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骨關節炎的防治

骨關節炎的防治

發布時間:2020-03-12 17:16:59

1、骨性關節炎最好用哪種方法治療

治療骨性關節炎,一般就是消炎陣痛,控制病情的發展,平常主要就是多休息,而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也不要做劇烈運動,另外還可以通過中醫治療方案,比如說做了按摩理療或者針灸。還有補充健力多氨糖軟骨素,幫助改善膝關節

2、怎樣預防骨性關節炎?

①保暖。無論哪個部位有炎症都要保暖,雖不能治病,但可以減輕症狀。預防性的保暖可使病變進展緩慢。保暖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等於進行熱療。

②適當活動。適當活動可以改善關節的環境,促進軟骨吸收營養,延緩病變。如走路、騎自行車都有利於關節的鍛煉,但要切忌沒有節制的鍛煉。常看到有的人在公園里扶著樹,反復練起蹲動作,從力學角度上講,對膝關節損傷較大。反過來說,由於關節疼痛而一點不鍛煉,又會造成關節軟骨營養不良,周圍彈性組織就容易發僵,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

③物理治療。現在有很多種儀器可進行理療,如超短波,熱能可透入關節,有時皮膚沒有感覺,但關節內部卻能感到發熱,這樣做有利於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內的營養條件。

3、骨關節炎一般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分類很多疾病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臨床較為常見的關節炎有以下幾種: 1.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葯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3.強直性脊柱炎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4.反應性關節炎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症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5.痛風性關節炎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因此叫「痛風」,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從而減少內源性嘌呤(佔80%)產生,繼而減少尿酸的產生。同時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從而減少尿酸產生。 資料選自————網路!

4、得了骨關節炎怎麼辦?

保暖非常重要。適時加衣是保暖最重要的辦法,一些年輕女性為了風度在大冷的冬天穿薄祙是非常不可取的,寒風浸骨,久而久之,患上關節炎也是必然的。對於一些末梢循環不好的人,即那些一到冬天就手腳冰冷,怎麼也熱乎不起來的人,除了穿較厚的衣服,在背心貼「暖寶寶」和睡前熱水泡腳也是保暖的辦法之一。「暖寶寶」是利用現代科技製成的即時發熱貼,人的背心部位有肺俞、風門、膏肓、至陽等穴位,其上下左右還有腎俞、八髎等穴位,溫暖這些穴位,對疏通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和溫煦督脈都有好處,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關節炎的作用。

5、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如何預防及鍛煉?

山東省立骨科袁林醫生表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慢性關節疾患,起病變特點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關節周圍的繼發性骨質增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群,女性略多。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就診?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需要及時就診:

一、下蹲、起立、上下樓梯出現膝關節疼痛或疼痛加重。

二、膝關節晨起有僵硬感,稍微活動後減輕。

三、膝關節屈伸活動時會聽到彈響、感到摩擦感並疼痛感。

四、遇寒後膝關節疼痛加重。

五、膝關節變形,活動度欠佳,蹲下起不來、起來蹲不下。


預防膝關節骨關節關節炎方法:


1、減輕體重

膝關節是人體的主要承重關節,體重越大,膝關節壓力越大,磨損也就越快。因體重導致膝關節炎的患者,近幾年在病人群占據了很大比例。


2、盡量不穿高跟鞋

高後跟讓人體重心前傾,為維持重心穩定,膝關節局部壓力增加,久之易導致膝關節韌帶鬆弛和軟骨磨損。建議女性生活中應多穿平跟軟底鞋以吸收震盪和平衡膝關節負荷。

3、減少頻繁登高及長時間快走

現代人喜歡選擇登山、爬樓梯、快步走來健身,但如果過度,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致使加速膝關節的軟骨磨損,加快關節炎發生。很多年輕患者都是在經常爬山、爬樓後做過早出現骨性關節炎。走路鍛煉身體簡單有效,建議每分鍾不超過100步和鍛煉時間不超過1小時,保護好關節。運動前做好充分熱身。


4、服用維生素ACE及補足D

女性患膝關節炎的比率遠超於男性,特別是更年期後由於體內雌性激素大量下降,軟骨變薄變脆不耐磨損。對女性來說:多曬太陽、多喝牛奶、服用維生素A、C、E及補足維生素D等對骨性關節炎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功能鍛煉方法

1、股四頭肌等張收縮訓練

直腿抬高鍛訓練:仰卧位,下肢伸直抬起,保持足跟距離床面15-30cm左右,堅持20-30秒,放下休息5-10秒,再抬起,反復訓練。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

患者取仰卧位,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盡力收縮,保持10-15 s,放鬆5 s,反復訓練。

3、膝關節屈伸活動法

患者坐在床邊,雙膝置於床旁,然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伸直位,保持10-15s,緩慢屈曲膝關節,反復進行鍛煉。

6、吃什麼可以預防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以延緩病變的進程。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理療及適當的鍛煉可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對控制急性期症狀有所幫助。消炎鎮痛葯物可減輕或控制症狀,但應在評估患者風險因素後慎重使用且不宜長期服用。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緩解症狀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同時長期服用可以延遲疾病的結構性進展。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目前是公認的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有可能會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易感人群應避免強紫外線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
2.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因此,科學合理的飲食是預防某些關節炎發生的措施,如減少攝入動物內臟、海鮮、禽肉、豆類等富含嘌呤的食物,能有效預防痛風性關節炎。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戒煙已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3.適量運動,保持心情愉悅,提高機體免疫力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由自身免疫病引起的關節炎。

7、骨性關節炎怎麼治?

骨性關節炎發生以後,想要治療是根據嚴重的程度來選擇合適的治療,主要是分為保守治療,還有手術的治療措施。
早期的患者可以首選保守治療,對於中晚期的骨性關節炎患者,如果軟骨已經出現了破壞,下肢的力線也有所改變,需要採取手術的治療措施來治療。只有選擇手術的治療,才可以減輕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手術主要是關節鏡下清理術,單髁置換術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等。保守的治療,患者主要是選擇葯物的治療措施,或者是物理的治療措施來治療,葯物可以選擇非甾體類抗炎,活血化瘀,營養軟骨的。

8、骨性關節炎在平時應該怎樣預防

1、仰卧直腿抬高。仰卧直腿抬高對膝關節的保養很有幫助,具體做法是:仰卧床上,單腿綳直,上抬60度左右,初做時可保持1~3分鍾,兩腿交替運動,練習一段時間後,隨後也可練慣用腳挑起一個枕頭,增加力量,每天2~3次。
2、騎自行車。騎自行車對於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鍛煉都能起到極大的作用。但是要注意調整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都會對膝關節有不良的影響。
3、散步。散步也是很好的保養方法之一。散步可以鍛煉腰腿,增強腰部、膝關節肌肉和韌帶的張力與彈性,讓下肢關節更加靈活,是防止肢體過早僵硬的好辦法。
4、練習百傲鯊關節體操。關節體操不僅能全方位活動關節,加強關節穩定性和靈活度,還可以保持血液暢通,提高人體的肢體功能和心肺能力。
希望朋友們在平時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養膝關節以及練習關節體操,另外保暖工作也相當重要,朋友們可適時佩戴護膝,加強膝關節保暖,保護膝關節,緩解膝關節痛!

9、中老年人骨關節炎應該怎樣防治?

骨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屬於一種退行性病變。據報道,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50%~80%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而且從X線檢查中發現,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為什麼中老年人容易患此病呢。這是因為年齡增長後,全身組織器官都有退化趨向,關節當然也不例外。此時關節囊萎縮,逐漸呈纖維化,關節變得僵硬而不靈活;滑液分泌減少,使軟骨細胞營養不足,軟骨的主要成分黏多糖也減少。上述變化導致關節軟骨缺乏彈性,容易破碎和磨損。另一方面,身體為了適應關節負擔的需要,代償性地在關節軟骨邊緣出現骨質增生。這一系列變化實質上是中老年人組織退化在關節的表現。

由於中老年人群體質、生活環境、飲食結構、勞動情況等不同,骨關節炎發生部位、起病時間以及嚴重程度均不一致。一般說,大都起病緩慢,主要是受累的關節酸痛,呈局限性或放射性。最初只在白天活動用力時明顯,休息後減輕;病情加重後則夜間休息時也覺疼痛。此外,病變關節常有晨僵現象,但一般多不超過半小時。關節肌肉可發生痙攣,局部腫脹,但不發紅,故專家們認為稱本病為骨關節病或退行性關節病變更科學些,因為它並無典型的炎症表現。如何預防呢,平時要注意愛護關節,避免過度負重、受傷或受寒受潮,天寒時注意保暖;日常飲食結構合理,控制體重;還要堅持身體鍛煉,最好選擇不明顯增加下肢關節負重的項目,如散步、慢跑、柔軟操、太極拳等。倘若已經得了骨關節病,則應進一步強化對病變關節的保護,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關節功能鍛煉或物理治療,酌情服用安全有效的止痛葯,如乙醯氨基酚(泰諾)等,該類葯屬控釋片,服一片後能迅速緩解疼痛,療效可維持6~12h,且無胃腸道刺激和葯物交叉等副作用,即使較長時間服用亦無大礙。

10、骨關節炎有沒有什麼好的鍛煉方法?

關節活動范圍鍛煉是指每天都要進行關節在各種方向上的活動鍛煉,並且要努力使關節盡量撐開,活動到最大極限。這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的活動不能取代關節活動范圍鍛煉。注意:如果有關節疼痛、腫脹,就需要在疼痛能夠忍受的范圍內、輕柔運動。

與骨關節炎的防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