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族的歷史?
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詩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
《史記·五帝本紀》雲:「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蟲喬 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後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趙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趙國首都。
《史記》記載: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專家們通過研究歷史文獻和反復實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鄲出生地段的大概區位。邯鄲市決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內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有些人所認為的「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的說法論證有誤,缺乏可靠證據,與古代基本史實和今人研究定論相違。秦國人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首先是西遷的嬴姓華夏族,他們自稱是黃帝顓頊部的後代,史記索隱記載他們和東夷少昊的關系更近,山東省的郯國,河北的趙國都是他們的同族。不管怎樣,他們是華夏族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發現為證,也為中外學界認同。秦人還有一部分是周滅亡後留在陝西的周國遺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納其為民。而秦公滅戎國十二,是以國內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招引無數關東之民入秦為民。因此所謂秦人就是戎人的說法是錯誤的。秦人一度風俗戎化,但仍以以「華夏」自居,等到了戰國時又與中原華夏族融為一體。秦始皇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史記等史料記載,秦始皇晚年迷信,聽信了方士所謂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氂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黨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黨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黨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
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
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氂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黨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台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此不贅述。
2、邯鄲那些飯店的特色菜好吃啊?
邯鄲的特色菜就是拽面、南沿河拉麵、以面條為主
具體的特色菜就看哪家飯店的手藝更好
邯鄲的特色菜飯店:邯鄲大酒店、邯鄲迎賓飯店、六合居飯店
3、介紹一下邯鄲的特色小吃。
邯鄲特產
聖旨骨酥魚-歷史名吃
聖旨骨酥魚,最早起源於邯鄲趙家,叫趙家酥魚,魏晉時期由民間傳入宮中,五代十國後周大將趙匡胤(河北人)南征北戰時偶爾品嘗過,千里送京娘時趙家酥魚曾給其留下和京娘最後的美好記憶,北宋初年,趙匡胤登基後,把趙家這種「骨穌刺爛」後仍保持「魚形完整」的魚列為御用美食,從此把趙家骨酥魚尊稱為「聖旨骨酥魚」。 正宗的聖旨骨酥魚製作十分講究,「料窨工藝」、「磁州窯特產砂鍋」、「祖傳秘制核心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輔相成,做出的魚已不僅僅是「鮮」,而是「香」,已不僅僅說「好吃」,而是「食補」,而且營養奇特,常食能讓人流連忘返。由於聖旨骨酥魚的後人在民國遭遇變故,這一歷史名吃隨被很多人遺忘。
叢台酒-地方特產
戰國時代邯鄲是趙國的都城,當時建造的「叢台」是趙武靈王飲酒尋樂,觀賞歌舞 的宮廷御苑。叢台酒由此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游經邯鄲,多喜登台覽古,飲酒賦詩。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 在此留下贊美邯鄲佳釀的千古絕唱。清代乾隆皇帝於「叢台」行宮飲酒作樂,即興 書下「擊鞠呼盧待羅綺,美酒十千醉不辭」的詩篇。
雞澤辣椒-地方特產
產於河北雞澤。肉厚、味香、籽少、色鮮。它含有較豐富的脂肪、蛋白質、辣椒素、維生素A、B、C。其中含維生素C居各種蔬菜之冠,素有菜中「維C之王」的美稱。雞澤椒含水分極少,含油分較多,利於儲存和加工。以椒干為原料加工成辣椒油、辣椒粉、辣椒醬等調料,風味獨特。
曲面-地方特產
曲面產於曲周縣。取綠豆、黃豆、冬小麥3種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細粉,合置盆中,拌入雞蛋清與芝麻香油。調和成面塊;揉和約半小時以上,使之成為軟、柔、韌兼備的熟面,再用純綠豆粉做鋪面,用麵杖擀壓成薄片,以快刀切為粗細一致的細條,最後按規格斷攏成把,成為成品。條細如絲,色澤淡黃,煮熟後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韌。質疏散不粘連,耐貯存,便攜帶。為高蛋白營養食品,極宜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食用。
魏縣鴨梨-地方特產
魏縣鴨梨早在隋唐時就有記載,北宋已有大面積栽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魏縣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孕育了魏縣鴨梨獨特的品質,以個大皮薄、色艷肉細、核小渣少、酸甜適宜、果型端正而享譽海內外,著名的「天津鴨梨」就產於魏縣。魏縣鴨梨平均單果重225克,最大達到6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1%以上,最高達16.3%,具有生津潤肺、解酒醒腦、清心降火、潤膚美容之功效,極具保健價值。
大蒜-標准件-驢肉香腸
1、 永年大蒜:素有「大蒜之鄉」美稱的河北省永年縣,大蒜種植面積達到了15萬畝,年產蒜頭2億公斤,產蒜薹1億公斤。早在2000年,永年...大蒜是河北永年縣的特產,走出永年縣城向東20多公里,就會看到成片的蒜地越來越多。 2、標准件:中國最大的標准件基地-永年。緊固件千餘個品種,從事該行業約二十萬人,千餘家廠家門店,十萬余家分布全國的銷售門店。年產量247萬噸,銷售額173億元,產銷量佔全國市場的40%。 3、香飄十里的臨洺關驢肉香腸:清朝末年,冀南一帶蝗旱為災,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百姓逃荒,十室九空。在逃荒人流中,有一家飯店掌灶師傅叫杜山竹,素有鹵肉、灌腸好手藝,來到了臨洺關,後來就有了...
紋烏棗-杏-五百居香腸
1、大名核桃紋烏棗;以團棗為料,剔除爛果、軟果和蟲眼、色青、病斑果,
臨漳特產(2張)入沸水鍋煮一會就撈出,放入潔凈涼水中浸漬。待果顯出花紋後,撈至葦箔上風干水分,再進行烘烤熏制。一般反復熏烤8遍,火候掌握極嚴。前4遍主要熏烤水分。要求木材稍冒火頭而有煙,溫度適宜。後4遍主要為著色,要求木材冒濃煙不起火苗。成品呈卵圓形,烏黑光亮,肉質柔韌,味香甜、耐貯存,不易變質。 2、紅杏於6月下旬成熟,呈長卵圓形,果實肥大,果頂微尖,果面綠黃色,陽面有紅暈,果肉青黃色,絨毛多,肉厚、皮厚、肉細,離核,汁少味酸,適宜加工。水白杏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果實中等,短卵圓形,果頂微凹,稍偏,縫合線明顯,果面黃白色,皮薄肉細,離核,果汁多,味甜微酸,品質較好,但不耐儲存,宜鮮食 3、以新鮮豬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為主料,大多為瘦肉;腸衣為漂洗潔凈無瑕的豬腸衣;輔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鹽、砂糖、純高梁酒及陳年醬油等。先將肉料洗凈去血,切成肉丁,加以各種佐料及調料,攪拌均勻,放置3小時左右,待料味入肉後再灌腸。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繩結扎,邊灌邊扎,直至整條腸衣灌滿,然後經恆溫烘乾而製成。成品色澤純正,腸條飽滿,粗細均勻,肥瘦適宜,香味醇厚,甜咸兼具,軟滑利口,食之不膩,且耐久存。
館陶御貢醬包瓜
先取七成熟的八道眉甜瓜,挖去內瓤。用三仁(杏仁、花生仁、核桃仁)、三干(葡萄乾、枸杞、橘餅)、三絲(青絲、紅絲、姜絲)雜以黃豆、芝麻、木耳、香菇做餡,拌勻後裝入去瓤的甜瓜內,再用細線將瓜縫合,投入日曬夜露之甜面醬中,腌漬三七二十一天,共計二十一道工序,方能製成。因瓜內加入了一些葯料,不僅能生津祛驚醫疾療病,還可充菜佐食。
臨漳縣特產-臨漳扒兔
熏兔自清朝距今歷史悠久,臨漳縣為國家著名「獺兔之鄉」,臨漳的扒兔、熏兔是用享有「兔中之王」美稱的優質獺兔做原料,有多種名貴中葯材及香辛料腌制。燜煮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該產品五香脫骨,口感純正,風味獨特,老少皆宜,系純天然綠色食品,是旅遊佐餐,饋贈親友,家宴,娛樂休閑之佳品。
4、趙姓和姜姓的起源
「趙」姓出自「嬴」姓,據「唐書」記載,上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第十三世孫造父,在周穆王時傳說他曾取良馬八駿,獻與周穆王,周穆王乘這八匹駿馬西巡狩獵。來到昆侖山上,西王母在池設宴招待他,飲酒唱和樂而忘返,為周穆王御車,日趨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後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後為趙氏。
「百家姓」編與宋朝,皇帝的的姓氏是國姓,當然放在第一。
「百家姓」的第一句,「趙錢孫李」,「趙」指「權」,「錢」指「金錢」。世間萬事權和錢的問題是首要問題。
家族名人:
趙雲 ( ? - 229 )是三國名將,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封永昌亭侯,累遷鎮軍將軍,卒諡順平。
趙飛燕 (? ~西元前1)漢成帝皇後。善歌舞,因體輕如燕,故稱為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極得成帝寵幸,許後廢,被立為皇後,擅寵十餘年。哀帝立,尊其為皇太後,平帝初年,廢為庶人,遂自殺。
地望分布:甘肅天水郡,河南南陽郡,甘肅金城郡,江蘇下邳郡,河南潁川郡。
趙姓起源參考之二
趙姓在『百家姓』上排名首位,肇因於此書撰於宋朝,故尊天水趙姓為天下第一姓。趙姓人口數是當今中國第七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在台灣排名第四十二。趙姓出自嬴姓,是古帝王少昊的後裔。趙姓的具體祖先是少昊的裔孫,造父。據傳說,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車能手,並且曾經在華山得到過八匹駿馬。他把八匹馬馴好以後,一起獻給了周穆王。周穆王用這些馬,配上上好的馬車,讓造父駕駛,到處遊玩。有一次,他在昆侖山遇見了西王母,流連忘返,呆了好幾年。直到聽說徐偃王造反,率領三十六個諸侯國一起進攻周都,才慌忙讓造父駕車返京。由於造父駕車及時趕回,才讓周穆王平定了叛亂,穆王因此把趙城封給了造父作為食邑。從此,造父的後代就住在趙這個地方,並把趙作為姓氏。發展和演變:趙姓早期都是在北方發展。公元前四零三年,趙國建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到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國所滅。從秦朝開始,趙姓就逐漸向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發展。到清朝康熙年間,趙姓進入台灣。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洪洞,天水,邯鄲,東武,南陽,金城,下邳,□川,新安,敦煌,平原,真定,常熟,上饒等。
姜姓,是源自遠古時期炎帝的姓。
據史書記載,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說文》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建立呂國,復賜以祖姓姜,以接續炎帝的香火。
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國的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孫從封姓。」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於呂,故從封姓改叫呂尚。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歷29世。後來齊國在戰國時被田和所滅,齊國變為田氏政權,其子孫後代分居各地,多以姜為姓。這樣,分遷到各地的姜姓不斷繁衍發展,到了漢代已發展成為一大望族。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後逐漸東遷,約於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領遷至晉南,屬於晉國。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省境內的姜氏,在西漢以前已發展成為關東(今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到西漢初,為充實關中人口,姜氏從關東遷徙至關中,此後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到了漢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蘇、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唐、宋時期,姜氏還分布於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方及廣東瓊山。到了明、清時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據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其後代子孫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廣東陸豐鹽墩鄉,繼續繁榮發展。後來姜世良11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移居台灣。此後,閩、粵姜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有的又遠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時的姜子牙。此後,歷代不乏傑出人物。東漢的隱士姜肱,史書稱其「家世名族」,他不僅學問高,而且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兄弟相互友愛,常同被而眠,後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愛。東漢還有姜詩,與其妻以事母至孝聞名,其後發展成為姜氏較為繁盛的一支。
三國時有蜀漢的姜維,天水人,本為魏將,後歸蜀,得到諸葛亮的信任。曾繼諸葛亮之後繼領其軍,後任大將軍,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兩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輔外,還有唐高宗時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詞人、音樂家姜夔,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精通音樂,滿腹經論,可惜由於當時秦檜當政,因姜夔唾棄他的為人,後隱居;南宋還有名將姜才;明代有書畫家姜立綱;清代有文學家姜宸英,曾參與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廠衛」之害,善工書法,能詩文,被譽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現代有皖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姜鏡堂等。
姜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5、尚氏家譜排輩
尚姓字輩排行如下: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朱集鎮尚寨村字輩:正大光明富豐先思善書。
湖北襄陽市南漳縣東鞏、肖堰一帶尚姓字輩:正世開德盛,萬仕廣明經,有志仁賢義,才柏之秀雲。
湖北十堰鄖縣五峰鄉尚家河尚氏字輩:應化克廣,文志從選;繼立學政,大啟榮顯;勛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興,全修萬善;永發承祥,尊祖業傳;遠影康樂,道宏瑞滿;維敬群雄,英明佑賢;謙益儉良,代忠存延。
湖北襄陽歇馬河尚家壪尚氏字輩:川(廷春),乾(遇友)應(金錫),建其士瑞,玉麟發祥,宗功永秀,世代榮昌,承奉聖賢,書禮弘揚,文武全才,治國安邦,順之道正,仁義昭彰,祖德遺輝,明久興旺。
湖北襄陽谷城縣城關鎮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東鄆城尚氏字輩:盛德伯作昭詩書可景習理成大宗興志先文懷繼余傳恩樹良善秀萬春效仰方俊耀乃延慶嘉隆昌。
山東德州尚氏字輩:文其明玉祥。
山東淄博尚氏字輩:曰大維宏家聲振宗善敬啟廣丕作保方良承佩貽肇錫慶長。
山東淄博王村尚氏字輩:仁義力志慎修克貞(zheng)可。
山東龍口尚氏字輩:大德玉福振(宗)作書香世守乃祖。
山東泰安尚氏字輩:其思永繼元希榮緒廷先大德傳宗廣延慶佰世芳。
山東萊蕪故事村尚氏字輩:憲緒念傳永,蕙蘭勝馨香,祖佑師叔第,富庶詔華堂。
山東濱州大尚村尚氏字輩:仁義禮智信,俊哲文明貴,忠厚傳家遠。
山東利津尚氏字輩:育蕃應攸敘憲祖自熙淳世傳忠孝德尊訓久茂祥。
遼寧大連尚氏字輩:文雲思德肇志忠厚傳家遠詩。
遼寧沈陽尚氏字輩:世德爾祖。
遼寧海城尚氏字輩:繼學可之崇玉維政宗昌其久世德爾祖承效克適偉佩紹憲本大乃永紀惠汝述。
遼寧鐵嶺花耳山尚氏字輩:雲起邦國永成明君發洪貴殿志文俊興。
遼寧鐵嶺李千戶尚氏字輩:宏玉新成慶尊崇國運昌德榮思守法寶善致發祥。
遼寧新賓尚氏字輩:傳緒振恆衍慶修陽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遼寧新賓這一支應來自江蘇贛榆或山東日照,字輩:傳緒永德,衍慶修明,積善之家,濟世運昌,培源思茂,承宗貽榮。
吉林市郊尚氏字輩:崇登士永國廷有中希文起瑞雲殿昌榮名芳德峻才大聲鴻百祥連漢萬載豐恆。
河南孟津尚氏字輩:汝師恆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懷連去際芳遠照永清從玉金作寶如宗廣來明道長世法有守存本建興。
河南淅川尚氏字輩:德光宗士宏興良善花榮勝店家占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輩:從春興廣泰久士相恆昌吉照迎增水仁義和友邦。
河南新鄉東曲里村尚氏字輩: 文、彥、春、家、祥、福、德、廣。
河南葉縣常村鄉尚氏字輩:應進宗明,克清鳳永。學書耀祖,振德家生。文行忠信,延年增榮。正新誠意,太和春景。堯邦舜國,浩志可興。平安久遠,同望盛隆。智豐惠沛,均建奇功。潤珍貴寶,澤善順禎。
湖南桑植縣一支:大啟正龍世、文華遺澤長。
二支:光大開文運、昌明啟後良、英賢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遠流長、昭穆順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聲振一堂。
河北磁縣尚氏字輩:西古祖而顯勤春林有清福祿禛祥慶大中正常生陽照苗盛旺萬物廣多興。
河北保定、遼寧遼陽尚氏字輩: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爾)貴(祖)。
河北省寧津縣,現居遼寧黑山:雲順文鴻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輩:國、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現居北京市昌平區百善鎮半壁街村:如、德、志、紅。
黑龍江肇源尚氏字輩:之國登永崇守泄廷萬書廣大教育群英聖為人瑞德乃家聲。
山東泰安夏家莊、肥城安家莊、大尚庄、小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輩有:緒、乾、節、立、太、玉、隨、林、富、生。
山東泰安肥城老城鎮辛屯村(胡庄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輩有:成、永(金)、仁、義、禮。
安徽太和趙集鄉尚寨,馬營村一帶。其中字輩有:孔,學,鳳,守(照),成。
安徽懷遠後尚,前尚,西尚,尚廟,尚庄是一支。其中字輩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國登。
安徽當塗縣黃池鎮,其中字輩有:師、玉、文、世、定、啟、賢、坤。
安徽霍邱縣花園鎮迎龍村尚大檯子,其中字輩有:習、顯、偉、德、發、傳、應、由、申、嘉。
山西運城永濟平壕村尚家字輩:修善積德廣前玉後。
四川成都尚氏字輩:作開宏俊。
尚氏一支字輩:正金大光明富豐先永祥。
(5)邯鄲姜氏風濕病培訓機構擴展資料:
尚氏家譜文獻現狀
遼寧海城尚氏續修宗譜六卷,(清)尚玉德、尚維慎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尚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尚淵濤等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飛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遼寧海城尚氏宗譜十一卷,末一卷,(民國)尚其憲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海城市檔案館。
尚茂公三房草稿,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世德堂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遼寧海城尚氏六修宗譜不分卷,(現代)尚久蘊、尚世海編修,1994年計算機排印本。
遼寧、吉林尚氏六修宗譜補遺一卷,(現代),尚久蘊等修,1997年鉛印本。
河南許昌尚集尚氏族譜三卷,(現代),尚德河等編,1999年計算機排印本。
6、為什麼惠姓讀音在有的地方讀XI呢?
惠在普通話只有一個讀音,讀huì,讀xì只是受地方方言的影響。
惠的基本釋義
1、恩,好處:恩恩。
2、給人財物或好處:互恩互利。
3、敬辭,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恩顧。
4、古同「慧」,聰明。
5、姓。
(6)邯鄲姜氏風濕病培訓機構擴展資料
來歷
惠姓得姓時間久長,起源於周代,出自姬姓,是以謚號為姓的姓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朝有一位天子名姬閬,他死後謚號為惠,史稱周惠王,其後世子孫就以先王的謚號為姓,稱惠氏。清朝年間,有當時的滿洲族人改姓惠,這就為惠姓家族增加了新的血液。
歷史名人
(1)惠施(約前370年-前310年):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背後世尊稱為惠子。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齊、魏互尊為王。惠施與莊子二人友善,交遊甚密,曾發生過著名的「濠梁之辯」。
(2)惠士奇:清代經學家,康熙年間中進士,任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導,士風大振。因病辭官後,在家研究經史,晚年尤精於經,著有《易說》、《春秋說》、《琴笛理數考》。
(3)惠生:後魏高僧,孝明帝時,奉太後命與敦煌人宋雲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還,得大乘經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記》。
7、邯鄲有什麼特產
1、涉縣核桃
涉縣核桃,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涉縣是中國重點核桃產區縣之一,全縣境內分布的百年以上核桃大樹有10萬株。2004年,涉縣被評為「中國核桃之鄉」。2007年,涉縣核桃入選「2008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
2、涉縣花椒
涉縣花椒,河北省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花椒是涉縣的傳統優勢產業,已有七百多年的栽培歷史,是全國花椒重點產區縣之一。
3、大名小磨香油
大名小磨香油,河北省大名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大名小磨香油以芝麻為原料,用石質小磨和獨特的傳統技藝加工而成,歷史悠久、綠色環保,色澤棗紅、晶瑩透亮,以醇厚柔和、濃郁持久、品味純正。
4、魏縣鴨梨
魏縣鴨梨,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魏縣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孕育了魏縣鴨梨獨特的品質,以個大皮薄、色艷肉細、核小渣少、酸甜適宜、果型端正而享譽海內外。
5、武安小米
武安小米,河北省邯鄲武安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0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武安小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8、邯鄲有哪些比較有特色的小吃?
【邯鄲特產】 大名核桃紋烏棗.河北邯鄲大名縣地方特產 一般在9月中旬前後,挑選新鮮、果型端正、個頭均勻的團棗為料,剔除爛果、軟果和蟲眼、色青、病斑果,入沸水鍋煮一會就撈出,放入潔凈涼水中浸漬。待果顯出花紋後,撈至葦箔上風干水分,再進行烘烤熏制。一般反復熏烤8遍,火候掌握極嚴。前4遍主要熏烤水分。要求木材稍冒火頭而有煙,溫度適宜。後4遍主要為著色,要求木材冒濃煙不起火苗。成品呈卵圓形,烏黑光亮,肉質柔韌,味香甜、耐貯存,不易變質。 大名五百居香腸.河北邯鄲大名縣地方特產 系以新鮮豬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為主料,大多為瘦肉;腸衣為漂洗潔凈無瑕的豬腸衣;輔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鹽、砂糖、純高梁酒及陳年醬油等。先將肉料洗凈去血,切成肉丁,加以各種佐料及調料,攪拌均勻,放置3小時左右,待料味入肉後再灌腸。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繩結扎,邊灌邊扎,直至整條腸衣灌滿,然後經恆溫烘乾而製成。成品色澤純正,腸條飽滿,粗細均勻,肥瘦適宜,香味醇厚,甜咸兼具,軟滑利口,食之不膩,且耐久存。 大名杏.河北邯鄲大名縣地方特產 一串鈴於5月下旬至6月初成熟,果形如圓鈴,果實掛枝成串,果頂圓平,中央不凹入,縫合線顯著,果皮淺黃色,陽面有紫紅暈,皮薄茸毛少,易剝離,果肉黃白質細,果汁多,纖維少,味微酸,有香氣。紅杏於6月上旬成熟,呈短卵圓形,果實大,果面淺金黃色,部分有紫紅色,果肉深黃色,肉厚,極甜有香氣,離核,品質最上。紅杏於6月下旬成熟,呈長卵圓形,果實肥大,果頂微尖,果面綠黃色,陽面有紅暈,果肉青黃色,絨毛多,肉厚、皮厚、肉細,離核,汁少味酸,適宜加工。水白杏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熟,果實中等,短卵圓形,果頂微凹,稍偏,縫合線明顯,果面黃白色,皮薄肉細,離核,果汁多,味甜微酸,品質較好,但不耐儲存,宜鮮食。 叢台酒.河北邯鄲邯鄲市地方特產 戰國時代邯鄲是趙國的都城,當時建造的「叢台」是趙武靈王飲酒尋樂,觀賞歌舞 的宮廷御苑。叢台酒由此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游經邯鄲,多喜登台覽古,飲酒賦詩。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 在此留下贊美邯鄲佳釀的千古絕唱。清代乾隆皇帝於「叢台」行宮飲酒作樂,即興 書下「擊鞠呼盧待羅綺,美酒十千醉不辭」的詩篇。 叢台酒是以華北特產的優質高梁為主要原料,稻殼為輔料,配以大麥或小麥制中溫 曲,為糖化發酵劑,經傳統的土製老窖低溫發酵,精心釀制而成。叢台酒屬於濃香型大麴酒。酒度為五十三度。 具有無色透明,入口綿軟,落口甜凈,醇香濃郁,回味悠長等特點,顯示出濃香型的獨特。 雞澤椒干.河北邯鄲雞澤縣地方特產 產於河北雞澤。肉厚、味香、籽少、色鮮。它含有較豐富的脂肪、蛋白質、辣椒素、維生素A、B、C。其中含維生素C居各種蔬菜之冠,素有菜中「維C之王」的美稱。雞澤椒含水分極少,含油分較多,利於儲存和加工。以椒干為原料加工成辣椒油、辣椒粉、辣椒醬等調料,風味獨特。 冀南牛.河北邯鄲魏縣地方特產 產於河北魏縣。體軀強壯,肌腱發達,耐粗飼料。體格中等,結構緊湊勻稱,骨骼堅實粗大,肌肉發育良好,皮膚薄而富彈性。頭端正,鼻孔大,口方平。公牛頭稍寬,眼大有神,頸粗短,垂皮發達。成年公母牛均有角,對稱,毛色以黃、紅為多。四肢粗壯,運步較快。其體長大於體高,為役用牛的良好體型,產肉性能亦高,肉多脂少,色紅新鮮,為烹制菜餚的上好原料,牛皮可製革,用於加工皮鞋、皮箱等。 曲面.河北邯鄲曲周縣地方特產 取綠豆、黃豆、冬小麥3種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細粉,合置盆中,拌入雞蛋清與芝麻香油。調和成面塊;揉和約半小時以上,使之成為軟、柔、韌兼備的熟面,再用純綠豆粉做鋪面,用麵杖擀壓成薄片,以快刀切為粗細一致的細條,最後按規格斷攏成把,成為成品。條細如絲,色澤淡黃,煮熟後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韌。質疏散不粘連,耐貯存,便攜帶。為高蛋白營養食品,極宜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食用。 饒陽金絲雜面.河北邯鄲地方特產 清朝末年,肅寧有個姓李的在朝當太監,他每次回家探親,回京路經饒陽時定要買些金絲雜面作為禮品帶回宮中供皇帝御用,因此成為貢品。 綠豆、小麥、芝麻磨成細粉,用香油、白糖、蛋清和適量的水和成面團,餳置。將餳好的面團擀成薄紙一樣的大面片,略涼至不幹不濕,折不斷,卷不沾時,疊起切細絲。色黃透明,形如金絲,存放期長,耐煮不爛,清香爽口。 魏縣鴨梨.河北邯鄲魏縣地方特產 魏縣鴨梨早在隋唐時就有記載,北宋已有大面積栽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魏縣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孕育了魏縣鴨梨獨特的品質,以個大皮薄、色艷肉細、核小渣少、酸甜適宜、果型端正而享譽海內外,著名的「天津鴨梨」就產於魏縣。魏縣鴨梨平均單果重225克,最大達到65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1%以上,最高達16.3%,具有生津潤肺、解酒醒腦、清心降火、潤膚美容之功效,極具保健價值。 大蒜、標准件、驢肉香腸。河北邯鄲永年縣特產 1 香飄十里的臨洺關驢肉香腸:清朝末年,冀南一帶蝗旱為災,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百姓逃荒,十室九空。在逃荒人流中,有一家飯店掌灶師傅叫杜山竹,素有鹵肉、灌腸好手藝,來到了臨洺關,後來就有了... 2 標准件:中國最大的標准件基地-永年。擁有3套具備陽模頂出功能的先進設備,特產:兩端等長中間成型螺栓(如中間六角、機制縮梗雙頭等)六角法蘭螺栓和多種超大頭型螺栓。 3 大蒜:素有「大蒜之鄉」美稱的河北省永年縣,大蒜種植面積達到了15萬畝,年產蒜頭2億公斤,產蒜薹1億公斤。早在2000年,永年...大蒜是河北永年縣的特產,走出永年縣城向東20多公里,就會看到成片的蒜地越來越多。 1 香飄十里的臨洺關驢肉香腸:清朝末年,冀南一帶蝗旱為災,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百姓逃荒,十室九空。在逃荒人流中,有一家飯店掌灶師傅叫杜山竹,素有鹵肉、灌腸好手藝,來到了臨洺關,後來就有了... 2 標准件:中國最大的標准件基地-永年。擁有3套具備陽模頂出功能的先進設備,特產:兩端等長中間成型螺栓(如中間六角、機制縮梗雙頭等)六角法蘭螺栓和多種超大頭型螺栓。 3 大蒜:素有「大蒜之鄉」美稱的河北省永年縣,大蒜種植面積達到了15萬畝,年產蒜頭2億公斤,產蒜薹1億公斤。早在2000年,永年...大蒜是河北永年縣的特產,走出永年縣城向東20多公里,就會看到成片的蒜地越來越多。 [編輯本段]【飲食】 古城邯鄲享有「八大地方風味名吃」之譽。僅舉幾種如下: 一簍油水餃:早在1944年,邯鄲鎮浴新街,有一個只有一間門面的水餃鋪,鋪主人是邯鄲縣北蘇曹村的王錦堂弟兄。為了做好生意,王氏弟兄起早搭黑,到集市上購買上好的鮮豬肉和時令鮮菜,配上小磨香油,上等醬油等調味品,用老湯打餡,精粉作皮,精心製做。當夾上一個熱氣騰騰的水餃,輕輕咬上一口,那一汪香噴噴的油水便破口而出。常來的老主顧稱之為「一簍油水餃」。幾十年過去了,該餃子鋪至今生意興隆,水餃風味不減當年。 聖旨骨酥魚:最早起源於邯鄲趙家,叫趙家酥魚,魏晉時期由民間傳入宮中,五代十國後周大將趙匡胤(河北人)南征北戰時偶爾品嘗過,千里送京娘時趙家酥魚曾給其留下和京娘最後的美好記憶,北宋初年,趙匡胤登基後,把趙家這種「骨穌刺爛」後仍保持「魚形完整」的魚列為御用美食,從此把趙家骨酥魚尊稱為「聖旨骨酥魚」。正宗的聖旨骨酥魚製作十分講究,「料窨工藝」、「磁州窯特產砂鍋」、「祖傳秘制核心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輔相成,做出的魚已不僅僅是「鮮」,而是「香」,已不僅僅說「好吃」,而是「食補」,而且營養奇特,常食能讓人流連忘返。由於聖旨骨酥魚的後人在民國遭遇兵變,這一歷史名吃隨被很多人遺忘。 老槐樹燒餅:四十年前,邯鄲新華街丁字胡同,有一棵四人合抱的百年老槐樹,古樸蒼勁。樹旁有一家燒餅鋪,經營者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經營的燒餅以精粉、小磨香油、花椒鹽、去皮芝麻為原料,小爐烘烤,火候均勻。接近烤熟前,再用薄刀片繞著餅蓋拉一圈口,使之成熟後餅蓋崩開,色澤焦黃,酥脆味美。因此,買賣興旺,門庭若市。 蘭馨園粉製品:和平北路有一家久享盛譽的粉製品門市--蘭馨園,經營香腸、粉肚、卷汁等。該店1915年由鄭蘭榮在大名縣創業,1943年來到邯鄲。蘭馨園粉製品選料嚴格,它用六成瘦的鮮肉,去骨去皮,腸衣、肚皮無孔,不破;用純綠豆澱粉、香油、生薑、花椒面及較貴重的葯料砂仁、石榴子和桂楠等進行調味。其特點是:色澤純正,味道鮮美,別具一格。 二毛燒雞;珍積成燒雞店,原是大名城內一家百年燒雞鋪,創業於1809年前後。一隻剛出鍋的燒雞,用手輕輕一抖,雞肉自然脫落。吃起來口嫩,肉爛,肥而不膩,碎小骨頭一嚼就爛,回味悠長。因店主人渾號「二毛」,所以俗稱「二毛燒雞」,其正式字型大小叫「珍積成」。 「二毛燒雞」精選生雞,加工精細,配料齊全,近10味葯料,不僅增加美味,還綜合起到溫和作用,經常食用,清痰利氣。
9、河北邯鄲有什麼特色?
邯鄲的十大特色小吃:
大名二毛燒雞。創業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第一代開業人王德興諢號「二毛」,故俗稱「二毛燒雞」。現已傳於第七代傳人王書林。大街上有很多二毛燒雞店,而且在一簍油的各個飯店都可以吃到。
馬頭天福酥魚。早在魏晉時期即被列為貢品。魏晉名廚李德和他的弟子總結前人的經驗,反復研製而成。是家庭小吃和招待賓朋、饋贈親友的佳品。在一簍油飯店也可以吃到.邯鄲的酥魚我還是比較喜歡永年的,味道非常好。
臨漳臨英扒兔。是由名師主理,優選生長五六個月的健活獺兔,精心加工而成。
臨洺關牌驢肉香腸。源於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歷史。又稱「驢灌腸」。
大名五百居香腸。創業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原籍山東濟南府的王湘雲來大名謀生,在城內開設了以香腸、熟肉為業的店鋪,因大名距濟南約500里,故取名「五百居」。由於其香腸味道鮮美,成為當時官府佐餐和宴會上不可或缺的上等食品,行銷省府、道衙中。
津津樂老槐樹燒餅。是邯鄲市飲食總公司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風味食品,因經營場地旁有一棵老槐樹而得其名。
大名郭八火燒。創業人郭致忠,大名縣西大韓道村人。曾在北京(原叫順天府)學藝,清光緒二十一年,回到大名,在縣城經營火燒。因他從順天府學藝而來,堂號首取「天」字,並希望買賣興隆,故立店鋪「天興火燒鋪」。因郭致忠小名叫「郭八」,當地人便稱他經營的火燒鋪叫做「郭八火燒鋪」了。後來郭致忠將手藝傳給兒子郭瑞。目前,「郭八火燒」的經營者是其第四代傳人郭衛東。
津津樂菊花包。由天津正宗狗不理傳人第三代高煥章、第五代高淵親傳技藝。在邯鄲市津津樂酒家落戶已50年,2001年獲河北省烹飪大賽風味品種比賽銀獎。
一簍油水餃。是邯鄲趙國風味小吃。相傳創制人王一香早年與父親在趙國南門外開一肉包子店鋪。有一天,趙國大將廉頗「武靈叢台點兵」路過南門外時,很遠就聞到了肉包子香味。當廉頗購買包子時,包子已賣完了。廉頗說:「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一香說:「那是生的,還得蒸。」廉頗說:「那得幾個時辰?」王一香說:「不到1個時辰。」廉頗一聽心急了,就將案板上的包子統統扔到了開水鍋里,不一會兒,包子全漂了起來。吃了煮熟的水包後,廉頗連聲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從此,王一香將包子鋪改為「一口油」水包館,生意更加紅火。後在北宋年間改為「一簍油」,流傳至今。
武安拉麵。特點柔潤、滑爽,是近年來新興的小吃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