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芍葯的價值
白芍葯其根入葯。於白露至秋分節刨收。選晴天將芍根全部刨出,切除芽頭,洗凈泥土,按粗細分別用沸水煮透為度(嚴格掌握火候),添水量以淹沒芍根為度。煮沸時間根據芍根粗細而定,一般掌握芍根無白心為好。火大分量減輕,火小炸心切不成片。撈出後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磁療片或竹刀輕輕颳去外皮,隨即晾曬。
晾曬過程中,曬半天用麻袋或席子蓋半天,俗稱發汗。不經發汗的白芍外干內濕,不僅不易干透,而且抽溝,粗糙,色澤不鮮艷,影響質量。 白芍是常用家種大宗葯材,需求量巨大,產地集中,生長周期長,需求剛性,較容易存放,不僅是眾多葯商長期追逐的對象,也是一些資金雄厚的大戶樂於參與的品種。白芍不是特效葯材,是很多方劑不可缺少的配伍。飲片用量也最為普遍,有一個龐大的飲片加工大軍,飲片年需要量也在4000噸左右。
白芍7月份便可以採挖,產季甚至可以延長到初冬。生長周期為4-6年,也可繼續延長。4年生可產干品500公斤,而六年生可達1噸左右。白芍在當地生產技術成熟,頭兩年可以套種其它農作物,對氣候、土壤適應性強,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因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一般認為白芍的年需要量在1萬噸之上。
由於13年產新不多,2013年5月份華佗鎮小奈集首批黑根鮮貨已經開始產出,提前上演了「下地」搶貨。葯商13年的合同計劃量大概2800噸,但產地貨源出現嚴重不足。沒有合理的開采和開發導致了這一現象。
影響白芍生產規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場行情,白芍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高價和低價,有明顯的周期性,高價期也曾把生產蔓延到很多地區,但常常因行情而迅速消亡,唯獨亳州保持絕對的優勢和規模。亳州是全國最大的葯材市場,很多白芍農也同時是葯商,他們傳統種植習慣強,對行情變化的意識強,抗風險、抗低價能力強, 信息來源快而廣,經營戶眾多……所以,亳州白芍貨量「水深難測」。大批量投資運作,要研究好「亳州人」!97年浙江人炒白芍全軍覆沒,2009、2010年大戶、散戶入手亳州白芍的人員、資金眾多,造成行情暴升,但最終做贏亳州,還需要用時間來驗證。
規格質量:白芍分級較明確,黑白芍規格較少。
產地代表:亳州渦河兩岸是白芍的主要生長地,華佗鎮小奈集為亳州最大的產地,黑根集散地,十九里鎮是最大的第一集散地。
關鍵詞:低價、人為。 葯材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葯毛茛科植物芍葯(栽培種)的根。其根粗厚壯實,是傳統的中葯材。白芍性寒涼,味苦酸,具有補血柔肝、平肝止痛、斂陰收汗等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月經不調、瀉痢腹痛等病症,還能補氣益血,美白祛斑。
化學成分
芍葯甙、牡丹酚、芍葯花甙,尚含苯甲酸、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等。
葯性功效
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養血、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止汗等功效,適用於陰虛發熱、月經不調、胸腹脅肋疼痛、四肢攣急,瀉痢腹痛、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症。
芍葯甙有抗菌、解熱、抗炎、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血流、擴張血管、對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鎮靜、鎮痛、解痙、抗潰瘍、調節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劑能抑制痢疾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
醫用機理
1.根含芍葯甙、牡丹酚、芍葯花甙,苯甲酸約1.07%、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β-谷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產者含一種酸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2.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 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
3.白芍含有芍葯甙(Paeoniflorin)、牡丹酚(Paeonol)、芍葯花甙(Paeonin).亦含有苯甲醯芍葯甙(Benzoylpaeoniflorin)、芍葯內酯甙(Albiflorin)、氧化芍葯甙(Oxypaeoniflorin)、芍葯吉酮(Paeoniflorigenone).尚含有苯甲酸(Benz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沒食子鞣質(Gal- lotannin)等。此外,還含有揮發油、脂肪油、樹脂、糖、澱粉、黏液質、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
4.抗炎作用 實驗表明:白芍總甙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同時可使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過多的過氧化氫和白細胞介素-1水平下降,並可使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所致低下的胸腺分裂原反應及脾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2的能力恢復正常。提示白芍總甙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有抗炎和機能依賴性地免疫調節作用。白芍提取物能顯著抑制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對棉球肉芽腫亦有抑制其增生的作用。
5.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研究表明:白芍對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增強作用。每天給小鼠飼以50%的白芍水煎劑0.8ml/只,連續5天,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每天用白芍總甙40mg/kg給小鼠灌胃,亦能促進其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實驗證明:白芍總甙對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白芍總甙對脂多糖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具有低濃度促進和高濃度抑制的作用,由於白細胞介素-1在免疫調節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形成中均起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認為,白芍總甙調節白細胞介素-1的產生可能是其發揮免疫調節及防治關節炎的機制之一。
亦有實驗表明:白芍總甙對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白三烯B4呈抑製作用,並有劑量依賴關系,100mg/L的抑製作用與相同劑量的非甾體類抗炎葯氟滅酸相當, 但作用較緩慢。其50%抑制率為0.66mg/L;所以,白芍總甙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可能也與其影響白三烯B4的產生有關。
宜食
血虛陰虛、胸腹脅肋疼痛、肝區痛、膽囊炎、膽結石疼痛、瀉痢腹痛、婦女行經腹痛、自汗易汗盜汗、腓腸肌痙攣、四肢拘攣疼痛、不安腿綜合症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
白芍性寒,虛寒性腹痛泄瀉者以及小兒出麻疹期間不宜食用;此外,服用中葯藜蘆者也不宜食用白芍。
採集方法
夏、秋採挖已栽植3~4年的芍葯根,除去根莖及須根,洗凈,颳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軟,撈出曬干。
葯材成品
乾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厘米,直徑1~1.8厘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須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麵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堅實、粉性足、表面潔凈者為佳。
主產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陝西、河南、雲南等地亦產。浙江產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最佳;安徽產者稱為亳白芍,產量最大;四川產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l量亦大。
芍葯名稱,初載《本經》,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葯、赤芍葯兩種。白芍葯多為栽培種,赤芍葯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如陝西所產的寶雞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須根痕較多,質松,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品質為次。
炮製
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乾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乾。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龍肝細粉2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葯)採得後,於日中曬干,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干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葯)酒浸日曝,勿見火。
葯材成分葯理作用
芍葯甙對豚鼠、大鼠的離體腸管和在胃運動,以及大鼠子宮平滑機均表現抑制,並能拮抗催產素所引起的收縮;用醋酸注射於小鼠腹腔,以扭體反應作為疼痛的指標,芍葯甙有顯著的鎮痛效果;芍葯的浸膏能拮抗士的寧所引起的驚厥;白芍煎劑在試管內對志賀氏痢疾桿菌有抑菌作用,浸劑對某些致病性真菌亦有抑製作用。芍葯甙對小白鼠正常體溫有降溫作用,對人工發熱的小鼠也有解熱作用。對大鼠實驗性後足跖浮腫有抗炎作用;芍葯甙在試管內或靜脈注射時對二磷酸腺苷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芍葯甙對由於緊張剌激而誘發的大鼠消化道潰瘍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白芍的四大醫療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d-兒茶精和沒食子酸乙酯 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護肝作用。對四氯化碳、黃麴黴毒素B1、D-半乳糖胺 所致肝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
3、解痙作用。對腸管和在位胃運動有抑製作用,顯著對抗催產素引起的子宮收縮
4、鎮痛作用。能抑制小鼠扭體、嘶叫、熱板反應,對嗎啡抑制扭體反應有協同作用,並能對抗戊四唑所致驚厥。 白芍的功效與作用是流傳比較廣泛的中醫美容方法,可能要數明代(16世紀)醫學著作《醫學入門》記載的三白湯,「白芍、白術、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方子最初治療傷寒虛煩,後來發現可以補氣益血、美白潤膚,遂在民間流傳開來。此方配伍精當,適於氣血虛寒導致的皮膚粗糙、萎黃、黃褐斑、色素沉著等。中醫認為人的皮膚悅澤與否和臟腑功能有密切關系,如果臟腑病變,氣血不和則皮膚粗糙,面部生斑。因此,該方劑從調和氣、調理五臟的功能入手,從而美白祛斑。
白芍、白術和白茯苓是傳統的潤澤皮膚、美白的葯物,它們與甘草一起還可以延緩衰老。在中醫理論中,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面色萎黃、面部色斑、無光澤。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甘草性平,味甘,有潤膚除臭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口臭以及皮膚皸裂等。
2、白芍總苷膠囊是處方葯嗎 網上葯店能買到嗎
那麼,白芍總苷膠囊是處方葯嗎?網上葯店能買到嗎? 白芍總苷膠囊為抗炎免疫調節葯,對多種炎症性病理模型如大鼠佐劑性關節炎,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爪腫脹和環磷醯胺誘導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增高或降低模型等具有明顯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臨床葯理研究表明,本品能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的症狀和體征,並能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良反應:偶有軟便,不需處理,可以自行消失。 白芍總苷膠囊為非處方葯。帕夫林主要成分是白芍總苷,具有抗炎免疫調節作用,對多種炎症性病理模型如大鼠佐劑性關節炎、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爪腫脹和環磷醯胺誘導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增高或降低模型等具有明顯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臨床葯理研究表明,帕夫林能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的症狀和體征,並能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 網上葯店,如康愛多網上葯房,是可以買到白芍總苷膠囊的。 康愛多葯店致力於幫助老百姓提高用葯水平、降低用葯費用,為病患朋友提供廠家直供、低價,絕對正品的優質葯品。
3、佐劑性關節炎原發性與繼發性如何區別?
s
4、氫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
【目的】1、學慣用雞蛋清引起大鼠足跖急性炎症腫脹的實驗方法
2、觀察氫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
【原理】1、常用炎症模型:
(1)急性炎症模型:大鼠足跖角叉菜膠、異體蛋白致腫法,小鼠耳二甲苯致炎法
(2)亞急性炎症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腫法、大鼠皮下氣囊法
(3)免疫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性關節炎
2、氫化可的松抗炎作用機制:氫化可的松進入細胞後,激活胞漿受體,變構後進入細胞核,與DNA反應元件結合,引起基因轉錄的抑制或誘導,使炎症相關蛋白的表達發生變化。
【材料】1、動物:大鼠,體重150~200g,雌雄各半
2、器材:天平、鼠籠、注射器(2ml、0.25ml)、軟尺、記號筆
3、葯品:50%氫化可的松溶液、生理鹽水、10%新鮮蛋清溶液、苦味酸溶液
【方法】1、取實驗動物,稱重,標記。
2、將大鼠右後足拉直,用記號筆在踝關節處做標記,並用軟尺在關節標記處測定周長2次,求其平均值作為給葯前周長。
3、給大鼠分別給予如下葯物:空白對照組給生理鹽水,受試組給氫化可的松。給葯方式為腹腔注射,給葯劑量為0.5ml/100g體重。
4、30min後,在每鼠右後足掌心進針至踝關節附近,皮下注射10%新鮮蛋清溶液0.1ml/只,每隔15min測定踝關節處周長。
【結果】1、計算腫脹度。
腫脹度=(致炎後周長-給葯前周長)/ 給葯前周長×100%
2、全部結果匯總,繪制時效曲線,進行t檢驗。
5、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6、怎樣用雞二型膠原和佐劑誘導大鼠風濕性關節炎
患病以後,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積極治療,切忌以下幾種行為的發生:
一,早期不在乎,認為自己會好.有的人早期只有一個手指,足趾或腰,背,髖關節疼痛,但卻不在乎,等到病重了才去醫院,結果容易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二,未經醫生診斷,自己亂吃葯,導致各種不良後果(包括激素引起的骨壞死,骨質疏鬆等;抗炎止痛類引起的胃部不適,潰瘍,出血,肝腎損害等).
三,為圖省錢或方便,看街頭小廣告到非正規診療機構吃所謂的「驗方」.由於不知道「驗方」中含有的葯物成分,吃葯後症狀看似緩解了,病人就認為有「療效」,其實往往會掩蓋病情.要正規系統中醫中葯治療,選用靈效丹系列,骨神康系列治療.效果佳.
四,見好就收,不徹底治療.有的病人治療效果很好,但是一見病痛減輕,就停止治療,等再犯病時再治療,結果使病情不斷發展,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