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因子滴度和數值

類風濕因子滴度和數值

發布時間:2021-07-29 09:32:55

1、類風濕因子和抗ccp多少是高滴度

你好,你的朋友現在是什麼症狀呢?類風濕的診斷不能單單只是靠醫院化驗的幾項指標,還要根據患者自身的症狀進行綜合的分析,才可以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晨僵持續至少1小時/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個或者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有皮下結節。 (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有上述七項中的四項者即可診斷。現在從你朋友化驗的指標來說有點疑似類風濕,但是不知道你朋友現在有什麼症狀呢?類風濕建議是盡早及時的治療。

2、類風濕因子參考值。你要這么渡過

◆這個我略知一二。風濕寎(rheumatism)是一種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的變態反應性疾寎。寎變主要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呈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膠原纖維發生纖維素樣變性。本寎為結締組織寎(connectivetissuedisease)即膠原寎的一種。心臟、關節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臟寎變最為嚴重。急性期稱為風濕熱(rheumaticfever),臨床上,除有心臟和關節症狀外,常伴有發熱、毒血症、皮疹、皮下結節、舞蹈症等症狀和體征;血液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等。本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始發於5~14歲兒童,發寎高峰為6~9歲。常反復發作,急性期過後,可造成輕重不等的心瓣膜器質性寎變。風濕寎多發生於寒冷地區,熱帶地區少見。在我國,以東北和華北發寎較多,是一種常見寎。我知道是最新的科研產品,日本的琉康總體來說有郊率已經非常高了,遼校真的很牛,在國外相當的流行。提醒你一點,非常高昂。

3、類風濕因子正常值

IgM型RF陽性率為60%-78%。實驗室診斷學: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的正常值是0-20,不超過20即便為臨床上所說的正常值。最後專家提醒您:當您檢測出身體內存在類風濕因子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採取相應的類風濕治療方法。避免延誤病情,帶來不必要的後果。

4、類風濕因子比參考值高出一倍嚴重嗎?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在0-20之間范圍,超過此范圍顯示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偏高。
類風濕因子只能作為衡量類風濕疾病的標准之一,但並不是絕對條件,類風濕因子陽性或類風濕因子高了,有可能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患者中大多數有類風濕因子高的情況。
類風濕因子偏高應該盡快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排除類風濕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類風濕,那麼也要開始保養身體,使其恢復成正常值,以免發展為類風濕。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病毒感染如感冒、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因子(RF)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病人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為防止各Ig類別RF相互干擾,酶標記抗體使用標記的抗體F(ab)2片段。原理 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這種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此稱膠乳凝集試驗。在用熱凝集變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應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測血清,如有RF存在,則相互結合,隨後再加入酶標記熱凝集變性的IgG與之反應,在加入底物後即可顯色。根據顯色程度可判斷有無RF存在及其水平,此為雙抗原夾心ELISA法。膠乳凝集試驗 RF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抗人變性IgG抗體,可與IgG的Fc段結合。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此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可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操作 1、56℃30分鍾滅活,(滅活C1q以阻止假陽性凝集)。將待測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緩沖鹽水作1:20稀釋(生理鹽水1ml中加血清0.05ml)。2、取此稀釋血清1滴(約0.05ml),加於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內,加乳膠RF試劑1滴,立即搖動反應板3分鍾,使其充分混勻後,於直射光下觀察。每次試驗均設陽性與陰性對照。參考值 正常人1:20稀釋血清為陰性。結果判斷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陰性反應,如3分鍾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臨床意義 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未經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陽性率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臨床上動態觀察滴定度多少,可作為病變活動及葯物治療後療效的評價。其他風濕性疾病如SLE陽性率為20%—25%;硬皮病與皮肌炎陽性率為10%—24%,滴定度較低。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類,用凝集試驗法測出的主要是IgM類。多數作者認為,IgM類RF的含量與RA的活動性無密切關系;IgG類RF的含量與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關節外症狀密切相關。IgA類RF見於RA、硬皮病、Felty綜合征和SLE,是RA臨床活動的一個指標。IgD類RF研究甚少。IgE類RF除RA患者外,也見於Felty綜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價的RF存在並伴有嚴重的關節功能受限時,常提示預後不良。在非類風濕患者中,RF的陽性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這些人以後發生RA者極少。類風濕因子(RF)是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主要為19S的IgM,也可見7S的IgG及IgA。它能與人或動物的變性IgG結合,而不與正常IgG發生凝集反應。RF主要出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70%~90%的血清中和約60%的滑漠液中可檢出IgG類RF,這很可能是自身IgG變性所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應答的表現。IgG是感染等原因誘導的免疫應答中的主幹抗體,這些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時會發生變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條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產生不正常的IgG;這些變性IgG就構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各種抗IgG抗體。滑膜液中的IgG類RF與變性IgG結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比血清中的IgM類RF更具有致病意義,因為這一類免疫復合物易於沉積在關節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補體,形成慢性漸進性免疫炎症性損傷。RF的檢測最初是用致敏綿羊紅細胞凝集試驗(Rose-Waaler法)進行檢測,目前最常採用IgG吸附的膠乳顆粒凝集試驗;但此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檢出血清中的IgM類RF。IgG類和IgA類RF則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檢測。RF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檢出率很高,RF陽性支持早期RA的傾向性診斷,如對年輕女性應進行RA和風濕熱間的鑒別;而對非活動期RA的診斷,需參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樣,並不是RA獨有的特異性抗體。在SLE病人均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

5、類風濕因子如何判斷高低度陽性?

類風濕因子,是血來清中針源對免疫球蛋白I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
其中,IgM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因為最早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發現,所以命名為類風濕因子。
但它並不只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人,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

6、類風濕因子正常值是多少?

你好,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在0-20之間范圍,超過此范圍顯示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偏高,類風濕患者中約有60%能夠檢查出類風濕因子值高出正常范圍。

與類風濕因子滴度和數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