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幾天我腳後跟每到下午就疼,手指的無名指也起了一個泡,去檢查有類風濕關節炎
指導意見:
你好,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保養方法有:注意休息;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功能鍛煉。 治療方面:理療;口服美洛昔康抗炎鎮痛治療;局部封閉治療;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祝你健康。
2、腳跟部位斷裂,補什麼可以好的快些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 所以目前您的情況可到醫院去做相關檢查,查明病因後再對症治療。 足跟疼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 跖 筋膜 炎 ,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為跖筋 膜纖 維斷裂及 修復 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麗處骨質增生及壓痛 ,側位 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用足跟墊有效 。壓痛 點注射臘 酸強的松龍,每周一次,往往2~3次治癒。久治無效的足跟痛可行跟骨砧孔減壓術。跟墊痛常見於老年人,跟墊彈力下降,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海綿跟墊及封閉療法有效。跟後滑囊炎常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摩擦損傷引起,表現囊內積液,腫脹壓痛。避免摩擦及囊內注射醋酸強的松龍有效。跟骨骨骺骨軟骨病發生於9歲左右的男孩,跟 腱用力時疼痛及局部壓痛。骨骺癒合後,症狀自愈。距骨下關節炎常發生於跟骨骨折後,如保守治療無效,應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核、腫瘤等。 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煉。 治療方面:1、理療;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治療;3、局部封閉治療;4、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因此,要保護好腳後跟,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鞋,特別是運動鞋;同時注意不要讓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於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採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後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櫃台放鬆一下腳關節,以防止韌帶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腳跟已經有了疼痛發炎的現象,就應該停止運動,讓韌帶充分休息。還可以採用一種「跟骨墊」將後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後跟韌帶的拉力,幫助韌帶盡快恢復。 另外,現在認為一般是與跟部的骨內壓增高有關系,現在有腳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採用一種鑽孔減壓的辦法,但是有些並不是骨內壓增高,現在中醫說的腎虛的人,也會出現這個腳跟疼痛的現象,特別是有些女性,或者產後,或者有些比較長的體質比較差的人,容易出現腳後跟疼痛,這種疼痛中醫說與腎虛有關
3、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有沒有人知道啊?
腳後跟疼的主要有原因有三個:
1、 炎症:跟腱炎、筋膜炎、滑囊炎、風濕性關節炎;
2、 溫度的變更,忽冷忽熱影響血液循環不好,像產後腳後跟痛,以及冬天腳凍的疼;
3、 創傷:骨折,韌帶、跟腱拉傷等情況
這些都能造成你的腳後跟疼的原因,而足跟筋膜炎(也稱為跟骨骨膜炎)佔80%的比例,所以說腳後跟疼的真正原因,十有八九是跟骨筋膜炎。
4、我腳後根藤,空著就疼為什麼
病因及常見疾病
1.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變導致的骨質增生,即「骨刺」,也是導致足跟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當「骨刺」長期存在,且長「骨刺」的跟骨長期負重或負重過大,引起局部充血和發生無菌性炎症時,刺激病變部神經,足跟才會痛。
2.跖筋膜炎
是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往往發生在長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癒。墊高足跟,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緩解跖筋膜的張力,都可使症狀減輕。
3.跟墊痛
常發生在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
4.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
5.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
6.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
7.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於骨膜及骨膜血管擴張、充血、水腫或骨膜下出血,血腫機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變造成的應力性骨膜損傷或化膿性細菌侵襲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損傷。
8.足弓結構發育異常
高弓足、扁平足或內翻足等發育異常。
9.跟腱炎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過度使用可導致跟腱內的纖維發生慢性損傷,如超負荷的運動、頻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
5、強自性脊柱炎
1.臨床概況 25年前發現的HLA-B27與強直性脊柱炎和脊柱關節病之間的關系,拓寬了我們對這類疾病總的認識。這類疾病以肌腱端炎、指/趾炎或少關節炎起病,部分病例可發展成骶髂關節炎和脊柱炎,伴有或不伴有急性前葡萄膜炎或皮膚黏膜損害等關節外表現。肌腱起始端炎症(圖1),發生在足(跖底筋膜炎和(或)跟骨骨膜炎及跟腱炎可引起足後跟疼痛)、脛骨結節和其他部位,而在臨床往往缺少明顯的炎性腸病、銀屑病或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感染。肌腱端部位受到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浸潤,其附近的骨髓腔也出現水腫和受到浸潤。強直性脊柱炎的顯著特點是,其中軸肌端炎和滑膜炎的高發生率,且最終導致骶髂關節和脊柱的纖維化和晚期的骨性強直。
雖然所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髂關節受累,臨床上真正出現脊柱完全融合者並不多見。骶髂關節炎引起的炎性腰痛,呈隱匿性、很難定位,並感到臀部深處疼痛。起病初,疼痛往往是單側和間歇性的,幾個月後逐漸變成雙側和持續性,並且下腰椎部位也出現疼痛。典型的症狀是固定某一姿勢的時間較長或早晨醒來時症狀加重(「晨僵」),而軀體活動或熱水浴可改善症狀。肌腱端炎,是脊柱關節病的主要特徵,炎症起源於受累關節的韌帶或關節囊附著於骨的部位、關節韌帶附近以及滑膜、軟骨和軟骨下骨。脊柱關節病的滑膜炎常常與臨床上未發現的肌腱端炎有關,至少在某些關節,這種滑膜炎只是一種繼發炎症。
由於胸肋骨連接部位、棘突、髂骨嵴、坐骨結節和跟骨部位的肌腱端炎,引起的關節外或關節附近的骨壓痛是這類疾病的早期特點。只有極個別病人沒有或只有很輕微的腰背部症狀,而其他病人可能僅僅是抱怨腰背發僵、肌肉疼痛和肌腱觸痛。寒冷或潮濕可使症狀加重,而這部分病人常常被誤診為纖維肌痛綜合征。疾病早期,有些病人還會出現厭食、疲乏或低熱等輕微的全身症狀,尤其是幼年起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現這些症狀常見。肋軟骨和肋椎,肋椎骨橫突關節部位的肌腱端炎可引起胸痛,由於這種胸痛,隨咳嗽或打噴嚏加重,易被誤診為是胸膜炎所致。
男女發病之比為7∶1~10∶1。起病多為15~30歲的男性,兒童及40歲以上者少見。強直性脊柱炎一直被認為是主要見於男性的疾病,解放軍總醫院20世紀80年代報道男女之比為10.6∶1。現在研究提示,該病男女之比為2∶1~3∶1。對男女強直性脊柱炎患病率的差異至今尚乏滿意的解釋。職業、妊娠對本病均無大影響,而性激素的作用亦尚不肯定。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特點如表1所示。
一般認為女性發病比男性晚,北京協和醫院報道女性平均發病年齡26.8歲,比男性發病平均年齡20.8歲遲6年。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的另一特點是外周關節炎,尤其膝關節受累發生率高於男性,北京協和醫院200例分析外周關節炎受累發生率女性略高,為57%比48%,與汕頭大學醫學院報道相似。另外,女性恥骨聯合受累比男性多見。但中軸關節受累相對少見且症狀輕,因而常常誤診為其他風濕性疾病。在病情嚴重性方面,一般認為女性病情較輕,預後較好。注意女性強直性脊柱炎和男性的差異,不但有助於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對深入研究本病也是有益的線索。多數病人起病隱匿,早期症狀為上背部、臀部及髖部呈間歇性鈍痛,有僵硬感或坐骨神經痛。開始疼痛為間歇性,而且較輕。隨著病情發展,在數月或數年之後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為較嚴重的疼痛。有時疼痛可發生於背部較高部位、肩關節及其周圍,但不久就可出現下背部症狀。病人常感晨起時和工作1天後症狀較重,其他時間則較輕。天氣寒冷和潮濕時症狀惡化,經服水楊酸制劑和局部熱敷後又可緩解。還有些病人首先出現原因不明的虹膜炎,數年或數月後才出現強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現,此種起病方式兒童多於成人。偶爾也可,以掌筋膜炎或跟腱炎引起的足跟痛為早期症狀。全身症狀有疲勞、不適、厭食、體重減輕和低熱。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系統性疾病,既有關節病變表現,也有關節外表現。
2.關節炎表現 可累及任何關節,但以脊柱關節受累為多。
(1)骶髂關節炎多數病人首先出現骶髂關節受累症狀,個別病人也可首先出現較高位脊柱關節炎症狀,表現為下背部強直和疼痛,常放射到一側或兩側臀部,偶爾放射到大腿,進一步可發展至膝關節背側,甚至可擴展至膝關節以下。由於骶髂關節局部炎症,下肢伸直抬高征一般都呈陰性。直接按壓病變關節或使患側下肢伸直,可誘發疼痛。在病程早期就可出現下背部運動受限和輕度骶髂關節椎旁肌痙攣。用手指按壓恥骨聯合、髂骨嵴、坐骨結節也可誘發疼痛。骶髂關節受累呈對稱性,恥骨聯合也可受累。病人可固定為某一姿勢(圖2,3)。
(2)腰椎關節炎:雖然骶髂關節和腰椎關節同時受累,但多數病人背部疼痛不適和運動功能障礙是由腰椎關節病變所引起的。開始背部出現彌漫性疼痛,以後則逐漸集中於腰部。有時可出現嚴重腰部強直,而使病人害怕彎腰、直立和轉身,因為這些動作可以引起嚴重疼痛。脊柱強直可能是由於腰部骨突關節炎引起椎旁肌肉痙攣而造成的。查體腰部骨突關節可有觸痛,椎旁肌肉明顯痙攣,腰部脊柱變直,運動受限,腰部正常生理彎曲消失。
(3)胸部關節炎脊柱炎進行性上行性發展,胸椎關節也可受累。此時病人有上背部疼痛、胸痛及胸廓擴張運動受限感。這些症狀有的病人可在病程早期就出現,但多數病人是在起病6年之後才出現。胸痛一般於吸氣時出現。胸廓擴張受限主要是由於肋椎體關節、胸骨柄-胸骨體關節、肋骨與肋軟骨接合處,以及胸鎖關節受累而引起。胸廓擴張受限可致呼吸困難,尤其在運動時更易出現。肺功能測定多數病人無明顯改變,這是由於膈肌運動幅度增強代償了胸廓擴張受限之故。用手指觸壓胸骨柄-胸骨體關節、肋骨與肋軟骨接合處及所有胸椎均可誘發觸痛。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明顯脊柱後凸、胸廓活動受限。
(4)頸椎關節炎:少數病人可僅以頸椎關節炎為早期表現,病情進行性發展,可出現嚴重的頸椎後凸或側凸,最後頭部可呈,固定性前屈位、後屈、旋轉和側屈時,可部分或完全受限,空間視野范圍明顯變小。頸椎病變所致的疼痛可僅限於頸部,也可沿頸旁結構放射到頭部,頸部肌群開始嚴重痙攣,最後可發生萎縮、根性疼痛而牽涉到頭和手臂。由於整個脊柱強直和骨質疏鬆,很易因外傷而發生骨折,尤以頸部為常見。一旦發生頸部外傷性骨折則可造成截癱。
(5)周圍關節炎:約1/3以上的病人可有肩關節、髖關節受累,這樣就進一步加重了病人的致殘後果。關節疼痛往往較輕,而關節運動受限卻很明顯,例如不能梳頭或下蹲困難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發生軟骨變性、關節周圍結構纖維化,最後形成關節強直。病程早期,關節運動受限主要是由於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造成。髖關節攣縮,膝關節代償性屈曲,可使病人,呈前躬腰屈曲姿勢,而出現鴨步狀態。由於脊柱關節廣泛性病變,還可造成扁平胸和嚴重駝背。
強直性脊柱炎晚期,由於炎症已基本消失,所以關節無疼痛,而以脊柱固定和強直為主要表現。頸椎固定性前傾,脊柱後凸,胸廓常固定在呼氣狀態,腰椎生理彎曲喪失,髖關節和膝關節嚴重屈曲攣縮,站立時雙目凝視地面,身體重心前移。個別病人可嚴重致殘,長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3.關節外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還可出現許多關節外表現,這些表現可以是原發性的,但多數為繼發性。少數病人也可發生於脊柱炎之前數月到數年。有些病例關節外表現可與其他疾病相互重疊,例如主動脈炎,既可發生強直性脊柱炎,也可見於,瑞特綜合征,故強直性脊柱炎可與瑞特綜合征重疊;足跟痛是銀屑病性關節炎、瑞特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的共同特徵,而且這三種病人的HLA-B27陽性率都很高,提示這三種疾病可以互相重疊。
(1)心臟病變屍解發現,約1/4的病人有升主動脈根部異常。但是由於主動脈和主動脈瓣炎症所造成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多見於病程長,有周圍關節炎和全身症狀(發熱和貧血)明顯的病人,故臨床上只有5%的病人出現心臟症狀,多數病人沒有自覺症狀,僅查體時在胸骨左緣主動脈瓣第2聽診區可聽到有較弱的舒張期音。臨床上以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及傳導異常比較常見,偶爾也可發生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伴有阿-斯綜合征發作。主動脈炎隨著病情的發展,可發生心絞痛,病程後期還可以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強直性脊柱炎除可並發主動脈炎之外,還可合並心包炎、心肌炎及結節性多動脈炎。
(2)肺部病變:由於膈肌運動可以代償呼吸功能,故雖然吸氣時胸廓擴張受限,但是很少出現呼吸困難,有些病人也可在出現關節症狀之後幾年而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和咯血等症狀。肺部攝片可見兩肺上野有點片狀緻密陰影,部分病人可出現纖維化,還有一部分病人出現空洞,並有麴黴菌寄生。痰培養可培養出麴黴菌,可伴有黴菌瘤形成。晚期病人胸廓擴張受限,肺活量明顯下降。
(3)虹膜炎約l/4的病人可有反復發作性虹膜炎,而且病程越長越易發生。虹膜炎為非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一般為單側性。眼部病變與脊柱炎的嚴重度及病情活動性有關,多見於有周圍關節炎或以前有尿路感染史者,若不經治療,可引起青光眼或失明。個別病人眼部症狀可發生在關節症狀出現之前。
(4)神經系統病變:強直性脊柱炎可以引起許多神經並發症,如自發性寰樞關節脫位,表現為頸部嚴重疼痛,常放射到顳部、枕部或眶後部。還可因外傷而發生椎體塌陷、椎體骨折,甚至可引起脊髓受壓而造成截癱。當脊髓馬尾受壓時,可出現尿失禁、陽痿、會陰部麻木及跟腱反射減弱。
(5)泌尿系統病變:腎臟可發生澱粉樣變病,其發生率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可以出現蛋白尿。少數病人可因尿毒症而死亡。前列腺炎的發病率也較普通人群高。
4.特殊體征
(1)反映骶髂關節炎症和損傷的試驗:如「4」字試驗陽性,骶髂關節分離試驗陽性或骶髂關節壓迫試驗陽性等。
(2)脊柱活動受限的體征:如Schober試驗陽性,側彎受限,枕牆試驗陽性。
單靠完全伸膝時以手指觸地的能力不能用來評估脊柱的活動度,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功能可以代償腰椎運動的明顯受限,而Schober試驗(圖4)就能較准確地反映腰椎前屈運動受限的程度。隨著疾病的發展,腰椎前凸會逐漸喪失。
直接按壓發炎的骶髂關節常會引起疼痛,通過以下檢查有時亦可引起骶髂關節疼痛:仰卧位時壓迫患者兩側髂骨翼;最大程度屈曲一側髖關節,同時盡量外展另一側髖關節(Gaenslen試驗,圖5);最大程度屈曲、外展和外旋髖關節(4字試驗或Patrick試驗);患者側卧位時壓迫其骨盆;或在俯卧位時直接壓迫其骶骨。部分患者可無上述任何體征,一方面因為骶髂關節有強大堅固的韌帶包圍,運動度很小,另一方面在疾病晚期,炎症已被纖維或骨性強直所替代。
(3)平第4肋胸圍深吸氣和深呼氣末相差少於2.5cm。嚴重的話可以去醫院看看推薦西安醫專附屬醫院有條件的話可以去那看看
6、我的腳後跟去年臘月開始坐久了會出現疼痛,特別是做沙發,做硬凳子不會,這是健鞘炎嗎?該怎麼治?
你好,足跟痛是常見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纖維炎,跟腱周圍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腫瘤,畸形性骨炎),距跟關節炎等,建議你去醫院檢查, 確診病因後在適當治療
引起腳跟疼痛的原因較多,臨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圍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墊損傷;(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竇軟組織勞損;(8)跟骨結核,腫瘤等.
7、我走路時間長了,腳又酸又疼,這是關節炎?
我走路或站立時間長了腳後跟疼痛
病情描述(主要症狀、發病時間):小時候在農田裡幹活,可能土松軟,干兩天活後的晚上腳後跟累得酸脹,次日早晨腳後跟每每著地便會疼痛,常有。22歲時在北京當兵時每次去北京玩一天回來,到晚上便會又累又脹又疼,疼到半夜12點才會睡去。常有。退伍後打工,只要走路或幹活或站立時間長了腳後跟就疼。現在我34歲了,找了份工作每日8個小時,堅持幹了四天,每天早晨腳後跟就疼得很疼。曾經在青島的報紙上看到腳後跟疼是筋膜炎的說論。去年夏天,在莒縣一個鎮上的醫院問過醫生,醫生說可能是骨膜炎,讓我去縣醫院進一步檢查,縣醫院的醫生給做了拍片後,診斷沒有骨刺,又化驗了血,也沒有糖尿病。在網上查到又可能是跟腱炎。自此沒有檢查過。
曾經治療情況和效果:沒治療過
想得到怎樣的幫助:請孫醫生給診斷一下,我的腳後跟疼痛時什麼病,能治好嗎?
化驗、檢查結果:
最後一次就診的醫院:莒縣人民醫院
8、6年前患骨性關節炎、滑膜炎,3年前做過關節鏡手術,現在右腿變形,不換關節,如何治療效果較好?
病情分析:
這種情況考慮與跟腱周圍炎;跟骨骨膜炎;跟骨下脂肪墊損傷或跟骨皮下滑囊炎有關系的.
指導意見:
建議口服芬必得和藤黃健骨丸。疼痛嚴重時可以局部打封閉針治療。平時注意休息,避免受涼和過度勞累
9、我的腳後跟痛怎麼回事
10、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的時候患者主要以以腰、骶部位的疼痛為主,並伴有腰背部的僵硬感,這種僵硬感以早晨起來較為明顯,白天活動後減輕。該病也可由膝、踝、足跟、坐骨神經痛引起。因此,廣大青年朋友,如果發生腰骶、髖關節部位的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同時並伴有腰部僵硬感和彎腰、受限,下蹲困難或發生不明原因的跟骨、胸索、肋椎、顳頜、柄體、跖趾等小關節的疼痛,都應考慮是否患上強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