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發性肌炎和肌痛症算不算風濕病啊。
發病原因
● 免
疫反應:機體對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物質直接或通過巨噬細胞呈遞的刺激,使相應T-細胞活化,部分T-細胞產生大量多種致炎性細胞因子造成各類組織器官不同
程度的損傷或破壞;部分T-細胞再激活B-細胞,產生大量抗體,直接或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使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或破壞。此外由單核細胞產生的單核
細胞趨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參與炎症反應。大部分風濕性疾病,或由於感染產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質,或由於體內產生的內源性抗原物質,可以啟動或加
劇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血清內可出現多種抗體。
● 遺傳背景: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一些風濕性疾病,特別是結締組織病,遺傳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達密切相關,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預後都有一定的意義;其中HLA(人類組織白細胞抗原)最為重要。
● 感染因素:根據多年來的研究闡明,多種感染因子,微生物產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間接激發或啟動免疫反應。
● 內分泌因子:研究證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調、與多種風濕病的發生有關。
● 環境與物理因素:如紫外線可以誘發SLE 。
● 其他:一些葯品如普魯卡因醯胺,一些口服避孕葯可以誘發SLE和ANCA陽性小血管炎。
症狀描述
① 風濕病大多有關節病變和症狀,可高達70%~80%,約50%僅有疼痛,重則紅,腫,熱,痛及功能受損等全面炎症表現;多為多關節受累。侵及關節大小視病種而有不同。
② 異質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亞型,由於遺傳背景,發病原因不同,機制也各異,因而臨床表現的類型,症狀,輕重及治療反應也不盡相同。
③ 風濕病多是侵犯多系統的疾病,許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疊,症狀相似,如MCTD為這種表現的典型。
④ 血清內出現多種抗體及免疫復合物(CIC),並可沉積於組織(皮膚,滑膜)或器官(腎,肝)內致病。
⑤ 雷諾現象常出現於本類疾病,如SLE,MCTD。
診斷鑒別
疾病病史
因為風濕病多種多樣,應詳細地採集病史,除個人史外,包括家族史;全面的體檢,特別要注意關節症狀,皮膚和粘膜病變,有無雷諾現象,血管炎病變。根據病史可初步擬診出不同疾病。
實驗室檢查
√ 常規檢查:風濕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的疾病,所以要對患者作全面的檢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肌酶譜等)。
√ 血清學檢查:① 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② 特
殊性:a. 抗核抗體譜對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先做ANA,如滴度> 1:40,則應進一步檢查其他項目。b.
HLA:雖然HLA與風濕病有密切的相關性,但目前對其了解還不多,常用的,比較有特異性的如 HLA B-27對AS
陽性率可高達81.8%,對賴特綜合征也可達到40%,在銀屑病僅為10%;
DR4/DR1對RA陽性率為49%~79%,JRA為7%,但JRA的Dw4為26%,Dw14為47%,DR3在SLE僅為2.7%,在pSS為
5.6%。 Behcet病僅有3.3% HLA B5為陽性。c. 其他:如抗角蛋白抗體(AKA),抗組蛋白抗體(Anti-histone
antibody),抗磷脂抗體,抗核周因子(ANCA)等對一些病有診斷參考價值。
√ 關節液檢查:新鮮的關節液是很重要的,應作常規,培養,血清學及免疫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 X-線平片:一般常用正,側位,大小關節皆可,四肢,肩,脊柱,骶髂各關節;根據不同疾病及部位,還可有不同的要求,對骨骼受損或增生病變一般顯示清楚,但由於影像重疊,早期細小病變不易看清;對滑膜,關節囊,軟骨,半月板,韌帶則不顯示。
√ 計算機體層顯像 (CT):可以在一個橫斷面上准確的顯示不同組織密度的微小差異,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細小病變的較理想的檢查方法。多用於AS的骶髂關節,脊柱;膝關節的軟骨及半月板病變,SLE的腦部改變;早期肺間質性改變等。
√ 磁共振成像(MRI):對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具有比X線,CT更高的解析度,對軟組織顯像優於CT。多用於觀察骨,軟骨,半月板,筋膜的診斷;對腦組織,脊髓病也很有幫助。
√ 造影:① 關節造影:一般用過濾空氣或有機碘溶液,也可同時使用兩種,稱為雙對比造影。可以顯示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和韌帶等結構。對關節內病變的診斷很有幫助,多用於四肢大關節,但現已較少應用。② 血管造影:分為動脈造影和靜脈造影,對大動脈炎或血管炎的診斷很有幫助。
√ 關節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關節內各種組織的病變,特別是對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大意義。必要時可以取滑膜活檢和手術治療。
√ 活體組織檢查:對診斷困難的病例,此種檢查,可以協助確診。如皮膚,唇粘膜,腎,肝,關節滑膜,血管,肌肉,骨,軟骨等。有時還要作免疫組化染色。
√ 同位素骨掃描:對鑒別骨瘤(原發或繼發性),骨髓瘤有很大幫助。
√ 超聲波檢查:對關節囊,軟骨,滑膜厚度,積液情況可以判斷。
易混淆病症及注意事項
一直以來風濕性關節炎都是困擾患者的頑疾之一,但千萬不要把風濕性關節炎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下面就幾種易混淆的疾病給大家做一些對比:
● 增生性骨關節炎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無全身症狀。關節局部無紅腫現象,受損關節以負重的膝、脊柱等較常見,無遊走現象,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不顯著。線檢查顯示關節周圍骨質有鈣質沉著,關節邊緣呈唇樣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陰性。
● 風濕性關節炎本病尤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時相混淆,下列各點可資鑒別:① 起病一般急驟,有咽痛、發熱和白細胞增高;② 以四肢大關節受累多見,為遊走性關節腫痛,關節症狀消失後無永久性損害;③ 常同時發生心臟炎;④ 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質酸酶均為陽性,而RF陰性;⑤ 水楊酸制劑療效常迅速而顯著。
● 結
核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限於單關節或少數關節時應與本病鑒別。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結核病變,如脊椎結核常有椎旁膿腫,二個以上關節同時發病者較少見。X
線檢查早期不易區別,若有骨質局限性破壞或有椎旁膿腫陰影,有助診斷。關節腔滲出液作結核菌培養常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
● 其它結締組織疾病(兼有多發性關節炎者)。
① 系
統性紅斑狼瘡與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區別,前者多發於青年女性,也可發生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滑膜炎,但關節症狀不重,一般無軟骨和骨質破壞,全身症
狀明顯,有多臟器損害。典型者面部出現蝶形或盤狀紅斑。狼瘡細胞、抗ds-DNA抗體、Sm抗體、狼瘡帶試驗陽性均有助予診斷。
② 硬皮病,好發於20~50歲女性,早期水腫階段表現的對稱性手僵硬、指、膝關節疼痛以及關節滑膜炎引起的周圍軟組織腫脹,易與RA混淆。本病早期為自限性,往往數周後突然腫脹消失,出現雷諾氏現象,有利本病診斷。硬化萎縮期表現皮膚硬化,呈"苦笑狀"面容則易鑒別。
③ 混合結締組織病臨床症狀與RA相似,但有高滴定度顆粒型熒光抗核抗體、高滴度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RNP)抗體陽性,而Sm抗體陰性。
④ 皮肌炎的肌肉疼痛和水腫並不限於關節附近,心、腎病變也多見,而關節病損則少見。ANA(+),抗PM-1抗體,抗Jo-1抗體陽性。
風濕性關節炎不同於以上它種疾病。首先要弄清自己是否是風濕性關節炎,然後到專業正規的醫院接受治療。
---------來自 自測用葯
2、皮肌炎能徹底治好嗎
皮肌炎屬於風濕免疫科疾病,此病非常頑固,容易復發,需要早期系統正規治療。
此病不能根除,但是早期採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是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且可以長期穩定,控制病情幾十年不復發比較穩定。早期的系統正規治療很關鍵。
兒童的皮肌炎相對於成人皮肌炎,會發病更急,症狀更典型,發展更快,所以更需要重視早期的正規系統治療。
3、石家莊平安醫院風濕免疫科真的能治好皮肌炎嗎?堅志而勇為,謂之剛
好像可以的吧
4、中醫如何治多發性肌炎
。現在全身肌肉酸痛,不能動,還有淋巴結腫大,一直吃著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王玉明答:多發性肌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目前病因不太清楚,主要症狀包括對稱性肌無力、肌萎縮、肌肉疼痛等。目前西醫治療以長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為主。我們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多發性肌炎效果更好。一般來說,在病情尚不穩定的情況下,西葯是不能停的,但可以配合使用中葯湯劑。在西醫看來,凡確診該病的人得的都是同一個病,但中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症狀、舌象、脈象等表現辨證論治,進行個體化調理。▲
5、我患多發性肌炎六年半了,一直在吃激素和中葯治療,但病情總是反反復復,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能控制病情
多發性肌炎是一組病因不清,主要臨床表現以對稱性四肢近端、頸肌、咽部肌肉無力,肌肉壓痛,血清酶增高為特徵的彌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紊亂有關。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與病毒感染或遺傳因素有關。多為亞急性起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中年以上多見,女性略多。部分病者病前有惡性腫瘤,約20%病者合並紅斑狼瘡、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等其他自身性疾病。由於受累范圍不同,伴發病差異較大,因而本病臨床表現多樣。通常本病在數周至數月內達高峰,全身肌肉無力,嚴重者呼吸肌無力,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只要及時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單純多發性肌炎可望預後良好,伴發惡性腫瘤和多種結締組織病者,預後較差。<中華肌病網>上對此病有較為詳細的描述,你可登錄做詳細了解。
6、多發性肌炎?
多發性肌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這個葯都有副作用,但不能自行停葯,否則反彈很厲害。甚至於危險。
7、多發性肌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多發性肌炎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多為亞急性起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中年以上多見,女性略多。部分病者病前有惡性腫瘤,約20%病者合並紅斑狼瘡、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等其他自身性疾病。
毒熱入絡證
證候:肌肉疼痛,手不可觸,或肌肉腫痛,可見肌肉無力並見皮膚散在紅斑,皮疹以眼瞼周圍和胸背部為多,色多紅紫。或伴有發熱惡寒、關節酸痛,或高熱口渴、心煩躁動,或口苦咽干、大便噪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方葯:清熱地黃湯加味。
水牛角20g生地50g赤、白芍各25g牡丹皮15g葛根25g板藍根25g土茯苓25g絲瓜絡15g
方解:方中水牛角、板藍根清熱解毒,配土茯苓解濕熱之毒,赤白芍、牡丹皮涼血活血,生地黃涼血滋陰除痹,葛根解肌清熱,絲瓜絡通絡。
加減法:若熱甚者加黃柏、連翹,表虛者加生黃芪。
濕熱阻絡證
證候:肌肉酸痛腫脹,四肢沉重,抬舉無力,身熱不揚,汗出粘滯,食慾不振,胸脘痞悶,面色虛浮,二便不調,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降濕,解肌通絡。
方葯:當歸拈痛湯加減。
羌活15g人參15g苦參25g升麻10g葛根25g蒼術15g炙甘草15g黃芩15g茵陳15g防風15g當歸15g知母15g澤瀉15g豬苓15g白術15g
方解:方中苦參、黃芩、茵陳、知母等配澤瀉、豬苓清熱利濕,用葛根、升麻解肌清熱,蒼術、白術、甘草健脾以養肌,羌活、防風祛風勝濕兼助脾之升機,並有祛邪達表之用,當歸活血養血通絡。諸葯相伍有清熱除濕通絡解肌之功。
寒濕痹阻證
證候:肌肉酸脹、疼痛、麻木不仁,四肢萎弱無力,每遇寒肢端發涼變色疼痛,伴有晨寒身重,關節腫痛,舌淡苔白膩,或舌有齒痕脈沉細,或濡緩。
治法:散寒祛濕,解肌通絡。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25g當歸15g川芎15g炙麻黃5g桂枝25g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川烏5g蒼術25g甘草15g乾薑15g
方中當歸、川芎養血通經活絡,配薏苡仁、蒼術祛濕蠲痹,用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散寒祛風,川烏、生薑濕痹散寒。本方治療肌痹初期,寒勝於濕者。
加減法:若濕重於寒者加木瓜15g、防已15g、蠶砂15g、土茯苓25g,去麻黃、川烏、羌活、獨活。
脾腎兩虛證
證候:肌肉萎縮、麻木不仁、鬆弛無力,四肢怠惰,手足不遂,或面色萎黃,或面色白,身體消瘦,脘腹脹悶,吞咽不利,毛發稀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或弱。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血通絡。
方葯:右歸丸加減。
熟地25g山葯2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杜仲15g菟絲子15g制附子15g肉桂15g當歸15g鹿角膠15g
方解: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菟絲子補腎,杜仲壯骨強筋,山葯健脾,當歸、鹿角膠養血通絡,附子、肉桂壯陽,陽壯則生機自強,精微物質得生,肌肉得以溫養。
加減法:肌痹日久肌肉萎縮、無力明顯時,加黃芪、黨參,肉桂改為桂枝。多發性肌炎西醫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
1.盡早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
2.對症和支持治療,防治各種感染;
3.血漿交換療法;
4.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5.頑固、重症者全身放療。
用葯原則
1.腎上腺皮質激素(地塞米松、潑尼松(強的松))、氫化可的松、甲基氫化潑尼松(甲基強的松龍))等對大多數多發性肌炎有效,為治療本病首選,一般主張早期以大劑量沖擊,中劑量鞏固治療,時間不少於3個月,小劑量維持時間不應短於2年。
2.對於伴有潰瘍病、高血壓和糖尿病,不能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以及經正規激素治療3個月,肌無力和肌痛仍無改善者,均應改用或加用免疫抑制劑(環磷醯胺、硫唑嘌呤或甲氨喋呤),對合並惡性腫瘤者尤合適。3.大劑量丙種球蛋白以及血漿交換治療對本病有治療作用,但需較高的醫療費用。
4.長期大量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要注意葯物副作用,加強對症、支持治療,對合並感染者,應盡早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一、應用皮質激素。強的松40-60mg/d頓服。病情穩定後逐步減量,病情危重者氫化考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加於10%葡萄糖內靜滴。病情穩定後改為口服,調節劑量至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程度為維持量,有時達2-3年之久,療程中,應間斷使用ACTH。
二、激素大劑量短療程無效者應考慮停葯,可換用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每日100-200mg。注意副作用。苯丙酸諾龍25mg肌注2次/周,對減輕疼痛,緩解症狀有效。
三、有吞咽困難者,應鼻飼,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呼吸道阻塞或呼吸肌麻痹者須及時氣管切開及輔助呼吸。強力寧具有激素樣作用而無其副作用,可選用。40mgV.D1次/d。
四、有條件者可行血漿交換治療。
8、皮肌炎這種病好治嗎?一般患病多長時間會有生命危險?
皮肌炎是一種皮膚和肌肉的彌漫性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皮膚發生紅、水腫,肌肉發生炎症和變性引起肌無力,疼痛及腫脹。可伴有關節,心肌等多種器官損害。1.盡量避免日光直接照射(主要時紫外線),外出時帶帽子、手套、長袖衣服或打傘等。 2.盡可能不進食海產品(魚、蝦、蟹)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3.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蔥、姜、蒜等)。 4.少食油膩性食物;勿飽食。 5.禁吸煙飲酒。
9、多發性肌炎或者是風濕性肌炎都該怎麼治療
多發性肌炎病情為進行性,很少有自動緩解。目前首選葯物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效率在60-70%。5年生存率約80.4%,影響預後的因素除病情本身外,最重要的是延誤治療造成的嚴重肌無力,出現呼吸衰竭,及不可逆性肌萎縮。
使用激素治療時,一般認為開始應較大劑量口服或靜脈滴注。常用的激素為強的松和強地松龍。有人認為含氟皮質激素如氟美松(地塞米松)較易引起激素性肌炎,故不宜使用。強地松劑量開始時成人應掌握在1-1.5mg/kg?d,兒童在1.5-2.5mg/kg?d。可分三次口服,也可一次給與。根據肌症狀好轉情況,肌酶譜變化,適時調整激素用量,一般用葯3周至3個月可見效果。許多患者需連續治療3~6個月,肌力才能得到明顯改善。待病情穩定後,可考慮試減激素,逐漸改為維持量。強的松的維持量一般為5-15mg/日,至少維持6個月以上,常需維持1-2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再逐漸減量直至停葯。若病情嚴重,肌酸肌酶顯著升高的患者,口服強的松效果不好的,可考慮使用強的松龍沖擊治療。
重型病例,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由於激素的副作用不能耐受或不能堅持治療者,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等。甲氨喋呤可口服,亦可靜脈給葯,成人開始每周10~15mg逐漸加量至25~50mg,兒童每周2~3mg/ Kg;硫唑嘌呤一般為口服,2mg/Kg/天;環磷醯胺每次400~800mg加入100ml鹽水中,多3周~1個月一次,靜脈滴注,總量控制在8~10g。風濕性肌炎1、糖皮質激素:可作為診斷性治療指標。一般採用小劑量潑尼松10—15mg/d,4天左右症狀緩解,血沉及C反應蛋白恢復正常後,將潑尼松減至5mg/d維持治療,療程1—2年。合並顳動脈炎患者,應於潑尼松40—60mg/d,症狀緩解後逐漸減量。2、非甾體抗炎葯:對單純性、輕症PMR患者有效。3、對症治療。[預後]有自限性,單純風濕性肌炎預後良好。
10、多發性肌炎是怎麼回事,
多發性肌炎是橫紋肌的彌漫性炎性疾病。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多數學者認為與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和血管病變有關。臨床表現以進行性、對稱性肢帶肌、頸肌和咽部肌肉軟弱無力或肌肉萎縮,常伴有肌肉壓痛、血清酶增高特徵。急性期以肢體無力和肌肉疼痛為主,並有步行困難、起立困難、易跌倒、舉物無力,甚至不能梳頭。如病變侵犯皮膚,則為「皮肌炎」。本病中醫屬「痿證」、「痹症」范疇。該病西醫治療多選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療法等,中醫治療根據臨床症狀可分為濕熱浸淫、痰瘀痹阻、肝腎虧虛等型,可採用多種中醫綜合療法對症治療。
治療原則:①盡早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②對症和支持治療,防治各種感染; ③血漿交換療法;④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⑤頑固、重症者全身放療。
西醫治療多發性肌炎常規免疫療法,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常用的免疫抑制劑在多發性肌炎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本病的預後。然而,目前的免疫療法仍有其弊端,主要表現在長期效果不特異,幾乎所有的病人比西長期用葯,可以出現很多的毒副反應。
中醫葯治療多發性肌炎已有20多年,積累了一些經驗,對病情發展緩慢,合並症不多的患者,以及本病的穩定期和慢性期,或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無效的病例均可單獨使用中葯治療。同時中葯在輔助西醫減少激素、免疫抑制劑的用量和停葯出現的反跳作用方面,以及減少它們的副反應和防止多發性肌炎復發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優勢。
河南省現代醫學研究院肌病研究中心採用中醫「三聯一體」舒筋強肌振痿療法新技術,用於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治療取得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