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簡稱

關節炎簡稱

發布時間:2020-03-23 14:51:51

1、風濕三項臨床意義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俗有骨痹、歷節風之稱。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常呈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發僵,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為關節畸形。本病在我國人中患病率為 0.3% ,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高峰年齡 20-40 ,而女性則在 40-60 歲,類風濕關節炎以女性多發,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 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分布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必備的條件(診斷標准) 診斷類風濕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覺症狀)一般是以遠端一個或兩個小關節開始疼痛、腫脹、逐漸發展到多個關節,有的呈對稱性、遊走性、間歇性發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兩手發硬脹),活動後消失。 如何鑒別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受累關節 以四肢大關節(膝、髖、踝、肘、肩、腕)為主 以四肢小關節(手指、掌指、足趾)為主 臨床表現 急性者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慢性者關節遊走竄痛或兼低熱 手足小關節腫痛、晨僵,可侵犯大關節,常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變形。 實驗室與 X線檢查 ASO陽性(1:600以上)若陰性要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現症,血沉多快,類風濕因子陰性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中晚期相對穩定,類風濕因子陰性者應以 X線片檢查,具典型類風濕性關節X線所見 其他合並症及預後 四肢皮膚伴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以及心臟病變,四肢關節不留畸形 本病系全身性疾病,多數有貧血,失眠,納差,關節可僵直變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可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

2、有沒有詳細的疾病英文縮寫啊?

社區獲得性肺炎 CAP
醫院獲得性肺炎 HAP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VAP
多器官功能障礙 MODS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RDS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
卡氏肺囊蟲肺炎 PCP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肺血栓栓塞症 PTE
肺梗死 PI
深靜脈血栓形成 DVT
靜脈血栓栓塞症 VTE
肺栓塞 PE
血小板減少症 HIT
肺動脈高壓 PH
動脈性肺動脈高壓 PAH
特發性動脈性肺動脈高壓 IPAH
特發性肺動脈高壓 IPH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DIC
特發性肺纖維化 IPF
肺泡蛋白質沉積症 PAP
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小細胞肺癌 SCLC
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SAHS
系統性炎症反應綜合征 SIRS
慢性心力衰竭 CHF
急性心力衰竭 AHF
竇房傳導阻滯 SAB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SSS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PSVT
房間隔缺損 ASD
室間隔缺損 VSD
動脈導管未閉 PDA
心肌梗死 MI
不穩定型心絞痛 UA
感染性心內膜炎 IE
冠狀動脈疾病 CAD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 PCI
急性冠脈綜合征 ACS
擴張型心肌病 DCM
肥厚型心肌病 HCM
限制型心肌病 RCM
不定型的心肌病 UCM
克山病 KD
周圍動脈病 PAD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胃潰瘍 GU
十二指腸潰瘍 DU
潰瘍性結腸炎 UC
克羅恩病 CD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腸易激綜合征 IB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PBC
肝性腦病 HE
輕症急性胰腺炎 MAP
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
慢性胰腺炎 CP
急性腎炎 AGN
急進性腎小球腎炎 RPGN
腎病綜合征 NS
終末期腎臟病 ESRD
急性間質性腎炎 AIN
慢性間質性腎炎 CIN
尿路感染 UTI
腎小管酸中毒 RTA
腎靜脈血栓 RVT
急性腎衰竭 ARF
慢性腎衰竭 CRF
缺鐵性貧血 IDA
巨幼細胞貧血 MA
再生障礙性貧血 AA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PNH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MDS
溶血性貧血 H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AIHA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CML
急淋 ALL
急粒 AML
慢淋 CLL
多發性骨髓瘤 MM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TP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TTP
血管性血友病 vWD
尿崩症 DI
Graves病 GD
橋本甲狀腺炎 HT
產後甲狀腺炎 PPT
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 MEN
1型糖尿病 T1DM
2型糖尿病 T2DM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高血糖高滲狀態 HHS
代謝綜合征 MS
骨質疏鬆症 OP
骨關節炎 OA
系統性硬化病 SSc
類風濕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 AS
乾燥綜合征 SS
多肌炎/皮肌炎 PM/DM
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
狼瘡腎炎 LN
反應性關節炎 ReA
銀屑病關節炎 PsA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 IBDA
大動脈炎 TA
巨細胞動脈炎 GCA
結節性多動脈炎 PAN
韋格納肉芽腫 WG

3、白領愛美,和坐辦公室為什麼就成為關節炎最高危的人群?關節炎什麼引起的?

「白領關節炎」悄悄襲來吹空調、坐辦公室、用電腦、出門開車,這些看起來令人羨慕的「白領」生活,其實暗藏殺機。骨科專家介紹,近年來關節炎患者 中,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白領一族」。據了解,骨性關節炎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關節軟骨完整性受損而引起的。近年來,年輕骨關節炎患者 的增多主要與「電腦族」、「空調族」、「開車族」的增多有直接的關系。

據專家分析,夏天人們普遍衣著單薄,直接對著空調吹冷風,驟然的低溫環境會刺激血管急劇收縮,血液流通不暢,導致關節受損、受冷、疼痛。時間長了,膝關節受寒冷刺激,容易導致滑膜炎、滑囊炎和膝關節炎等疾病。

常穿高跟鞋易患關節炎,骨科專家說,「從臨床上看,接診的骨關節炎患者占總關節炎患者的八成左右,女性患者明顯高於男性,至少是男性的3倍以上。」

骨性關節炎簡稱OA,也稱骨關節病或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以關節軟骨進行性損害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紊亂綜合征。OA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疾患,也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常見病因之一。骨關節炎多見於老年人,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愈來越高,它嚴重妨礙工作,成為50歲以後喪失勞動力的第二個常見原因,僅次於心臟病。

【參考資料】:武警山東省總隊醫院(骨科)
地址:濟南市歷下區漿水泉路12-8號

4、醫學病名英文簡稱有哪些

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or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CRF: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ARF:急性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HMD:新生兒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RDS: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ARDS: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A: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OA: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DJD:退行性骨關節病(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AS: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SLE: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C:全身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
ALL: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
HHT: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Ren-Osler-Weber病)(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PDA: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ctus arteriosus)
VSD:室間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SD: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
CASD:先天性房間隔缺損(congenital atrial septal defect)
CML: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DM: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HBP:高血壓(hypertension or high Blood pressure)
HHD:高血壓性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HRD:高血壓性腎病(hypertensive renal disease)
HE:高血壓性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CAHD: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PTB: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MM: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COE:慢性阻塞性肺氣腫(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是一種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的統稱,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性氣道阻塞的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兩種疾病.
ABC:動脈瘤樣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
CSO:慢性化膿性骨髓炎(chro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sis)
IPIF: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FHB:骨纖維異常增生症(fibrous hyperplasia of bone)
ANEFH:股骨頭骨骺缺血壞死又稱Legg-Perthes-Calve病、扁平髖、股骨頭骨骺骨軟骨炎等(Avascular necrosis of epiphysis of femoral head)
INFH:股骨頭缺血性壞死(ischem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歡迎補充。供朋友參考

5、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仍無定論。發病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許多年來,感染曾被懷疑為本病的病因。因為這也有一定證據:

本病的發熱、白細胞增多、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炎症現象,都與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有關報告提到過的病原體種類甚多,如類白喉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支原體(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和風疹病毒等,尤其是豬支原體感染後所發生的關節炎與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極為相似。但這些微生物都不能經常地被培養出來或被移植。用抗生素或手術清除感染病灶,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和病程無直接影響。有人曾將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或血漿輸入健康志願者身上,並未引起類似的疾病。近年來有人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與EB 病毒有關。至今,感染因素仍受到不少學者的重視。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女性,懷孕期間關節炎症狀常減輕,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認為內分泌因素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似有一定關系。但根據研究,患者的腎上腺結構及其他內分泌功能多屬正常。

另外,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有人認為可能與遺傳有關。

近年來,許多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主張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並提出自身免疫學說,目前已為多數學者所承認。

人們認為,本病起病為先有感染原(細菌、病毒、支原體等)侵入關節腔,以病原體作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可以產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 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後,抗體即轉變為異體,再刺激漿細胞就會產生新的抗體,這就是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結合成免疫復合物,這種物質能激活身體內的另一部門——補體系統,釋放出炎症介質如組織胺,引起關節滑膜和關節腔內炎症,從而促發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滑膜細胞的吞噬作用。這些吞噬免疫復合物的細胞稱為類風濕細胞。

為了消除這種免疫復合物,類風濕細胞自我破裂,釋放出大量的酶,這些酶叫作溶酶體酶,其中就包括多種酸性水解酶,它們專門破壞滑膜、關節囊、軟骨和軟骨下骨的基質,造成關節的局部破壞。

一般來說,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光華醫院曾對100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統計,以寒冷(42%)和潮濕(27%)誘發者占絕大多數,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傷(8%)及無明顯誘因可查者(13%)。

中醫學對該病早有精闢的記載,古代醫家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於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6、RA是什麼的葯物的縮寫?

RA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寫,你說的這個可能是治療類風濕的葯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7、不要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容易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時由於病變的關節多有變形,因此很容易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關」,從而做出不合適的治療措施,如不注意飲食管理,不採取降低血尿酸的方法等,其後果可想而知。

某些症狀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均好發於手指、足趾等小關節,發作時也以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等表現為主,病程較久後會造成關節畸形與破壞。在急性發作時又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這些都是相似的地方,故而容易被誤診。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是兩類不同疾病。盡管現時醫學上均將它們列入風濕病的范疇,但兩者無論是在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方法上,均有明顯的區別。

(1)病因上,痛風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疾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急性關節炎、痛風結節、痛風性腎病和尿酸性泌尿系統結石,尿酸沉積於關節而引致的炎症,稱為痛風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病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類風濕關節炎多見於30歲以上的女性,而痛風性關節炎則以中老年男性為主,絕經前婦女極為少見。

(3)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獨特的症狀,它是指患者安睡一夜之後,早晨起床時發現手指僵硬,不能握拳。經過一段時間活動後,此種僵硬可逐漸減輕或完全消失。晨僵的原因是由於有病小關節一夜不活動,關節內外軟組織血液循環不暢而產生水腫,失去正常的柔軟性,從而影響活動。經過一段時間活動後,水腫因血液循環改善而消失,組織恢復柔軟性,因而關節活動又趨向靈活,於是晨僵症狀會消失。但是,對於痛風病患者來說,晨僵症狀並不明顯。

(4)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出現類風濕結節,單個或數個,直徑數毫米至數cm大小,質硬韌如橡皮樣,無觸壓痛或輕觸痛,常對稱地出現於肘關節鷹嘴突附近、膝關節上下、四肢肌腱部。出現於心、肺、腦膜等處的類風濕小結,常可引起系統性症狀,一旦出現常持續存在數月或數年不易消散。一般認為類風濕小結意味著疾病處於活動進展期,並且多合並有血管炎。而病程較久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出現的是痛風石,它發生在關節周圍或耳廓等處的皮下,高出於皮面的黃色結節,質地較堅硬,狀似圓形石子,破潰後可流出白色物質。

(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尿酸不高,而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痛風性關節炎則相反。

(6)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畸形是由於關節破壞、脫位引起;痛風性關節炎則是以尿酸鹽結石沉積於關節周圍為主。

(7)類風濕關節炎的發作和消退不如痛風性關節炎那般迅捷。

8、骨性關節炎的英文和縮寫是什麼?

osteoarthritis 縮寫為OA

9、何謂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簡稱類風濕,是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圍神經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因未明的,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硬和畸形,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所以,患者除了有以上關節炎的表現外,還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眼病變、動脈炎等。由此可知,所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只是關節發生了炎症病變,而是全身性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的提法意在區別於風濕。在19 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關節炎的認識很模糊,多稱之為「風濕」。隨著人們對它的觀察越來越仔細,發現大部分風濕表現為多發性對稱性大關節炎,關節的炎症不是固定於某一關節,而是能從一個關節向另一個轉移(遊走性)。

且這些關節炎較易治療,治癒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硬和畸形。除此之外,往往對心臟損害很大。這些表現與前面所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明顯不同,故將類風濕從風濕中分出。因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些明顯不同的地方——類似而又不是,故稱之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與關節炎簡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