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做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
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試驗(ASO):滴度超過500單位為增高,特別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風濕熱患者約有80%ASO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見滴度增高。
血沉(ESR):血沉增快提示有風濕活動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緩解可降至正常。它的正常值:兒童0-10mm/H;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成年患者陽性率高達70% -80%,兒童病人陽性率為30%左右。類風濕因子檢查對類風濕病不是惟一的診斷依據,因正常人中約1%~5%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相反,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臨床全面考慮。
2、血液檢驗報告當中,只有類風濕因子現實陽性,其他指標包括crp、ASO等都是正常,是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嗎?
國內診斷標准(1988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通過)
①症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痛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認真與其他鑒別,關節症狀至少持續6周以上),晨僵。
②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③實驗室檢查:RF(類風濕因子)陽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所見。
對具備上述症狀及體征的患者,或兼有RF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均可診斷。並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絕大多數受累關節有腫痛及活動受限,但X線僅顯示軟組織腫脹及骨質疏鬆。
②中期:部分受累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及不同程度骨質腐蝕。
③晚期:多數受累關節出現各種畸形或強直,活動困難,X線片顯示關節嚴重破壞、脫位或融合。
3、診斷哪些指標就斷定類風濕了
新標准中,關節受累是指患者的關節有腫脹或壓痛等活動性滑膜炎的臨床表現。可藉助關節的影像學檢測(如MRI和超聲)對滑膜炎進行確證。其中,大關節指肩、肘、髖、膝和踝關節。小關節包括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第2~5跖趾關節、拇指指間關節和腕關節。小關節中的遠端指間關節(DIP)、第1腕掌關節(CMC)和第1跖趾關節(MTP)不在評價范圍內,因為骨關節炎時這些關節也經常受累。由於外傷等因素也可導致關節腫脹或壓痛,近期受傷的關節也不在考慮范圍之內。河南省中醫院骨病科郭會卿
在對關節受累情況評分時,應綜合評價受累關節的數量和部位。當患者同時存在兩種類型的關節受累時應以評分較高者計。例如,患者有2個大關節和2個小關節受累,則應按評分較高的「1~3個小關節受累」來計分。在關節受累的最高評分項(5分)中,受累關節至少應有1個是小關節。並且,除上文提到各種大、小關節外,該項還應包括顳下頜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等其他任何可能受累的關節。
在血清學指標項中,只要患者有1項血清學檢測結果陽性即可計分。低度陽性指檢測值小於或等於該指標正常上限的3倍,高度陽性指檢測值大於該指標正常上限的3倍。如果血清類風濕因子採用的是定性檢測,則陽性結果計為低度陽性。
病程是指患者自我報告的疼痛、腫脹、壓痛等滑膜炎症狀和體征的最長持續時間,並且在患者就診時這一症狀仍然存在。如果患者報告某關節以前有症狀但在就診時症狀已消失,則無論其是否接受過治療均應作為估計病程。
此外,上文已提到,新標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RA的早期診治、預防結構破壞和其他並發症的發生,因此在其評分系統中未加入骨侵蝕等放射影像學指標。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多患者在初診時已處於RA的較晚期、已有明確的骨侵蝕病灶,但經過治療後其臨床或實驗室檢查指標已不再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因此在實踐中應對以下3類患者加以關註:1)有典型的RA骨侵蝕表現、並且其既往病史曾滿足2010年RA分類標準的患者應診斷為RA;2)一些長病程的患者,無論其當前是否處於病情活動期,只要其既往病史曾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即可診斷為RA;3)一些接受了早期治療的患者可能暫時尚不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但隨著疾病的進展有可能發展為早期RA,應對其加強隨訪。
4、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檢查有哪些
有這個必要的,抗CCP抗體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高度特異性的新指標。
5、親們請教如果詳細檢測關於一切類風濕的指標都是正常的,就確定不是類風濕嗎?
類風濕因子即使是陰性,就是正常,也不說明不是類風濕!類風濕因子的特異性診斷率只有百分之40,現在最特異的診斷標準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又稱0CCP!建議你去醫院做一個這個檢查!頸椎部位再拍個核磁吧,看看頸椎是否有病!
6、如何判定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指標
你好!
這個主要看,臨床表現的症狀和體征,如果關節疼痛嚴重,伴有紅、腫熱痛。然後結合化驗指標:抗0 、血沉、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如果檢查結果高出正常值,說明病情就處在活動期。
7、7歲女童類風濕驗血指標
僅供參考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8、根據哪些指標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預後不良?
(1)男性起病年齡小於50 歲者。
(2)正規治療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已超過5 年。
(3)受累及關節數多於20 個。
(4)受教育程度較低。
(5)社會經濟狀況差。
(6)發病一年後就出現關節功能障礙表現者。
(7)關節外表現尤其是類風濕結節和血管炎者。
(8)起病時侵犯四肢近端大關節和拇趾關節者。
(9)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應用不能很快控制病情者。
(10)嗜酸細胞數增多,血小板增高者。
(11)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增高者。
9、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炎的活動性和嚴重性的指標是什麼?
滑膜炎定義
滑膜炎(英文名:synovitis),是一種多發性疾病,其發病部位主要在膝關節。容易造成患者暫時或長期部分喪失勞動力,無論對患者和對社會的危害都較大。目前,雖由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仍有許多患者仍不能治癒。尤其是部分中青年患者,要承擔許多社會和家庭責任,同時又在長期忍受疼痛的折磨。這無疑是急待我們醫務工作者解決的問題。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和結構最復雜的關節,由於膝關節滑膜廣泛並位於肢體較表淺部位,故遭受損傷和感染的機會較多,膝關節滑膜炎主要是因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造成的一組綜合症。如半月板損傷、滑膜損傷、交叉韌帶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損傷和脫位,膝關節骨關節炎繼發膝關節慢性滑膜炎和關節游離體等。另一種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見的是滑膜結核,一般講,滑膜內血管豐富,血液循環良好,對細菌抵抗力較強,但在感染結核菌的情況下,病情進展較緩慢,其症狀表現時好時壞,此為膝關節慢性滑膜炎之一。
滑膜炎病因
膝關節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繼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與骨質增生產生的機械性生物化學性刺激,繼發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在青壯年人多因急性創生和慢性損傷所致。急性外傷包括有:膝關節扭傷、半月板損傷、側副韌帶或交叉韌帶損傷,關節內積液或有時積血,表現為急性膝關節外傷性滑膜炎。有時也可因單純膝關節滑膜損傷所致,如外傷較輕,或長期慢性膝關節勞損。加上風、寒、濕邪侵襲,可使膝關節逐漸出現腫脹和功能障礙者,則形成慢性膝關節滑膜炎。
關節腫脹型主要是過度運動後腫脹為主,疼痛輕重不一。非腫脹型,以關節疼痛為主,常伴有輕度腫脹。研究證實,兩種類型實質相同,只是滑膜病理改變程度不同而異。研究者發現,當膝關節長時間單一動作超量運動之後,滑膜組織充血水腫,紅、白細胞及纖維素滲出與關節腔內壓升高及氧分壓下降呈正相關系,且當滲出速度超過滑膜代償性吸收速度時,關節積液,進而使關節腔內壓繼續升高,氧分壓繼續下降的惡性循環,久之滑膜退變脂肪化生等慢性無菌炎症形成,從而認為,超量運動之後,創傷性滑膜炎的發生,不僅與關節面的重復揰擊,關節囊的損傷有關,而且在病程的發展及轉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10、風濕指標五項包括哪些
你好,風濕指標5項主要包括類風濕因子、抗o、血沉、抗核抗體、抗角蛋白抗體,你描述的情況需積極遵醫囑配合檢查,明確病因,採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生活環境保持乾爽舒適,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注意關節部位保暖,防止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