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雞傳染性關節炎

雞傳染性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3-22 16:49:46

1、雞傳染性法氏囊這種病應該怎麼治療啊?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又稱傳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徵是排白色稀便,法氏囊腫大,漿膜下有膠凍樣水腫液。雞感染法氏囊病毒後受到嚴重侵害,發生可逆和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導致多種疫苗免疫失敗,並使雞只對許多疾病抵抗力降低,給養雞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1)流行特點
本病只有雞感染發病,其易感性與雞法氏囊發育階段有關,2~15周齡易感,其中3~5周齡最易感,法氏囊已退化的成年雞只發生隱性感染。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雞和隱性感染雞,傳播方式是高度接觸傳播,經呼吸道、消化道、眼結膜均可感染,病雞舍清除病雞後54~122天內放入易感雞仍可發病;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糞便至52天仍有感染性。
本病一旦發生便迅速傳播,同群雞約在1周內都可被感染,感染率可達100%。如不採取措施,鄰近雞舍在2~3周後也可被感染發病。發病後3~7天為死亡高峰,以後迅速下降。死亡率一般為5%~15%,最高可達40%。此外,本病發生後常繼發球蟲病和大腸桿菌病。
(2)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很短,一般為2~3天。主要表現為雞群發病突然,且病勢嚴重。病雞精神萎靡,閉眼縮頭,畏冷擠堆,伏地昏睡,走動時步態不穩,渾身有些顫抖。羽毛蓬亂,頸肩部羽毛略呈逆立,食慾減退,飲水增加。排白色水樣稀便,個別雞糞便帶血。少數雞掉頭啄自己的肛門,這可能是法氏囊痛癢的緣故。發病初期、中期體溫高,可達43℃,臨死前體溫下降,僅35℃。發病後期脫水,眼窩凹陷,腳爪與皮膚乾枯,最後因衰竭而死亡。
本病病程較短,其症狀有一過性的特點。一般到發病後約第7天,除少數雞已死亡外,其餘雞的症狀迅速消失。
經過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的雞群,有時也會有個別雞發病,症狀不典型,比較輕,經隔離治療一般可以康復。
(3)病理變化
該病病毒主要侵害法氏囊。病初法氏囊腫脹,一般在發病後第4天腫至最大,約為原來的2倍。在腫脹的同時,法氏囊的外面有淡黃色膠樣滲出物,縱行條紋變得明顯,法氏囊內黏膜水腫、充血、出血、壞死。法氏囊腔蓄有奶油樣或棕色果醬樣滲出物。嚴重病例,因法氏囊大量出血,其外觀呈紫黑色,質脆,法氏囊腔內充滿血液凝塊。發病後第5天法氏囊開始萎縮,第8天以後僅為原來的1/3左右。萎縮後黏膜失去光澤,較乾燥,呈灰白色或土黃色,滲出物大多消失。
胸腿肌肉有條片狀出血斑,肌肉顏色變淡。腺胃黏膜充血潮紅,腺胃與肌胃交界處的黏膜有出血斑點,排列略呈帶狀,但腺胃乳頭無出血點。病後期腎臟腫脹,腎小管因蓄積尿酸鹽而擴張變粗,胸腺與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脾腫脹,胰臟呈白堊樣變性,心冠脂肪呈點狀出血,腸腔內黏液增多。
以上病理變化,在診斷上比較重要的是法氏囊、胸腿肌及腺胃病變,腎臟等器官的病變因為其他雞病也常出現,只能作為綜合分析的參考。
(4)鑒別診斷
①法氏囊是雞的免疫器官,許多急性傳染病以及接種法氏囊炎弱毒苗都能引起法氏囊輕度充血和有少量滲出物,某些健康雞也有這種現象,對此要積累解剖經驗,防止誤診為法氏囊病。②雞傳染法性氏囊病與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鑒別:二者均有精神不振,嗜睡,減食,腹瀉等臨床症狀;剖檢時均可見法氏囊腫大等病變。但二者的區別在於:雞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病原是雞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該病進行性消瘦,腹部膨大(肝脾均腫大),剖檢可見肝、脾腫大3~4倍,皮下毛囊局部或廣泛出血,法氏囊切開可見小結節病灶。脾有針尖至雞蛋大的腫瘤。肝腫大幾倍,呈灰白色且質脆。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聯免疫吸附試驗(PPA-ELISA)陽性。③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與雞白痢的鑒別:二者均有食慾減退,精神不振,閉眼縮頸,翅下垂,毛松亂,排白色稀便等臨床症狀。但二者的區別在於:雞白痢的病原為白痢沙門氏菌。出殼後即現有病,有時出殼10多天才出現白痢,幼雛因肛門周圍絨毛與糞便干結封住肛門不能排糞而鳴叫,人工剝去干結物糞便即噴射而出。倖存者發育不良,有氣喘和關節炎。剖檢可見早期死亡的肝腫大充血,有條紋出血,卵黃囊吸收不好。病程長的,心、肝、肺、盲腸、大腸和肌胃有壞死灶,盲腸有乾酪樣物。用馬丁肉湯培養基培養,根據菌落和生化特性可以鑒別雞白痢菌落和本菌。
(5)防治措施
①疫苗接種:法氏囊炎弱毒苗對本病雖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由於母源抗體的影響及亞型的出現,其效果不理想。最好是在種雞產蛋前注射一次油佐劑苗,使其雛雞在20日齡內能抵抗病毒的感染。雛雞分別於14日齡和32日齡用弱毒苗飲水免疫。為了解決母源抗體在一個雞群中不平衡問題,據報道可間隔4~5天採用多次免疫。②加強消毒工作:在本病流行期間要經常對舍內地面及房舍周圍進行嚴格消毒,並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劑對飲水和飼料消毒。③加強管理,減少應激:在飼料中可添加0.75%的禽菌靈粉(由穿心蓮、甘草、吳茱萸、苦參、白芷、板藍根、大黃組成)進行預防。

2、雞病毒性關節炎有何特點?如何防治?

病毒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肉雞的重要傳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引起足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病雞關節腫脹、發炎,行動不便,不願走動或跛行,採食困難,生長停滯。

(1)臨床症狀

肉雞食慾減退、跛行、貧血、消瘦,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腫脹。後期出現單側或兩側性腓腸肌腱斷裂,足關節扭轉彎曲。嚴重時癱瘓。

(2)剖檢變化

病肉雞趾屈腱及伸腱發生水腫性腫脹,腓腸肌腱出血、壞死或斷裂。跗關節腫脹、充血或有點狀出血,關節腔內有大量淡黃色半透明滲出物。慢性病例腓腸肌腱明顯增厚和硬化,並出現結節狀增生、關節硬固變形,表麵皮膚呈褐色。腱鞘發炎,水腫。有時可見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小的壞死灶。

(3)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肉雞舍及環境衛生,引種要從無病毒性關節炎的肉雞場引種。堅持執行嚴格的檢疫制度,淘汰病肉雞。

易感肉雞群可採用疫苗接種,12周齡前採用禽呼腸孤病毒疫苗進行基礎免疫,然後於16~20周齡用滅活疫苗加強免疫,免疫種肉雞的後代雛肉雞可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能夠抵抗病毒性關節炎的早期感染,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3、如何防控雞病毒性關節炎?

本病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病變的傳染性疾病,也稱腱鞘炎或腱滑膜炎。本病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發生。從雞分離到的呼腸孤病毒有5種不同的血清型。

病毒對周圍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能耐受60℃8~10小時,56℃22~24小時,37℃15~16周,4℃可存活3年以上;病毒對pH3有抵抗力,室溫下過氧化氫作用1小時不能滅活,對2%來蘇兒、3%甲醛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將其殺死。

(1)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於雞、火雞也可感染發病。肉用雞發病率高於其他禽類。1日齡無母源抗體的雛雞易感性最高;自然情況下,5~7周齡的雞發病最為常見,肉用仔雞發病率可高達100%,但死亡率不到1%。本病雖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但傳播率較低,其傳播方式主要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感染雞的分泌物、排泄物特別是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長期存在於雞的盲腸扁桃體和跗關節內,特別是那些幼齡就受到感染的雞,這些帶毒者是同舍動物的潛在傳染源。

(2)臨床症狀

病雞主要表現為跗關節腫脹和跛行,兩側趾屈肌腱或跖伸肌腱受害,嚴重時腱壞死或纖維化,病雞嚴重跛行,跗關節腫大,部分雞生長受阻。有的可引起腓腸肌腱斷裂。跗關節和跖關節腱鞘有明顯水腫。

(3)病理變化

自然感染的雞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腫脹,跗關節常含有少量草黃色或血樣滲出物,少數病例有相當多量的膿性分泌物,在感染早期,跗關節和跖關節有明顯水腫,跗關節內滑膜有點狀出血;有的病雞有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包積水。慢性病變的特徵是腱鞘硬化和粘連,在脛跗關節遠端軟骨上出現凹陷的點狀潰爛,然後變大融合,關節表面纖維軟骨膜增生。

(4)實驗室診斷

根據症狀和病變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通過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瓊擴試驗常用來檢查病毒種群特異性抗體的存在。

(5)防控要點

①凈化種雞群

對患病種雞堅決淘汰,防止本病經蛋垂直傳播。嚴禁從有本病的雞場引進種蛋或苗雞。

②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

對商品雞採用「全進全出」制,每批雞出售後要用鹼液或有機碘消毒劑徹底消毒雞舍,並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進行熏蒸。

③免疫接種

對開產前的蛋雞最好選用滅活苗免疫(有些活疫苗可經蛋將疫苗毒傳給下一代)。免疫程序為:種雞群1~7日齡、4周齡時各接種一次多價弱毒苗,在開產前接種一次滅活苗;商品肉雞在1日齡以多價弱毒苗接種一次即可。

4、如何鑒別雞病毒性關節炎與滑液囊炎

1、雞病毒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呼腸孤病毒(VAV)引起的雞的傳染性疾病;是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方式感染的。臨床上多發生與4-6日齡。肉用型種雞和肉雞等重型雞對其較敏感,其他輕型雞則不那麼敏感;雞齡越大,對呼腸孤病毒的易感性越低,10周齡後明顯降低,2周齡的小雞比5—20周齡的雞更為易感。
2、雞滑液囊支原體病是有滑液囊支原體(MS)引起的,也是可以具備垂直、水平傳播;臨床上多發生在4—16周齡,成年雞多是有青年期發病的後續。
治療可以咨詢成 都興 旺動 物葯 業的技術人員

5、雞在不同生長階段容易得哪些病?

(1)育雛階段(蛋雞0~6周齡,肉雞0~4周齡)

雞白痢

1~3日齡即可發生死亡,10日齡達死亡高峰,30日齡以上則多呈慢性帶菌者。

臍炎(葡萄球菌病)

1~7日齡易發生死亡。

綠膿桿菌病

4~6日齡多發,死亡率高。

麴黴菌病

4~6日齡多發,死亡率高。

雞副傷寒病

5~20日齡多發,急性死亡多發生在5~6日齡和10~12日齡。

維生素B1缺乏症

9~12日齡多發。

維生素B2缺乏症

10~20日齡多發。

禽副大腸桿菌病

1~25日齡多發。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1~28日齡多發,死亡率可達25%左右。

雞傳染性腦脊髓炎

10~20日齡多發。

腦軟化症(維生素E缺乏症)

10~30日齡多發。

維生素D缺乏症

15~30日齡多發。

肉雞腹水綜合征

20~50日齡多發。

球蟲病

14~35日齡多發,有的球蟲病可侵害育雛期至育成中期的雞。

中毒病

伴隨著育雛期的中毒病有痢特靈中毒、磺胺類葯物中毒、高錳酸鉀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組織滴蟲病

35日齡以上的禽多發。

雞住白細胞蟲病

28~42日齡多發,多發生在6~8月份。

雞痘

21日齡以後多發。

雞大腸桿菌病

28~42日齡多發。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20~45日齡多發。

(2)育雛後期至育成前期(30~100日齡)的常見多發病

包涵體肝炎

35~50日齡多發。

病毒性關節炎和腱鞘炎

21~50日齡多發。

雞新城疫

首免後,30日齡左右多發生非典型新城疫。

禽霍亂

30日齡以上多發,性成熟期易感性強。

葡萄球菌病

20~60日齡多發。

雞支原體病

28~70日齡多發,冬季發病率高,經蛋傳播。

鏈球菌病

50~100日齡多發。

念珠菌病

50~100日齡多發。

禽流感(真性雞瘟)

各種年齡雞均易感。

雞傳染性鼻炎

28~80日齡多發,初春易傳播。

禽結核

90日齡以上的雞多發。

痛風病

30~100日齡多發。

禽消化道寄生蟲病

20~90日齡多發。

維生素K缺乏症

21日齡以後多發。

維生素A缺乏症

60~120日齡多發。

缺硒症

20日齡以後多發。

(3)育成後期及產蛋期(100日齡以後)的常見多發病

白血病

140日齡以後多發。

雞產蛋下降綜合征(EDS76)

200日齡以上的雞多發。

壞死性腸炎

青年雞及肉雞多發。

另外,雞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禽霍亂、雞痘、禽傷寒、雞馬立克氏病、傳染性鼻炎、各種內寄生蟲病等在育成後期及產蛋期均有可能發生。

此階段常見的中毒病有肉毒梭菌中毒(軟頸病)及黃麴黴素中毒等。

6、雞出現神經性症狀主要是哪些疾病,如何區別?

神經症狀是指震顫、共濟失調、痙攣、角弓反張、腿無力、麻痹等。雞患以下疾病時可出現神經性症狀:

(1)病毒性傳染病。

雞傳染性腦脊髓炎:1~3周齡,步態和運動失調,不能站立,倒向一側,或呈犬坐式,如使雞呈仰卧式,病雞頭和頸出現明顯陣發性震顫。

雞新城疫:亞急性或慢性經過,病雞翅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穩,頭頸向後或一側扭轉,運動失調,反復發作,最後癱瘓或半癱瘓。

馬立克氏病:主要發生在2~4月齡的雛雞,翅腿麻痹,兩腿呈前後伸展姿態,不能站立,有時呈頭下垂和歪斜翅垂,營養不良,消瘦貧血,常見下痢。解剖可見坐骨、臂神經叢常單側性腫大,偶有小結節。如有內臟型馬立克氏病,則在肝、脾、腎和卵巢呈腫大、色淡、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腫瘤結節。

雞病毒性關節炎:各種日齡都可感染,以2周齡雛雞為主,症狀為跛行和足趾以外部位的腱鞘腫脹。跛行始於足趾,後蔓延到膝部,用膝伏地不能行動。剖檢後可見足和脛部的腱和腱鞘水腫,腓腸肌腱斷裂並伴發出血。

(2)細菌、支原體、螺旋體等引起的傳染病。

雞副大腸桿菌病:3周齡內的雛雞最易感染,翅垂、全身顫抖、仰頭,常蹲伏於跗關節上或角弓反張。同時腹瀉、眼有分泌物、閉眼。剖檢可見肝腫,比正常大2~3倍。

雞葡萄球菌病:主要發生在雛雞,發病突然,不能站立,步態不穩,膝關節腫脹,關節囊內積有漿液性滲出物。

李氏桿菌病:主要侵害2月齡內的雞,兩翅下垂,兩腿軟弱無力,走路搖晃,卧地不起,頭頸伏地或頭頸彎曲呈弓形,兩腿不停地劃動,抽搐,病死率85%以上。

雞傳染性滑膜炎:由支原體感染引起,趾關節及趾足庶部出現波動、腫脹、發熱、疼痛、跛行。伴有羽毛蓬鬆無光澤,常有硫磺色的腹瀉物;胸骨囊處皮下出現皰疹,有的破裂,使胸部羽毛結成污垢。病雞消瘦。病檢可見:切開腫脹關節早期流出奶油狀或灰白色粘稠滲出物,後期滲出物為乾酪狀,關節面為橙黃色。胸腔積膿,肝腫大,呈淺綠色。

雞螺旋體病:步態不穩或一足跛行,嚴重者兩足及兩翅麻痹或抽搐而死。同時,垂頭閉眼,腹瀉,下綠色痢,雞冠蒼白,黃染。

(3)代謝、營養缺乏症和中毒等。

痛風:表現運動遲緩,跛行和不能站立,腿和翅關節增大。此外,特徵性於腎、輸卵管、肝脾表面及胸腹膜、心包和腿、翅關節內沉積許多石灰樣物質。

維生素E缺乏:由腦軟化而出現運動失調,頭彎曲,扭轉,站立不穩,倒地,伸腿,趾彎曲。伴有胸肌變性,呈白色條紋,胸腹下水腫等病變。

維生素B1缺乏症:2周齡前雛雞可發病突然,失去站立的能力,由於腿屈肌和頸的前部肌肉麻痹,病雞坐在屈曲的腿上,頭縮向背後,若側卧躺倒,頭仍處於向後卷縮的姿式。

維生素B2缺乏症:雛雞翅展開,腿以膝關節著地,足趾向內捲曲,不能站立行走,但食慾良好,生長緩慢,消瘦,皮膚乾燥粗糙,衰弱無力。

錳缺乏症:雛雞運動失調,特別是受到刺激時,頭可能向前伸和向身體下彎,或者縮回背後。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由於飼料污染了肉毒梭菌毒素,雞食入毒素而中毒。症狀為頸部肌肉麻痹,俗稱軟頸病,翅膀下垂,兩腳乏力,閉目伏卧。

7、怎樣防治雞病毒性關節炎?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

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皮膚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局部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皮膚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

8、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分離鑒定和血凝抑制實驗。。具體步驟。。2000字求各位大神幫忙。。。。。小女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臨診特徵是呼吸困難、發出羅音、咳嗽、張口呼吸、打噴嚏,雛雞還可能出現流涕,產蛋雞產蛋減少和質量劣變。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36小時或更長一些。發病率高,雛雞的死亡率可達25%以上,但6周齡以上的死亡率一般不高,病程一般多為1~2周,雛雞、產蛋雞、腎病變型的症狀不盡相同,現分述如下:
1)雛雞:無前驅症狀,全群幾乎同時突然發病。最初表現呼吸道症狀,流鼻涕、流淚、鼻腫脹、咳嗽、打噴嚏、伸頸張口喘氣。夜間聽到明顯嘶啞的叫聲。隨著病情發展,症狀加重,縮頭閉目、垂翅擠堆、食慾不振、飲欲增加,如治療不及時,有個別死亡現象。
2)產蛋雞:表現輕微的呼吸困難、咳嗽、氣管羅音,有「呼嚕」聲。精神不振、減食、拉黃色稀糞,症狀不很嚴重,有極少數死亡。發病第2天產蛋開始下降,1~2周下降到最低點,有時產蛋率可降到一半,並產軟蛋和畸形蛋,蛋清變稀,蛋清與蛋黃分離,種蛋的孵化率也降低。產蛋量回升情況與雞的日齡有關,產蛋高峰的成年母雞,如果飼養管理較好,經兩個月基本可恢復到原來水平,但老齡母雞發生此病,產蛋量大幅下降,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可考慮及早淘汰。
病變:主要病變在呼吸道。在鼻腔、氣管、支氣管內,可見有淡黃色半透明的漿液性、粘液性滲出物,病程稍長的變為乾酪樣物質並形成栓子。氣囊可能渾濁或含有乾酪性滲出物。產蛋母雞卵泡充血、出血或變形;輸卵管短粗、肥厚,局部充血、壞死。雛雞感染本病則輸卵管損害時永久性的,長大後一般不能產蛋。腎病變型支氣管炎除呼吸器官病變外,可見腎腫大、蒼白,腎小管內尿酸鹽沉積而擴張,腎呈花斑狀,輸尿管尿酸鹽沉積而變粗。心、肝表面也有沉積的尿酸鹽似一層白霜。有時可見法氏囊有炎症和出血症狀。
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應與飼料、葯物等因素,如飼料高鈣低磷、高蛋白,日料維生素缺乏,磺胺類葯物用量過大、時間過長,飼料鈉離子過高等引起的尿酸鹽沉著症相區別。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易與新城疫、馬立克氏病、混合感染或繼發,應進行鑒別診斷。非典型新城疫雞有神經症狀,氣管環出血明顯,十二指腸斑塊狀出血,直腸黏膜有條紋狀出血。與傳染性法氏囊炎病、禽腎炎病毒感染、雞白痢、大腸桿菌病等進行鑒別。
一、雞傳支的預防:
做好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弱毒疫苗,分別由兩種毒株製成:H52疫苗用於初生雛雞,不同品種雞均可用,免疫後至1~2月齡時,須用H;。疫苗加強免疫。H。。疫苗專供1月齡以上雞應用,初生雛雞不能用。使用時,用生理鹽水、蒸餾水或涼開水稀釋10倍,每隻雞滴鼻1滴,或採用飲水免疫法,飲水免疫要用無氯離子清潔水,如用蒸餾水、涼開水稀釋(每隻雞用含病毒組織量應為0.01克),飲水器要用搪瓷或陶瓷的,免疫前雞群停水4小時左右。要保證每隻雞都能充分飲服,並在較短時間內飲完,飲完後經1~2小時,再正常供水。以下飲水量可供參考:5~10日齡,5~10毫升;20~30日齡,10~20毫升;成年雞,20~30毫升。疫苗稀釋後,應放在冷暗處,當天用完。接種後5~8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H120苗約為2個月;H52苗約為6個月。為使種雞能將母源抗體傳遞給雛雞,需要對種雞重復免疫,在產蛋期每10~12周1次,以使後代雛雞獲得一致的母源抗體。
此外,還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與新城疫二聯苗。其免疫程序為:雛雞在1日齡時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H52一新城疫病毒B。(或Lasota苗)二聯苗進行第一次滴鼻免疫,間隔20~30天,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H52新城疫病毒B1(或Lasota苗)進行第二次免疫(飲水),間隔50~60天(即70~80日齡),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H玎新城疫病毒B,(或Lasota苗)二聯苗第三次免疫(飲水)。二聯苗的免疫持續期為4個月。如第三次飲水免疫時使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H曠新城疫I系的二聯苗,則免疫持續期為1年。
腎病變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目前國內研究和使用的主要疫苗有:F株油乳劑滅活苗(F株為佛山腎病變型強毒株)。新城疫一傳染性支氣管炎(F株)病毒性關節炎的三聯油乳劑滅活苗以及傳染性支氣管炎腎型(C900l株)一支氣管炎型(DLZ9ll株)的二價油佐劑滅活苗等。此外,有的單位還試制和應用了腎病變型的組織滅活苗或當地流行毒株的滅活苗,在防制本病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雞舍、飼養管理用具、運動場地等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實施定期消毒,嚴格執行隔離病雞等防疫措施。注意調節雞舍的溫度,避免過擠和賊風侵襲,注意通風換氣。加強飼養管理,適當搭配飼料,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增強雞體抵抗力。病雞要喂給易消化的飼料。
二、雞傳支的治療:
喉炎凈散:雞0.05g~0.15g(即本品400g拌料400斤)。喉炎凈散清熱解毒,通咽利喉,主治雞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適用於呼吸困難、咳嗽氣喘、打噴嚏、呼嚕、甩鼻、流鼻液、氣管啰音、臉

9、12.寫出雞的6種免疫抑制性疾病有哪些?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雞病毒性關節炎、雞傳染性貧血、禽白血病、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症等

B選項最全。

與雞傳染性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