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底腔關節炎

底腔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3-15 12:05:37

1、左膝關節腔及髕上囊積液如何治療

屬膝關節滑膜炎。膝關節滑膜是人體關節中面積最廣、最復雜的,也是形成最大的滑膜腔,由於膝關節負重大,運動多,最易受到損傷。滑膜主要分布關節周圍。於關節腔相通,分泌潤滑液潤滑關節。在受各種病因(如骨質增生關節炎、關節結核、風濕病等和創傷性外傷、骨傷、關節內損傷、周圍軟組織損傷、手術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損傷產生炎症反應,而滑膜對炎症的刺激的反應是分泌滲液。產生疼痛,嚴格地講,只要關節內有滲出積液,就證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現關節充血腫脹,疼痛,滲出增多,關節積液,活動下蹲困難,功能受限。滑膜炎是由於微循環不暢造成的無菌性炎症,主要症狀是產生積液,關節滑膜是包繞在關節周圍的一層膜性組織,它不僅是一層保護關節的組織,而且還會產生關節液,為關節的活動提供"潤滑液"。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是一個"動態平衡",當出現對關節液的重吸收障礙時,由於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動態平衡被打破,關節液的產生大於重吸收,便會出現"關節積水"。所以治療滑膜炎主要是調理微循環系統,只要微循環暢通了,積水也就循環消失了,同樣炎症也就解除了,建議中醫膏葯(滑膜炎膏)外敷,1-2療程就可康復。原理:膏葯外敷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促使受阻的微循環暢通,消除關節液的重吸收障礙,使之重歸於產生和吸收動態平衡就會徹底康復。不明之處可隨時聯系.祝早日康復!

2、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有什麼作用?是封閉嗎?求解答

玻璃酸鈉注射液的作用機理 有學者對骨關節炎患者受累關節進行滑液分析,發現滑液中玻璃酸濃度、分子量的黏彈性均低於正常,滑膜合成玻璃酸功能低下,對滑膜細胞及膠原纖維支架的支持和穩定作用減弱,潤滑和抵抗機械力作用的生物學功能產生障礙,從而使用於關節軟骨的應力增加,導致軟骨細胞損傷。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及原因: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局限性,進行性關節軟骨的破壞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發生這種改變的原因為:①損傷:負荷傳導紊亂是軟骨損傷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負荷增加直接損害軟骨細胞,且使關節腔內壓力增加,影響滑液的分泌,使軟骨細胞獲取的營養減少,加重軟骨細胞的破壞。②軟骨的退變與自身免疫有關。③氧自由基使透明質酸分泌減少,降解透明質酸分子引起關節滑液的粘度降低。 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為非甾體消炎止痛葯(NSAIDs)及激素類。這兩類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而且大多隻能短期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疾病的進展。而在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量、高濃度、高黏彈性的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性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彌補透明質酸的質量低下,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還可促使關節內滑膜細胞生成高分子量的透明質酸,為軟骨的修復提供了高質量的原材料,促進關節軟骨的癒合與再生,阻礙和延緩關節軟骨退變,防止關節內纖維樣組織的形成,支持軟骨及滑液組織的治癒過程。達到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的作用。 玻璃酸鈉的作用原理:玻璃酸鈉為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損傷。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量、高濃度、高彈性的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症反應,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癒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玻璃酸鈉分子對關節疼痛感受器有穩定作用,同時其屏障作用能有效阻止炎症介質的擴散,減少化學物質對痛覺感受器的刺激。達到關節疼痛的保護作用。另有實驗認為:外源性透明質酸濃度達20mg/ml能通過負反饋機制使滑膜B細胞產生內源性的透明質酸,在受損的關節軟骨表面重新形成亮板樣結構保護關節軟骨,阻止其進一步受損,同時這些內外源性透明質酸還可能參與軟骨蛋白多糖聚集體的合成,從而使關節軟骨正常代謝得以進行,進而達到治療骨關節炎的目的。 通過對骨關節炎病人滑液研究,發現其透明質酸(HA)含量明顯減少。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粘彈性充填療法旨在通過向病變的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以恢復關節滑液的彈性與粘滯度,重建透明質酸對關節軟骨的保護作用,緩解滑膜炎症,減輕軟骨破壞和改善臨床症狀。同時透明質酸還通過蛋白多糖的聚集,對構成軟骨基質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醫用透明質酸系由雞冠提取純化,近期的應用報道不少,對減輕疼痛療效好亦較安全。需要指出的是:透明質酸鈉適用於早期、輕型的骨關節炎的治療,而對年齡在50歲以上、病程1年以上、肥胖、嚴重關節積液及X顯示呈增生、退變晚期者療效差。 透明質酸鈉為臨床上治療OA的一種常見的葯物,其效果得到肯定。透明酸鈉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中,尤其是在關節滑液中,對滑膜細胞和膠原纖維支架起支持和穩定作用。透明質酸制劑主要是從雞冠和人臍帶中提取並精製的一種生物大分子物質,它以透明質酸鈉鹽形式出現。透明質酸鈉溶液具有高度粘彈性,在高剪切力狀態下(快速運動),滑液主要表現為彈性,透明質酸鈉分子網儲存量,起到吸收震盪、減輕關節震動的目的;在低剪切力狀態下(慢速運動),滑液主要表現為粘性,能量通過透明質酸鈉分子網消散,因而起到潤滑作用。 玻璃酸鈉注射液不是傳統意義上說的封閉針(激素),這種葯與關節液成分相同,老年關節炎由於關節退變,軟骨磨損,骨與骨摩擦疼痛著,注射玻璃酸鈉相當於注入潤滑劑,減輕疼痛,這種治療只起到暫時緩解疼痛作用

3、臭氧注射療法的臭氧治療關節炎

採用臭氧靶點關節腔注射治療,效果最佳,其原理及步驟為:
關節腔內臭氧注射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通過關節腔穿刺將不同濃度的臭氧注射到病灶處,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1.關節腔內穿刺,用生理鹽水反復多次沖洗病變關節腔,以利將原病變關節液中的炎性滲出物和脫落的細小病變組織碎屑排除,減少致炎物質
2.通過在關節周圍和關節腔內注入濃度為20—60ug/ml臭氧5--20毫升,1--3分鍾消除節滑膜的炎症和滲出.
3.根據病情可酌情配合葯物同時注射,向關節腔內給予適當補充機體內生理需要物質的透明質酸鈉,增加其潤滑和抵抗機械力作用的生物學功能。關節腔內臭氧注射療法能夠在6-24小時內消除關節腫脹,緩解關節疼痛,達到治療骨性關節炎,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
是目前治療關節炎的唯一最佳治療方案克服了關節腔葯物注射易反彈的難題。
中國臭氧治療資料和設備采購網-推動臭氧治療在普及和深入-臭氧治療應用於骨科、疼痛科、婦科、心血管疾病、肝病、腫瘤等等。

4、踝關節腔和踝關節間隙是一個位置嗎

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踝關節扭傷是全身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疾病。踝關節扭傷尤其是以內翻損傷造成外側副韌帶拉傷撕裂甚或斷裂的多見。當行走和疾跑落足或踩空或從高處墜落時,足外緣著地,足跖猛然內收,可引起踝外側韌帶被牽伸而扭傷,甚或部分撕裂,還可合並外踝撕脫性骨折。
踝關節扭傷時有「裂帛」樣撕裂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足不能負重行走,出現跛行,足之前跖不能著地。若僅為外側副韌帶扭傷水腫,症狀可在1~3日內消失,若有韌帶撕裂則疼痛持續,關節不穩,X光片可以顯示有無撕脫骨折、距骨傾斜度增大或脫位現象。
踝關節扭傷後早期處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時持拐以防止踝關節負重,不能過早活動,休息應在二周以上。損傷後應立即用冷敷,切忌熱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以採用局部封閉以止痛。為了穩定關節可以讓病人坐於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綳帶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牽拉,使踝關節背伸外翻。醫生用三條4cm寬膠布,依次重疊一半由內踝上方繞過足跖面經外踝往上,貼於腓骨小頭下方,再用綳帶纏繞固定,制動數日。固定製動應以矯枉過正為度,即將傷肢向受傷力量相反方向翻轉,內翻位受傷外翻位固定,外翻位受傷內翻位固定。必要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急性期過後可用熱敷,並鍛煉踝關節的屈伸內翻動作,或用按摩手法,依次搖轉踝關節、跖屈內翻、背伸外翻並按揉患處。韌帶完全撕裂可做修補手術。少數病人愈後容易再次發生扭傷。
踝關節扭傷為什麼會造成長期足痛??
踝關節扭傷後經合理治療多數病人可獲痊癒,也有一些患者踝關節疼痛消失後遺留足外側疼痛,長期不愈,甚至可達數十年,影響行走和勞動。通常是由於跗骨竇內軟組織同時損傷而造成的。跗骨竇由距骨溝和跟骨溝組成,竇口位於外踝前下方,竇內有骨間跟距韌帶、脂肪墊和跟距關節滑膜及滑囊。踝關節扭傷時可引起跗骨竇內韌帶、脂肪墊及滑膜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症,損傷癒合後可出現瘢痕攣縮及韌帶緊張,產生足背外側疼痛及跗骨竇口處壓痛,有時還可向足趾放射。軟組織病變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出現小腿及足部感覺異常,發冷,沉緊無力、不自主發抖。
用局部封閉竇內後疼痛可立即消失。應注意在踝關節扭傷後注意休息,局部理療治療,封閉治療都可以採用。治療效果良好。如保守治療無效,疼痛頑固者,可用手術切除跗骨竇內軟組織,用明膠海綿塞入跗骨竇內止血和消滅死腔。
踝關節扭傷的防治
1.引起踝關節扭傷原因和原理。根據解剖特點,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的關節面與距骨上部的關節面(距骨滑車)構成。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內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內踝長,內踝三角韌帶比外側的三個韌帶堅固。因此,內翻比外翻的活動幅度大。此外,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足背伸時,距骨完全進入踝穴,踝關節穩定,不易扭傷,而當跖屈時,距骨後面窄的部分進入踝穴前面寬的部分,踝關節相對不穩定,容易發生扭傷。球類運動技術復雜,在練習中技術運動的轉換比較頻繁,要求不斷改變方向、急停急起等,尤其是籃球運動中的搶籃板球,排球運動中的跳起扣球,學生離開地面在騰空階段,足就處於跖屈內翻位,如果落地時身體重心不穩,向一側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學生又缺乏自我保護的應變能力,就會以足的前外側著地,使足內翻,導致損傷。
2.症狀。傷後踝關節內側或外側有明顯的壓痛;內、外踝有明顯腫脹,局部有皮下淤斑,踝關節活動受限,行走困難。
3.踝關節扭傷的現場處理。傷後立刻給予冷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傷葯。
4.按摩治療。3天後,可進行輕手法按摩:(1)按摩解溪穴(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腱之間)1min;(2)按摩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1min;(3)按摩懸鍾穴(外踝尖上行下3寸,腓骨後緣)1min;(4)按摩陽陵泉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中)1min。以上穴位按摩均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
5.傷後練習。腫痛減輕後,即應在粘膏支持帶固定下著地行走或扶拐行走,1~2周後可進行肌肉力量和協調性練習,沙地上慢跑或在凹凸的斜面上行走或跳躍練習,並逐步進入正規練習。
6.加強預防措施。造成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重視預防措施。因此,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搞好場地設施,培養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提高踝關節的肌肉力量,以及踝關節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練習時應戴好保護支持帶。
踝關節扭傷為什麼常出現於外側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上下樓梯,步行逛街,公園漫步,稍不留意時踏空了梯級,碰撞了磚石樹墩等,都容易扭傷踝關節。但凡有扭傷,大部分出現於外側踝下部,而內側較少見,其中原因何在呢?
這是由於外踝比內踝要長一些,於是支撐住了踝關節外側,同時,內踝部分有一組堅強的韌帶,稱為「脛側副韌帶」(又叫「三角韌帶」),呈扇形自內踝伸展到足骨上,緊緊地拉住了踝關節內側。兩者同時發生作用,當踝關節扭動時防止踝關節向外翻,而是經常地令踝關節過度向內翻,這時就使比較薄弱的腓側副韌帶發生撕裂損傷。這就是踝關節扭傷多見於外側(也即是腓骨側)的原因。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小腿內側支配足部的肌肉群如脛前肌、脛後肌均較強大有力,可以穩定住踝關節內側,不使其外翻移位;相反,小腿外側支配足部的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相對比較薄弱,一遇扭傷時,它不能緊緊地控制踝外側穩定不動,而是被迫拉伸而令踝關節過度內翻扭傷踝的外側。
踝關節外側扭傷時,由於腓側副韌帶的撕裂出血,使外踝下方連及足背部出現血腫、皮下瘀斑,局部有明顯壓痛,檢查時如將足部被動向內翻,則因牽扯傷處而感劇痛,如向扭傷的外側翻,則疼痛不明顯。
踝關節扭傷的診斷一般不難,但必須排除常常合並存在的腓骨髁骨折。如有骨折可疑,需要拍X光片來確定。
治療以對症為主。新鮮扭傷可立即冰敷,或向局部噴射冷凍劑,以抑制出血腫脹,並妥貼包紮固定。新鮮扭傷忌按摩、被動運動、立即行走活動,這樣做都會加重局部損傷及出血。1~2天後可局部熱敷,照射紅外線燈,使用短波透熱療法。2~3天後可練習步行活動,局部輕柔按摩或輔以被動活動。1~2周左右可趨痊癒,嚴重的韌帶撕裂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康復。如不加註意還可能再次扭傷。

穿氣墊運動鞋踝關節易受傷《文匯報》 2001年3月29日
【疾病】踝關節扭傷
【簡介】踝關節扭傷是指踝關節韌帶損傷或斷裂的一種病證。為骨傷科常見多發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小兒中學齡期兒童活動量較大,發病較多。現代醫學認為,踝關節扭傷多在行走、跑步、跳躍或下樓梯。下坡時,踝跖屈位,突然向外或向內翻,外側或內側副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致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失去平衡與協調,而發生踝關節扭傷。以外踝損傷最為常見。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外傷等因素,使踝部的經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氣滯血瘀而致。
常見症狀為,踝部明顯腫脹疼痛,不能著地,傷處有明顯壓痛、局部皮下瘀血。如外踝韌帶扭傷,則足內翻時疼痛明顯;內踝韌帶扭傷,則足外翻時疼痛明顯。如果是韌帶撕裂,則可有內、外翻畸形、血腫。
按摩方法一 按摩方法二 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卧位,家長以拇指點揉丘墟、太溪、昆侖、申脈,陽陵泉,力量由輕到重,每穴操作半分鍾。
(2)家長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大魚際著力,在踝關節周圍進行輕柔緩和的揉摩,時間為2~5分鍾。
(3)家長一手握住足跖部,另一手握住足跟部、拇指按在傷處,兩手稍用力向下牽引,同時進行輕度內翻和外翻。時間為1~3分鍾。
(4)家長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跖部,同時用力,在拔伸的同時將踝關節盡量背伸,然後做環轉運動。時間為1~3分鍾。
(5)家長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自上向下,反復中揉1~3分鍾,然後兩手掌相對用力。橫搓下肢1分鍾。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卧,家長以大魚際輕擦損傷部,以透熱為度。
(2)以拇指指腹,在損傷的局部用輕柔的按揉法進行治療,時間為1~3分鍾。
(3)患兒坐位,家長一手由外側握住足跟,用拇指壓於韌帶所傷之處,另一手握住跖部,用搖法1分鍾。
(4)家長雙手握往足部,在拔伸力量下將足跖屈,再背屈同時,以拇指向內向下用力按壓韌帶損傷部位,以患兒能耐受為度,如此反復操作5~8次。
(5)家長雙手掌相對用力,自膝關節向下,反復搓揉至踝關節周圍。以局部發紅透熱為度。時間為2~5分鍾。
生活調理
(1)對踝關節扭傷嚴重者,應到醫院拍調X片檢查,以排除骨折和脫位,如發現骨折應立即請醫生處理。
(2)在踝關節扭傷的急性期,手法要輕柔和緩,以免加重損傷性出血,同時不要熱敷。
(3)在恢復期,手法適當加重,同時可以配合局部熱敷,或活血通絡之中葯外洗,常能收到比較滿意的療效。
(4)注意損傷的局部應防寒保暖。
(5)在扭傷早期,較重者宜制動,根據病情給予適當固定,1~2周後解除固定,進行功能鍛煉。
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其中以踝關節最多,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
一、解剖概要、損傷原因及病理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前者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體上面組成,後者由距骨下面與跟骨組成。脛腓骨下端有內外踝和側副韌帶連接,使踝關節相當穩定。內踝下有堅韌的三角韌帶和腓距前、後韌帶,此韌帶比較薄弱,作用為限制足的內翻活動。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處遺失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如早期治療不當,韌帶過度鬆弛,可造成踝關節不穩,易引起反復扭傷,甚至關節軟骨損傷,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行走功能。
外側韌帶斷裂 內側韌帶斷裂 外側韌帶撕脫骨折 內側韌帶撕脫骨折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中蒫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范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紡織品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
三、治療
踝部內側韌帶損傷,輕型,膠布固定、綳帶包紮於矯枉過正位
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能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後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物,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於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綳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松馳,以利癒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踝部韌帶損傷,重型,短腿石膏固定,足底加橡皮墊
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松馳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如何治療踝關節扭傷
1、對於輕度的踝關節扭傷,在扭傷的即刻就應行冷敷。以減少血腫的形成。同時可以外敷活血化瘀的葯物。這樣可以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一般10—14天就可痊癒。
2、踝關節損傷較重、引起韌帶較重損傷時,應該到醫院就診。這時要用寬膠布條固定。固定時間一般為2—3周。
3、嚴重的踝關節扭傷引起韌帶斷裂或踝關節半脫位者,要用石膏固定傷足於90o位及外翻位。一般固定4—6周,去石膏後積極鍛煉踝關節的活動。
[ 專家提示 ]
踝關節扭傷,嚴重者可合並有骨折和踝關節半脫位。同時韌帶損傷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會導致日後反復扭傷。因此踝關節扭傷,應到醫院找骨科大夫及時診治、徹底治療。以免漏診或誤診,影響治療效果。
聽說踝關節扭傷可以和骨折一樣嚴重,是嗎?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的。「扭傷」通常指韌帶扯傷或者撕裂,踝關節損傷則可輕可重,取決於哪些韌帶遭受損傷。
位於踝骨前外側的韌帶(前踝韌帶)受傷,一般只是輕度扭傷。症狀為不太劇烈的疼痛、觸痛和青腫,踝關節仍可屈曲。輕度扭傷的治療比較簡單:用冷敷以減輕疼痛和腫脹,爾後用綳帶扎緊,盡可能休息幾天。完全復原可能需要三周之久。
如果前踝韌帶撕裂兼有其他踝部韌帶損傷,通常會造成嚴重扭傷。踝關節承受體重,這些韌帶起必不可少的穩定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傷處腫脹疼痛更加厲害,而且可能踝關節前後均腫脹疼痛,以致走路或踝關節的任何活動都非常困難。
實際上,嚴重扭傷完全可能像骨折—樣,剝奪傷者的活動能力,傷處往往必須上石膏以利痊癒。拆除石膏後,應該立即開始漸進的鍛煉計劃,做伸展運動和恢復活動范圍的運動,這是重要的。最後還應做增強體力的運動,以恢復關節的靈活性,並幫助防止再受損傷。
有些人自言有一個「靠不住的踝關節」,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那是指連系踝骨的韌帶在壓力下非常容易受傷,通常是由於以往的韌帶損傷沒徹底治癒。用綳帶綁扎踝關節,有助於預防再次扭傷;穿鞋跟較較粗的鞋子,也有助於減少扭歪踝關節以致受傷的可能。
踝關節扭傷的針灸治療
運動時場地不平,負重行走或下樓梯、走斜坡突然失腳而使外踝韌帶損傷,韌帶損傷後局部滲出物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和活動障礙,稱為踝關節損傷。中醫認為踝關節損傷後,由於血離經脈,故而引起腫脹疼痛。
多數病人有明確的急性扭傷史,踝部疼痛、腫脹,局部皮膚發青或青紫,關節運動障礙,步行困難。如局部有尖銳疼痛,伴踝關節畸形或異常活動時,應考慮骨折,盡快到醫院就診。
踝關節扭傷是常見病,運用推拿療法可以簡便、快捷地緩解疼痛和恢復行走功能,為自己或家人、朋友解除痛苦。
具體方法是:患者仰卧位或坐位,醫者在踝部施行按揉,先從患部到周圍,接著自外踝,經小腿外側至陽陵泉,重點在丘墟、絕骨、陽陵泉三穴。然後用拇指推患部,也是從局部向周圍推,以活血散瘀。
經上述手法治療後,局部會有發熱的感覺且疼痛減輕,接著可以進行關鍵手法:拔伸踝關節並作小幅度內外旋。
拔伸,即牽拉或牽引,在本病中的操作是:一手握住腳掌,固定踝關節的一端,另一隻手適度按住患部,慢慢進行牽引並同時做小幅度旋轉,動作要緩和,忌用爆發力。之後再按丘墟和陽陵泉穴以酸脹為度,然後施以擦法自足背經踝部至小腿部,患部配合濕熱敷。
操作和護理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對於局部出現大塊青紫斑者,不宜立刻施用手法和熱敷,應先行冷敷,在24小時後才能進行手法治療;
2、治療手法宜輕柔;
3、患部適當固定,防止足部保持背曲內翻姿勢;
4、局部保暖;
5、休息時踝部放置要高於臀位,利於腫脹消退。
如何護理踝關節扭傷的病人?
1、通常扭傷後24小時內,局部可用涼水或酒精冷敷,以促進止血,減少血腫的形成和疼痛。24~48小時之後,才可進行熱敷,以改善血液循環。
2、扭傷踝關節後,不要過早下地及持重,避免妨礙其功能的康復。一般要待7~10天扭傷基本好轉後,才可逐漸開始步行。睡眠時,患腳可用枕頭墊高,以減少腫脹。
3、行走時要注意路面的高低,光線不好時更應小心,下坡下樓時,腳的跖屈角度不要過大,防止發生扭傷

5、關節炎還是關節囊腫?

關節腫脹積水屬滑膜炎。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產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調形成積液的一種關節病變.滑膜細胞分泌液體,可以潤滑和滋養關節,機體運動時關節所產生的熱能全賴於滑膜液體及其血液循環而得以散發。當關節受外在性和內在性因素影響時,滑膜發生反應,引起充血或水腫,並且滲出液體,表現為關節腫脹,痛疼,功能受障礙。也可說關節腔有積液,就有滑膜炎症。滑膜炎主要是微循環受阻不通所致,滑囊分泌滑液產出大於吸收的緣故,治療原則是調節疏通微循環,只要微循環徹底暢通了就可康復,積水消除之前不要負重鍛煉,盡量避免上下樓梯和蹲起活動,避免受涼,否則是很易磨損軟骨的,治療:建議中醫治療,中醫的療法是以舒筋活血,促進微循環流暢為主,保和堂徐記膏葯滑膜囊炎膏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綠色療法,由於葯物用於肌表薄貼,因此可直接作用於關節滑囊部位,使葯性直達病灶,達到活血化淤,通經走絡,祛風散寒和調節微循環的目的。貼於體表的葯物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促使受阻的微循環暢通,消除關節液的重吸收障礙,使之重歸於產生和吸收動態平衡就會徹底康復。不明之處可隨時聯系.祝早日康復! 查看原帖>>

6、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疾病.患者關節腔內大量積液並伴有腫脹疼痛,那麼其病變部位應在______結構上

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麵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囊壁的內表面能分泌滑液;關節腔是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內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潤滑關節軟骨的作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的運動靈活自如.關節囊病變,分泌滑液過多,致使關節腔內大量積液並伴有腫脹疼痛.
故答案為:關節囊.

7、關節炎患者關節腔內有大量積液並伴有腫脹疼痛,其病變部位應在( )。 A.關節面 B.關節囊 C.關

B

8、我愛人關節腔積液一直不好【骨性關節炎】

根據您提供的病史及磁共振的影像資料。診斷為骨性關節炎並關節腔積液成立。治療方面可以繼續作關節腔穿刺抽液、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每周一次;一般每五周為一療程。根據病情輕重或/和療效確定治療時間長短;一情況下需要兩個至五個療程;當然輕症者一個療程也收到較好療效的病例也很多;與此同時,要在骨科醫師指導下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消炎葯或/和氨基葡萄糖膠囊。當然理療也會對治療產生協同作用。如果經過規范化骨科保守治療半年至一年症狀尚無減輕,則可以考慮進行「關節鏡視下滑膜切除+關節清理術」。保健方面可參照同網站我的經典問答《膝骨性關節炎保健、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

(廣西區人民醫院劉勇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9、醫生你好,今年三月份做了避超氣,結果有盆腔積液,醫生開了葯我沒拿,當時在吃底下關節炎的葯呢,最近房

您好,盆腔積液,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情況.1,生理性盆腔積液:部分正常婦女在月經期,排卵期和早孕期會有少量血液聚積在盆腔,形成盆腔積液.這樣的盆腔積液的液體一般較少,會逐漸吸收,多可自然消失.2,病理性盆腔積液:病理性的婦科盆腔積液多是盆腔炎,附件炎或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在臨床上大多數婦女的盆腔積液是由於炎症引起,是盆腔存在炎性滲出物,如果不加以治療的話,可以慢慢長大.太大了,葯物就不容易消除了,如果積極的對症治療,盆腔積液會很快消失.盆腔積液消失後也不影響懷孕可根據確診結果採取針對性措施治療,一般葯物,中醫,物理,手術等措施針對性治療.祝您健康!**

10、骨性關節炎(膝關節腔有游離體)病理及治療

mn

與底腔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