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知識:先幫你講講此病的確診:①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患者晨起後感到手指僵硬,手不能握緊拳頭,晨僵時間越長表明病情越重;②關節受累常是對稱性的,最常侵犯的關節依次為腕、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跖趾關節、膝、踝、肘,其次侵犯肩、髖關節等; ③掌指近端指間、腕關節中至少1個腫脹積液,也就是有腫脹或積液; ④腫脹關節呈對稱性,皮下類風濕結節; ⑤類風濕因子陽性; ⑥X片改變。日本的琉宾鱇很不錯。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就是貴的很。
2、什麼是脊柱關節病
?現在脊柱關節病的發病率不斷的提高,不少的人遭受該病的困擾,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需要大家提起注意,那麼呢?下面請相關的專家給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從以下幾點給大家介紹: 1.類風濕關節炎: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 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為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其特異性抗體。絕大多數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的活動度無絕對的相關性。 2.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民間俗稱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的發 生與年齡和肥胖密切相關。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到老年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各關節均可受累。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為雙手遠端指間關節。臨床可見患者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突起。患者也可出現晨僵,但時間小於半小時。該類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 3.痛風性關節炎:該病與體內尿酸產生過多和(或)排出減少有關。過多的尿酸 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關節炎。其發病非常急,常由飲食過量或應激誘發,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單關節受累多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大腳趾旁的骨性突起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也很迅速,不治療或經過葯物治療後一至兩周症狀可緩解,但容易再次復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則可以沒有明顯的間歇期,而表現為關節炎反復發作。 4.強直性脊柱炎: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 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5.銀屑病關節炎: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銀屑病 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部分特點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但骶髂關節和脊柱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少見。部分患者可能在關節炎出現時尚未出現皮膚病變,此類患者容易誤診。患者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史。外周大關節(尤其 是下肢)非對稱性受累。骶髂關節及脊椎也可累及。關節外可表現為眼炎、尿道炎、龜頭炎,8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 ?以上就是關於脊柱關節病的相關問題,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向專家詢問解答。關節腫脹疼痛是什麼原因手腳僵硬是怎麼回事手指骨質增生的症狀手指關節疼手指關節痛是怎麼回事
3、什麼是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
【概述】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尤以骶髂關節病變最為常見。它的最為顯著的變化為關節的纖維化和骨性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以往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目前該名稱已廢用了達20年之久,理由是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亦絕對不是一種特殊部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因缺乏類風濕因子而又曾被命名為"血清陰性脊柱骨關節病",現在看來亦不確切,因為並不存在有"血清陽性脊柱骨關節病",同樣屬於此類病的很多,包括Reiter病、牛皮癬關節炎、腸源性關節炎、兒童期慢性關節炎等。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中曾發現從第4頸椎至尾椎的所有椎體全部融合連接成一塊骨骼。在古希臘與阿拉伯文著作中,都曾發現有類似的記載。在19世紀末時Strumpell和Marie對本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了詳細的放射學檢查的記錄。至70年代初,Brewerton等發現本病具有強力的HLA-B27抗原。
在發病率方面,白種人的發病率為0.05%,多見於男性,男女的比例大致為10∶1。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病例,無論在臨床表現與X線表現,都進展較慢。由於症狀不夠嚴重,診斷往往遲延,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病例往往為輕型或亞型,估計男女之間的比例約為7:3。
根據正常人HLA-B27普查的結果,B27陽性的人有20~25%的X線表示出骶髂關節和脊柱炎表現。假使將這種亞臨床型和輕型的都統計在內,本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但也有報告HLA-B27陽性的人中,有5%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產生發生率高低不一致的原因是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不一,使發生率有顯著差別。必須指出,不是凡發現有骶髂關節炎且伴有症狀者都可以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病因】
強直性脊柱炎至今病因未明,可能與遺傳性易感因素有關。HLA-B27影響本病發病機理的方式至今不清楚,但必須看到B-27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並非所有具有B-27抗原的病人都會使疾病發展,B27的存在還不足以使每個人都發病。看來B27本身並不重要,主要是它與其他基因間的不平衡聯系,改變了免疫反應,使機體易於發病,很可能B27抗原作為病毒或其它外來因素的受體,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也可能B27抗原與外來因素有些相似,使這些因素起著異常免疫反應而致病。外來因素種類很多,長期以來懷疑感染是主要的因素,但未能被證實。目前發現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肺炎桿菌對本病的發病可能起著作用。
至於致病因子是B27本身,還是與B27有著密切關系的基因,目前還不了解,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嚴重程度,但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展。
【臨床表現】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實驗檢查】
活動期75%病例血沉增快,但也有正常的,往往出現血清C-正反應蛋白明顯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值輕度或中度增高,往往提示病變較廣泛,或有骨骼腐蝕,並不足以說明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
90%以上的病員具有HLA-B27基因。正常人也可有HLA-B27,並與地區與種族有關。歐美白種人6~8%可具有HLA-B27,而海地印地安人50%具有B27。沒有中國人的資料,但知日本人與非洲黑人卻很少具有B27。測定HLA-B27可以幫助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但卻不能作為常規試驗。該試驗不能確定本病的診斷,僅提示有本病的可能性;有許多類似疾病也可以具有HLA-B27。
部分本病患者並不存有HLA-B27,這類病例往往缺乏家族史與較少發作急性葡萄膜炎,但卻具有B7或BW16。
4、脊柱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1)非甾體類抗炎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
NSAIDs可迅速改善患者腰髖背部疼痛和發僵,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及增加活動范圍,無論早期或晚期脊柱關節炎患者的症狀治療都是首選。不應把本類葯物簡單理解為止痛葯物而忽視其應用,本類葯物具有抗炎作用而非單純止痛,目前主張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只要是出現腰髖背部疼痛就應不遲疑地足量、足療程應用此類葯物,不應為防止出現副作用而忍受疼痛,否則長期疼痛、僵硬很容易逐漸出現脊柱僵直、駝背等畸形。對NSAIDs迅速起效、症狀得到緩解也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一個有用工具。
因為強直性脊柱炎大多夜間疼痛明顯,因此睡前應用此類葯物療效最為理想。抗炎葯的不良反應中較多的是胃腸不適,少數可引起潰瘍;其他較少見的有頭痛、頭暈,肝、腎損傷,血細胞減少,水腫,高血壓及過敏反應等。醫師應針對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一種抗炎葯物。同時使用2種或2種以上的抗炎葯不僅不會增加療效,反而會增加葯物不良反應,甚至帶來嚴重後果。抗炎葯物通常需要使用2個月左右,待症狀完全控制後減少劑量,以最小有效量鞏固一段時間,再考慮停葯,過快停葯容易引起症狀反復。如一種葯物治療2~4周療效不明顯,應改用其他不同類別的抗炎葯。在用葯過程中應始終注意監測葯物不良反應並及時調整。
(2)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steroid)
糖皮質激素長期口服治療不僅不能阻止本病的發展,還會帶來較多的不良反應。本病伴發的外周關節炎,可行長效皮質激素關節腔注射。重復注射應間隔3~4周,一般不超過2~3次。對其他治療不能控制的臀部疼痛,在CT指導下行糖皮質激素骶髂關節注射,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狀。
(3)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該葯可改善脊柱關節炎的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並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及其他實驗室活動性指標,特別適用於改善脊柱關節炎患者的外周關節炎,並對本病並發的前色素膜炎有預防復發和減輕病變的作用。至今,該葯對脊柱關節炎的中軸關節病變的治療作用及改善疾病預後的作用均缺乏證據。通常推薦用量為2.0~3.0g,分2~3次口服。本品起效較慢,通常在用葯後4~6周。為了增加患者的耐受性,一般以0.25 g,每日3次開始,以後每周遞增0.25 g,或根據病情,或患者對治療的反應調整劑量和療程,維持1年以上。為了彌補SSZ起效較慢及抗炎作用欠強的缺點,通常選用一種起效快的非甾體抗炎葯與其並用。本品的不良反應包括消化系症狀、皮疹、血細胞減少、頭痛、頭暈以及男性精子減少及形態異常(停葯多可恢復)。磺胺過敏者禁用。
(4)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MTX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治療脊柱關節炎。但經對比觀察發現,本品僅對外周關節炎、腰背痛、發僵及虹膜炎等表現,以及ESR和CRP水平有改善作用,而對中軸關節的放射線病變無改善證據。通常以7.5mg~15mg,個別重症者可酌情增加劑量,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同時,可並用1種非甾類抗炎葯。盡管小劑量MTX有不良反應較少的優點,但其不良反應仍是治療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這些包括胃腸不適、肝損傷、肺間質炎症和纖維化,血細胞減少、脫發、頭痛及頭暈等,故在用葯前後應定期復查血常規、肝功能及其他有關項目。
(5)沙利度胺(thalidomide)
國內黃烽等觀察30例難治性男性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沙利度胺(200mg/d)為期一年的開放試驗,結果26例患者完成了試驗,發現該葯對多數患者療效較好。同時發現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TNF-a的轉錄水平顯著減少。但本品的不良反應相對偏多,常見的有嗜睡、頭暈、口渴、便秘、頭皮屑增多,少見的不良反應有白細胞下降、肝酶升高、鏡下血尿及指端麻刺感等,對選用此種治療者應做嚴密觀察,在用葯初期應每2~4周查血和尿常規、肝腎功能。對長期用葯者應定期做神經系統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外周神經炎。妊娠期女性服用該葯可導致胎兒呈短肢畸形(海豹胎),因此對於妊娠期女性以及近期擬生育的患者(包括男性)應禁用本葯。初始劑量50 mg/d,每2周遞增50 mg,至150~200 mg/d維持,國外有用300mg/d維持。該葯容易引起睏倦,適於晚間服用。
(6)來氟米特(leflunomide)
本葯對強直性脊柱炎的外周關節炎療效較佳,另外,該葯對強直性脊柱炎其他症狀,如:虹膜炎、發熱等亦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該葯在臨床上主要用於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現的治療。該葯通常以10mg/d劑量應用,病情較重者可加至20mg/d。該葯的最常見副作用是肝功能損害,建議應用該葯期間同時並用護肝葯物,且用葯初期應每2~4周查肝功能,以後每3~6個月復查1次。食慾減退、瘙癢性皮疹(常於用葯較長一段時間出現)、體重下降等亦可在該葯治療過程中出現。 (1)概述
所謂生物制劑即選擇性地以參與免疫反應或炎症過程的分子或受體為靶目標的單克隆抗體或天然抑制分子的重組產物,生物制劑針對風濕病的發病機制,比傳統免疫抑制治療更具特異性,該類葯物的出現使脊柱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性疾病的治療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越來越多的證據以及臨床實踐證實抗TNF-α類生物制劑對脊柱關節炎具有很好的療效,且發現該類葯物對脊柱關節炎的療效要優於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
(2)常用的TNF-α抑制劑
a) 依那西普 是將編碼人TNF p75受體可溶性部分的DNA與編碼人IgG1Fc段分子的DNA連接後在哺乳動物細胞系表達的融合蛋白,它能可逆性地與TNF-α結合,競爭性抑制TNF-α與TNF受體位點的結合。推薦用法為:50mg,皮下注射,每周1次或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 ,兩種用法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相近。國內市場上現有益賽普、強克和恩利(Enbrel)三種制劑。
b) 阿達木單抗(修美樂) 是一個全人源化的抗TNF-α特異性IgG1單克隆抗體, 體內和體外實驗觀察到,該葯與可溶性的TNF結合進而抑制TNF與細胞表面的TNF受體結合以達到其抗TNF作用。推薦用法為皮下注射40mg,每2周1次。
c) 英夫利昔單抗(類克) 是人/鼠嵌合的抗TNF-α特異性IgG1單克隆抗體。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推薦用法為:5 mg/kg,靜脈滴注,首次注射後於第2、6周重復注射相同劑量,此後每隔6周注射相同劑量。
目前,上述三種制劑均已被美國FDA和我國SFDA批准用於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該類葯物有起效快(幾小時到24小時)、療效好的特點,大多數患者的病情可迅速獲得顯著改善,應用一段時間後,患者的身體功能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特別是可使一些新近出現的脊柱活動障礙得到恢復。但其長期療效及對中軸關節X線改變的影響尚待觀察。在足量使用該類制劑2~3個月病情得到控制後,可以逐漸拉長用葯間隔時間,同時並用NSAIDs和其他改善病情類抗風濕葯,很多患者的病情不會出現明顯復發。
(3)TNF-α抑制劑的不良反應
應用該類制劑可降低人體對結核菌的抵抗力,因此在准備使用前必須對患者進行有關結核感染的篩查,包括詢問是否有結核病史、肺部影像學檢查和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試驗(PPD試驗),有條件者可進行TB-SPOT檢查。在使用本類葯物治療期間應避免和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如果患者出現提示結核感染的症狀如持續性咳嗽、體重下降和發熱要注意是否有結核感染。
該類制劑尚可能導致其他一些類型的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皮膚反應、增加感染風險、使隱性感染患者病情活動或活動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加重、使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以及個別患者出現神經脫髓鞘病變等,另外,少數患者對英夫利西單抗可能出現輸液反應,建議首次使用該葯時應密切觀察。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現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疲勞、述情障礙等,應採用軀體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必要時可應用抗抑鬱類葯物。
5、脊椎關節炎可以吃什麼葯
非葯物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以及有外周關節病變的脊柱關節炎患者尤其應注意康復鍛煉。站立時應盡量保持挺胸、收腹和雙眼平視前方的姿勢。坐位也應保持胸部直立。應睡相對較硬的床墊,多取仰卧位,避免促進屈曲畸形的體位,枕頭不宜過高。
一般葯物治療
(1)非甾體類抗炎葯
NSAIDs可迅速改善患者腰髖背部疼痛和發僵,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及增加活動范圍,無論早期或晚期脊柱關節炎患者的症狀治療都是首選。
(2)糖皮質激素
本病伴發的外周關節炎,可行長效皮質激素關節腔注射。重復注射應間隔3~4周,一般不超過2~3次。對其他治療不能控制的臀部疼痛,在CT指導下行糖皮質激素骶髂關節注射,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狀。
(3)柳氮磺吡啶
該葯可改善脊柱關節炎的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並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及其他實驗室活動性指標,特別適用於改善脊柱關節炎患者的外周關節炎,並對本病並發的前色素膜炎有預防復發和減輕病變的作用。
(4)甲氨蝶呤
MTX在臨床上被廣泛用於治療脊柱關節炎。但經對比觀察發現,本品僅對外周關節炎、腰背痛、發僵及虹膜炎等表現,以及ESR和CRP水平有改善作用,而對中軸關節的放射線病變無改善證據。通常以7.5mg~15mg,個別重症者可酌情增加劑量,口服或注射,每周1次。同時,可並用1種非甾類抗炎葯。盡管小劑量MTX有不良反應較少的優點,但其不良反應仍是治療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這些包括胃腸不適、肝損傷、肺間質炎症和纖維化,血細胞減少、脫發、頭痛及頭暈等,故在用葯前後應定期復查血常規、肝功能及其他有關項目。
(5)沙利度胺
國內黃烽等觀察30例難治性男性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沙利度胺(200mg/d)為期一年的開放試驗,結果26例患者完成了試驗,發現該葯對多數患者療效較好。同時發現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TNF-a的轉錄水平顯著減少。
6、我得的是骶髂關節炎還是強直性脊柱炎?求助!很急!
從你的檢查結果上看你應該是骶髂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年齡要更年輕,而且主要累及中柱骨,HLA-B27多為陽性。
但從你「敘述」的臨床症狀上看你又不單純是骶髂關節炎的症狀,我是懷疑你可能有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的疾病,建議你查抗核抗體等,如果確實都沒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好一點的中醫去系統調理一下,盡量不要在不能明確診斷的情況下亂吃葯,這樣只會延誤病情。
7、強直性脊椎關節炎能康復嗎?
<br /> <br /> [概述] <br /> <br />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主要影響脊柱,尤其是在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是最常見的。這是最顯著的變化纖維化和骨性強直的關節。 <br /> <br />以前被稱為類風濕性脊椎炎,強直性脊柱炎,廢棄20年的理由,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的名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是絕對不是一個特殊的部分。由於缺乏類風濕因子,強直性脊柱炎和已被命名為「的血清陰性脊柱關節骨關節病」,現在似乎是不準確的,因為血清學陽性脊柱骨和骨關節病「並沒有存在,在相同的歸屬等疾病,包括雷特氏病,銀屑病關節炎腸關節炎,兒童慢性關節炎。<br /> <br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公元前2,3千年的古埃及人骨骼標本已被發現的第4頸椎至尾椎椎體融合連接一塊骨頭。在古希臘文和阿拉伯文著作中已發現有類似的記載。本病在19世紀後期Strumpell和Marie詳細說明,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有一個詳細的記錄,放射科。 70年代初,布魯爾頓發現本病具有較強的HLA-B27抗原。<br />發病率,白種人的發病率是0.05%,更常見的男性,男女之比大約是10點01分。,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患者的臨床表現和X射線性能方面,進展緩慢。,由於症狀不嚴重的,往往延誤診斷,造成女性病例稀少的現象,女性患者往往是光或亞型,據估計,男性和女性之間的比例大約是7:3。<br /> <br />按照正常人類HLA B27-B27人口普查的結果呈陽性的人有20%至25%的X光片顯示骶髂關節及脊柱炎的表現。如果這個亞臨床型和光的統計,該病的發病率可高達1.5%。HLA-B27陽性的人,有5%的人患有強直性脊柱炎生成的發病率水平不一致的原因是不同的,使骶髂關節炎的診斷標准發病率有顯著差異。但必須指出,沒有伴隨症狀,可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的骶髂關節炎。<BR / > <br /> [病因] <br /> <br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是未知的,可能是相關的遺傳易感因素。HLA-B27影響本病的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但它必須是注意的是,B-27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是密切相關的。不是所有的患者與B-27抗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發展,B27的存在是不夠的,讓每個人都發病。似乎B27本身是並不重要,接觸其他基因改變的免疫反應之間的不平衡,身體容易發病率可能B27抗原受體為病毒或其他外部因素在本病的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也可能是一些B27抗原和外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發揮正常的免疫反應和疾病。許多不同類型的外部因素,一直懷疑感染是一個主要因素,但尚未得到證實。發現一種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如克雷白桿菌肺炎本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的作用。<br /> <br />致病因子B27本身仍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不是B27基因的B27基因可以影響疾病的嚴重程度,但可以不能肯定它可以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br /> <br /> [臨床表現] <br /> <br />(一)全身症狀,多數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在青春期,起病常隱匿40歲以上的發病率是罕見的。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延誤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全身症狀,厭食,發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br /> </ (二)局部表現<br /> <br /> 1。下背痛和脊柱僵硬是最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等,其中還不清楚的痛苦,有時也涉及到髖關節疼痛,也可以是非常嚴重的,主要集中在附近的骶髂關節,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大腿疼痛開始或雙側或單側,但幾個月後了雙邊,並出現腰背部剛度。晨僵是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幾個小時。長期活動的剛度是比較明顯的,常常告訴患者由於僵硬和疼痛,起床很困難的,只有橫向站了起來,並滾下的邊緣床上站了起來。<br /> <br />一些患者報告疼痛,晨僵和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常診斷為「風濕」,「纖維織炎」,甚至「神經功能紊亂。 「腿的放射痛,也被診斷為」腰痛和坐骨神經痛。 <br /> <br />早期徵兆少數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僅在過去的伸肌和屈肌知道。骶髂關節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情的發展,骶髂關節是一劑強心劑,部分可以完全無痛,成為脊柱強硬的主要標志之一。指尖觸及地面時,病人能夠保持膝蓋伸直位,不能據此認為這是沒有運動障礙腰臀可以發揮代償作用。檢查脊椎帶或不帶補品從脊髓過伸,側屈和旋轉應該是一個全面的檢查。以下的方法(肖伯測試)是有幫助的:病人直立的位置做一個記號在第5腰椎棘突距離標記的脊柱中線10cm處的第二個標志。在正常情況下,在兩個點之間的距離被增加5cm以上至15cm以上,同時保持膝蓋完全伸展的位,指示病人屈曲脊柱最大化。小於4cm的增加,可以視為腰椎的活性降低。 <br /> <br />病變繼續發展出現胸椎後凸,頸椎病。在這種情況下,診斷比較容易。患者的牆,站了起來,他的後枕骨不觸摸牆壁,可以有嚴重嚴重脊柱後凸畸形患者的眼睛不能直視,他只能依靠髖關節屈曲,膝關節可以代償。至於頸部的性能,一般發病購買;發展有限將不再向上延伸到胸。少數患者早期頸部症狀,和快速進補屈曲位的風險。 <br /> 2。胸廓擴張減弱肋脊關節受累胸椎病變的發展,會出現胸痛,肋間神經痛放射性。只有少數患者的胸部,吸氣,全面拓展。肋脊關節僵硬,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一直沒能依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在第四肋間空間在5cm以上的吸氣和呼氣的活動。胸廓擴張減弱應被視為小於5cm。早期很少有肺功能減弱。到了晚期,由於嚴重脊柱後凸和胸廓擴張能力的喪失,肺通氣功能顯著受損。 <br /> <br /> 3。關節周圍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有外周關節炎,髖關節最常見的。屈曲攣縮和強直通常是雙邊的,起病緩慢,不久,為了保持直立的位置,往往是膝蓋的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的第二個好發部位。病變偶爾膝關節。其他關節罕見的疾病。 <br /> <br /> 4。關節外胸肋交界處的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腳跟骨壓痛點,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是早期。 <br /> <br /> 5。骨骼外病變主要為眼部病變,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病,大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肺疾病的肺上葉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往往是次要的,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參與者生殖器等鞍區麻木。 <br /> <br />的實驗檢查<br /> <br />活躍期的情況下,ESR,但正常的,往往大大高於血清C-反應蛋白的75%。增加血清鹼性磷酸酶值嗎?輕度或中度,常提示病變較廣泛,或骨腐蝕和不足描述的病變處於活動期。血清IgA和IgM可有輕度或中度增加。 <br /> <br /> 90%以上的患者與HLA-B27基因。正常的人也可能有HLA-B27,與種族有關的領域。歐洲和美國白人的6%至8%的HLA-B27,印度人海地50%B27。中國人,但要知道,日本和非洲的黑人很少有B27。強直性脊柱炎,HLA-B27的測定可以幫助診斷,但不作為常規測試。測試不能確定診斷,提示本病的可能性;很多類似的疾病也有HLA-B27。 <br /> <br />有HLA-B27的患者,這種情況下,往往缺乏家族病史,發作的急性葡萄膜炎較少,但與B7或BW16。 <br /> <br /> [影像學表現] <br /> <br />最突出的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的X線徵象經常遲到,幾乎完全是雙邊的。最初出現斑片狀骨質疏鬆區附近關節,特別是骶髂關節中下段是最明顯的。然後皮質骨腐蝕與軟骨下骨硬化。在中間段和下段的骶髂關節,髂內表面覆蓋有一層薄薄的軟骨和因此有第一骨骼變化,和明顯的。 1/3的骶髂關節,強大的韌帶連接骨骼表面,也有類似的X線表現。 <br /> <br />軟骨下骨侵蝕的X線表現關節間隙偽擴大。其次是肝纖維化,鈣化,骨化症骨橋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軟骨下骨皮質硬化明顯的腐蝕比骨,並最終骶髂關節完全是補葯,它通常需要數年時間。 <br /> <br />主要集中在脊柱光碟中,小關節,脊柱,肋脊關節後縱韌帶寰樞關節。很少有病變的關節和骶髂關節不受侵犯。椎間盤淺炎症的早期階段,與活性骨硬化和相鄰椎體腐蝕椎成為廣場。纖維環逐漸骨化,骨橋形成。同時脊柱關節??周圍的韌帶類似的變化,最終的脊柱完全集成的,如竹節狀(圖96-10)。 <br /> <br /> <br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還可以出現椎間盤周圍椎體後緣骨質腐蝕和硬化,竹節狀正在發生變化,在這部分中斷通常發生在疾病的後期。常有急性發作,臨床和局限性疼痛。該地區往往是,被稱為「椎間盤炎的X線表現。這種病變容易誤診肺結核,化膿性骨髓炎,甚至認為是轉移性病灶。<br /> <br />周圍關節炎症是最常見的髖關節表現為對稱性,均勻性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板不規則骨硬化接頭外邊緣骨形成骨性強直刺激了最後。肩關節第二次類似的好發部位病變的髖關節骨腐蝕發生在肱骨頭的頂部。 <br /> <br />病理描述<br /> <br />不同的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影響的纖維軟骨,關節盤,胸骨,恥骨聯合與棘間韌帶,骶髂關節100%參與,軟骨損傷腐蝕和軟骨下骨皮質硬化,最後纖維化,關節強直。<br /> <br />關節囊和韌帶也可以附著於骨的局部炎症病變,這些病變也將反應性纖維化和骨平靜。也可以有其他關節以外的病變,如葡萄膜炎症性病變及主動脈根部。<br /> <br />說明處理<br /> <br />這種疾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緩解疼痛的急性期的主要措施,以防止畸形。阿司匹林無效。更好的鎮痛效果,當首推保泰松,吲哚美辛,非激素類抗炎葯(NSAIDS)。保泰松每日劑量為400mg,分為4個劑量每日100?200毫克的維持劑量。它的缺點是副作用。吲哚美辛劑量為100mg,4次服用,最好睡前加服50毫克。其缺點是副作用。其他新的非激素類抗炎葯具有相同的效果。不支持了全身性皮質醇激素,但局部應用效果非常好。皮質醇激素眼葯水急性虹膜炎效果好,嚴重的情況下,可用於入軌。關節腔內注射是非常有效的。<br /> < />是非常重要的預防畸形的急性期。如果及早診斷,在的輕度畸形並沒有影響病人的生命。要警告患者,以正確地對待這種疾病,行走時,必須保持良好的姿勢坐著的時候,務必使脊柱保持直線,睡硬板床和切換薄枕頭。豁免所有發生損傷或誘發畸形的體育鍛煉,物理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br /> <br />早畸形較輕,尚未達到骨融合,從而畸形可以矯正。要睡硬板床,並有望改善骨盆牽引。<br /> <br />晚期畸形骨性融合,非手術治療可能會施加無效。嚴重脊柱後凸畸形脊柱截骨術的手術指征:(1)嚴重脊柱後凸畸形伸直膝關節,髖關節,眼睛不能直視;②病變已靜止的正常紅細胞沉降率;③一般情況好,年齡較輕,肺功能沒有太大的傷害。腹主動脈鈣化的腰椎側位X線片禁忌手術。同時雙髖關節強直髖關節置換術,才考慮實施截骨術。<br /> <br />脊柱截骨術的線條剪裁在腰椎後的楔形骨的做法打破前面的韌帶,增加腰椎前凸畸形的改善。常見的脊柱截骨術以下幾種:<br /> <br />(一)單節段脊柱截骨術在腰2到3個或3的腰部4大選。腰圍2至3段,例如,腰椎棘突和下關節截骨術和L3棘突和優越的小面的下半部分的范圍內的上半部分的沖突,楔形截骨的尖角應集中在2?3,腰椎間盤水平。截骨完成後,應用程序框架或做法的骨科骨科,前面的前縱韌帶斷裂,增加腰椎前凸後凸畸形。截骨平面應該是在良好的接觸和使用需要一個牢固的內固定,以往任何時候都使用不銹鋼絲拉桿棘突,:較常用Harrington棒或盧克棒。後的石膏背心固定的時間應不超過6個月。<BR / > <br />截骨術的並發症:截癱由於選擇不當的尖端截骨術的截骨平面的椎間盤水平,骨科脊椎移位;②脂肪栓塞:因截骨整形後骨和少量強勁的骨內的脂肪進入血液循環;③腹主動脈破裂:腹主動脈硬化,無彈力死在手術台的因此被迫骨科的能力;④整形外科程度的損失:手術後的骨科程度的壓縮壓力驟增虧損主要由於缺乏與後方截骨面接觸所造成的差石膏背心固定的時間。<br /> <br />(二)單節段截骨椎體間植骨,以防止骨科度損失,並最大限度地提高骨科腹膜路線直視下矯形並打開獲得最大化矯形器的方形椎間植入骨的第一部分。3?4 <br /> <br />(三)多節段脊柱截骨術治療嚴重脊柱後凸畸形適用多段截骨術在腰預計1?2行截骨術在腰間的前兩個部分的第二截骨術,以獲得良好的矯形。<br /> <br />(四)脊柱截骨術鏤空的手術截骨術加椎體松質骨尖頂的後腰椎椎體松質骨刮空骨科截骨術,直到崩潰的椎體的原因。清空縮短手術脊柱,安全截骨面接觸,術後校正角度顯著減少損失的可能性。髖關節強直應先髖關節置換術。<br /> <br />預後說明] <br /> <br />強直性脊柱炎過程的變化,它的特點自行緩解或加劇,在一般情況下,是比較輕的,可以自動緩解。據統計,在發病後的20年中,有65%至80%的患者勝任全職工作。<br /> <br />確定周圍關節炎,頸椎強直嚴重脊柱後凸畸形的預後因素。這通常發生在發病後的第10個年頭。輕症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br /> <br /> <A HREF =「htt??p://www.jkw.cn/special/30/1/ 2004/08/2522414915.html「目標=」_blank「> http://www.jkw .cn/special/30/1/2004/08/2522414915.html </ A>
8、脊柱關節炎的病理表現
脊柱關節炎的炎症過程發生在韌帶附著於骨的起止點位置,這不同於有許多臨床和放射學證據的類風濕關節炎。脊柱關節炎最初的炎症過程的主要靶點出現在起止點、軟骨和較小范圍的滑膜,隨著新骨在纖維瘢痕組織上的形成,炎症過程有自愈的傾向,導致關節強直和中軸與外周關節不可逆的骨化 。
9、脊椎發炎什麼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症狀
1. 慢性發炎性下背痛通常是最早的表現,特點為隱匿性發作,疼痛超過三個月,休息後加重,運動後改善,病人常會有晨間僵硬的情況,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來.
2. 通常最早發病的位置是在骶髂關節,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後側,有時可至大腿外側或前側,通常不會到達膝蓋以下,隨著疾病的進展,發炎漸漸向腰椎,胸椎進行,最後可影響頸椎,脊椎的活動范圍變差,初期為後彎側彎受限,晚期時前彎亦受限.
3. 病人常會有胸肋關節或肋椎關節附近的疼痛,主要是肌腱附著處的發炎,感覺類似肋膜的疼痛,吸氣時疼痛增加,局部會有壓痛,需與肋膜炎做鑒別診斷,這種發炎最終可導致胸腔擴張能力下降,使得病人的呼吸主要靠橫隔膜的升降來完成
4. 有部分病人會有周邊關節炎,其中以髖關節最多,其它常見的是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髖關節炎,嚴重時會造成關節活動受限,下蹲困難,跛行,兩腳不等長.
5. 肌腱,韌帶附著於骨頭處的接骨點病變,常見於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腳底的足底筋膜炎,會有紅腫熱痛的情況,甚至影響走路,骨盆附近的肌腱附著點也常發炎,有局部的壓痛.
6. 十六歲以前發病的幼年型強直性脊柱炎,常起始於周邊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或是後腳跟的阿基里斯腱炎或足底筋膜炎,幾年後才漸漸出現典型的脊椎關節炎的症狀,且在這些病人的周邊關節炎,通常會有比較嚴重的侵犯.
7. 女性的強直性脊柱炎,通常脊柱關節和骶髂關節的症狀較輕微,但會有早期侵犯周邊關節或頸椎,然預後通常良好.
8. 大部分病人可以控制良好,病情進展緩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漸漸出現脊椎黏合,造成駝背,變形,在生物力學上不耐沖撞,有時會因為輕微的撞擊就發生骨折,常見的位置是頸胸椎交界處,或胸腰椎交界處,引起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大小便功能失常.
10、脊柱關節炎的疾病簡介
脊柱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 SpA),既往又稱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或脊柱關節病(spondyloarthropathies,SpAs),這是一組慢性炎症性風濕性疾病,具有特定的病理生理、臨床、放射學和遺傳特徵,炎性腰背痛伴或不伴外周關節炎,加之一定特徵的關節外表現是這類疾病特有的症狀和體征。這一類疾病包括: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反應性關節炎(reactive arthritis,ReA),銀屑病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炎症性腸病性關節炎(arthropath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未分化脊柱關節炎和幼年慢性關節炎。賴特綜合征(Reiter』s syndrome, RS)與反應性關節炎為同義詞,現已很少使用。該類疾病常在中青年發病,除銀屑病關節炎發病無性別差異外,其他幾種疾病男性均多於女性 。
脊柱關節炎與HLA-B27基因有很強的相關性,這使其概念得到了很好的統一。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的真正概念早在十餘年前就被Wright等明確。術語「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被用來描述一類相關的,具有許多相同的臨床、放射學和血清學的特徵,還有家族性和遺傳關系的異質性疾病。這些疾病最初包括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賴特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相關的關節病,惠普爾病和白塞病。這些疾病具有許多不同點和相似性,包括類風濕因子陰性,沒有皮下結節,放射學的骶髂關節炎伴或不伴炎性的外周關節炎和家族聚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