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辨證

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辨證

發布時間:2020-03-22 04:07:05

1、中醫講痛風是怎麼回事?

痛風是西醫的病症名,它是人體內嘌呤代謝障礙。

2、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症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常分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痰濁痹阻型、肝腎虧虛型等證型來用葯,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這就是熱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

3、蘇州看痛風的中醫師

中醫師 強紅偉 在平江區的
根據中醫疾病分類,痛風屬於「痹症」。其寒、濕邪氣為病因,病位在經脈,毒邪入侵與寒濕相結化熱、蘊熱成痰,導致血運失常,聚於肌膚腠理而成毒,猝然紅腫、熱、痛而作,其走注關節,痛熱甚劇,若如虎咬,觸不可摸,故有白虎歷節之稱。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關節炎偏於風者,祛風為主。偏於寒者,散寒為主。濕邪偏勝者,化濕為主。熱邪偏勝者,清熱為主。痛風病人應根據關節炎的症狀特點與是否急性發作等決定痹症的性質,是屬於風寒濕痹,還是風濕熱痹,有無痰瘀痹阻證,然後再對症下葯。例如屬風寒濕痹者可用薏苡仁湯加減或者防己茯苓湯加減;風濕熱痹者可用白虎桂枝湯或四妙丸加減;如屬痰瘀痹阻證,可用桃紅飲加味。

4、類風濕中醫如何辨證?

中醫治療類風濕
《素問 臟氣法時論》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1]
類風濕的患者不應該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中文名
中醫治療類風濕
風濕病的類型
行痹、痛痹、著痹等
治療建議
患者不應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治療法則
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等
中醫治療法則
1.行痹: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2.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法:經散寒,祛風除濕。
3.著痹: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4.痹:關節痛處灼熱紅紅腫,得涼則舒。治法:通絡,祛風除濕。
中醫治療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5、風濕病的中醫治療

6、急性痛風宜用的中醫治療原則有哪些?

根據中醫學疾病分類,痛風屬於「痹證」,各種類型的關節炎都屬中醫學痹證,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偏於風者以祛風為主;偏於寒者以散寒為主;濕邪偏勝者以化濕為主;熱邪偏勝者以清熱為主。

急性痛風主要表現為熱痹:主要選方為石膏知母桂枝湯,方中石膏、知母以清熱,桂枝祛風濕,並可酌加忍冬藤、桑枝、黃柏、薏苡仁等祛風通絡、清熱化濕等葯物。如熱痹由行痹、痛痹、著痹等久郁化熱而產生者,按照熱痹治法,如夾雜風寒濕邪,症狀復雜者,可用桂枝芍葯知母湯加減。

組成:桂枝、芍葯、炙甘草、麻黃、白術、知母、防風、制附子、生薑。

桂枝溫通血脈;麻黃、防風、附子、白術用以祛風、散寒、降溫;知母用以清熱。方中既有桂枝,附子溫通陽氣,又有芍葯、知母顧護陰液,寒葯與熱葯,陰葯與陽葯並用,故加甘草予以調和。本方主要用於風寒濕痹挾熱,而石膏知母桂枝湯用於熱痹。

7、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8、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9、痛風性關節炎,中醫治療方法有什麼

治療方法祛風除濕治療手段,針灸,服葯,外貼膏葯

10、治療痛風中醫好西醫好

痛風是自身體質差,代謝慢,導致體內多的尿酸並不能完全排除體內,而是瘀滯身體關節,導致關節堵塞,氣血運行不通。

傳統醫學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恢復它,需要強健體質,加快體內代謝,加快體內氣血運行速度,暢通淤堵之處,通過發熱出汗將體內多的尿酸排出,那麼關節便會漸進通暢,得到恢復。

怎麼做呢?可以百度搜看此文《54歲,痛風十多年,練習老拳師馬步樁2個多月,關節感到輕松!》,文中講述了一個傳統鍛煉的恢復方法,希望幫助到你,望採納。

與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辨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