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應性關節炎怎麼辦?
(一)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病情程度及復發傾向因人而異。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
2.非類固醇抗炎葯 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s)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根據關節炎的程度不同,可選擇性給予雙氯芬酸25~50mg,3次/d,或萘丁美酮(瑞力芬)1.0g,1次/d,或羅非昔布25mg,1次/d,或塞來昔布(西樂葆)100mg,2次/d。其他NSAIDs如美洛昔康(莫比可)、舒林酸(奇諾力)、布洛芬(芬必得)等也可選用。但是,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肝轉氨酶,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主張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反應性關節炎。國外應用激素的適應證相對較松,但是,國內掌握較嚴的傾向可能更為恰當。關節炎本身不是應用激素的指征。對應用NSAIDs無明顯效果,而且症狀嚴重的關節炎患者,可給予小劑量潑尼松10~20mg/d,短期應用,症狀緩解後盡快減量。在潑尼松減量過程中加用NSAIDs,有利於症狀的控制。
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後,腔內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或醋酸去炎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但注射間隔不應少於3個月。
在合並虹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的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及時口服潑尼松30~50mg/d,並給予鹽酸環丙沙星滴眼液(悉復明)、可的松眼液滴眼。必要時球後或結膜下注射倍他米松等。同時,應進行眼科檢查,以得到及時的專科治療。
4.慢作用抗風濕葯及免疫抑制劑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對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柳氮磺吡啶2~3g/d,分三次服用,對慢性關節炎或伴有腸道症狀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羥氯喹、沙利度胺(反應停)等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成熟經驗。
對於柳氮磺吡啶治療無明顯療效及慢性期的患者,可給予甲氨蝶呤7.5~10mg,每周1次。有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對黏膜損害尤為有效,但應避免使用於HIV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有報道提示,對於慢性反應性關節炎的患者,環孢素A及硫唑嘌呤有效,但均為小樣本的觀察。對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評價尚需進一步研究。可否將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用於重症或慢性反應性關節炎仍無定論。
5.抗生素 對於從尿、便及生殖道分離或培養出細菌的患者,應給予對革蘭陰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葯敏試驗進行治療。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環丙沙星對衣原體誘導的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則採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但是,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是否應長期應用抗生素尚無定論。
研究證明,一旦出現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並不能阻止關節內病理過程。因此,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而不是治療關節炎本身。
(二)預後
大多數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預後較好。病程多在數周至數月。經及時治療,患者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是,本病有復發的傾向。腸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是復發的直接誘因。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緩解後仍間斷性腹瀉或腹部不適長達數月,甚至更久。肌腱炎及肌腱端病較嚴重者可引起局部的骨質疏鬆或骨質增生。但本病很少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有人對100例志賀氏痢疾桿菌後反應性關節炎隨訪20年,無1例繼發類風濕關節炎。而另一項,對60例反應性關節炎的隨訪觀察,卻發現最後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1例。目前,對於反應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尚少。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個別反應性關節炎可演變為強直性脊柱炎。
2、反應性關節炎的檢查
1.病原體培養
有尿道炎症狀者可作培養;有腸道症狀時,大便培養對確定誘發疾病的微生物有幫助。
2.炎症指標
急性期有白細胞計數增高,紅細胞沉降率(ESR)增快和C反應蛋白(CRP)升高。慢性患者可出現輕度正細胞性貧血。補體水平可增高。
3.HLA-B27檢測
HLA-B27陽性與中軸關節病、心臟炎和眼色素膜炎相關,因此,該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有輔助價值。同其他脊柱關節炎一樣,患者通常為類風濕因子(RF)陰性和抗核抗體陰性。
4.放射學檢查
雖然放射學檢查並非診斷的必要條件。但是對於患者的評價仍非常重要。在病程的早期,放射學的表現可以是完全正常的或僅顯示軟組織腫脹,當關節炎反復發作,約20%的患者可出現放射學異常。最具特徵性的受累部位包括足小關節、跟骨、踝和膝關節,在中軸部位則包括骶髂關節、脊柱、恥骨聯合和胸肋關節等。炎症部位非對稱的骨化是具有診斷價值的放射學特徵。肌腱附著點特別是在跟腱、足底肌腱和筋膜處可見骨膜反應和骨侵襲。侵襲性關節可累及足小關節,有12%的患者可出現足畸形。10%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現骶髂關節炎。慢性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最終約有70%出現單側(早期)或雙側(晚期)骶髂關節異常;非對稱性椎旁「逗號樣」骨化是反應性關節炎獨特的影像學發現,多累及下3個胸椎和上3個腰椎,椎體方形變不常見。
5.超聲檢查
其優勢在於簡便無創,在關節炎早期便能發現關節積液或滑膜增生,同時能發現早期跟腱和肌腱病變,有利於早期診治,並可以作為對療效和疾病進展評估的可靠手段。
3、反應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食有哪些需要
反應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
(2)飲食宜清淡。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病痛折磨,又長期以葯物為伴。病發作時,更是茶飯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則可以保持較好的食慾,二則可以保持較好的脾胃運化功能,以增強抗病能力。
(3)飲食不可偏嗜。雞鴨魚肉,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視,應搭配合理。
(4)正確對待食補與葯補。無論食補還是葯補,對反應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根據病情及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來進行。如牛奶、豆漿、麥乳精、巧克力雖是營養佳品,但體內有濕熱或舌苔粘膩者,多食反而腹脹不適,不思飲食;人參、白木耳、阿膠雖能補氣養血,但脾胃不和或濕熱內蘊者服之反而壅氣助濕,非但病不能去,反添病痛。
(5)注意飲食宜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有的病程較長,如果患病後忌口太嚴,長年日久,影響營養的吸收,對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說反應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食用任何飲食,不必忌口。只是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灼熱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竹筍之類。一旦病情穩定,忌口即可放寬。
4、反應性關節炎是幾個月後自己就會痊癒嗎
血沉原先是32,經消炎後現在是26,HLA-B27是陰性的,醫生說CT上可以看出有炎症,剛開始曾懷疑過強直性脊柱炎,但又說有些指症並不完全對不上,如:沒有晨僵、腰不痛等,後又說可能是賴特綜合症。目前醫生的意思是再抽一次血復查一些原先不好的指標,如有所好轉就先出院(因為各項指標不是很嚴重,說還算輕微的,沒有必要用針對性的葯),靠平時自己注意,把病情控制住,有可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有關節痛的現象就馬上回院門診。這不如同碰運氣嗎?難道就這樣聽天由命嗎?他現在是每天吃一次止痛葯,到第二天早上有一兩個關節會有痛的感覺,難不成要一直吃止痛葯嗎?醫生說過一段時間可以停葯的,但是應該什麼時候停呢?
5、反應性關節炎是什麼病?
反應性關節炎最常見的病因是細菌感染,例如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或肢體開放性外傷以後,局部造成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原發病灶感染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遠處關節感染,常累及髖關節、膝關節等大關節。梅毒感染也可以引起反應性關節炎。非細菌性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主要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治療以後產生的反應性關節炎。
還有一些病因目前尚未明確,考慮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合並腫瘤性疾病有關,例如乾燥綜合征合並肺癌,治療後出現的反應性關節炎。
6、反應性關節炎太可怕了
服用美國healthou的關節修復配方
7、反應性關節炎得了跟一輩子嗎?
主要表現為老年性的常見症狀,可能存在腰椎病、骨質疏鬆、關節炎等。需進一步診斷。
對這類疾病,目前不能徹底治癒,只能控制症狀,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主要採用 寻※骨 风※膏 外俑要物控制台遼。
8、反應性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反應性關節炎需同多種風濕性疾病。如急性風濕熱、痛風性關節炎和脊柱關節炎的其他類型(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腸病性關節炎等)相鑒別。但最重要的是排除細菌性關節炎。
1.細菌性關節炎
是關節腔本身的細菌感染所致,多為單關節炎,急性發病,常伴高熱和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狀。關節局部多有較明顯的紅、腫、熱、痛,還可出現身體其他部位感染表現,甚至敗血症表現,一般無眼炎、骶髂關節炎和皮膚黏膜損害等。關節滑液為重度炎性改變,白細胞計數常50x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多在75%以上。滑液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2.急性風濕熱
本病屬於廣義反應性關節炎的范疇,患者多為醫療條件較差地區的青少年,發病較急,起病前2~3周多有鏈球菌感染史,臨床上常有咽痛、發熱和四肢大關節為主的遊走性關節炎,關節腫痛消退後不遺留骨侵襲和關節畸形,患者還常同時伴皮膚環形紅斑和心臟炎,外周血白細胞增高,抗鏈「O」升高。
3.痛風性關節炎
多發於中老年男性,最初表現為反復發作的急性關節炎,最常累及足第一跖趾關節和跗骨關節,表現為關節紅、腫和劇烈疼痛,多有高嘌呤飲食史,血清中血尿酸水平往往升高,滑液中有尿酸鹽結晶。
4.銀屑病關節炎
本病好發於中年人,起病多較緩慢,反應性關節炎主要與其5種臨床類型中的非對稱性少關節炎型相鑒別。此型常累及近端指(趾)間關節、掌指關節、跖趾關節、膝和腕關節等四肢大小關節,少數可遺留關節殘毀。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有銀屑病皮膚和指(趾)甲病變可作為鑒別要點。
5.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好發於青年男性,主要侵犯脊柱,但也可累及外周關節,在病程的某一階段甚至可出現類似反應性關節炎的急性非對稱性少關節炎,但患者常同時有典型的炎性下腰痛和影像學證實的骶髂關節炎。
6.腸病性關節炎
本病除可有類似反應性關節炎的急性非對稱性少關節炎外,還伴有明確的腸道症狀如反復腹痛、膿血便和里急後重等,纖維結腸鏡檢查可明確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
7.結核風濕症
也稱之為結核反應性關節炎,蓬塞綜合征或Poncet病,是結核菌在體內引起的變態反應引起的非特異性、非感染性多發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為多發性、遊走性關節疼痛,可伴不同程度發熱(弛張熱、不規則熱),亦可有關節活動受限及關節腔積液。關節症狀可反復發作,有自愈和再發傾向,但不留任何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X線片檢查無關節骨質破壞。還常伴結節性紅斑、皮下結節、口腔生殖器潰瘍和眼皰疹性結膜炎等皮膚黏膜表現,易與反應性關節炎相混淆。結核灶活動與否關節症狀輕重並非平行,多數患者缺少結核中毒症狀,病情變化具有周期性好轉與惡化的特點,且與天氣變化有明顯關系,每遇寒冷或陰雨天加重,故又稱結核性風濕症,輔助檢查可見血沉增快、PPD陽性及陳舊結核病灶,抗風濕治療無效而抗結核治療有效是鑒別要點。
8.貝赫切特綜合征
本病基本病變為血管炎,全身大小動靜脈均可受累,有反復口腔黏膜、生殖器潰瘍伴眼炎。雖可有關節病、關節炎,但常較輕。本病有較為特異的皮膚損害,如針刺反應和結節紅斑等。可有動脈栓塞和靜脈血栓形成。
9、反應性關節炎的治療
目前尚無特異性或根治性治療方法。與其他炎性關節病一樣,治療目的在於控制和緩解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
1.一般治療
口腔與生殖器黏膜潰瘍多能自發緩解,無需治療。急性關節炎可卧床休息,避免固定關節夾板以免引起纖維強直和肌肉萎縮。當急性炎症症狀緩解後,應盡早開始關節功能鍛煉。
2.非甾類抗炎葯(NSAIDs)
本類葯物種類繁多,包括雙氯芬酸鈉、洛索洛芬鈉、美洛昔康、吲哚美辛和塞來昔布等,但療效大致相當。具體選用因人而異,可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及增加活動范圍。是早期或晚期患者症狀治療的首選。
3.抗生素
抗生素的治療仍有爭議。對於獲得性反應性關節炎,短期使用抗生素(氧氟沙星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並發的尿道感染可能減少有反應性關節炎病史患者的關節炎復發風險,但對於已有的關節炎本身是否有益尚缺乏證據,另外也不推薦長期抗生素治療慢性反應性關節炎。而對於腸道型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治療常常無效,並不推薦於反應性關節炎發生之後使用。
4.糖皮質激素
對非甾類抗炎葯不能緩解症狀的個別患者可短期用糖皮質激素,但口服治療既不能阻止本病發展,還會因長期治療帶來不良反應。外用糖皮質激素和角質溶解劑對溢膿性皮膚角化症有用。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可暫時緩解膝關節和其他關節腫脹。對足底筋膜或跟腱滑囊引起的疼痛和壓痛可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使踝關節早日活動以免跟腱變短和纖維強直。必須注意避免直接跟腱內注射,這樣會引起跟腱斷裂。
5.慢作用抗風濕葯
當非甾類抗炎葯不能控制關節炎,關節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或存在關節破壞的證據時,可加用慢作用抗風濕葯,應用最廣泛的是柳氮磺吡啶,對於重症不緩解者可試用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
6.生物制劑
腫瘤壞死因子(TNF)抑制劑已成功地用於治療其他類型的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炎,如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關節炎等,目前國內上市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但對反應性關節炎尚缺乏隨機對照的研究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些小樣本的開放研究或病例報道表明其可能有效。
參考資料
1.JansenTL,JanssenM,TrakselR,etal.-t-.AnnRheumDis,1999,58(7):410-4.
2.TutarE,AtalayS,YilmazE,etal.Postinchildren:,2002,22(2):80-3.
3.謝衛民,樊雲蓉,劉克亮,等,反應性關節炎患者血清及關節液中單核因子表達及臨床意義.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9,24(6):131-132.
4.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反應性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10):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