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累及心血管系統主要有類風濕血管炎和類風濕心臟病兩部分。
(1)類風濕性血管炎。血管炎是RA 的基本病理特點之一。常有以下臨床表現形式:遠端血管炎,皮膚潰瘍,周圍神經病變,心包炎,內臟動脈炎(包括心、肺、胃腸道、脾、胰、腎、淋巴結和睾丸等),肢端骨溶解症,彌漫性腦血管炎。
(2)類風濕心臟病:常可累及心肌、冠狀動脈和心包,如局灶性心肌炎、冠狀動脈炎、慢性心內膜炎和心包炎等而發生相應的臨床症狀。
2、得變應性血管炎去醫院是掛風濕免疫科還是血管外科?
這種情況,還是需要去風濕免疫科的,根據檢查的情況,有可能需要激素沖擊免疫治療,和外科的關系並不是太大,並且,建議及時就醫正規治療,不建議隨意更改治療方案
3、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的類風濕血管炎怎麼辦
根本原因還是類風濕關節炎,從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效果會很好。
中醫辨證治療,以溫絡涓痹湯為基礎方,辨證後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調方即可
4、類風濕的症狀如果還是沒有答案我就該跳樓了 很無語有這么難嗎
(一)關節
可分滑膜炎症狀和關節結構破壞的表現,前者經治療後有一定可逆性,但後者一經出現很難逆轉。RA病情和病程有個體差異,從短暫、輕微的少關節炎到急劇進行性多關節炎均可出現,常伴有晨僵。
1.晨僵
早晨起床後病變關節感覺僵硬,稱「晨僵」(日間長時間靜止不動後也可出現),如膠黏著樣的感覺,持續時間至少1小時者意義較大。晨僵出現在95%以上的RA患者。晨僵持續時間和關節炎症的程度呈正比,它常被作為觀察本病活動指標之一,只是主觀性很強。其他病因的關節炎也可出現晨僵,但不如本病明顯和持久。
2.痛與壓痛
關節痛往往是最早的症狀,最常出現的部位為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關節。多呈對稱性、持續性,但時輕時重,疼痛的關節往往伴有壓痛,受累關節的皮膚出現褐色色素沉著。
3.關節腫
多因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引起,病程較長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後的肥厚而引起腫脹。凡受累的關節均可腫脹,常見的部位為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膝等關節,亦多呈對稱性。
4.關節畸形
見於較晚期患者,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痙攣則使畸形更為加重。最為常見的晚期關節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及「紐扣花樣」表現。重症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失去關節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5.特殊關節
(1)頸椎的可動小關節及周圍腱鞘受累出現頸痛、活動受限,有時甚至因頸椎半脫位而出現脊髓受壓。
(2)肩、髖關節其周圍有較多肌腱等軟組織包圍,由此很難發現腫脹。最常見的症狀是局部痛和活動受限,髖關節往往表現為臀部及下腰部疼痛。
(3)顳頜關節出現於1/4的RA患者,早期表現為講話或咀嚼時疼痛加重,嚴重者有張口受限。
6.關節功能障礙
關節腫痛和結構破壞都引起關節的活動障礙。美國風濕病學會將因本病而影響了生活的程度分為四級:I級:能照常進行日常生活和各項工作;Ⅱ級:可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種職業工作,但參與其他項目活動受限;Ⅲ級:可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參與某種職業工作或其他項目活動受限;Ⅳ級: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參與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二)關節外表現
1.類風濕結節
是本病較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可見於20%~30%的患者,多位於關節隆突部及受壓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鷹嘴突附近、枕、跟腱等處。其大小不一,結節直徑由數毫米至數厘米、質硬、無壓痛、對稱性分布。此外,幾乎所有臟器如心、肺、眼等均可累及。其存在提示本病的活動。
2.類風濕血管炎
RA患者的系統性血管炎少見,體格檢查能觀察到的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現的小血管炎,其表現和滑膜炎的活動性無直接相關性,少數引起局部組織的缺血性壞死。眼受累多為鞏膜炎,嚴重者因鞏膜軟化而影響視力。RF陽性的患者可出現亞臨床型的血管炎,如無臨床表現的皮膚和唇腺活檢可有血管壁免疫物質的沉積,亞臨床型血管炎的長期預後尚不明確。
3.肺
肺受累很常見,其中男性多於女性,有時可為首發症狀。
(1)肺間質病變 是最常見的肺病變,見於約30%的患者,逐漸出現氣短和肺功能不全,少數出現慢性纖維性肺泡炎則預後較差。肺功能和肺影像學檢查異常,特別是高分辨CT有助早期診斷。
(2)結節樣改變 肺內出現單個或多個結節,為肺內的類風濕結節表現。結節有時可液化,咳出後形成空洞。
(3)Caplan綜合征 塵肺患者合並RA時易出現大量肺結節,稱之為Caplan綜合征,也稱類風濕性塵肺病。臨床和胸部X線表現均類似肺內的類風濕結節,數量多,較大,可突然出現並伴關節症狀加重。病理檢查結節中心壞死區內含有粉塵。
(4)胸膜炎 見於約10%的患者。為單側或雙側性的少量胸腔積液,偶為大量胸腔積液。胸水呈滲出性,糖含量很低。
(5)肺動脈高壓 一部分是肺內動脈病變所致,另一部分為肺間質病變引起。
4.心臟受累
急性和慢性的RA患者都可以出現心臟受累,其中心包炎最常見,多見於RF陽性、有類風濕結節的患者,但多數患者無相關臨床表現。通過超聲心動圖檢查約30%出現小量心包積液。
5.胃腸道
患者可有上腹不適、胃痛、惡心、納差、甚至黑糞,多與服用抗風濕葯物,尤其是非甾體抗炎葯有關,很少由RA本身引起。
6.腎
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腎,偶有輕微膜性腎病、腎小球腎炎、腎內小血管炎以及腎臟的澱粉樣變等報道。
7.神經系統
神經受壓是RA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病變的常見原因。受壓的周圍神經病變與相應關節的滑膜炎的嚴重程度相關。最常受累的神經有正中神經、尺神經以及橈神經,神經系統的受累可以根據臨床症狀和神經定位來診斷,如正中神經在腕關節處受壓而出現腕管綜合征。隨著炎症的減輕,患者的神經病變逐漸減輕,但有時需要手術減壓治療。脊髓受壓表現為漸起的雙手感覺異常和力量的減弱,腱反射多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多發性單神經炎則因小血管炎的缺血性病變所造成。
8.血液系統
患者的貧血程度通常和病情活動度相關,尤其是和關節的炎症程度相關。RA患者的貧血一般是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本病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時,貧血可因病變本身或因服用非甾體抗炎葯而造成胃腸道長期少量出血所致;此外,與慢性疾病性貧血(ACD)的發病機制有關,在患者的炎症得以控制後,貧血也可以得以改善。在病情活動的RA患者常見血小板增多,其增高的程度和滑膜炎活動的關節數正相關,並受關節外表現的影響,血小板增高的機制還不是很明確。
9.乾燥綜合征
30%~40%RA患者在疾病的各個時期均可出現此綜合征,隨著病程的延長,乾燥綜合征的患病率逐漸增多。口乾、眼乾是此綜合征的表現,但部分患者症狀不明顯,必須通過各項檢查證實有乾燥性角、結膜炎和口乾燥征。
3檢查
建議中醫治療比較好!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5、下肢風濕性血管炎有皮膚潰瘍疼痛應該吃什麼葯?
有病不要亂求醫,你這個病在這里問是不行的,就面前這個狀況比較嚴重的,建議你去正規醫院看醫生吧!相信醫生能治好你的病。
6、誰知道風濕性血管炎
類風濕性血管炎:表現為遠端血管炎,皮膚潰瘍,周圍神經病變,心包炎,內臟動脈炎如心、肺、腸道、脾、胰、腎、淋巴結及睾丸等。
臨床表現為皮膚血管炎損害, 局限性可觸及紫癜,軀干非特異紅斑, 血管梗塞, 大皰和潰瘍,20%患者發生指(趾)壞疽。甲皺襞發生毛細血管擴張、梗塞性丘疹和結節。組織病理表現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亦可見淋巴細胞性壞死血管炎。侵犯血管不同,病情輕重不一。重者侵及中小動脈,有廣泛的系統性損害。全身症狀和體征有中度發熱,乏力,肌痛,關節痛,腹痛和(或)胃腸道出血,胸膜炎或肺浸潤,心包炎,輕度蛋白尿和血尿,視網膜出血以及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受累。
7、以前是類風濕後來是腎病綜合症血壓很高又是系統性血管炎現在肌酐245總蛋白低-一點檢查血清尿酸465
具體還是要去專科醫院,這個屬於治療的,沒法給您說很具體的,現在就是肝腎功能都不是很好,建議還是去腎內科去治療。注意補充適量蛋白質來修復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