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踝關節炎多發什麼人

踝關節炎多發什麼人

發布時間:2020-03-22 15:21:16

1、有踝關節炎病史的人嗎?能介紹一下是如何治療好的,非常感謝!

?

2、腳踝關節傷病。懂的專家或好心人幫忙回答指點。

腳踝關節扭傷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扭傷是生活中難免發生的問題,尤其是腳踝關節是最容易扭傷的部位,一旦扭到,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痛」,然後才會依扭傷的程度,看看是否會有腫脹或是瘀血的情形。對於這種傷害,許多人常不以為意,而常常舊疾未愈,新傷復發,成為習慣性反復扭傷,影響運動機能與日常生活腳踝扭傷,輕者只是局部輕微疼痛,重者可出現整個足面瘀青、腫脹,甚至寸步難行。急性發作時,應立即休息。停止運動、比賽所以說,腳踝關節扭傷不要再轉動已受傷的關節是護理的第一課,其次則是冰敷;可用塑料袋裝一些冰塊後,再加點水敷在受傷的地方,每敷十五分鍾後,休息五分鍾,這樣的動作可以重復一、二小時左切記不要施予不當的推拿和按摩,可能反而加重發炎反應。可考慮暫時使用腋下拐杖,以避免走路時足部不當受力,影響復原或再次扭傷。休息時,盡可能把腳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踝部腫脹病人也應立即就醫,以排除合並韌帶斷裂、骨折等可能性。而復健治療,對於消除疼痛、腫脹更有相當的療效場地、鞋子的不當選擇、甚至足部的異常構造(如扁平足)都可引起足踝扭傷。而受傷過的足部,更需加強訓練其柔軟度、肌力及本體平衡感,才能防止再次的傷害!踝關節的功能和它的解剖結構決定的。 

  踝關節在跖屈時,也就是我們做踮腳這個動作時,往往腳會向內翻,即腳心翻向內。由於踝關節特有的解剖結構,這時踝關節不能很好地匹配,處於「靈活有餘,腳踝關節扭傷穩重不足」的不穩定狀態。所以,我們在踝關節跖屈,比如下樓梯、下山、起跳後落地等活動時,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關節的內翻,導致踝關節的內翻損傷,即踝外側扭傷。統計表明,踝外側扭傷約占踝扭傷總數的85%。

 

  這時,踝關節內的軟組織受到擠壓撞擊出現軟骨面損傷、腳踝關節扭傷滑膜腫脹,使踝關節周圍出現腫脹、淤血。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正確治療,就會出現踝關節外側支撐強度下降,關節本體感覺減退。這樣,踝關節的不穩定狀態就會加重,踝關節容易再次扭傷,出現疼痛、腫脹、行走不穩等慢性期症狀,並可引起其他關節損傷,出現連鎖反應何判斷踝關節扭傷程性扭傷的患者多表現為疼痛、皮下淤血;嚴重的可有滑膜或軟骨損傷,表現為踝關節周圍的腫脹和壓痛,踝關節活動受限。韌帶撕裂或骨折發生時,踝關節損傷側或骨折端疼痛、腫脹更為明顯。反復多次損傷的患者,關節囊往往鬆弛,易繼發軟骨損傷、滑膜炎、骨贅和其他關節面的損傷,出現慢性損傷側或關節內廣泛的疼痛、壓痛、腫脹,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時,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軟的表現。許多患者為此深受困擾,不得不在踝關節外纏繞厚厚的綳帶和護具以增加安全感。踝關節扭傷後,患者常需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腳踝關節扭傷發現增生的骨贅。MRI(核磁共振)能清楚地顯示軟骨、韌帶和滑膜的損傷,結合病史和體檢,醫生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並予以相應的治療,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強關節穩定,多人都對踝關節扭傷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養兩天就好了」,其實不然。適當的休息是需要的,但並不是治療的全部,未經正規治療的患者,踝關節再次損傷的可能性是經正規治療患者的3~4倍。急性期的初次損傷患者,如果損傷沒有累及韌帶組織,只要能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接受正規的保守治療,遵守休息、冰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的原則,多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急性期24~48小時可冷敷,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48小時之後熱敷2~3天,腳踝關節扭傷以促使局部組織滲液盡快吸收,減輕疼痛

3、腳踝骨關節炎怎麼治療?

腳踝關節發生關節炎,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關節炎,最常見的就是這個人比較肥胖,第二種是創傷性關節炎。
治療方法有幾種,比如說肥胖的人肯定要減輕體重了,有些人是發生了扁平足因為扁平足引發的關節炎,所以說要糾正他的扁平足。還有些是創傷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就是病人運動太多,所以要減輕運動。
所以骨性關節炎首先一個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足踝發生了問題,診斷清楚才能進一步的治療。當然我們有很多方法,包括外用葯、中葯、包恩賽甾葯物,包括打玻璃酸鈉,包括做矯形,都可以治療骨性關節炎。所以要搞清部位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才對我們後期治療有非常多的作用。

4、關節炎到什麼時候可以看出來 覺察的到 什麼年齡

關節片,抗O,血沉。

自己鑒別一下吧:
關節炎的診斷條件:
①早晨關節僵硬至少持續一個小時。
②具有三個以上關節腫脹。
③手關節掌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
④關節腫脹呈對稱性。
⑤包括手部關節X線照片上的變化(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 疏鬆或明顯的脫鈣現象)。
⑥皮下結節。
⑦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中一、二、三項應持續6周以上。應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5、我的腳踝創傷性關節炎已經很嚴重了 問了很多醫生都說只能做融合手術 可是我才27歲 想問問大家 術後會很瘸么

有啊,踝關節置換
但是目前踝關節置換手術還不成熟,主要是術後疼痛殘留以及使用年限過短,優點是可以保留踝關節活動度
你這情況4各關節都不好不太適合做置換,效果上說除了保留活動度外各方面都不如融合,而且踝關節活動度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小,還是融合吧

6、患有關節炎的人,平時吃些什麼對身體會有幫助?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我國目前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億以上,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另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4%~0.36%,據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關關節炎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骨性關節炎及化膿性關節炎
1、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的表現之一,多見於成年人,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遊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並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
3、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4、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5、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於少年兒童,常發生於髖關節,主要症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類型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
目前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控制自身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飲食的酸鹼平衡對於關節炎的治療及並發症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恰瑪古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能迅速排除體內酸性物質,達到體液的酸鹼平衡,從而預防和保養關節炎。
第二,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壓力過重會導致酸性物質的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的調節心情和自身壓力可以保持弱鹼性體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第四,補充關節軟骨成分。人體關節軟骨在20歲過後將不再生長,逐年磨損。補充純天然鯊魚軟骨粉可以恢復關節已經得到醫學驗證。
骨性關節炎是指主要關節如膝、脊柱和胯等軟骨退化。軟骨本身沒有神經,但當某一部分磨沒了,關節的邊緣就出現了問題,骨頭和骨頭之間產生摩擦,因此就產生了疼痛,同時關節出現間隙狹窄,比如羅圈腿、X形腿或腿部受傷使受力不均勻,關節的壓力增大,必然磨損就嚴重,一旦軟骨脫落,就會造成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痛苦。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關於關節炎的飲食療法,患者朋友可以試試。
鯊魚軟骨粉:以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為宜,盡可能每天攝取7.5克。
川烏粥
原料:制川烏2克,薑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
烹制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凈,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後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
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牛藤桂心散
原料:山茱萸100克,懷牛膝100克,桂心60克。
烹制方法:將以上原料洗凈,曬干或晾千,共研成細末,備用。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3克,以黃酒送服。
牛膝酒糟
原料: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麴適量。
烹制方法:先將牛膝洗凈,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2~3次,取部分葯汁浸糯米,另一部分葯汁於糯米煮熟後,拌和甜酒麴,於溫暖處發酵為酒槽。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酒槽30克煮食。
桑葚桑枝酒
原料:新鮮桑葚500克,新鮮桑枝100克,紅糖500克,白酒1000克。
烹制方法:將桑枝洗凈、切斷,與桑葚、紅糖同入酒中浸泡,l個月後可飲。
食用方法:隨量飲用,以不醉為度。
茶療法
(1)川芎茶:川芎3克,茶葉6克,共研細末,和勻,開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次,常服。
(2)金銀菊花茶:茶葉5克研末,金銀花5克,菊花6克,開水沖泡,每日多次飲用。用於患者關節疼痛、發熱、發紅者。
(3)玄參麥冬茶:玄參8克,麥冬8克,與茶葉少許和勻,開水泡10分鍾後,飲用。可用於老年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乾、心煩者。
(4)芪參茶:黃芪5克,西洋參5克,切成薄片,與茶葉混勻後,開水沖泡10分鍾,即可飲用。1天1劑,可飲6--8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患者由於氣陰兩虛而夜寐不安、多汗者。

7、有什麼運動能使腳踝關節炎,恢復更快

適當做做患肢的伸曲或旋轉動作,增強患肢的肌力,鍛煉要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以骨折部位不感疼痛,不感疲勞為度.合理的練習可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不但使患肢逐漸恢復正常的功能,也是治療骨折的一個重要部分.
飲食方面無特殊禁忌,日常飲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康復期間不可飲酒.

8、關節炎主要是什麼部位疼痛啊

您好:關關節炎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骨性關節炎及化膿性關節炎 1、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的表現之一,多見於成年人,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遊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並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 3、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4、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5、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於少年兒童,常發生於髖關節,主要症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類型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

9、運動員得了踝關節炎,還能繼續活躍在賽場上嗎?

調養好再說

與踝關節炎多發什麼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