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侵犯關節、組織還有滑囊這一類的組織。所以,這類疾病很多,但最常見的有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還有銀屑病關節炎。特別是強直性脊柱炎,它主要侵犯中樞環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侵犯四肢小關節。臨床上強直性脊柱炎男性比較多見,所以在臨床上不難鑒別。還有個鑒別點是銀屑病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分五種類型,有一個是外周關節為主的,也會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在臨床中有病史,所以不難鑒別。骨關節炎不侵犯指間關節、掌根關節,在臨床中它的類風濕因子檢查是陰性的,血沉也不快,年齡都偏大,臨床也不難鑒別。還有系統性紅斑狼瘡,也會引起關節的紅、腫、熱、痛,也會有類風濕因子陽性,但系統性紅斑狼瘡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不會變形,不會導致骨質的破壞,類風濕會出現這種情況,在臨床中也不難鑒別。
大
2、類風濕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侵蝕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四肢小關節對稱性腫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多關節腫痛,具體發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遺傳、環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關,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的局部表現,呈多發性、對稱性關節炎。特徵是病程慢,關節痛和腫脹反復發作,關節畸形逐漸形成。常見的局部表現為關節隱痛和關節僵硬,早晨起床時特別明顯。關節呈梭形腫脹,有壓痛,活動范圍受限。晚期可表現為關節強直和畸形。
一、病因病機中醫學對該病早有精闢的記載,古代醫家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於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症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痛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認真與其他鑒別,關節症狀至少持續6周以上),晨僵。
(2)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3)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多增快。
(4)X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表現。
2.診斷對具備臨床症狀及體征的患者,或兼有類風濕因子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均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型
【辨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施治】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黃芪、牛膝、桑寄生各15g,姜黃、茯苓、當歸、赤芍各9g,防風、羌活、甘草各6g,秦艽12g,細辛3g。
【加減】見寒邪較重,疼痛較甚者,可加川烏、草烏以溫經散寒;風邪較重,以關節竄痛為主者,可加荊芥以祛風;見濕邪較重,以關節腫脹,肢體重著為主者,可加薏苡仁、蒼白術以除濕。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型
【辨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施治】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犀角(水牛角15~30g代),梔子、黃芪、黃柏、蒼術各9g,大黃6g,海桐皮、威靈仙、薏苡仁各15g,忍冬藤15~30g。
【加減】若見壯熱煩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熱止渴;見大便秘結者加大大黃用量,並加芒硝以瀉火解毒、通便;熱盛傷津者加玄參、生地、沙參以養陰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黃,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葯直達病所。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型
【辨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施治】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半夏、陳皮、膽南量、白僵蠶、當歸各9g,茯苓12g,丹參15g,制乳香、制沒葯、五靈脂、全蠍各6g,大蜈蚣3條。
【加減】若見氣虛者加生黃芪、黨參;見關節腫脹僵硬、風痰明顯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型
【辨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施治】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杜仲、牛膝各15g,熟地、當歸、秦艽、自芍、鎖陽各9g,雞血藤、伸筋草各30g,姜黃、威靈仙各12g,桃仁、紅花各6g。
【加減】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或持續低熱者加龜版、鱉甲;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補骨脂、淫羊藿、骨碎補;見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並加川木瓜以引葯直達病所;疼痛較劇屬寒濕過盛者加川、草烏。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風濕寒痛片(適用於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2)痹苦乃停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3)麝香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
(4)血痹大易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邪偏重)。
(5)防風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者)。
(6)痹隆清安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於濕熱者)。
(7)石楠散(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
(8)燥濕化痰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痰濕阻絡者)。
(9)虎骨丸(適用於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10)昆明山海棠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11)益腎蠲痹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者)。
(12)活血丹(適用於遍身骨節疼痛)。
2.驗方
(1)螞蟻、何首烏、熟地黃、人參、五味子各30g(適用於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2)制烏頭(先煎)9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地龍、黃芪、青風藤、鑽地風、僵蠶、烏梢蛇各15g,蜂房9g,甘草6g(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3)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為末,每服6g,白湯下(適用於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
(4)血竭、硫黃末各30g,每次溫酒服3g(適用於風痛走注,兩膝熱腫者)。
(5)沒葯15g,虎脛骨(酥炙為末)90g。每服6g,溫酒調下(適用於骨節疼痛,晝夜不止)。
3.針灸療方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陽、筋縮、肝俞、腎俞、委中、太溪。上肢病變加天宗,下肢病變加秩邊。配穴,上肢病變加肩髃、曲池、陽溪、陽谷、陽池、八邪,下肢病變加內外膝眼、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昆侖。寒濕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濕熱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後淺徐疾瀉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氣血虧虛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加足三里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淺刺。每3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4.外治方
(1)生薑250g(取汁),乳香為末、沒葯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薑汁並廣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葯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攤貼患處(適用於風寒濕毒型者)。
(2)牛皮膠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共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備用。攤紙上,隨痛處貼之(適用於風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者)。
(3)生地、馬鞭草各250g,吳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補、龜版(酒炙)各120g,鱉甲(酒炙)3個,蒲黃60g。共為細末備用。用米粉、醋調葯末似膏子,火上溫熱,攤於疼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適用於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五、調護
(1)在急性發作時應卧床休息。
(2)遵醫囑服葯,消炎鎮痛葯應於飯後服用。有潰瘍病、胃腸出血史及其他胃腸病者應慎用消炎鎮痛葯。
(3)在疼痛減輕時,應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功能鍛煉,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保持肌力,防止畸形和肌萎縮。
(4)飲食應以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為主,食物應含高蛋白質、大量維生素、鈣和鐵質等。
(5)預防和及時治療各種感染。
(6)對於腫脹的關節,可用輕質夾板或支具固定,以防止關節攣縮畸形,減輕疼痛,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功能。
(7)在關節固定期應積極進行肌肉舒縮鍛煉,並定期拆去固定物,作關節的功能鍛煉。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有哪些?
對於任何疾病都應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晚期類風濕患者,因多已出現多關節病變及典型畸形,所以診斷多無困難。但在本病的早期,僅少數關節受累時,診斷常比較困難。尤以單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僅靠病史和臨床表現決不能確診。那麼,怎樣正確診斷類風濕病呢?美國風濕病學會在廣泛徵求有關專家的意見之後,在1958 年提出了經過修改的診斷標准,目前,很多國家都採用這一標准。另外,國內也提出了有關本病的診斷標准。現介紹如下。
(1)美國風濕病學會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①晨僵。
②至少一個關節活動時疼痛或有壓痛(為醫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個關節腫脹(軟組織肥厚或積液而非骨質增生,為醫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個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兩個關節受累所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3 個月)。
⑤對稱性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同時侵犯機體兩側的同一個關節(如果侵犯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或拇趾關節時不需要完全對稱)。遠側指間關節的累及不能滿足此項標准。
⑥骨隆起部或關節附近伸側的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⑦標準的X 線片所見(除骨質增生外,必須有受累關節附近的骨質疏鬆存在)。
⑧類風濕因子陽性。
⑨滑膜液中黏蛋白凝固不佳。
⑩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學改變中三個或更多:明顯的絨毛增生;表層滑膜細胞增生及呈柵欄狀;明顯的慢性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形成淋巴結的趨勢;表層或間質內緻密的纖維素沉積;灶性壞死。
皮下結節中的組織學改變應顯示中心區細胞壞死灶,圍繞著柵狀增生的巨噬細胞及最外層的慢性炎細胞浸潤。
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標准需上述項目中的7 項。在①~⑤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 周。
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5 項。在①~⑤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 周。
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3 項,①~⑤項中至少有1 項。其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 周。
可疑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下列各項中的2 項,而且關節症狀的持續時間應不少於3 周。晨僵;壓痛及活動時痛(為醫生所看到),間歇或持續至少3 周;關節腫脹的病史或所見;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血沉增快,C 反應蛋白陽性;虹膜炎(除非在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否則價值可疑)
(2)國內診斷標准(1988 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通過)。
①症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痛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認真與其他鑒別,關節症狀至少持續6 周以上),晨僵。
②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③實驗室檢查。RF(類風濕因子)陽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 X 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X 線所見。
對具備上述症狀及體征的患者,或兼有RF 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均可診斷。並有如下分期。
早期。絕大多數受累關節有腫痛及活動受限,但X 線僅顯示軟組織腫脹及骨質疏鬆。
中期。部分受累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X 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及不同程度骨質腐蝕。
晚期。多數受累關節出現各種畸形或強直,活動困難,X 線片顯示關節嚴重破壞、脫位或融合。
5、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如下:
1、風濕性關節炎在幾十年前曾見過,而現在則較少,其表現為大關節的紅腫熱痛,化驗結果,如抗O或某些風濕指標增高,血沉增高;
2、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在越來越多,但較多老百姓或患者未到專科醫院診治,導致誤診,或延誤診斷,治療不夠規范,或不夠到位,引起了一些關節的畸形甚至致殘,所以呼籲這些患者需引起高度的重視。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慢性進行性發展的關節炎症,它的特點除腫痛外,它可出現關節的畸形或僵硬。診斷此種類風濕性關節炎除臨床表現外,還需一些化驗,及影像學檢查,如類風濕因子及CCP,稱為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的測定,結果增高,磁共振或CT可見滑膜的增生,引起關節的破壞,甚至僵硬強直。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早期診斷控制,不可等到已經畸形再去治療,治療措施有綜合的,包括治本和治標,均能達到較好效果,專科診治則更好。
6、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診斷標准?
診斷標准:由美國類風濕協會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1)關節晨僵持續至少1小時
(2)14個關節群中,至少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群有軟組織腫脹,持續至少6周
(3)腕掌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或腕關節軟組織腫脹
(4)在一個關節區域對稱性關節腫脹
(5)有類風濕性結節
(6)腕關節或者手關節有關節的侵蝕和骨質疏鬆等X線改變
(7)有類風濕因子上述7項中,如果具備4項者,即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7、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類風濕?
不同類風濕患者的症狀表現是不同的,一般表現為指間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足趾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晚期關節可能會出現畸形,除了關節表現外,全身型的症狀包括晨僵、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等;
8、怎麼判斷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1.骨關節炎
多見於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2.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的多關節炎型和類風濕關節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徵性銀屑疹或指甲病變,或伴有銀屑病家族史。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早期多為非對稱性分布,血清類風濕因子等抗體為陰性。
3.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雖有外周關節病變,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並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並且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本病有更為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4.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現雙手或腕關節的關節炎表現,但患者常伴有發熱、疲乏、口腔潰瘍、皮疹、血細胞減少、蛋白尿或抗核抗體陽性等狼瘡特異性、多系統表現,而關節炎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程度輕,不出現關節畸形。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多種自身抗體。
5.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9、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有統一的標准:1 早起關節僵硬至少一小時(>=6周) 2 三個以上關節腫脹(>=6周) 3 手指關節或掌指關節一或近端指關節腫脹(>=6周) 4對稱性腫脹 5 手的X線改變。6皮下結節 7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具備4項以上指標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10、類風濕診斷標准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表現。診斷要點有:
1.晨僵:晨起時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感至少持續1小時(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區域關節炎:3個或3個以上區域(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膝、踝及跖趾關節等)出現關節炎,且同時有軟組織腫脹、積液或疼痛。
3.手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炎中,至少有一個關節腫脹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炎:兩側關節同時受累(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跖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對稱),病程6周或以上。
5.類風濕結節:醫生能觀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任何檢測方法證明血清類風濕因子含量異常(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小於5%)。
7.X線檢查:早期關節炎X線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中後期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並有骨質侵蝕或病變關節有明確的骨質脫鈣。
以上7條能滿足4條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為
地址:南京市察哈爾路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