯,葯膏、乳液、凝膠,成分包括薄荷、水楊酸、雙氯芬酸鹽等,可以暫時緩解關節疼痛。但長期應用可能對這一類療法產生耐受,效果會逐漸下降。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是用生化科技提煉出的關節液重要成分。作用就像是注入汽車發動機的潤滑油一樣,直接把透明質酸打到關節腔里,可以增加關節液潤滑和粘稠度,減輕壓力與軟骨磨損,同時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狀態,以助於修復病變的軟骨,是目前保守治療中效果直接並且成效顯著的一種方法。理療,包括局部熱敷、電療、牽引、水療、訓練下肢肌肉等。熱療和電療可以促進關節血液循環、改善僵硬、消炎止痛。應當注意,熱療的作用主要是緩解症狀,讓患者感覺「舒服」,過度的熱療可加重關節的滑膜炎症,反不利於控制病變進展。當關節炎已經影響活動,應利用護膝、護肘或支具等降低關節壓力。手杖、助行器可以減輕關節壓力,讓步態平穩不至於跌倒,避免施力不當造成的關節變形。
5.運動療法合理的運動是改善關節功能,減緩病變進展最長期有效的方式,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柔軟度,幫助穩定關節,減少早晨起床時的關節僵硬症狀,增進平衡和耐力,且可以控制體重,更重要的是運動可以改善全身其他系統的功能,例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生命在於運動」,如果你痛得不能外出鍛煉,也別忘記做一些柔軟伸展運動,待疼痛緩解或病情穩定後,逐漸增加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