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洛芬,阿司匹林,哪個好用點
兩個葯物都是可以的,治療主要還是選擇適合您的葯物,您還要注意平時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和發物的。
2、布洛芬與阿司匹林有沖突,可以換用哪種葯止痛
雙氯芬酸鈉緩釋片 應該可以
3、阿司匹林和布洛芬那個解熱效果好
如果是退燒解熱,一般情況下布洛芬的功效會更強大一些的。
4、有關節炎吃布洛芬緩釋片有用嗎
糜唾沫悄吠管事羌
5、骶髂關節炎吃阿司匹林每天需要吃多少劑量
針對骶髂關節炎一般治療多採用的熱療、牽引治療、葯物治療等,一般骶髂關節炎常用的葯物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鎮痛葯。病情發作期間要卧床休息為主,盡量避免做一些比較負重的工作。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進行石膏來固定。
6、復方乙醯水楊酸片與布洛芬片能同時使用嗎
一、不能
1不能!布洛芬與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楊酸類葯物同用時,因作用相似,葯效不增強,而胃腸道不良反應及出血傾向發生率增高。
2復方乙醯水楊酸片每片含咖啡因35mg、非那西丁0.15g、乙醯水楊酸0.22g。為一復方解熱鎮痛葯。其中乙醯水楊酸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熱鎮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恢復體溫調節中樞感受神經元的正常反應性而起退熱鎮痛作用;乙醯水楊酸還通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鎮痛、抗炎和抗風濕,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為中樞神經興奮葯,能興奮大腦皮層,提高對外界的感應性,並有收縮腦血管,加強前兩葯緩解頭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大鼠經口LD50為1500mg/kg;小鼠經口LD50為1100mg/kg。復方乙醯水楊酸片主要用於發熱、頭痛、神經痛、牙痛、月經痛、肌肉痛、關節痛。
3布洛芬片具有鎮痛、抗炎、解熱作用。布洛芬片的作用機制通過對環氧酶的抑制而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由此減輕因前列腺素引起的組織充血、腫脹、降低周圍神經痛覺的敏感性。它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心而起解熱作用。布洛芬片為非甾體抗炎葯。適用於(1)、緩解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脊柱關節病、痛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各種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期或持續性的關節腫痛症狀,無病因治療及控制病程的作用。(2)、治療非關節性的各種軟組織風濕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運動後損傷性疼痛等。(3)、急性的輕、中度疼痛如:手術後、創傷後、勞損後、原發性痛經、牙痛、頭痛等。(4)、對成人和兒童的發熱有解熱作用。
4綜上所述,復方乙醯水楊酸片與布洛芬片都是消炎葯,都能夠止痛。但是,由於兩種葯品的組成成分有所差異,布洛芬與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楊酸類葯物同用時,因作用相似,葯效不增強,而胃腸道不良反應及出血傾向發生率增高。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同時使用。
二、復方乙醯水楊酸片
復方乙醯水楊酸為白色片。 屬於水楊酸類鎮痛、消炎、解熱、抗風濕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葯,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1.鎮痛、解熱: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因治療。2.消炎、抗風濕: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
三、布洛芬片
1本品具鎮痛、抗炎、解熱作用。其作用機制通過對環氧酶的抑制而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由此減輕因前列腺素引起的組織充血、腫脹、降低周圍神經痛覺的敏感性。它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心而起解熱作用。
2葯物相互作用:
1.飲酒或與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葯同用時增加胃腸道副作用,並有致潰瘍的危險。長期與對乙醯氨基酚同用時可增加對腎臟的毒副作用。
2.與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楊酸類葯物同用時,葯效不增強,而胃腸道不良反應及出血傾向發生率增高。
3.與肝素、雙香豆素等抗凝葯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葯同用時有增加出血的危險。
4.與呋塞米同用時,後者的排鈉和降壓作用減弱。
5.與維拉帕米、硝苯啶同用時,本品的血葯濃度增高。
6.本品可增高地高辛的血濃度,同用時須注意調整地高辛的劑量。
7.本品可增強抗糖尿病葯(包括口服降糖葯)的作用。
8.本品與抗高血壓葯同用時可影響後者的降壓效果。
9.丙磺舒可降低本品的排泄,增加血葯濃度,從而增加毒性,故同用時宜減少本品劑量。
10.本品可降低甲氨蝶呤的排泄,增高其血濃度,甚至可達中毒水平,故本品不應與中或大劑量甲氨蝶呤同用。
7、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的葯物作用及注意事項?拜託了各位 謝謝
你好!!! 阿司匹林- 本葯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 鎮痛、解熱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因治療。 消炎、抗風濕阿司匹林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以減少停用激素後引起的反跳現象。 關節炎除風濕性關節炎外, 本品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改善症狀,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此外,本品用於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幼年型關節炎以及其他非風濕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緩解症狀。 抗血栓本品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臨床可用於預防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塞、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注意事項 扁桃體摘除或口腔手術後7日內應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後接觸傷口,引起損傷外科手術病人,應在術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礙用於治療關節炎時,劑量應逐漸增加,直到症狀緩解,達有效血葯濃度(其時可出現輕度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等,在小兒、老年人或耳聾患者中,這些症狀不是可靠指標)後開始減量;但用量的調整不宜頻繁,一般不超過每周一次,當然如出現了副作用還應迅速減量;水楊酸類葯血葯濃度達穩態一般需要7天有脫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兒)應減少劑量。長期大量用葯時應定期檢查紅細胞壓積、肝功能及血清水楊酸含量測定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葯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葯同用時療效並不加強,而胃腸道副作用(包括潰瘍和出血)增加;此外,由於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加強,還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險。本品與對乙醯氨基酚長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腎臟病變的可能。 與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腸道潰瘍出血的葯物同用時,可有加重凝血障礙,引起出血的危險。 與抗凝葯 與抗凝葯(雙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葯(鏈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險。 與尿鹼化葯 尿鹼化葯(碳酸氫鈉等)、抗酸葯(長期大量應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葯濃度下降。但當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而停用鹼性葯物,又可使本品血葯濃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葯可使尿鹼化,但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不僅能使血葯濃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腦組織中的量增多,從而增加毒性反應。 與尿酸化葯 尿酸化葯可減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葯濃度升高。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葯後可能導致本品血葯濃度升高,毒性反應增加。 與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可增加水楊酸鹽的排泄,同用時為了維持本品的血葯濃度,必要時應增加本品的劑量。本品與激素長期同用,尤其是大量應用時,當激素減量或停葯時可出現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腸潰瘍和出血的危險。 與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物 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與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強、加速。 與甲氨蝶呤 與甲氨蝶呤(MTX)同用時,可減少甲氨蝶呤與蛋白的結合,減少其從腎臟的排泄,使血濃度升高而毒性反應增加。 與丙磺舒或磺吡酮 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時應用本品而降低;當水楊酸鹽的血葯濃度>50μg/ml時降低即明顯,>100—150μg/ml時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楊酸鹽自腎臟的清除率,從而使後者的血葯濃度升高。它與其他非激素類消炎葯或糖激素類合用,有加強對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楊酸濃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後如停用激素,則血中水楊酸濃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強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壓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劑治療青光眼時,阿司匹林可促使發生代謝性酸中毒。 吲哚美辛 【適應症】 1.解熱、緩解炎性疼痛作用明顯,故可用於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及癌性疼痛;也可用於滑囊炎、腱鞘炎及關節囊炎等。 2.能抗血小板聚集,故可防止血栓形成,但療效不如乙醯水楊酸。 3.治療Behcet綜合征,退熱效果好;用於Batter綜合征,療效尤為顯著。 注意事項】 1.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潰瘍,有時並引起胃出血及穿孔)。飯後服用本品膠囊劑,可減少胃腸道反應。 2.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痛、眩暈等)的發生率也不低(20%~50%),若頭痛持續不減,應停葯。 3.可引起肝功能損害(出現黃疸、轉氨酶升高)。 4.抑製造血系統(粒細胞減少等,偶有再生障礙性貧血)。 5.過敏反應:常見的有皮疹、哮喘。與乙醯水楊酸有交叉過敏性,對後者過敏者本品忌用。 6.有報道,與氨苯喋啶合用可引起腎功能損害。 7.潰瘍病、震顫麻痹、精神病、癲癇、支氣管哮喘病人,腎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婦忌用;兒童對本品較敏感,有用本品後因激發潛在性感染而死亡者,故忌用。 8.外用軟膏只適用於無破損皮膚表面,忌用於皮膚損傷或開放性創口處 布洛芬 【作用和用途】 布洛芬是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劑,具有解熱鎮痛及抗炎作用。用於扭傷、勞損、下腰疼痛、肩周炎、滑囊炎、肌腱及腱鞘炎。牙痛和術後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以及其他血清陰性(非類風濕性)關節疾病。 【注意事項】 腸胃病患者慎用、有支氣管哮喘病史患者,可能會引起支氣管痙攣、並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應隨時監測其凝血酶原時間,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壓患者慎用,過量服用可能引起頭痛、嘔吐、倦睡、低血壓停葯後即可自行消失。 [其他名稱] 異丁苯丙酸,異丁洛芬,拔怒風,芬必得。 [適應症] 本品的鎮痛、消炎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刺激性遞質的合成而在炎症組織局部發揮作用。 本品適用於解熱,減輕中度疼痛如關節炎、神經痛、肌肉痛、頭痛、偏頭痛、痛經、牙痛、感冒及流感症狀。
8、那一種布洛芬不能用有毒
布洛芬是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唯一共同推薦的兒童退燒葯,是公認的兒童首選抗炎葯。布洛芬具有抗炎、鎮痛、解熱作用。治療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稍遜於乙醯水楊酸和保泰松。適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和神經炎等。
分子結構編輯
【中文別名】 2-(-4-異丁基苯基)丙酸;異丁苯丙酸,異丁洛芬,芬必得,α-甲基-4-(2-
布洛芬分子式
布洛芬分子式
甲基丙基)苯乙酸
【英文別名】 2-(4-Isobutylphenyl)propanoic Acid;α-Methyl-4-(isobutyl)phenylacetic acid;(±)-2-(4-Isobutylphenyl)propanoic acid;4-Isobutyl-alpha-methylphenylacetic Acid
【其他名稱】 拔怒風,異丁苯丙酸,異丁洛芬,Brufen,Emodin,Motrin,Rurana
【葯品分類】神經系統用葯-抗偏頭痛葯[2]
CAS:15687-27-1
分子結構:
適應症編輯
1.輕到中度的偏頭痛發作期的治療,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
2.慢性發作性偏側頭痛的治療。
3.奮力性和月經性頭痛的治療。
4.其他: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等關節和肌肉病變。
用法與用量編輯
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抗風濕,一次0.4g~0.6g,每日3~4次,類風濕關節炎比骨性關節炎用量要大些。②輕或中等疼痛及痛經的止痛,一次0.2~0.4g,每4~6小時1次。成人用葯最大限量一般為每日2.4g。
2.小兒常用量:口服一次按體重5~10mg/kg,每日3次。
3.搽劑外用。
【常見制劑與規格】
1.布洛芬片:①100mg;②200mg;③400mg。
2.布洛芬緩釋膠囊:300mg。
3.布洛芬緩釋片:200mg。
4.布洛芬泡騰片:100mg。
5.布洛芬搽劑:5ml:250mg。
成份編輯
布洛芬每片含布洛芬0.1克。輔料為:羥丙纖維素、預膠化澱粉、糊精、澱粉、二氧化硅、硬脂酸鎂、羧甲澱粉鈉、蔗糖、滑石粉、明膠、硅油、蟲白蠟。
性狀編輯
該品為糖衣片,除去包衣後顯白色。
作用類別編輯
該品為解熱鎮痛類非處方葯葯品。
主要用途編輯
具有抗炎、鎮痛、解熱作用,適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和神經炎等。[3]
制劑規格編輯
1.1 布洛芬片:①100mg;②200mg;③400mg。
1.2 布洛芬緩釋膠囊:300mg。
1.3 布洛芬緩釋片:200mg。
1.4 布洛芬泡騰片:100mg。
1.5 布洛芬搽劑:5ml:250mg。
葯理編輯
1 葯效學
1.1 布洛芬的鎮痛、消炎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作用於炎症組織局部,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遞質的合成而起作用,由於白細胞活動及溶酶體酶釋放被抑制,使組織局部的痛覺沖動減少,痛覺受體的敏感性降低。治療痛風是通過消炎、鎮痛、並不能糾正高尿酸血症。治療痛經的作用機理可能是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使子宮內壓力下降、宮縮減少。
2 葯動學
2.1 口服易吸收,與食物同服時吸收減慢,但吸收量不減少。與含鋁和鎂的抗酸葯同服不影響吸收。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9%。服葯後1.2~2.1小時血葯濃度達峰值,用量200mg,血葯濃度為22~27μg/ml,用量400mg時為23~45μg/ml,用量600mg時為43~57μg/ml。一次給葯後半衰期一般為1.8~2小時。該品在肝內代謝,60~90%經腎由尿排出,100%於24小時內排出,其中約1%為原形物,一部分隨糞便排出。
適應症編輯
1.1 輕到中度的偏頭痛發作期的治療,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
1.2 慢性發作性偏側頭痛的治療。
1.3 奮力性和月經性頭痛的治療。
1.4 其他: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等關節和肌肉病變。
用法用量編輯
1 成人常用量口服
1.1 抗風濕,一次 0.4~0.8g,一日 3~4次,類風濕性關節炎比骨關節炎用量要大些;
1.2 輕或中等疼痛及痛經的止痛,一次 0.2~0.4,每 4~6小時一次。成人用葯最大限量一般為每天 2.4g(國外有人用至每天 3.6g)。
2 小兒常用量口服
2.1 每次按體重 5~10mg/kg,一日 3次。
口服,一日0.6g,分3次飯時服.
用量說明編輯
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抗風濕,一次0.4g~0.6g,每日3~4次,類風濕關節炎比骨性關節炎用量要大些。②輕或中等疼痛及痛經的止痛,一次0.2~0.4g,每4~6小時1次。成人用葯最大限量一般為每日2.4g。
2.小兒常用量:口服一次按體重5~10mg/kg,每日3次。
3.搽劑外用。
禁用慎用編輯
1 交叉過敏:對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葯過敏者對該品可有交叉過敏反應。對阿司匹林過敏的哮喘患者,該品也可引起支氣管痙攣。
2 用於晚期妊娠婦女可使孕期延長,引起難產及產程延長。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用。
3 對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葯有嚴重過敏反應者禁用。有下列情況者應慎用:
3.1 哮喘,用葯後可加重;
3.2 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用葯後可致水瀦留、水腫;
3.3 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凝血障礙及血小板功能異常),用葯後出血時間延長,出血傾向加重;
3.4 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應用該品時易出現胃腸道副作用,包括產生新的潰瘍;
3.5 腎功能不全者用葯後腎臟不良反應增多,甚至導致腎功能衰竭。
有潛在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應慎用此葯。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發生過敏反應的危險大大高於類風濕病患者。
給葯說明編輯
1.1 有些應用阿司匹林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患者,可改用該品,但應密切注意不良反應、形成潰瘍或發生出血等;
1.2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該品還可與金制劑或皮質激素同用,症狀緩解可更明顯;
1.3 用葯期間如出現胃腸出血,肝、腎功能損害,視力障礙、血象異常以及過敏反應等情況,應立即停葯。
1.4 長期用葯時應定期檢查血象及肝、腎功能。
毒副作用編輯
自問世以來,因其抗炎、解痛、退熱的作用,遠比阿斯匹林、保泰松和撲熱息強,而倍受消費者青睞。事實上也是如此,布洛芬在廣泛進入家庭後,對解除患者的關節痛、神經痛、痛經及其它疾病引起的頭身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資料,布洛芬的銷售量比同類解熱鎮痛葯銷售量多一倍左右。
以往的研究以為,布洛芬的副作用較小,只限於輕度消化不良、皮疹、轉氨酶升高等,並且極為少見。故葯典亦推薦,病人在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保泰松等葯的副作用時,可布洛芬取而代之。但是,據美國《時代周刊》介紹,既要肯定布洛芬的療效,又要重新認識其副作用——長期服用會造成腎功能衰竭。
美國最新的《醫學年鑒》宣稱,有1%的使用布洛芬的人,會發生腎功能衰竭。藿普金斯大學的專家們,在觀察了120名輕度腎病患者時,發現其中30人有超量或長期使用過布洛芬,並因此而發生腎功衰竭;另外20人使用非醫師處方的劑量的布洛芬後,也發生了有害的腎反應。但是,他們都在停葯後腎功便逐漸恢復正常。
這一研究發現提示,布洛芬有可能造成腎功損害的副作用。為此,專家們呼籲,布洛芬只能作為一般解熱鎮痛葯而偶爾服用,不可較長時期服用。體弱多病的老年者,尤其是心臟病患者或其它疾病已引塌腎血流量減少者,在使用布洛芬時,應慎之又慎,凡用量超過12片(2.4克)/周者,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腎功能損害。為此,有專家還堅持認為,葯典對布洛芬副作用的介紹,應重新修訂。
注意事項編輯
不良反應
1.1 過敏性皮疹、胃燒灼感或消化不良、胃痛或不適感(胃腸道刺激或潰瘍形成)、惡心、嘔吐、頭暈等,發生率可達3—9%;
1.2 皮膚瘙癢、耳鳴、下肢水腫或體重驟增、腹脹、便秘、腹瀉、食慾減退或消失、頭痛、精神緊張等,發生率可達1—3%;
1.3 血便或柏油樣便(胃腸道出血)、過敏性腎炎、膀胱炎、腎病綜合征、腎乳頭壞死或腎功能衰竭、蕁麻疹、支氣管痙攣、視力模糊、耳聾、肝功能減退、精神恍惚、嗜睡、失眠等很少見,發生率<1%。
1.4 個別病例有皮疹,消化不良,胃腸道潰瘍及出血,轉氨酶升高。
2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系統,其發生率高達30%,從腹部不適到嚴重的出血或使消化潰瘍復發。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極為常見,但較輕,如頭痛或頭暈。長期大劑量使用時可發生血液病或腎損傷。肝毒性作用十分輕微。過敏反應不常見,可能出現伴有皮疹的發熱、腹痛、頭痛、惡心和嘔吐,肝臟損害甚至出現腦膜炎症狀。
3 應用此葯時常見鹽及體液瀦留,從而引起充血性心衰,但很罕見。
4 此葯對易感者能引起哮喘發作。它能引起哮喘患者的支氣管收縮。
5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較常見,其中頭痛、眩暈、耳鳴和失眠的發生率最高,但很少出現抑鬱或其他精神症狀。有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假性腦膜炎、腦膜炎、嗜睡及易激惹,可能是由於過敏反應。
6 此葯具有強的胃毒性作用,各種胃腸道的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厭食、消化不良、燒心、腹痛、隱血、嘔血和潰瘍發作而致大出血)的發生率極高,一般在30~40%左右。使用布洛芬栓劑後可發生疼痛和刺激直腸粘膜。
7 布洛芬在體內、體外均抑制血小板聚集,劑量低於1g時,血凝試驗無明顯變化;但大劑量下可使出血時間延長,但不如阿司匹林。它還可誘致不同程度的各種血液病,如粒細胞缺乏症、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缺乏症及致命的全細胞減少症。有報告發生不易恢復的白細胞再生不良伴骨髓漿細胞增多及血清中有依賴IgG抗體的補體。個別病例可因胃腸道隱血而導致貧血。
8 它使血漿中尿酸濃度升高,甚至有時達到有病理學意義。
過敏性皮膚反應不常見,多為短暫性蕁麻疹、紫癜性或紅斑性改變,常伴有瘙癢。也有報告發生脫發者。
相互作用
1.1 飲酒或與其他非甾體類消炎葯同用時增加胃腸道副作用,並有致潰瘍的危險。長期與對乙醯氨基酚同用時可增加對腎臟的毒副作用。
1.2 與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楊酸類葯物同用時,葯效不增強,而胃腸道不良反應及出血傾向發生率增高。
1.3 與肝素、雙香豆素等抗凝葯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葯同用時有增加出血的危險。
1.4 與呋塞米同用時,後者的排鈉和降壓作用減弱。
1.5 與維拉帕米、硝苯啶同用時,該品的血葯濃度增高。
1.6 該品可增高地高辛的血濃度,同用時須注意調整地高辛的劑量。
1.7 該品可增強抗糖尿病葯(包括口服降糖葯)的作用。
1.8 該品與抗高血壓葯同用時可影響後者的降壓效果。
1.9丙磺舒可降低該品的排泄,增加血葯濃度,從而增加毒性,故同用時宜減少該品劑量。
1.10 該品可降低甲氨蝶呤的排泄,增高其血濃度,甚至可達中毒水平,故該品不應與中或大劑量甲氨蝶呤療法同用。
1.11 它使各種降壓葯的降壓作用減低,它抑制苯妥英鈉的降解。
葯物分析編輯
1 方法名稱:布洛芬口服溶液-布洛芬-高效液相色譜法。
2 應用范圍:該方法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布洛芬口服溶液中布洛芬的含量。
該方法適用於布洛芬口服溶液。
3 方法原理:供試品經甲醇定量稀釋,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離,用紫外吸收檢測器,於波長263nm處檢測布洛芬的峰面積,計算出其含量。
4 試劑:
4.1 乙腈
4.2 甲醇
4.3 醋酸鈉緩沖液
5 儀器設備:
5.1 儀器
5.11 高效液相色譜儀
5.12 色譜柱
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理論塔板數按布洛芬峰計算應不低於2500。
5.13 紫外吸收檢測器
5.2 色譜條件
5.21 流動相:醋酸鈉緩沖液 乙腈=40 60
5.22 檢測波長:263nm
5.23 柱溫:室溫
6 試樣制備:
6.1 醋酸鈉緩沖液
取醋酸鈉6.13g,加水750mL,振搖使溶解,用冰醋酸調節pH值至2.5。
6.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布洛芬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含布洛芬0.5mg的溶液,即為對照品溶液。
6.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用內容量移液管,精密量取供試品適量,加甲醇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含布洛芬0.5mg的溶液,即為供試品溶液。
7 註:「精密稱取」系指稱取重量應准確至所稱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體積的准確度應符合國家標准中對該體積移液管的精度要求。[4]
同類葯物編輯
萘普生(naproxen)、非諾洛芬(fenoprofen)、酮洛芬(ketoprofen)、氟比洛芬(flurbiprofen)、奧沙普嗪(丙惡嗪,oxaprozin)以上葯物均為丙酸類葯物,葯效相似。
9、布洛芬緩釋膠囊和阿司匹林腸溶片能一起吃嗎
那麼? 布洛芬緩釋膠囊是有效的環氧合酶抑制劑,具有解熱、鎮痛及抗炎作用。主要適用於以下症狀: 緩解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脊柱關節病、痛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各種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期或持續性的關節腫痛症狀,無病因治療及控制病程的作用; 治療非關節性的各種軟組織風濕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運動後損傷性疼痛等; 急性的輕、中度疼痛如:手術後、創傷後、勞損後、原發性痛經、牙痛、頭痛等; 對成人和兒童的發熱有解熱作用。 服用禁忌為: 1. 對其他非甾體抗炎葯過敏者禁用。 2.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3. 對阿司匹林過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阿司匹林腸溶片主要用於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也用於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如頭痛、關節痛、偏頭痛、牙痛、肌肉痛、神經痛、痛經。 服用禁忌為: 1.特異質、有過敏史或哮喘病者禁用。 2.妊娠期婦女盡量禁止使用。 3.10歲以下兒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因偶可誘發瑞氏綜合征(症狀為肝損害、肝性腦昏迷等),嚴重者可致死亡。 4.有出血性潰瘍病或其他活動性出血者禁用。 5.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症者禁用。 對於兩種葯品的服用,有葯師指出:兩種葯合用不僅會增加胃腸道的刺激,而且布洛芬還影響小劑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活性,所以兩種葯最好不要同時服用。
10、區別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最常用的試液是什麼?
布洛芬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產生鎮痛、抗炎作用;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而起解熱作用。用於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其抗炎、鎮痛、解熱作用與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比對乙醯氨基酚好。在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保泰松等時,可試用。阿司匹林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緩激肽、組胺等的合成產生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其解熱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作用於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散熱增加而降溫。其鎮痛作用屬於外周性鎮痛葯,但不排除中樞鎮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