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有什麼功能障礙

關節炎有什麼功能障礙

發布時間:2020-03-18 07:31:07

1、中風該怎麼預防?


腦卒中(stroke)俗稱中風,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腦卒中指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受損,局灶性(或整體)腦組織損害,引起臨床症狀超過24小時或致死。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

腦卒中是中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只佔10-25%。

疾病定義

腦卒中(stroke)俗稱中風,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是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一種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寒冷季節發病率更高。同時,一天內發病的高峰通常是臨近中午的一段時間,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疾病別稱

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中風

流行病學

發病率

缺血性腦卒中:

1.男高於女,男性和女性卒中發病率分別為212/10萬和170/10萬;

2.地域差異:北高南低;

3.城市高於農村;

4.腦梗死後1個月死亡率3.3%-5.2%,3個月內死亡率9.0%-9.6%。

出血性腦卒中:12-15/10萬。

發病趨勢

1.發病率逐年升高,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

2.發病平均年齡逐年降低,平均年齡為63歲;

3.我國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復發率達17.7%,5年累積復發率>30%。

好發人群

男性比女性更易發病,同時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也屬於好發人群。

疾病類型

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種;每一種類型又可以分為三種亞型。

缺血性腦卒中

一、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RIND):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但在3周內可完全恢復。

二、進展性卒中(prognosive stroke,PS):腦缺血症狀逐漸發展和加重,數小時或1-2天內達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見於椎基底動脈系統腦梗塞。

三、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腦缺血症狀發展迅速,發病後數分鍾至1小時內達到高峰。

出血性腦卒中

一、腦實質出血,按部位可分為:

1. 基底節區出血:

(1)殼核出血;

(2)尾狀核頭出血。

2. 丘腦出血。

3. 腦葉出血:

(1)額葉出血;

(2)頂葉出血;

(3)顳葉出血;

(4)枕葉出血。

4. 腦干出血:

(1)腦橋出血;

(2)中腦出血;

(3)延髓出血。

5. 垂體出血。

6. 小腦出血。

7. 腦室出血。

二、自發性腦室出血:是指血液破入腦室系統,臨床常見的腦血管出血疾病,多繼發於自發性腦出血、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破裂。

三、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在體力勞動或激動時發病,主要表現為 突然劇烈頭痛,可伴惡心、嘔吐、癲癇和腦膜刺激征, 嚴重者可有意識障礙甚至很快死亡。 少數表現不典型且頭痛不嚴重的病例,容易導致延誤診斷。

並發症

腦卒中的並發症較多,臨床上常見的為以下9個並發症:

腦水腫與顱內壓增高

發病率高,具體數據暫無報道。可以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降顱壓,必要時開顱減壓。

梗死後出血性轉化

發病率約為8.5%-30%,通過停用致出血葯物,停用抗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療等致出血葯可以預防。

癲癇

發病率早期約2%-33%,晚期約3%-66%。可以對症抗癲癇治療,不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葯物。孤立發作一次或急性期癇性發作控制後,不建議長期使用抗癲癇葯物。卒中後2—3個月再發的癲癇,建議按癲癇常規治療進行長期葯物治療。

肺炎

發病率約5.5%,通過早期處理吞咽困難,避免誤吸可以預防,發生肺炎後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排尿障礙與尿路感染

在出現尿失禁的患者中(約占總體的40%-60%),約29%的患者發生尿瀦留。預防方式:尿失禁者避免留置尿管,尿瀦留者應測定膀胱殘余尿。可配合物理按摩、針灸等方法促進恢復排尿功能;必要時可間歇性導尿或留置導尿,有尿路感染者根據病情決定抗感染治療。

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發病率約2%,鼓勵盡早下床活動可以預防。

壓瘡

卧床患者易出現壓瘡,因此患者的日常護理非常重要,陪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潔身體,預防壓瘡。

營養障礙

約5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難,可使用營養風險篩查量表(如NRS2002)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必要時給予補液和營養支持。提倡腸內營養支持。

卒中後情感障礙

應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注意卒中後焦慮與抑鬱症狀,必要時請心理專科醫師協助診治。對有卒中後焦慮、抑鬱症狀的患者應該行相應干預治療。

患者最常問的問題

什麼是中風/腦卒中?

腦卒中(stroke)俗稱中風,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一種疾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寒冷季節發病率更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腦卒中指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受損,局灶性(或整體)腦組織損害,引起臨床症狀超過24小時或致死。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腦卒中是中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只佔10-25%。

中風有什麼前兆?

患者在中風發生前,一般都會出現一些先兆症狀,比如一過性的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一過性的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一過性的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一過性的雙眼向一側凝視;一過性的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一過性的意識障礙或抽搐;一過性的頭暈頭痛等,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但也有患者可能在沒有任何症狀的前提下突然出現腦梗塞或腦出血的一系列症狀。出現這些中風的前兆時應及時就醫診治。

中風/腦卒中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腦卒中的發病因素比較復雜、多樣,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飲酒,膳食與營養),超重與肥胖,體力活動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等,都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另外,顱內外動脈的狹窄和閉塞、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液學因素、炎症、感染、紅斑狼瘡、結節性大動脈炎、風濕關節炎都可能促發腦梗塞;而動脈瘤、腦動脈畸形、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腦出血。

中風/腦卒中的症狀有哪些?

腦卒中的病情變化多樣,患者梗死或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病情的發展也不同。

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患者發病前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肢體無力;也可能在沒有症狀的前提下突然發生腦梗塞然後出現一系列症狀,如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單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等。

出血性腦卒中:症狀突發,多在活動中起病,常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中風/腦卒中有哪些急救措施?

腦卒中急性期的治療原則為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現場急救人員應盡快進行簡要評估和必要的急救處理,主要包括:

1、處理氣道、呼吸和循環問題;

2、心臟監護;

3、建立靜脈通道;

4、吸氧;

5、評估有無低血糖。

應避免:

1、隨意挪動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輸含糖液體;

3、過度降低血壓;

4、大量靜脈輸液。

突發且進展迅速的腦缺血性或腦出血性疾病

功能恢復及預防復發是日常照護的重點

急性期應盡早用葯或手術,並重視二級預防

盡早治療、治療後盡早康復對預後非常重要

病因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樣。缺血性腦卒中:顱內外動脈的狹窄和閉塞、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液學因素、炎症、感染、紅斑狼瘡、結節性大動脈炎、風濕性關節炎都可能促發腦梗死。

出血性腦卒中:動脈瘤、腦動脈畸形、外傷等因素都可能引發腦出血。

發病因素

發病因素比較復雜、多樣,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顫動,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吸煙),超重與肥胖,體力活動不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等都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症狀

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患者發病前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肢體無力;也可能在沒有症狀的前提下突然發生腦梗塞然後出現一系列症狀,如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單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等。

出血性腦卒中:症狀突發,多在活動中起病,常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典型症狀

缺血性腦卒中: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雙眼向一側凝視;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意識障礙或抽搐等。

出血性腦卒中: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

腦卒中累及的血管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盡相同。本文主要介紹累及以下8個腦動脈的症狀。

眼動脈受累

眼動脈近側受累不引起失明,栓子脫落致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可引起視力減退或失明。

後交通動脈受累

丘腦穿支動脈受累可引起反復言語、冷漠、缺乏主動性、失去定向力以及感覺運動障礙。

脈絡膜前動脈受累

對側偏癱、偏身麻木、偏盲。

大腦前動脈受累

1、發生在優勢半球的大腦皮層梗死,可引起運動性失語(可以聽的懂,但是不會說)

2、非優勢半球深部結構受累時可引起對側忽視(患者不能注意到從對側來的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

3、額葉梗塞可引起意志力喪失、運動不能性緘默(不能說話導致的沉默)和人格改變。

前交通動脈受累

穿支動脈受累時可引起某些記憶障礙。

大腦中動脈受累

對側偏癱、半側感覺喪失、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累伴有失語(不能說話),非優勢半球伴有空間失用(對空間失去概念)和忽視。急性期可表現為頭和眼轉向梗死對側,對側凝視麻痹,意識障礙。外側豆紋動脈分布區梗死可引起面、臂和腿的偏癱。視輻射受累可引起視野缺損(視野部分缺失)。

頸內動脈受累

類似於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的症狀。

椎基底動脈系統受累

偏癱、舌無力、眼球震顫、眩暈、共濟失調(不能掌握平衡)。

伴隨症狀

頭暈、惡心、嘔吐。

病情發展

腦卒中的病情變化多樣,患者梗死或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不同,病情的發展也不同。

就醫

對於腦卒中患者,時間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時間內能發現症狀,並且得到及時治療,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腦卒中導致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為了快速識別腦卒中症狀,醫生想了很多辦法,並且提出了一些快速識別的口訣,比較著名的有美國的「FAST」口訣、「STR」法。但是,無論是「FAST口訣」,還是「STR口訣」,都是以英文單詞首字母拼寫為基礎的,對於英文國家的公眾確實簡單、易記,但對於中國患者卻還是有些難度。

為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劉仁玉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趙靜教授提出了更適合中國國情的「中風120」 口訣,並在《柳葉刀神經病學》雜志向全球發布。具體內容是:

1: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即看看有無口角歪斜症狀。

2:雙手平舉,檢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

0:(聆)聽語言。讓患者說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今天天氣晴朗」,看患者有無口齒不清,表達困難症狀。

三項合起來,組成120,恰與中國醫療急救電話120相同。意為若有上述三項任何突發症狀,快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送到有中風診治條件的醫院。

就醫指征

若患者突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考慮腦卒中的可能:

(1)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

(2)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

(4)雙眼向一側凝視;

(5)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

(6)眩暈伴嘔吐;

(7)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

(8)意識障礙或抽搐。

應當盡快就醫。

診斷流程

腦卒中診斷流程包括如下3個步驟:

第一步,判斷是否為腦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進行腦CT/ MRI檢查鑒別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

第三步,採用神經功能評價量表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就診科室

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除此以外,特殊情況還可到急診科接受緊急治療。

顱腦CT

腎臟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造影劑做CT血管成像(CTA)檢查。平掃CT可准確識別絕大多數腦卒中,並幫助鑒別非血管性病變(如腦腫瘤),是疑似腦卒中患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平掃出血性病灶為高密度,缺血性病灶為低密度。懷疑動脈瘤引起腦卒中的患者可以做CTA檢查,CTA上出現的「斑點征」(the spot sign)是早期血腫擴大的預測因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出血性腦卒中CT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缺血性腦卒中CT

顱腦MRI

患者有幽閉恐懼症或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假牙、心臟支架等不能行MRI檢查。MRI的檢查序列比較多,對於急性腦梗死,彌散加權成像(DWI)最敏感,呈明顯高信號;腦出血在MRI的信號則隨著出血的不同時期而改變,比較容易診斷。MRI血管成像(包括動脈成像和靜脈成像)可以看到動脈瘤、靜脈竇血栓等引起腦卒中的病灶。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腦血管造影(DSA)

屬於有創傷的檢查,需要住院後在手術室局麻下操作。能清晰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及引起腦卒中的位置、大小、形態及分布,發病的血管也可以清楚顯示,了解血流動力學改變,為血管內栓塞治療、血管再通或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仍是當前血管病變檢查的「金標准」。

鑒別診斷

面癱

面癱是指面神經的癱瘓,又叫面神經麻痹。面癱可以由腦卒中導致,也可以由外傷、神經病變導致。腦卒中是腦血管的病變,多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關,而且多伴有偏癱、言語表達不清等症狀。

腦梗死

我們通常說的腦梗塞是腦梗死的舊稱,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因此腦梗塞是腦卒中的一種類型,腦卒中包括腦梗塞。

腦腫瘤

腦腫瘤在接受治療後會出現暫時性好轉,但頭暈、頭痛等症狀很快出現反復,還可能再次加重。而腦血管病症狀經治療好轉後,一般沒有再反復的情況。

意識障礙昏迷

當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昏迷時,需要與腦卒中發作後的昏迷相鑒別。比如肝性昏迷、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酒精中毒等,都是容易混淆的因素。醫生收治患者後,會檢查患者是否存在定位體征(諸如雙眼瞳孔大小不一致),以此排除其它疾病造成的昏迷,便於確診腦卒中。

治療

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康復和早期預防再發。腦梗塞早期對症支持治療,穩定後可針對病因治療。治療費用依病因、病情、手術而定,數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

出血性腦卒中:絕對卧床,避免活動,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防治並發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減少復發。

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原則為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現場急救人員應盡快進行簡要評估和必要的急救處理。

主要包括:

1、處理氣道、呼吸和循環問題;

2、心臟監護;

3、建立靜脈通道;

4、吸氧;

5、評估有無低血糖。

應避免:

1、隨意挪動病人;

2、非低血糖患者輸含糖液體;

3、過度降低血壓。

急性期患者應盡量卧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時後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應當把患者的生活護理、飲食、其他合並症的處理擺在首要的位置。

一般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一般治療主要包括:

1、維持呼吸、循環: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正常值:成人16-20次/分)是否正常;

2、體溫管理:用體溫計監測體溫,維持在正常體溫范圍內(正常值:口腔36.3℃~37.2℃、腋窩36.1℃~37℃);

3、血壓管理:密切監測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血壓正常值:收縮壓90~129mmHg,舒張壓 60~89mmHg),出現低壓或者高壓時需要醫生及時干預;

4、血糖管理:餐前及餐後對血糖進行監測,維持正常水平(血糖正常值:一般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餐後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8毫摩/升)。

生活管理

盡量卧床休息,加強皮膚、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護理,防治壓瘡,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

病因治療

腦卒中的病因比較復雜、多樣,針對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因葯物引起的腦卒中應立即停止或更換所使用的葯物;因血管瘤、血栓等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應當進行血管瘤、血栓的清理;因血管狹窄或閉塞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應當採取血管擴容、血管內膜切除術或動脈搭橋術等措施等。

病情監測

主要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體溫、血壓、血糖等是否穩定。

營養支持

如起病48~72小時後仍不能自行進食者,應給予鼻飼流質飲食以保障營養供應。

葯物治療

腦卒中患者的葯物治療無特效葯,僅可使用對症支持治療葯物;一般針對神經保護、改善腦血管循環等使用葯物。

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抗凝葯物;缺血性患者謹慎使用止血類葯物。

神經保護類葯物

依達拉奉,胞二磷膽等

改善腦血管循環類葯物

重組VIIa因子等止血類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葯物、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手術治療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還需要考慮腦卒中的類型、位置及其詳細的血管解剖結構。通常需要神經介入大夫、神經外科大夫和影像科醫生綜合評估,並和患者及家屬充分討論疾病手術風險和自然風險後方可確定最優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開顱血腫切除術、介入治療、腦室減壓引流術。

去骨瓣減壓術

對於腦卒中嚴重、顱壓高、腦水腫嚴重或腦疝風險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減壓術降低顱內壓。適應症為:

1、病人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而處於腦疝早期或前期;

2、CT見大面積腦梗死、腦實質出血、水腫,中線結構側移5mm以上,基底池受壓;

3、顱內壓大於等於30mmHg;

4、年齡小於70歲;

5、無其他系統疾病。

常見的並發症為:新發的腦梗死、腦出血。

開顱血腫切除術

對於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確的腦實質內血腫,經評估內科治療無法消除時,需要開顱進行血腫切除清理。

主要的並發症有術後出血、顱內感染等。

介入治療(栓塞或取栓等)

全身麻醉後,在大腿根部使用穿刺針穿刺股動脈或股靜脈,經血管途徑對出血的血管進行栓塞或多閉塞的血管進行再通。該治療方法創傷小,術後恢復較快。需要神經介入科大夫的評估選擇治療。

常見的術後並發症包括:正常灌注壓突破引起頭痛和腦出血、病灶殘留,癲癇和穿刺點出血等。

腦室減壓引流術

腦室內出血的患者,或者腦卒中引起腦室積水,顱內壓力過高的患者,需要進行腦室造口術引流減壓。

可能會引起顱壓減低等並發症。

復合治療(聯合治療)

將上述治療方法結合使用,如腦室減壓引流術後進行開顱血腫切除或介入治療後行去骨瓣減壓術。

一般卒中嚴重的患者考慮採用多種方法聯合治療。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葯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注意事項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需要告訴醫生,如高血壓病人術前要告知醫生自己的服葯情況,以防影響醫生對病情的判斷。

預後

腦卒中的部位、梗死灶或出血灶的大小、年齡、系統疾病等都可能影響預後。對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小病灶,預後效果相對理想。

腦梗塞後腦細胞死亡、腦組織損傷不可恢復,但部分神經功能可通過康復訓練部分恢復。

腦出血後或者手術後出現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需要康復訓練來提高預後效果。

危害性

致死率、致殘率、復發率高。

治療效果

不同病因的腦卒中治療效果不同:顱內外動脈狹窄閉塞可通過手術改善顱內血管,預防腦梗復發;血流動力學病因的可通過改善血流、減少出血或血栓避免再發腦卒中。

治癒性

經治療後,對功能無影響的小出血或梗死可治癒;造成腦細胞死亡的腦功能損傷的,多不能治癒,但是輕度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和康復訓練可以基本恢復正常。

根治性

完全去除病因的小出血或小梗死可以根治。

後遺症

腦卒中會引起發病血管所供應的腦區受損,其臨床後果取決於腦結構損傷的程度。

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言語不清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感覺障礙

對應腦供血區受損所致。

自愈性

當前研究暫未發現本病可自愈。

康復

康復訓練對於卒中患者非常重要,有助於受損功能的恢復。早期康復治療可預防並發症,最大限度減輕功能殘疾,改善預後。一般卒中發病後24小時開始康復訓練。

康復周期

視不同病情而定,需數月至數年可恢復部分神經功能。

康復方法

肢體功能訓練、語言訓練、生活活動訓練、認知訓練、心理康復訓練。

注意事項

聽從專業醫生建議,避免不當的方式造成二次傷害。

復發

生存周期

缺血性腦卒中:我國住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後1個月內病死率約為2.3%-3.2%,3個月時病死率9%-9.6%,1年病死率14.4%-5.4%。

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發病凶險,病情變化快,致死致殘率高,超過70%的患者發生早期血腫擴大或累及腦室,3個月內的死亡率為20%-30%。"

缺血性腦卒中:我國急性卒中患者第1年復發率達17.7%,5年累積復發率>30%。

出血性腦卒中:在首次腦出血後患者復發的風險為2.1%-3.7%。

日常

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太勞累,規律作息,合理飲食,積極配合專業醫生進行康復訓練,定期進行復查,保持良好的心態。術後患者應當注意避免過度用力包括飲食也要避免用力咀嚼或吸吮,以防血管破裂。

生活管理

合並基礎性疾病的腦卒中患者應注意控制病情,積極治療高血壓病是預防腦出血復發的有效手段。推薦血壓控制目標 為<130/80 mmHg。

病情穩定後合並功能障礙的患者需盡早進行語言、運動等多方面康復訓練,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中可進行:

肢體功能訓練

偏癱患者應在病情穩定後盡快離床,進行站立、步行訓練,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等,可應用電刺激治療、抗痙攣葯物如替扎尼定、丹曲林等。

語言訓練

針對存在交流障礙的患者需針對語音和語義障礙進行治療,早期可給予相應的簡單指令訓練、口顏面肌肉發音模仿訓練、復述訓練,口語理解嚴重障礙的患者可以試用文字閱讀、書寫或交流板進行交流。

生活活動訓練

吞咽和排泄障礙患者需進行針對性訓練,如調整體位、調整食物和流質飲食等以保證安全的吞咽運動。住院時給予膀胱、腸到訓練,大便軟化劑和瀉葯可適當用於便秘或腸梗阻患者。

認知訓練

可待急性期過後進行認知障礙詳細的評測和針對性的康復。

心理康復訓練

情緒出現抑鬱或情緒不穩定患者可應用五羥色胺等抗抑鬱葯物和心理咨詢治療。

相關飲食

合理健康飲食,按時吃飯,保證營養均衡。

飲食推薦:清淡飲食;蔬菜水果,如櫻桃、草莓、獼猴桃、紫甘藍、油菜、菠菜等;適當肉類蛋白,如魚肉、雞蛋、牛奶等。

飲食禁忌

忌辛辣刺激、高膽固醇、高脂、高糖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動物內臟、土豆、山葯、腌漬食品等,忌酒。

飲食推薦

清淡飲食,蔬菜水果,適當肉類。

日常護理

因偏癱而長期卧床的患者需使用軟硬合理適中的床墊,床太硬容易發生壓瘡,太軟不易翻身;下肢要抬高,經常給患者翻身和按摩,通常2~3 h翻一次,患側和健側交替,可刺激患肢感覺,有利於恢復,且有助於防止下肢發生靜脈血栓;及時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食物殘渣及嘔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潔濕潤。

患者可能會因為擔心預後而恐懼、緊張甚至情緒低落,這種消極的心態不利於恢復。護理人員應多陪伴患者,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患者正視自己的疾病,主動接受治療。

病情監測

因腦卒中治療之後容易復發或者新發,再次出現腦出血或腦梗死;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的損傷,所以對病情監測非常重要。

對受損功能的監測

監測周期:視病情而定,具體以醫生建議為准。

正常情況:功能逐漸恢復,逐漸好轉。

就醫指征:功能受損加重或者完全無好轉。

對血管的監測

如顱腦MRA、頸動脈超聲、經顱多普勒超聲。

監測周期:視病情而定,一般為6-12個月,具體以醫生建議為准。

正常情況:血管無狹窄閉塞無擴張,或狹窄閉塞、擴張程度較上次檢查無明顯進展。

就醫指征:血管狹窄閉塞或擴張較之前加重。

復診時間

根據不同病情聽從專業醫生建議時間進行復查。

注意事項

日常監測血壓。

預防

通過合理飲食、調整生活方式、定期進行體檢等措施可以來保護心腦血管,降低腦卒中的風險。

日常預防

減少吸煙、減少飲酒;調整生活方式,可預防80%的心腦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55%的高血壓、40%的腫瘤,從而預防腦卒中。

飲食預防

盡量減少辛辣刺激、高膽固醇、高脂、高糖類食物的攝入。

2、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功能障礙的特點?

1.晨僵在發病開始時,先有晨起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後僵硬現象減輕

晨僵關節僵硬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晨僵的時間常與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呈正比病情減輕時,持續時間縮短,炎症程度緩解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特徵之一常在關節疼痛之前出現

2.關節疼痛及壓痛由於關節滑膜增厚滑液增加關節處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逐漸腫大出現了局部的壓痛,由於在主動和被動活動時都導致疼痛,所以導致了其活動受限在寒冷潮濕勞累後疼痛加重,由剛開始的一至兩個關節,以後逐漸發展為慢性固定性的對稱性的多發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近端指間或趾間關節掌指關節,其次為腕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

3.受累關節手部近端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其次為掌指關節和腕關節,遠端指間關節受累少見足部以趾間跖趾關節最常受累,其次為跟距舟骨和第五跖骨基底部症狀反復多次的發作,最終導致關節的畸形僵硬

4.類風濕手和類風濕足類風濕手最多見的是手指天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間關節過度伸展,遠端指間關節過度屈曲,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就像鵝的頸部,所以稱天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半脫位或尺側偏斜(見圖11-1-1)紐扣花畸形(近端指間關節屈曲,遠端指間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其他的有手指畸形琴鍵征槌狀指等(見圖11-1-2)足部的畸形多發生於跖趾關節及其內縮肌腱鞘炎,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趾關節外翻,向腓側偏移跖趾關節偏向於跖側,導致強直性扁平足和外翻畸形

5.其他有些關節周圍的病變使得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一些皮下結節等關節外的表現

3、怎麼治好月子病?

月子病,亦稱之為產後風、月中傷等,是婦女在分娩及產後一段時間內,因筋骨腠理大開,身體虛弱,內外空虛,不慎導致風寒侵入而引起的一種病症。
婦女產後因妊娠引起的身體變化及分娩引起的體力損失、出血等症狀,需要六周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的狀態,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如在此期間調理不當,就有可能會產生月子病。
總之,月子病以"虛"、"瘀"為主,故有"產後多虛多瘀"之說。治療上主要是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治療。預防上:
1、多休息,適當運動;
2、運動、出汗後注意防著涼;
3、勿過度疲勞,忌涼水洗澡。

4、怎麼治月子病?

你多大了,生了幾個孩子

5、右腳踝關節上工傷造成脫離傷後接上工傷鑒定幾級

需要經由工傷鑒定後才能定,大概在8-10級左右。
工傷鑒定是在申請工傷鑒定的職工被認定為工傷的基礎上,在其醫療終結或醫療期滿之後,由設區的市以上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對其工傷有關事宜進行鑒定的行為。工傷鑒定的范圍包括:勞動能力鑒定,停工留薪期鑒定確認,護理等級鑒定,傷殘輔助器具配置鑒定等。
 
八級傷殘鑒定標准
1)人格改變;
2)單肢體癱肌力4級,
3)單手全肌癱肌力4級;
4)雙手部分肌癱肌力4級;
5)雙足部分肌癱肌力4級,
6)單足部分肌癱肌力≤3級;
7)腦葉切除術後無功能障礙;
8)符合重度毀容標准之一項者;
9)面部燒傷植皮≥1/5;
10)面部輕度異物沉著或色素脫失;
11)雙側耳廓部分或一側耳廓大部分缺損;
12)全身瘢痕面積≥20%;
13)女性一側乳房缺損或嚴重瘢痕畸形;
14)一側或雙側眼瞼明顯缺損;
15)脊椎壓縮骨折,椎體前緣總體高度減少1/2以上者;
16)一手除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離斷;
17)一手除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無功能;
18)一足拇趾缺失,另一足非拇趾一趾缺失;
19)一足拇趾畸形,功能完全喪失,另一足非拇趾一趾畸形;
20)一足除拇趾外,其他三趾缺失;
21)因開放骨折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反復發作者;
22)四肢大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無積液;
23)急性放射皮膚損傷Ⅳ度及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手術治療後影響肢體功能;
24)放射性皮膚潰瘍經久不愈者;
25)一眼矯正視力≤0.2,另眼矯正視力≥0. 5 ;
26)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 4 ;
27)雙眼視野≤80%(或半徑≤50°);
28)一側或雙側瞼外翻或瞼閉合不全者;
29)上瞼下垂蓋及瞳孔1/3者;
30)瞼球粘連影響眼球轉動者;
31)外傷性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術後眼壓控制正常者;
32)雙耳聽力損失≥41 dB或一耳≥91 dB;
33)體力勞動時有呼吸困難;
34)發聲及言語困難;
35)牙槽骨損傷長度≥6 cm,牙齒脫落8個及以上;
36)舌缺損<舌的1/3;
37)雙側鼻腔或鼻咽部閉鎖;
38)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張口困難Ⅱ°;
39)上、下頜骨骨折,經牽引、固定治療後有功能障礙者;
40)雙側顴骨並顴弓骨折,無開口困難,顏面部凹陷畸形不明顯,不需手術復位;
41)肺段切除術;
42)支氣管成形術;
43)雙側多根多處肋骨骨折致胸廓畸形;
44)膈肌破裂修補術後,伴膈神經麻痹;
45)心臟、大血管修補術;
46)心臟異物滯留或異物摘除術;
47)食管重建術後,進食正常者;
48)胃部分切除;
49)十二指腸帶蒂腸片修補術;
50)小腸部分切除;
51)結腸部分切除;
52)肝部分切除;
53)膽道修補術;
54)腹壁缺損面積<腹壁的1/4;
55)脾部分切除;
56)胰部分切除;
57)甲狀腺功能輕度損害;
58)甲狀旁腺功能輕度損害;
59)輸尿管修補術;
60)尿道修補術;
61)一側睾丸、副睾丸切除;
62)一側輸精管缺損,不能修復;
63)性功能障礙;
64)一側腎上腺缺損,
65)已育婦女單側卵巢切除;
66)已育婦女單側輸卵管切除;
67)已育婦女單側乳腺切除;
68)其他職業性肺疾患,肺功能正常;
69)中毒性腎病,持續低分子蛋白尿;
70)慢性中度磷中毒;
71)工業性氟病II期;
72)減壓性骨壞死II期;
73)輕度手臂振動病;
74)二度牙酸蝕。
 九級傷殘鑒定標准
1)癲癇輕度;
2)中毒性周圍神經病輕度感覺障礙;
3)腦挫裂傷無功能障礙;
4)開顱手術後無功能障礙者;
5)顱內異物無功能障礙;
6)頸部外傷致頸總、頸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或血管搭橋手術後無功能障礙;
7)符合中度毀容標准之二項或輕度毀容者;
8)發際邊緣瘢痕性禿發或其他部位禿發,需戴假發者;
9)頸部瘢痕畸形,不影響活動;
10)全身瘢痕占體表面積≥5%;
11)面部有≥8 cm2(註:2為平方)或三處以上≥1 cm2(註:2為平方)的瘢痕,
12)兩個以上橫突骨折後遺腰痛;
13)三個節段脊柱內固定術;
14)脊椎壓縮前緣高度<1/2者;
15)椎間盤切除術後無功能障礙;
16)一拇指末節部分1/2缺失,
17)一手食指2~3節缺失,
18)一拇指指間關節功能喪失;
19)一足拇趾末節缺失;
20)除拇趾外其他二趾缺失或瘢痕畸形,功能不全;
21) 跖骨或跗骨骨折影響足弓者;
22)患肢外傷後一年仍持續存在下肢中度以上凹陷性水腫者;
23)骨折內固定術後,無功能障礙者;
24)外傷後膝關節半月板切除、髕骨切除、膝關節交叉韌帶修補術後無功能障礙;
25)第Ⅴ對腦神經眼支麻痹;
26)眶壁骨折致眼球內陷、兩眼球突出度相差>2 mm或錯位變形影響外觀者;
27)一眼矯正視力≤0.3,另眼矯正視力>0. 6 ;
28)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5;
29)淚器損傷,手術無法改進溢淚者;
30)雙耳聽力損失≥31 dB或一耳損失≥71 dB;
31)發聲及言語不暢;
32)鉻鼻病有醫療依賴;
33)牙槽骨損傷長度>4 cm,牙脫落4個及以上;
34)上、下頜骨骨折,經牽引、固定治療後無功能障礙者;
35)肺修補術;
36)肺內異物滯留或異物摘除術;
37)膈肌修補術;
38)限局性膿胸行胸膜剝脫術,
39)食管修補術;
40)胃修補術後;
41)十二指腸修補術;
42)小腸修補術後;
43)結腸修補術後;
44)肝修補術後;
45)膽囊切除;
46)開腹探查術後;
47)脾修補術後;
48)胰修補術後;
49)腎修補術後;
50)膀胱修補術後;
51)子宮修補術後;
52)一側卵巢部分切除;
53)陰道修補或成形術後;
54)乳腺成形術後。
十級傷殘鑒定標准
1)符合中度毀容標准之一項者;
2)面部有瘢痕,植皮,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2 cm2(註:2為平方);
3)全身瘢痕面積<5%,但≥1%;
4)外傷後受傷節段脊柱骨性關節炎伴腰痛,年齡在50歲以下者;
5)稚間盤突出症未做手術者;
6)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遠側指間關節離斷或功能喪失;
7)指端植皮術後(增生性瘢痕1 cm2(註:2為平方)以上);
8)手背植皮面積>50 cm2(註:2為平方),並有明顯瘢痕;
9)手掌、足掌植皮面積>30%者;
10)除拇指外,餘3~4指末節缺失;
11)除拇趾外,任何一趾末節缺失,
12)足背植皮面積>100 cm2(註:2為平方);
13)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未做手術者;
14)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
15)一手或兩手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II度及Ⅱ度以上者;
16)一眼矯正視力≤0,5,另一眼矯正視力≥0. 8 ;
17)雙眼矯正視力≤0. 8 ;
18)一側或雙側瞼外翻或瞼閉合不全行成形手術後矯正者;
19)上瞼下垂蓋及瞳孔1/3行成形手術後矯正者,
20)瞼球粘連影響眼球轉動行成形手術後矯正者,
21)職業性及外傷性白內障術後人工晶狀體眼,矯正視力正常者;
22)職業性及外傷性白內障,矯正視力正常者;
23)晶狀體部分脫位;
24)眶內異物未取出者;
25)眼球內異物未取出者,
26)外傷性瞳孔放大,
27)角鞏膜穿通傷治癒者;
28)雙耳聽力損失≥26 dB,或一耳≥56 dB;
29)雙側前庭功能喪失,閉眼不能並足站立;
30)鉻鼻病(無症狀者);
31)嗅覺喪失;
32)牙齒除智齒以外,切牙脫落1個以上或其他牙脫落2個以上;
33)一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張口困難I度;
34)鼻竇或面頰部有異物未取出;
35)單側鼻腔或鼻孔閉鎖;
36)鼻中隔穿孔;
37)一側不完全性面癱;
38)血、氣胸行單純閉式引流術後,胸膜粘連增厚;
39)開胸探查術後;
40)肝外傷保守治療後;
41)胰損傷保守治療後;
42)脾損傷保守治療後;
43)腎損傷保守治療後;
44)膀胱外傷保守治療後;
45)卵巢修補術後;
46)輸卵管修補術後;
47)乳腺修補術後;
48)免疫功能輕度減退;
49)慢性輕度磷中毒;
50)工業性氟病I期;
51)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
52)減壓性骨壞死I期;
53)一度牙酸蝕病;
54)職業性皮膚病久治不愈。

6、河北公務員體檢通用標準是什麼?

公務員體檢標准全國統一的全部參考《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准(試行)》

第一條 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不合格。先天性心臟病不需手術者或經手術治癒者,合格。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排除病理性改變,合格:

(一)心臟聽診有雜音;

(二)頻發期前收縮;

(三)心率每分鍾小於50次或大於110次;

(四)心電圖有異常的其他情況。

第二條 血壓在下列范圍內,合格:收縮壓小於140mmHg;舒張壓小於90mmHg。

第三條 血液系統疾病,不合格。單純性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男性高於90g/L、女性高於80g/L,合格。

第四條 結核病不合格。但下列情況合格:

(一)原發性肺結核、繼發性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臨床治癒後穩定1年無變化者;

(二)肺外結核病:腎結核、骨結核、腹膜結核、淋巴結核等,臨床治癒後2年無復發,經專科醫院檢查無變化者。

第五條 慢性支氣管炎伴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不合格。

第六條 慢性胰腺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嚴重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不合格。胃次全切除術後無嚴重並發症者,合格。

第七條 各種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不合格。

第八條 惡性腫瘤,不合格。

第九條 腎炎、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腎功能不全,不合格。

第十條 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不合格。甲狀腺功能亢進治癒後1年無症狀和體征者,合格。

第十一條 有癲癇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遊症、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經常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明顯下降等),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和依賴者,不合格。

第十二條 紅斑狼瘡、皮肌炎和/或多發性肌炎、硬皮病、結節性多動脈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各種彌漫性結締組織疾病,大動脈炎,不合格。

第十三條 晚期血吸蟲病,晚期血絲蟲病兼有橡皮腫或有乳糜尿,不合格。

第十四條 顱骨缺損、顱內異物存留、顱腦畸形、腦外傷後綜合征,不合格。

第十五條 嚴重的慢性骨髓炎,不合格。

第十六條 三度單純性甲狀腺腫,不合格。

第十七條 有梗阻的膽結石或泌尿系結石,不合格。

第十八條 淋病、梅毒、軟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艾滋病,不合格。

第十九條 雙眼矯正視力均低於4.8(小數視力0.6),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視力低於4.9(小數視力0.8),有明顯視功能損害眼病者,不合格。

第二十條 雙耳均有聽力障礙,在使用人工聽覺裝置情況下,雙耳在3米以內耳語仍聽不見者,不合格。

第二十一條 未納入體檢標准,影響正常履行職責的其他嚴重疾病,不合格。

7、常不舒服我父親腿部經,是什麼情況?平時活動不是很靈便?

這種情況應該考慮是不是關節炎。
關節炎性病變有多種,均會不同程度地引起關節功能的障礙,且多數關節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治療頗為棘手,因此,及時捕捉關節炎發生的信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利於防止病情的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後。關節炎的臨床症斷主要有以下幾種:
1.關節疼痛。在疾病早期,疼痛往往並不嚴重,患病關節往往僅表現為酸適或輕度疼痛,遇天氣變化或勞累後,症狀可加重,休息後則減輕,此期關節活動一般不受限制,易被患者忽視而延誤就診。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變得更為明顯,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可表現出不同的疼痛特點。
2.關節腫脹。腫脹是關節炎症進展的結果,一般與疾病的正比。
3.關節功能障礙。炎症發生後,由於關節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和關節結構被破壞,可導致關節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
預防關節炎的必要措施
勞逸結合,適當鍛煉保持心情舒暢,認識到該病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需醫患配合,堅持治療。 關於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飲食治療,至今尚有爭論。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為「補充治療」,二為「取消治療」。 所謂補充治療,即補充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缺乏或對緩解疾病有益的食物。 所謂取消治療,是指去掉飲食中病人不能耐受的食物。對於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不必太著意於飲食,因尚無充分證據表明飲食治療能改變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病程。

8、老年人哪些髖部疾病會引起髖痛及功能障礙?

1、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導致的關節畸形和破壞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最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原發性骨關節炎主要是由於軟骨本身的退變而引起,而其它因素,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骨折脫位等等原因引起的關節破壞被稱之為繼發性骨關節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髖關節疼痛、功能受限,X線片中可以見到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圍有骨質增生,甚至髖關節變形破壞。
2、股骨頸骨折:單就新鮮骨折來講,一般首選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療,人工髖關節置換並不是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對老年人而言,特別是65歲以上,骨折移位明顯或粉碎,有系統性疾病,骨質條件又不十分理想的老人來說,就非常適合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因為對這樣的老年人群,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後可以早期下地活動,大大減少了長期卧床帶來的並發症和內固定術後股骨頭壞死所帶來的病痛。同時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同樣適合用於股骨頸骨折繼發產生的股骨頸骨折不癒合和股骨頭壞死等情況。
3、股骨頭壞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或缺血性壞死,確切的致病原因並不十分明確,目前一般認為有創傷性原因如股骨頸骨折和髖關節脫位,非創傷性原因如全身大劑量應用皮質激素和過量酒精攝入造成,最近也有學者認為是基因突變造成股骨頭局部微循環障礙造成股骨頭壞死。目前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根據病變的不同嚴重程度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人工髖關節置換主要是針對股骨頭已經變形塌陷以及髖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增生的患者。
4、系統性疾病引起的局部髖關節病變:最常見的引起髖關節病變的全身性疾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在疾病的早中期我們一般都採用內科葯物治療,而到了晚期,特別是發現髖關節間隙變窄、消失,髖關節非常疼痛,不能被葯物緩解時就必須進行髖關節置換。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手術不能在疾病的活動期進行,也就是不能在血沉非常高的時候進行,因為在疾病活動期進行手術,手術的風險會很大,容易出現全身的並發症造成意外。
5、累及關節或關節附近的骨腫瘤: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是保留關節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一般需採用定製性假體以滿足不同個體的需要。
6、感染性疾病:以前感染被認為是手術的禁忌征,但近年來認為對感染已經控制的病例可以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文獻中治療成功的病例報道也逐年增多。但是,對有局部或其它部位尚有活動性感染的病人並不適合行關節置換術。

與關節炎有什麼功能障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