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杜甫風濕病

杜甫風濕病

發布時間:2021-07-02 19:56:24

1、安史之亂杜甫怎樣了流落到了那裡,生活怎樣。

杜甫帶著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陝北流亡,生活是是屬於顛沛流離。

亂起之後,杜甫帶著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陝北流亡。「野果充餱糧,卑枝成屋椽。」吃野果子、搭窩棚,詩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

次年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改元至德。杜甫此時已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一帶),八月間得知新的皇帝唐肅宗即位了,便把家小安置在羌村,獨身一人離開鄜州,北上延州(今陝西延安),想出蘆子關(陝西橫山縣附近),去投奔靈武。

在行走途中卻為叛軍所獲,被押解到長安。幸虧杜甫當時地位不高,名聲不大,自己又注意隱避,沒有被胡人所重視,沒有像長安一般的官員那樣被押解到洛陽署以偽職,逼迫投降,所以杜甫就沒有被押解到洛陽去,也沒有在安祿山的偽政府中任職,他不僅沒有被逼迫投降,由於自己隱蔽得好,也沒有受到嚴格的俘虜待遇。安史叛軍准許在城裡游覽、訪問,行動比較自由。

(1)杜甫風濕病擴展資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杜甫好歹也是一個公務員,為何他晚年會那麼落魄呢?

杜甫,人們稱「杜」,未來一代人說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

但我很痛苦,如果他能在一生中稍微穩定,也許它可以免於伊特納李白。

它可能有偏見,在遭受痛苦之後,他在灰塵中的無數次,所以他看到了太多人痛苦。現實主義?他不想要!

許多人可能熟悉老杜,以為他出生,他的生命很差。

但是,杜甫的家是一個師父,杜甫作為官方,一個年輕的時候很舒服,也許自出生是一個痛苦和詩人,他是一個生命,它是非常凄涼的。

戲劇說杜甫,為什麼「官方兩代」如此悲慘?

1,著名的門,七歲的鳳凰是第一次。「成都杜,去天空」。


這足以看到老杜家族的聲望和地位,血統是純粹的著名,其最著名的祖先是金朝的DU預防措施,不僅是一個服務的地方,也是一所大學。如此優秀的基因,自然的老杜家族有許多名人,杜的祖父杜氏試驗是一個,來自小吉閱讀主體,這個名字輕輕地說,《舊唐書》說他「八獅五詩,齊瓦漢」。

老杜自然繼承了這個人才。

在七年的大唐,河南省龔縣有一個大房子。

只有七歲的杜剛剛寫的第一個詩,興奮地跳了起來,叫醒在院子里午餐的父親「爸爸,我寫了《詠鳳凰》」。

羅斌是七歲《詠鵝》,老杜七歲《詠鳳凰》,他的父親在閱讀後很開心,並抑制它醒來並想要吸煙沖動。

「七歲的思考,打開鳳凰」。多年來,老杜回憶說,有多少驕傲。

2,晚期成熟青年,回到山後面。


有人說李白從未去過,杜甫從來沒有年輕。所以我們喊著杜甫是老杜,但他沒有稱之為李白老李。

舊杜不高興,沒有人沒有年輕,我的青春仍然熟悉!

回顧一年的十五顆心,快樂就像黃色小牛。

在法庭之前,梨棗煮熟,樹上可以返回。

——來自Du Fu 《百憂集行》

第十五歲歲月仍然像七八歲的孩子,採摘梨和樹上。

19歲的杜在家裡無聊,世界真是太大了,我想看看,把紙張留給家鄉旅行到著名的山脈。

漫遊吳悅,在過去幾年中。二十三歲,老杜二十四,參加了「鄉鎮」,第二年在洛陽參加了金石考試,結果跌倒了。

老杜沒有氣餒,繼續漫遊,然後在未來幾年內,嚴馬非常瘋狂,非常高興,也寫了「將成為頂級,一山名單」。

那時,老杜,眾神,充滿志向!


天寶三年,老杜二年二,遇到一個偶像李白,兩個人不同十一歲,沒有邪惡的溝,跟隨偶像,自然快樂,「在秋天,加入雙手在一起」,兩個人見面了同樣的旅遊,尋求尋求仙女。戲劇說杜甫,為什麼「官方兩代」如此悲慘?

3,十年的漂移,享受世界的寒冷和溫暖。

三十四歲的杜,決心去長安找工作。

識別宣子的特殊技巧,老杜新鑫參加了考試是巧妙的,但這是一個「野生無人民主義」的鬧劇,杜爾再次。自到科技考試之路以來,由於杜杜必須將其轉向門,因此沒有結果。他住在長安長安十年,逃跑,沮喪,令人沮喪,生活貧窮的生活,「在中間排名,難,」。 「

房子泄漏生活在夜雨中,杜杜父親的父親出生。

十年的長安漂流,老杜的第一個品嘗,品嘗人們的冷熱溫暖。

德雷克富人,有脂肪。

框架和冷咒,無處不在。


4,最後進入中年,再次遇到麻煩。

天寶十四年,老杜43歲,終於拿到了一本書。

官方非常小,「弼馬溫」幾乎,杜杜自然不開心,被迫活下去,接受這個低薪,天空會減少它,必須從基層級別開始。

然而,舊杜的舊杜認為工作剛剛進入正確的賽道,但它是混亂.

同年11月,「亞雲隊福音,令人震驚的霓虹燈,」

一個家庭匆匆逃脫,家人在家庭中間。在家庭之後,老杜看著遭受戰爭的人,水很熱,所以他可以在世界的混亂中告別,我可以去新的旅程。蘇貢持續的是祖國,閃耀很熱.

但沒有很長時間,但他被叛亂分子抓住了,他被回到了長安。他只在一年後逃脫,「大麻鞋看到了皇帝,袖子和袖子兩個肘部」,杜,舊杜,為什麼這一領域!

5,回到官場,不如裸體。


萊貢的杜贏得了欣賞,而蘇宗個人他送了雙腿,良好的場景不長,而老杜參與憤怒,應得的,老杜鑫很冷.

感冒遠離鵝,日落不是輔助。

誰是家,願意為假期支付,這將是明年的漫長的春天草。

不久,禹城(現在河南安陽)戰斗爆發,唐軍擊敗,老杜偉砸了戰爭的愛國行為,為人民提供了人民,負責參加戰爭的人民的愛國行為,是情感,句子《三吏》 《三別》,非款待許多楊怡源。

之後,乾旱,絲毫的薪水很難維持生計,四十八歲的杜遠離他的家鄉。

6,位移,痛苦之後。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使杜德叔叔的身心,野心想要「導致君子」,但科學考試有一個小人物來阻擋道路,工作場所不是博樂。哪一個在唐代詩人中如此戰略?

「天翼必須是必須的,有一個好詩,」不是白,你必須寫詩意!


一個《春望》,僧人名字,現在每個人都會攜帶!

該國打破了山區河流,城市春天草深。

我覺得眼鏡,我討厭鳥兒。

篝火在3月抵達萬津。

白頭較短,尷尬。

經過幾次,我去了成都,在閻武和其他人的幫助下,我建造了一個田園。在吳武推薦後,全家辭職,四川豐傑縣。

舊杜,誰是一半痛苦,珍惜在成都的休閑時間,並概述了房子的平常風景: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任何無法摧毀你的東西,只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是的,痛苦給了舊杜登峰的藝術能力。我幾乎寫得最好,無論什麼樣的主題,無論杜義准備開放的情緒如何。

一系列獨立,微笑和驕傲的詩歌,已經附加了!

7.遺憾和決賽,一代詩歌充滿了浮動。

幸福的時光總是對杜來說始終特別尷尬,幾年後,四川在四川的高級官員死亡,成都的生命變得困難。

所以老杜,一個家庭,繼續漂移,希望回到該國,一個《旅夜書懷》寫在心裡!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此時,古老的書面詩歌的技能是禁區!該聲明正在努力擊敗終極!

老杜的舊疾病,無法旅行,這是三年。五十年的叔叔患有肺病,風濕病,風和其他疾病,聾牙秋天,錐形年。

它也是杜宇市以外的高平台,這是九個節日。

在秋天,山脈滯留,天空浩大,聚集的悲傷,鳥類仍然築巢,葉子在風中,滾動河水從不停止,在天空之間,回顧,年輕人和年輕人之間一年,長安工作由於篝火的心臟,篝火的心臟,西南徘徊的流浪者聚集在一起,一千人滄桑,很多情感,聚集在一起,凝聚著一個「古代和現代書籍,七句詩歌首先是:

風很高,沙子倒回來。

在跌倒的陰影下,不要捲起。徘徊在悲傷,一個世紀獨自一人生病。


困難和苦澀,霜凍,新的葡萄酒杯。

時間仍然是混亂的,老德古依靠門。它是家園,一個家庭飛為房子。 「」朋友和朋友沒有言語,舊疾病有一艘孤獨的船「,多年來從未閃光!老杜新智知道。

在洞穴湖上,59歲的杜留下了無限的遺憾,最後一次呼吸被吞噬。

據說它是痛苦的,但如果有一個選擇,誰願意經歷痛苦!

3、杜甫晚年得了哪些病,病的名字和依據。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他的許多優秀詩篇,翔實記錄了我國唐代時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被譽為「詩史」,形成了「沉鬱頓挫」的風格,後人尊稱他為「詩聖」。杜甫的一生,顛沛流離,體弱多病。「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44歲時才謀得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職。他筆下的詩歌中,有大量記述自己貧病交加生活的描寫:「賣葯都市,寄食友朋」,那些向朋友乞食求施的句子,讀來令人心酸落淚。正因為生活所需和同病魔作抗爭,杜甫與醫葯學結下不解之緣。他與詩書畫被唐玄宗稱為「三絕」的廣文館博士、寫出《胡本草》的葯學家鄭虔交情甚厚。劍南節度使嚴武在給杜甫的詩中也說:「腹中書籍幽時曬,肘後醫方靜處看」。詩人采葯、種葯、制葯、賣葯,不僅以葯物來祛病,而且還作為居家生活的經濟來源。「種葯抗衰病,吟詩解嘆嗟」。他還常常為詩朋文友開方治病,「省郎憂病士,書信有柴胡。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便是杜甫亦文亦醫生活的另一側面。
「緣情慰漂盪,抱疾屢遷移」。杜甫三十多歲即患了風痹症。長期的流亡和水上漂泊的舟居生涯,使他的疾病不斷加重,四肢麻木疼痛。關節難屈。到了晚年,「老妻問坐痹,幼女問頭風」,使詩人倍嘗風寒濕三氣雜而致疾、痛著不舒,行走不便的痛苦。他的詩作中,有諸多的關於自己患風痹病的描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居住時,杜甫寫了一首《驅豎子摘蒼耳》的詩:「卷耳況療風,童兒且時摘。」蒼耳有發汗止痛、祛風除濕的作用。杜甫讓兒子采來,蒸熟後服食以治療風痹之疾。與杜甫同時代的醫學家孫思邈將蒼耳收入《千金要方食療》一書。由於蒼耳有小毒,詩人還記述了解毒的炮製方法:「加點瓜薤間,依稀橘奴跡。」後來,從醫書中得知烏雞有補虛養血、除風濕麻木的功用,杜甫便築欄養雞,寫下了「愈風恃烏雞,秋卵方漫吃」的詩句。但是,由於長年四處漂泊的生活,風餐露宿營養不良,使杜甫的風痹症一直纏綿不愈,以致晚年「緩步仍須竹杖扶」,給詩人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公元751年,杜甫滯居長安,病卧客舍。當時長安陰雨連綿,積水生魚,青苔連榻,蚊蟲叮咬,他不幸又染上了瘧疾。友人王倚見杜甫形容瘦削,體力不支,忙饋美饌以解飢救病。杜甫後來寫詩酬謝,敘述了自己的病況說:「瘧癧三秋孰可忍,寒熱百日相交戰,頭白眼暗坐有胝,肉黃皮皺命如線。」八年之後,他在給詩人高適的詩中也寫道:「三年猶病瘧,一鬼不消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詩人寥寥數語,便將瘧疾的發病症狀准確地記錄下來。瘧疾的臨床特點為周期性定期發作的寒戰、高熱和大汗,後期多伴有貧血和脾腫大。從杜詩中的描寫來分析,詩聖患得是隔日而發的「間日瘧」。
杜甫的詩歌中,有許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饌的句子,這除了生計窮困以外,是因為詩聖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杜甫在給文學家元結的詩中說:「我如長卿病,日夕思朝庭。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長卿是西漢時大詞賦家司馬相如的字,他也是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為典型症狀,這樣一位大詩人,為疾病所困,飲食生活又得不到保障,加上糖尿病的原因,多食而不得,經常處在食不果腹的狀態中,這就不難理解詩人筆下慘然呈現的飢餓感了。盡管如此,杜甫仍以「我雖消渴甚,敢忘帝力勤」的胸懷,時時關心人民的飢寒交迫,企望天子們給百姓一個安定富足的社會環境。糖尿病有很多並發症,如心肌梗死、高血壓、肺結核、白內障、失聰、失明等。杜甫晚年的詩歌中,屢屢言及自己的肺病:如「肺病久衰翁」、「高秋疏肺氣」、「衰年肺病惟高枕」等,說明他已患了肺結核。56歲時他便失聰,《耳聾》詩中說:「眼復幾時暗,耳從前日聾。」另外,從他在臨終前一年寫的「右臂偏枯關耳聾」,「老年花似霧中看」 ,以及記敘金篦刮眼等詩句來分析,都說明杜甫因糖尿病已並發了白內障、耳聾、中風、偏枯、足痿等症。
關於杜甫的死因,史書和今人有多種說法,其中「牛肉白酒說」最為人知。說詩人是吃了耒陽聶縣令饋贈的牛肉白酒中毒而死。根據杜甫本人的詩與其子孫處理先人死葬經過的記敘,杜甫其實是在湘江的一條船上病逝的。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病卧舟中,同時患有風痹、糖尿病、瘧疾、肺病等等。詩聖病入膏肓,奄奄一息。杜甫臨死前,曾寫了一首三十六韻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的絕筆詩。詩中敘述了他飄泊的一生,以及重病纏身的痛苦和愛國憂民的深情。詩中結尾有「葛洪屍定解」句,便可證明。據《晉書》載:晉代醫家葛洪死後,屍身輕重若無,時人稱他「屍解得仙」。杜甫以葛洪屍解自喻,自知將不久於人世。牛肉白酒只是一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誘因而已。
在中國文學史上,杜甫的詩一直有「詩史」之譽。從醫葯學和文獻學的角度說,他的敘述自己患病的詩句,給後人留下了一份難得的詩體的「病歷」,這既是詩聖的病史記錄,同時又是醫葯學史的補證資料,反映了唐代中國傳統醫葯學實在的史況。

4、杜甫怎樣死的?

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還是死於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淋水,尚不能最後定論,有待研究者作進一步的探討。

牛肉白酒是怎樣致死的呢?這個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不同解釋。早在兩唐書之前的唐人鄧處誨在<<明皇雜錄>>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甫投詩於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 看得出,兩唐書均采此說,只不過沒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樣致之於死地的罷了。而鄧處誨則說得明白:杜甫是吃得太多,脹而死的。後來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鄧受的,也有反
對他說的。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認為杜甫的確是死於牛肉白酒,不過不是「死」,而是中毒。

至於溺死一說,最早見於唐人李觀的<<杜詩補遺>>。這部書里有這么一句話:「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對於這種說法,眾多的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後談世有諸家紛紛為之辨誣。雖然如此,也有人想像出杜甫是與屈原一樣懷沙自沉了。因為這樣正好「三賢 (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了。不過這一想像沒有絲毫根據,也
就不值得深究。

較多的研究者還是堅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他們對於有關杜甫死因的種種不同記載和傳說,都作了一番合乎情理的解釋。

大歷五年四月,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當時倉皇攜家眷出逃,不料突然遇上江水大漲,不能行舟,只得泊於方田。杜甫在這里五六天得不到食物。大水退後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不見蹤影,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後來因為有了<<明皇雜錄>>,<<杜傳補遺>>,新舊<<唐書>>的記載,所以產生了杜甫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傳說.

5、杜甫的貢獻?(詳細一些為好,幾千字也行)

在唐代詩人中有兩人的成就達到了詩歌創作的頂峰;一個是登上浪漫主義之巔的「詩仙」李白;一個是登上現實主義之巔的「詩聖」杜甫。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個皇帝統治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轉到衰落的大動盪時期。杜甫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歌是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所以人們稱杜詩為「詩史」,稱杜甫為「詩聖」。「詩史」的稱號出現較早。早在晚唐《本事詩·高逸》就曾寫道;「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這時杜甫還在世,人們就這樣稱呼他的作品了。後來宋祁在《新唐書》的《杜甫傳》里也寫道:「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至於「詩聖」的稱號,宋祁文章中已含有這個意思。真正見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夢少陵作》一詩里寫道:「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足見歷代對於杜甫詩歌創作成就的推崇。

杜甫,字子美,詩中曾自稱少陵野老,因作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的官職,後人又稱他為「社工部」。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詩人杜審言。杜甫從小受著嚴格的詩書教育,學習非常刻苦。7歲開始學習寫詩,到了14歲,就已經能夠寫出很好的詩了。2O歲以後,他曾三次出門游歷,南到現在的江蘇、浙江一帶,北到河北、山東都有他的足跡。33歲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陽遇見了當時已經是很有名的詩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歲,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這次見面,給杜甫很大的影響。第二年秋天,他們在山東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長安。他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期望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結果是「朝扣富兒們,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當時朝廷腐敗,政治黑暗,統治階級越來越奢侈腐化,杜甫雖然到處奔走,仍沒有結果,生活越來越艱難。這時,他看到了社會的種種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勞苦大眾。

在游歷時期,他寫了許多漚歌祖國大好山河的詩,如著名的《望*》氣勢磅礴,意境開闊,令人精神振奮,真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圖。這是他愛國的一個方面。在長安,他一呆就是1O年。這1O年間,他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認識了社會黑暗,開始用詩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的現象。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等。《兵車行》,詩句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形象。那種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反映了人民對不義戰爭的憎惡和詛咒。《麗人行》揭露了楊貴妃、楊國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詩中反映了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強烈憎恨。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他大封楊家的結果,使得楊家「炙手可熱勢絕倫」,杜甫這樣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這樣的皇帝,這樣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國家?詩人用真實生動的事賣告訴人們,唐王朝潛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

公元755年,杜甫憑著自己的才學,總算謀到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年冬天,他從京城長安回奉先縣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經驪山,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華清宮里飲酒作樂,宮里傳出了陣陣歌舞笙笛聲。杜甫看到這一切,心裡感慨萬端。他停止腳步,抬頭看著華清宮這華麗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長安街頭的挨餓受凍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結隊的飢民。其實,這時安祿山已經在范陽起兵,」消息尚未傳到長安。廣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以皇帝為首的這群大小官僚及楊氏一家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聯想到自己妻兒所處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慘,於是加快了歸家的步伐。經過幾天勞累,終於到了奉先縣。剛走到家門口,就聽到院里一片哭聲。進屋一看,原來是自己未滿周歲的兒子因飢餓而死。他眼前一黑,幾乎要跌倒。他感到沒有盡到一個作父親的責任,連自已的兒子都養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極。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這一切,寫成《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憤怒地控訴了封建社會剝削階級的罪行。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真實地反映了安祿山叛亂前後這段歷史,語言形象生動,不愧是「詩史」。

「安史之亂」發生後,杜甫聽說李亨在靈武繼承了皇位,他把妻小安頓在*州,自己單獨到靈武去,想為平定叛亂盡一點力。不巧,走到半路上被安祿山的部隊俘虜,送到長安。公元757年,他冒險逃出了長安,到了當時臨時首都靈武。唐肅宗任命他當左拾遺,左拾遺是從八品的諫官,能夠參與廷議,上書言事。杜甫對這個差事很滿意,也很認真,經常給皇帝提點意見。李亨對此很不高興,借口讓杜甫回家探親把他調開了。長安收復後,李亨又把他調到華州作個小官。杜甫對此很不滿意,不久便離開官場,過著到處奔走飄泊的生活。這樣使他更便於了解社會,了解官吏們的殘酷和民間的疾苦。

公元759年春天,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王朝軍隊先後收復了長安、洛陽等要地,取得了重大勝利。郭子儀等9個節度使60萬軍隊,把安慶緒的部隊緊緊包圍在鄴城即今河南省安陽縣,形勢對唐王朝非常有利。但由於唐王朝昏庸無能。幾十萬大軍又沒有一個統帥指揮,竟被叛將史思明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形勢急劇惡化。為了扭轉形勢,需要馬上擴充兵力,於是唐王朝就在洛陽潼關一帶,大肆拉夫徵兵。這時,杜甫由洛陽經潼關回華州,目睹了這一悲慘情景。其中有不成了的孩子。有子、孫都在戰場死盡的老人,有剛結婚一宵的青年,都被征入軍中,官吏們對他們殘酷無情,使人們難以忍受。詩人念及祖國的危機,不得不對他們說些勉勵和安慰的話。但對《石壕吏》中的老嫗,詩人實在難以說點什麼了,因為情況太悲慘了。詩人只好如實描述,對殘暴的統治階級提出嚴正的控訴。詩人把這些情況寫成《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6篇。這些詩篇採用了樂府體,通過對話和獨白,把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牆走,老婦出看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在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人無完裙。」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圖畫!老婦的控訴,悲慘凄涼,字字是淚,句句如血。「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的心與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看到這幅情景,詩人心中波浪起伏,怎麼也不能人睡。《新婚別》中的新娘,《垂老別》和《無家別》中的老翁,都是十分感人的形象。讀之令人淚下。除以上6篇,這個時期詩人還寫了許多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陳陶》、《哀江頭》等等。尤其是《春望》這一名篇。更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情感。

「安史之亂」後,杜甫被叛軍抓住,押送長安。一面是過著俘虜的生活,一面是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憂慮和對家人的深切懷念,雖然面對著長安的春天景色,只能使他更加傷感。於是,便抒寫了下面這首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這千古名句,出自詩人的肺腑,也撞開了千千萬萬個讀者的心扉。這和後來「安史之亂」快結束時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相比,就更加看出詩人的愛國之情。杜甫在四川梓州聽到官軍收復了失地,高興極了,寫了這首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人聽到這消息,涕淚縱橫,興高采烈,又要「放歌」,又要「縱酒」,心情輕松愉快,簡直象年輕了十幾歲之樣。詩人的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公元759年夏天,杜甫辭了官,帶著全家遷到秦州,後又遷到同谷。這時,他非常窮困,無衣無食,只能靠拾橡栗,挖土芋過日子。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他又搬到四川成都。這一年冬天,他依靠朋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後人稱為「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杜甫一家這才暫時有個棲身之地,但生活還是十分困苦,一天黑夜,天上忽然颳起大風,屋頂上的茅草被大風刮掉了,屋裡漏著雨,全家無法安眠。他感慨萬端,於是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於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從自己的困境,聯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難遭遇,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聲。這說明,詩人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自己。他甚至說,只要能有這樣的「廣廈」.自已凍死了也心甘情願。可見人格之高尚,胸懷之寬闊。

杜甫一生只斷斷續續做過幾年小官,政治生涯也頗為短促,但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時時關心著政治,關心著社會,關心著人民。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後來又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寫道:「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直到他的晚年,也還是不改初衷,「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心情的真實寫照。他的政治理想雖然不能實現,但在他的詩歌中卻有十分真切的反映。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才偉大,才被人們稱贊為「詩史」,他也被人們稱贊為「詩聖」。

杜甫在四川住了9年,中間雖然有朋友川西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但時間很短,嚴武死後,杜甫又無依無靠了。於是他帶著家屬離開四川,先後到過梓州、閬州、夔州、江陵、岳州、潭州、郴州等地。他投親投不著,靠友不如意,只好到處流浪。晚年住在一條小船上,漂泊湘江一帶,生活非常窮苦,只好以賣葯為生。即使如此,杜甫仍然日夜琢磨他的詩篇。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不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也更熱愛藝術。他不但精通詩歌藝術,而且對繪畫、書法、舞蹈、音樂都非常喜愛。在這方面他寫了不少優秀詩篇,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題壁上*偃畫馬歌》、《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江南逢李龜年》等等。這里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各種藝術的真摯追求和淵搏的知識,而且詩中也表現了詩人熱愛人民的思想和時代跳動的脈搏。如「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洞昏王室」,「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趼荒山轉愁疾」,這里既有時代的風雲變幻,也有詩人的飄泊生活。還有《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它寫暮春三月、兩個老相識意外相逢。但相逢地點不再是洛陽,而是江南。相逢的境遇也與以前不同:杜甫雖有遠大理想,但不能實現,如今卻落得老病纏身,四處飄泊,而李龜年雖盛名猶在,卻流落江南,彼此的境況差不多。這首詩正是借兩人的重逢,反映出國家的破敗,人民的痛苦,自身的流離,表現了詩人無限的感慨和莫大的痛苦。大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意。這首詩雖短短四句,但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堪稱老杜七絕壓卷之作。

杜甫晚年,無家可歸,一隻到處飄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由於水上潮濕,長期的水上生活,使他染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公元770年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在貧疾交加中死於湘江的船上,終年59歲。這本身就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控拆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制人才,打擊忠良,排斥異已,這是其階級本性所決定的。所以杜甫也不能例外。杜甫雖然一生潦倒,悲慘地離開人世,但他對中國詩歌的貢獻卻永遠為後人所稱道。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中,杜甫占著特殊重要的地位。《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開端,中經漢樂府民歌,建安時期,初唐四傑等等,到杜甫總結並發揚了我國現實主義這一優秀傳統,並把它發展到了古代詩歌現實主義的高峰。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直接開導了中唐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詩歌改良運動,並一直影響到清代。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韓愈所稱贊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寫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傳到今天的有1400餘首,另有散文和賦2O多篇,有《杜工部集》傳世。

6、杜甫一生三個階段的詩

1、《兵車行》

唐代: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譯文:大路上車輪滾滾,戰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掛在腰間。爹娘妻子兒女奔跑來相送,行軍時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見咸陽橋。攔在路上牽著士兵衣服頓腳哭,哭聲直上天空沖入雲霄。路旁經過的人問出徵士兵怎麼樣,出徵士兵只是說按名冊徵兵很頻繁。

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縱然到了四十歲還要到西部邊疆去屯田。到里長那裡用頭巾把頭發束起來,他們回時已經白頭還要去守邊疆。邊疆無數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您沒聽說漢家華山以東兩百州,百千村落長滿了草木。

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種,田土裡的莊稼也長得沒有東西行列。更何況秦地的士兵又能夠苦戰,被驅使去作戰與雞狗沒有分別。盡管長輩有疑問,服役的人們怎敢申訴怨恨?就像今年冬天,還沒有停止征調函谷關以西的士兵。

縣官緊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稅,租稅從哪裡出?如果確實知道生男孩是壞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還能夠嫁給近鄰,生下男孩死於沙場埋沒在荒草間。你沒看見,在那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白骨遍野無人收。新鬼煩惱地怨恨舊鬼哭泣,天陰雨濕時眾鬼凄厲地發出啾啾的哭叫聲。

2、《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譯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3、《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4、《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5、《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7、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杜 甫

在唐代詩人中有兩人的成就達到了詩歌創作的頂峰;一個是登上浪漫主義之巔的「詩仙」李白;一個是登上現實主義之巔的「詩聖」杜甫。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個皇帝統治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轉到衰落的大動盪時期。杜甫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歌是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所以人們稱杜詩為「詩史」,稱杜甫為「詩聖」。「詩史」的稱號出現較早。早在晚唐《本事詩·高逸》就曾寫道;「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這時杜甫還在世,人們就這樣稱呼他的作品了。後來宋祁在《新唐書》的《杜甫傳》里也寫道:「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至於「詩聖」的稱號,宋祁文章中已含有這個意思。真正見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夢少陵作》一詩里寫道:「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足見歷代對於杜甫詩歌創作成就的推崇。

杜甫,字子美,詩中曾自稱少陵野老,因作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的官職,後人又稱他為「社工部」。公元712年出生在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里。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詩人杜審言。杜甫從小受著嚴格的詩書教育,學習非常刻苦。7歲開始學習寫詩,到了14歲,就已經能夠寫出很好的詩了。2O歲以後,他曾三次出門游歷,南到現在的江蘇、浙江一帶,北到河北、山東都有他的足跡。33歲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陽遇見了當時已經是很有名的詩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歲,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誼。這次見面,給杜甫很大的影響。第二年秋天,他們在山東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長安。他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期望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結果是「朝扣富兒們,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當時朝廷腐敗,政治黑暗,統治階級越來越奢侈腐化,杜甫雖然到處奔走,仍沒有結果,生活越來越艱難。這時,他看到了社會的種種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勞苦大眾。

在游歷時期,他寫了許多漚歌祖國大好山河的詩,如著名的《望*》氣勢磅礴,意境開闊,令人精神振奮,真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圖。這是他愛國的一個方面。在長安,他一呆就是1O年。這1O年間,他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認識了社會黑暗,開始用詩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會種種不合理的現象。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等。《兵車行》,詩句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形象。那種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令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反映了人民對不義戰爭的憎惡和詛咒。《麗人行》揭露了楊貴妃、楊國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詩中反映了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強烈憎恨。唐玄宗只知道花天酒地,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他大封楊家的結果,使得楊家「炙手可熱勢絕倫」,杜甫這樣有力地揭露真是人本三分。這樣的皇帝,這樣的朝政,如何能治理好國家?詩人用真實生動的事賣告訴人們,唐王朝潛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

公元755年,杜甫憑著自己的才學,總算謀到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年冬天,他從京城長安回奉先縣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經驪山,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華清宮里飲酒作樂,宮里傳出了陣陣歌舞笙笛聲。杜甫看到這一切,心裡感慨萬端。他停止腳步,抬頭看著華清宮這華麗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長安街頭的挨餓受凍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結隊的飢民。其實,這時安祿山已經在范陽起兵,」消息尚未傳到長安。廣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以皇帝為首的這群大小官僚及楊氏一家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聯想到自己妻兒所處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慘,於是加快了歸家的步伐。經過幾天勞累,終於到了奉先縣。剛走到家門口,就聽到院里一片哭聲。進屋一看,原來是自己未滿周歲的兒子因飢餓而死。他眼前一黑,幾乎要跌倒。他感到沒有盡到一個作父親的責任,連自已的兒子都養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極。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這一切,寫成《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憤怒地控訴了封建社會剝削階級的罪行。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真實地反映了安祿山叛亂前後這段歷史,語言形象生動,不愧是「詩史」。

「安史之亂」發生後,杜甫聽說李亨在靈武繼承了皇位,他把妻小安頓在*州,自己單獨到靈武去,想為平定叛亂盡一點力。不巧,走到半路上被安祿山的部隊俘虜,送到長安。公元757年,他冒險逃出了長安,到了當時臨時首都靈武。唐肅宗任命他當左拾遺,左拾遺是從八品的諫官,能夠參與廷議,上書言事。杜甫對這個差事很滿意,也很認真,經常給皇帝提點意見。李亨對此很不高興,借口讓杜甫回家探親把他調開了。長安收復後,李亨又把他調到華州作個小官。杜甫對此很不滿意,不久便離開官場,過著到處奔走飄泊的生活。這樣使他更便於了解社會,了解官吏們的殘酷和民間的疾苦。

公元759年春天,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王朝軍隊先後收復了長安、洛陽等要地,取得了重大勝利。郭子儀等9個節度使60萬軍隊,把安慶緒的部隊緊緊包圍在鄴城即今河南省安陽縣,形勢對唐王朝非常有利。但由於唐王朝昏庸無能。幾十萬大軍又沒有一個統帥指揮,竟被叛將史思明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形勢急劇惡化。為了扭轉形勢,需要馬上擴充兵力,於是唐王朝就在洛陽潼關一帶,大肆拉夫徵兵。這時,杜甫由洛陽經潼關回華州,目睹了這一悲慘情景。其中有不成了的孩子。有子、孫都在戰場死盡的老人,有剛結婚一宵的青年,都被征入軍中,官吏們對他們殘酷無情,使人們難以忍受。詩人念及祖國的危機,不得不對他們說些勉勵和安慰的話。但對《石壕吏》中的老嫗,詩人實在難以說點什麼了,因為情況太悲慘了。詩人只好如實描述,對殘暴的統治階級提出嚴正的控訴。詩人把這些情況寫成《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6篇。這些詩篇採用了樂府體,通過對話和獨白,把人物刻劃得栩栩如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牆走,老婦出看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在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人無完裙。」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圖畫!老婦的控訴,悲慘凄涼,字字是淚,句句如血。「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的心與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看到這幅情景,詩人心中波浪起伏,怎麼也不能人睡。《新婚別》中的新娘,《垂老別》和《無家別》中的老翁,都是十分感人的形象。讀之令人淚下。除以上6篇,這個時期詩人還寫了許多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陳陶》、《哀江頭》等等。尤其是《春望》這一名篇。更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情感。

「安史之亂」後,杜甫被叛軍抓住,押送長安。一面是過著俘虜的生活,一面是對國家前途的無限憂慮和對家人的深切懷念,雖然面對著長安的春天景色,只能使他更加傷感。於是,便抒寫了下面這首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這千古名句,出自詩人的肺腑,也撞開了千千萬萬個讀者的心扉。這和後來「安史之亂」快結束時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相比,就更加看出詩人的愛國之情。杜甫在四川梓州聽到官軍收復了失地,高興極了,寫了這首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人聽到這消息,涕淚縱橫,興高采烈,又要「放歌」,又要「縱酒」,心情輕松愉快,簡直象年輕了十幾歲之樣。詩人的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公元759年夏天,杜甫辭了官,帶著全家遷到秦州,後又遷到同谷。這時,他非常窮困,無衣無食,只能靠拾橡栗,挖土芋過日子。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他又搬到四川成都。這一年冬天,他依靠朋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建了一座茅屋,後人稱為 「浣花草堂」或「杜甫草堂」。杜甫一家這才暫時有個棲身之地,但生活還是十分困苦,一天黑夜,天上忽然颳起大風,屋頂上的茅草被大風刮掉了,屋裡漏著雨,全家無法安眠。他感慨萬端,於是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於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從自己的困境,聯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難遭遇,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聲。這說明,詩人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自己。他甚至說,只要能有這樣的「廣廈」.自已凍死了也心甘情願。可見人格之高尚,胸懷之寬闊。

杜甫一生只斷斷續續做過幾年小官,政治生涯也頗為短促,但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時時關心著政治,關心著社會,關心著人民。他最初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後來又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寫道:「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直到他的晚年,也還是不改初衷,「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心情的真實寫照。他的政治理想雖然不能實現,但在他的詩歌中卻有十分真切的反映。正因為如此,他的詩才偉大,才被人們稱贊為「詩史」,他也被人們稱贊為「詩聖」。

杜甫在四川住了9年,中間雖然有朋友川西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但時間很短,嚴武死後,杜甫又無依無靠了。於是他帶著家屬離開四川,先後到過梓州、閬州、夔州、江陵、岳州、潭州、郴州等地。他投親投不著,靠友不如意,只好到處流浪。晚年住在一條小船上,漂泊湘江一帶,生活非常窮苦,只好以賣葯為生。即使如此,杜甫仍然日夜琢磨他的詩篇。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不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也更熱愛藝術。他不但精通詩歌藝術,而且對繪畫、書法、舞蹈、音樂都非常喜愛。在這方面他寫了不少優秀詩篇,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題壁上*偃畫馬歌》、《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江南逢李龜年》等等。這里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各種藝術的真摯追求和淵搏的知識,而且詩中也表現了詩人熱愛人民的思想和時代跳動的脈搏。如「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洞昏王室」,「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趼荒山轉愁疾」,這里既有時代的風雲變幻,也有詩人的飄泊生活。還有《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它寫暮春三月、兩個老相識意外相逢。但相逢地點不再是洛陽,而是江南。相逢的境遇也與以前不同:杜甫雖有遠大理想,但不能實現,如今卻落得老病纏身,四處飄泊,而李龜年雖盛名猶在,卻流落江南,彼此的境況差不多。這首詩正是借兩人的重逢,反映出國家的破敗,人民的痛苦,自身的流離,表現了詩人無限的感慨和莫大的痛苦。大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意。這首詩雖短短四句,但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堪稱老杜七絕壓卷之作。

杜甫晚年,無家可歸,一隻到處飄泊的小船成了他的家。由於水上潮濕,長期的水上生活,使他染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公元770年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在貧疾交加中死於湘江的船上,終年59歲。這本身就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控拆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制人才,打擊忠良,排斥異已,這是其階級本性所決定的。所以杜甫也不能例外。杜甫雖然一生潦倒,悲慘地離開人世,但他對中國詩歌的貢獻卻永遠為後人所稱道。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中,杜甫占著特殊重要的地位。《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開端,中經漢樂府民歌,建安時期,初唐四傑等等,到杜甫總結並發揚了我國現實主義這一優秀傳統,並把它發展到了古代詩歌現實主義的高峰。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直接開導了中唐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詩歌改良運動,並一直影響到清代。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光照千古,正如韓愈所稱贊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他一生辛勤耕作,寫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傳到今天的有1400餘首,另有散文和賦2O多篇,有《杜工部集》傳世。

8、杜甫的詩歌全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毗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早年漫遊齊魯時的作品。詩以設問開始,緊扣「望」字,描繪出了泰山神奇秀麗、雄偉壯觀的景象。前兩句寫遠望:泰山連綿千里,起伏不斷。三四句寫近望:大自然好像對泰山情有獨鍾,一切神奇和壯觀的景色都聚集在這里。五六句寫細望:白雲層生,歸鳥入眼,令人神往。最後寫望中所感,抒發了作者登臨絕頂的豪情壯志,洋溢著奮發有為的精神。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1,
渚清沙白鳥飛回2。
無邊落木蕭蕭下3,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4。
艱難苦恨繁霜鬢5,
潦倒新停濁酒杯6。

[注釋]
1.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飛回:迴旋。
3.落木:落葉。蕭蕭:秋風吹動樹葉的聲音。
4."萬里"兩句: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杜甫當時患有肺病、風濕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5.繁霜鬢:白發日多。
6.潦倒:衰頹、失意。這時杜甫因肺病戒酒,故雲"新停濁酒杯"。

[導讀〕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詩人在夔州,逢重陽節,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飄零的感慨。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但其實情景是融於一體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飆,深谷之哀猿,驚心動魄,使全詩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之中。次句卻平緩而出,讓人感到一種寧靜的凄涼、空曠的惆悵、孤獨的憂傷。這一片空闊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萬象紛繁和百感交集。"無邊"的豐富紛繁,"不盡"的悠遠深長,"落木蕭蕭"之衰颯無情,"滾滾長江"之洶涌無窮,這一"下"一"來",寫出了宇宙時間之永恆、空間之無限,也寫出了人類在自然規律面前永遠的驚嘆、震憾和領悟。無邊落木蕭蕭下,固然使人類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奈,但不盡長江滾滾來,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類示範著一種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正因如此,這首充滿悲涼感的詩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種悲壯感,看到一種壯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來,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樣的審美精神:萬里悲秋常作客,是悲涼的進取;百年多病獨登台,是不幸者對命運的不屈不撓的抗爭;艱難困苦,窮愁潦倒,玉汝於成。詩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涼悲傷是重重疊疊,無以復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撓的進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鬱頓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傷的,但也是豐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詩四聯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這種寫法歷來受到評家注意。
《詩藪》雲:"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此詩是杜甫陷賊長安時所作。詩寫詩人對月思念家室。其寫思念不是從自己長安這邊說起,而是從鄜州那邊的妻子說起,想像妻子對自己的思念,益見思念之深。首聯寫妻子望月思己,一個「獨」字寫盡了妻子的孤單寂寞。頷聯寫女兒隨母親看月不解思己,思之更加傷情。頸聯設想妻子看月時的情景,「雲鬟濕」說明妻子佇立望月之久。尾聯寫希望,盼望能夠聚首相依。可見老杜鍾情之至,也說明戰亂帶給人民的災難之深。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此詩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詩寫官府差役深夜在石壕村捉人應役的情況,表現了戰亂時代人民的悲慘遭遇。詩人純用紀實手法,如實地描繪官吏的乘夜捉人情景。前四句敘述征役驅迫之苦。次八句備述老婦申訴之詞,從「三男」的情況已見從役之慘。再次八句寫老婦被迫應征,足見官吏之凶。最後歸結到「獨與老翁別」。詩雖只敘事,不著抒情和議論,但詩人的批判態度卻十分顯明。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757)三月,詩人此時正陷賊居長安。詩中抒發了優亂傷春的感情。全詩圍繞一「望」字展開,由景及情,寓情於景。前四句寫春望之景。面對長安的殘破荒蕪、人事全非,不禁傷心淚下。後四句寫春望之情。戰亂不斷,家書隔絕,思鄉益深。發白更短,正是憂亂思家所致。此詩沉鬱悲涼,情景渾然一體。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一首游覽兼詠史的詩,是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時所作。詩題曰《蜀相》,而不是《諸葛祠》,可見此詩意在寫人,寫出丞相一生的功績,表達自己的仰慕和惋惜。詩的前半寫祠堂之景。一個「自」字和一個「空」字說明祠堂的荒涼,感物思人,引出後半寫丞相之事。「天下計」寫出丞相開創大業、挽救時局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見出丞相鞠躬盡瘁的報國苦衷。「出師未捷」既有對丞相未竟事業的惋惜,又有對自己才困時艱的感嘆。此詩感人至深,故劉辰翁說:「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寫得使人不忍讀,故以為至。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唐詩品匯》卷八十四引)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所作。全詩細致入微地描繪出春夜的雨景,表現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詩人緊扣一「喜」字作文章,處處都在寫「喜」。首聯把春雨寫成有情之物,它在該來的時候就來了,一可喜也。頷聯寫春雨悄悄地滋潤萬物,給萬物帶來了生機,二可喜也。頸聯寫雨中塗景,野徑雲黑,漁火閃爍,好迷人的景色,這樣的好雨定會下個通宵吧!三可喜也。尾聯寫想像雨後的情景。經過一夜春雨滋潤的錦官城定是百花盛開、春意更濃,此四可喜也。浦起龍說此詩「喜」意都從罅(xià)縫里迸透」,正道出了此詩的特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離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避亂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縣)的杜甫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驚喜若狂,寫下了這首詩。全詩通篇表現一「喜」字。詩人時而喜極而涕淚沾裳,時而狂喜而放歌縱酒。「愁何在」,喜歸家有日,不必再愁。「漫卷詩書」,喜可隨手收拾書卷,回歸故鄉。喜悅的感惰真是一浪高過一浪。特別是尾聯以一流水對,一口氣說出回鄉所要經過的路程,把喜悅之情推向了頂點。故浦起龍說此詩「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只一句,余俱寫情」。並稱它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同,正思戎馬淚沾巾。

杜甫從瀼西遷居東屯後,把瀼西的草堂讓給親戚吳郎居住。由於周圍一位無食無兒的婦人常來打棗,吳郎特意築籬加以防範。杜甫得知後,寫了這首詩加以委婉的開導。在這首詩中,詩人由一個貧窮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聯想到整個國家的大局,以至淚流滿面,可見詩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時詩還告訴我們,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苦難的人決不止寡婦一個,戰亂不結束,人民的生活就難以保障。

秋興八首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八首》是杜甫旅居夔(kuí)州時所作。這是第一首。詩寫作者因秋而傷羈旅、思念故園的心情,抒發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漂泊無依之感。詩人通過對深秋景物的精細刻畫,極力渲染出一種蕭森的氣氛。白露凋傷的楓樹、氣勢蕭森的巫山巫峽、洶涌兼天的江間波浪、席捲大地的塞上風雲,凡詩人觸目所見無不是陰晦凄森的景象,可見詩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飽經戰亂後國家的衰敗殘破。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是大歷三年(768)杜甫登岳陽樓所作。首聯中「昔聞」、「今上」四字分明寫出詩人如願以償的可喜之意。頷聯寫眼前之景,既上應首句,有洞庭水果然名不虛傳的含義,也暗喻國家不安定的內容,為下面抒懷創造氣氛。頸聯敘寫自家遭遇,凄苦不堪。尾聯卻宕開一筆,寫到北中國兵戈紛擾的現實,心情又倍加沉重。全詩意境渾厚,沉鬱悲壯。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杜甫由長安往奉先探望家屬。這時正當安祿山叛亂前夕,而玄宗攜帶貴妃還在驪山華清宮縱情享樂。杜甫途經山下憂憤交集,因而寫了這首詩。它是詩人長安十年生活的總結,表現了作者「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熾烈感情,揭露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尖銳對立的階級矛盾,深深預感到當時杜會的危機。全詩分為三段。從開始到「放歌破愁絕」為第一段,是詩人自敘懷抱。詩人層層解剖自己,表明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忠君愛民的堅定信念。第二段從「歲暮百草零」到「惆悵難再述」,寫途經驪山所感。詩人通過層層對比,揭露了統治集團的荒淫腐朽生活,抨擊了他們的恣意搜括、聚斂無已。第三段從「北轅就涇渭」到結束,寫自己回家看到的情況,從另一角度反映了當時社會危機的深重。像杜甫這樣「名不隸征伐」的家庭,居然有飢子餓死,其它的家庭可想而知了。這首詩把敘事、議論和抒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感情至為深沉,很有感染力。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所擷取的是「暮婚晨乃別」的新娘和新郎告別的情景。詩人著意刻畫的是新娘的心理狀態,而她的心理狀態又是通過她的一番言語表現出來的。在生離死別之際·新娘心中翻來覆去有許多話要講。她惋惜離別太匆忙,想隨他到軍營去,又怕影響軍隊的士氣,她有說不完的話,又擔心她纏綿的感情會擾亂丈夫的情緒,於是反過來叮囑他「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最後向丈夫表白,「與君永相望」。一番話道出了她曲折復雜的心思,塑造出一位以國事為重而又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年輕妻子的形象。這首詩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可看出廣大人民希望平息戰亂的願望。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大約是大歷五年(770)杜甫流落長沙時所作。詩的妙處在於它通過對比,寫出了詩人今昔盛衰之感、凄涼流落之嘆,表現了詩人對往昔的懷念和留戀,對今日漂泊的悲傷。前二句寫過去。「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盛唐的象徵,但已成了遙遠的過去。後二句寫現在。「落花時節」既有詩人的身世之感,又隱喻著時代之痛。詩寫傷痛,偏不流露一字半句的傷感,細加體味,始才覺出。這正是此詩的藝術魅力。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

1、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2、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3、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4、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韻譯: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
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
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賞析:

9、想想杜甫為什麼會被人稱人們稱為苦難是人苦難詩人?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讀書和壯游;困居長安;漂泊西南。下面,就讓我們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時代里去吧!  
杜甫,字子美,襄陽人,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從家世看,他出生於一個傳統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歲之前,基本上是在讀書和漫遊中度過的。他七歲學詩,至二十歲結束書齋生活,而後南下吳越,北游齊趙,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壯游」。此時正值盛唐「開元盛世」,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詩作里充滿了少年氣盛的昂揚情調和自信。這一時期的杜甫曾與李白一道去尋仙訪道,並共同在梁、宋一帶有過狂放的豪俠之游。我們可以想像,年輕的杜甫曾經是懷著怎樣的雄心壯志濟世豪情登臨泰山,又是怎樣與天才的李白把酒歡歌。不識愁滋味的杜甫與李白,因為共同的豪情而結為知己。這時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種胸懷天下的壯志,那種裘馬輕狂的快意,在其詩作中展露無遺。「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詩》)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馳騁千里的駿馬嗎?「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這開闊的心胸,雄偉的氣魄,決不亞於李白的豪氣與浪漫。此時的杜甫,胸懷大濟蒼生的夢想,同盛唐眾多的詩人一樣,對前途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樂的。
 
但是,這樣的快樂並未維持多久。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者應試,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考取進士入仕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選。於是三十四歲的杜甫參加了考試。但由於奸相李林甫壓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無一人被錄取,還說是「野無遺賢」,考試成為一場騙局。這對自許甚高的杜甫是個沉重的打擊。此時的杜甫,鬱郁寡歡,但又不得不困守長安,以求入仕機會。杜甫是渴望當官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為國盡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劇意味的是,在統治者的眼中,杜甫不過是一個無名小輩。和當時眾多的讀書人一樣,進入統治階層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說:「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若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韋左丞即韋濟,是武後時宰相韋思謙的孫子,武後、中宗時宰相韋嗣立的兒子,出身顯貴,時任桓州刺史,杜甫與之有文字往還,因此在困居長安期間,曾求韋濟幫其跑關系,以求引薦,但卻沒什麼效果。應該說此時的杜甫,為了生活,已經顧不上什麼清高了。他奔走於權貴之間,哪裡還有什麼年少時的狂放和豪氣呀!生活的艱難逼面而來,理想與現實的隔閡竟是如此讓人傷心!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生活變得更加困難起來,以至於「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窮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閑與昂揚,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處於社會下層的人養家糊口之不易。這是杜甫命運的悲劇,是他人生的悲劇,但更是社會的悲劇。當時社會矛盾已經日漸加深,唐玄宗窮兵黷武而不顧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極度貧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萬萬個老百姓當中的一員而已,他在《兵車行》中寫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其關懷現實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他在《醉時歌》中寫道:「清夜沉沉動春韻,燈前細雨檐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杜甫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日漸深刻,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獻賦,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視而謀得一官半職,但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冬天,才獲得一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職。而杜甫已經四十三歲了。但他還是接受了,就職前,他從長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兒,這一路可以說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陰影。一路上,他見到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悲慘命運,這一切,和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之返家後見到的是小兒子已被活活餓死的慘象。聯想到自己十年來困居長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詩人肝腸寸斷?雖然他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年長嘆,但仍「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憂國憂民之情懷即使在他失意飄零的一己悲愴中也從未舍棄。但是,對他來說,這個「官」也來得太不是時候了,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西逃入蜀,長安陷落。還沒過上安穩日子的杜甫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成了難民中的一員,他准備去投奔唐肅宗,但半路卻被叛軍抓獲,在長安當了八個月的俘虜。這段日子是難熬的,身心受到嚴重打擊的杜甫無法忘卻的是國恨家愁,他的心裡浮現出妻子兒女的面容,浮現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畫面。他獨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著窗外那一輪明月,想到往日兒女的可愛,妻子的溫柔,不禁淚流滿面。「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親人啊,你們在家裡過得怎麼樣?你們也在望著這一輪明月嗎?戰爭啊,你何時才會停止?祖國啊,你何時才會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頭發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詩人,臉上流著淚,心裡滴著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憂愁就是人民的憂愁。「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低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詩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戰亂帶來的荒涼和破敗,詩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國破家亡的憂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詩人的心,已經是滿目瘡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終於逃出了長安,冒著生命危險到達鳳翔,被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觸犯了肅宗。九月,長安收復,杜甫一家又來到長安,於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陽去華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慘劇。戰亂的痛苦已經成了擺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於是,他滿懷悲憤的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等作品。於是,我們再一次見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憂國憂民的杜甫。「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無家別》)詩人偉大的心靈再次在現實面前落淚了。這年關中大旱,飢荒嚴重,杜甫放棄了在華州的職務,前往秦州,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
 
到了秦州後,由於生活無著落,杜甫於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嶺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縣,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艱苦的一年。生活的殘酷幾乎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中說:「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但是,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繼續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劉秩、嚴武等朋友,開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嚴武等人的接濟,在浣花溪邊蓋了草堂。不久兵亂,他又入梓州。嚴武再次擔任劍南節度使後,將他從梓州接回,聘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剛直、不願身為幕府而辭去了職務。此時的杜甫,飽受戰亂之苦,對國破亂離的生活已經有著無比真切的體驗。他的心已經成了一面時代的鏡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觀察的敏銳而洞見了社會的黑暗。但是殘酷的現實又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縱然是心中充滿了極度的悲憤和感傷,他變革現實的理想卻從未泯滅過――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處,沉重的生存壓力和悲慘的現實生活造就了他心靈的敏銳、博大和偉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樣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以說,杜甫的願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輝煌,而且是極度輝煌。王安石在《子美畫像》詩中對杜甫的這種精神推崇倍至:「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畫,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間,杜甫雖然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樓客傷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他常常漫步在江邊,望著繽紛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腸寸斷,心中湧起無限愁思。「腸短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入芳洲。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漫興》)生活已經平靜了,但詩人的心又怎能平靜?不久,嚴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帶家眷乘船東下,於大歷元年(766)到達夔州,住了兩年。這兩年,他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悲劇命運。在離亂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將這樣結束了,理想只是心靈中曾經的過客,他再也不會回來了,而詩人自己已經老了,再也無力去完成什麼宏圖大志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命運,你是多麼無情啊!」杜甫恐怕只能這樣仰天長嘆了。大歷三年,他出三峽到荊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陽樓》中說自己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此時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聾齒落,右臂偏癱,還患有肺病和風濕病,自身已難保。他說自己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但是,孤獨的杜甫卻依舊在惦念著京師關山北面的邊防吃緊,為國家的安危而流淚。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從岳州到達衡州時,友人已調任潭州;當他趕到潭州時,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無詩人安身之地!杜甫徹底絕望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早已摧殘了杜甫的身體,當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時,受盡了磨難的詩人,在漂流於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縱觀杜甫的一生,其實就是悲劇的一生。他身上有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愛國、愛民是他自始至終都堅持的人生理想,但這樣的人生理想在封建專制的社會中,特別是在社會矛盾急劇惡化,戰亂頻仍的年代裡,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殘酷的現實無情擊碎。這不是杜甫一個人的悲劇,而是中國古代千千萬萬知識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劇。封建統治的腐朽和殘酷在杜甫的詩篇中變成了一個個清晰而慘烈的歷史鏡頭。作為「詩聖」,杜甫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毀滅和生命的遭摧殘,讓我們記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貴和偉岸,他的良知的真誠和勇氣。他的良知的情懷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個有才的人,你看他詩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氣,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卻未能「兼濟天下」;杜甫又是一個有情的人,你讀他的詩,會一遍遍地體味到他對人民命運的含淚悲情,但卻又未能「獨善其身」。他擁有「達」的本錢,卻未能有「達」的境地,命運所給予他的只是無休止的窮困和悲苦。他是一個命運的失敗者。一個人無才無德無情無義也便罷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罷了,最可悲的是當他德才兼備且情義兩全時,卻仍時時刻刻被理想拋棄,被現實摧殘,到最後所夢想的事一件也沒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滿了悲情和眼淚。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透過他那被稱為「詩史」的不朽篇章,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徹筋骨的蒼涼。當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憶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淚縱橫之時,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風中感受到了切膚之痛,痛得他傷心,又讓他無奈。

10、杜甫的三個階段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讀書和壯游;困居長安;漂泊西南。
杜甫,字子美,襄陽人,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從家世看,他出生於一個傳統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歲之前,基本上是在讀書和漫遊中度過的。他七歲學詩,至二十歲結束書齋生活,而後南下吳越,北游齊趙,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壯游」。此時正值盛唐「開元盛世」,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詩作里充滿了少年氣盛的昂揚情調和自信。這一時期的杜甫曾與李白一道去尋仙訪道,並共同在梁、宋一帶有過狂放的豪俠之游。我們可以想像,年輕的杜甫曾經是懷著怎樣的雄心壯志濟世豪情登臨泰山,又是怎樣與天才的李白把酒歡歌。不識愁滋味的杜甫與李白,因為共同的豪情而結為知己。這時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種胸懷天下的壯志,那種裘馬輕狂的快意,在其詩作中展露無遺。「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房兵曹胡馬詩》)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馳騁千里的駿馬嗎?「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這開闊的心胸,雄偉的氣魄,決不亞於李白的豪氣與浪漫。此時的杜甫,胸懷大濟蒼生的夢想,同盛唐眾多的詩人一樣,對前途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樂的。
但是,這樣的快樂並未維持多久。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者應試,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考取進士入仕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選。於是三十四歲的杜甫參加了考試。但由於奸相李林甫壓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無一人被錄取,還說是「野無遺賢」,考試成為一場騙局。這對自許甚高的杜甫是個沉重的打擊。此時的杜甫,鬱郁寡歡,但又不得不困守長安,以求入仕機會。杜甫是渴望當官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為國盡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劇意味的是,在統治者的眼中,杜甫不過是一個無名小輩。和當時眾多的讀書人一樣,進入統治階層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說:「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若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韋左丞即韋濟,是武後時宰相韋思謙的孫子,武後、中宗時宰相韋嗣立的兒子,出身顯貴,時任桓州刺史,杜甫與之有文字往還,因此在困居長安期間,曾求韋濟幫其跑關系,以求引薦,但卻沒什麼效果。應該說此時的杜甫,為了生活,已經顧不上什麼清高了。他奔走於權貴之間,哪裡還有什麼年少時的狂放和豪氣呀!生活的艱難逼面而來,理想與現實的隔閡竟是如此讓人傷心!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生活變得更加困難起來,以至於「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窮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閑與昂揚,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處於社會下層的人養家糊口之不易。這是杜甫命運的悲劇,是他人生的悲劇,但更是社會的悲劇。當時社會矛盾已經日漸加深,唐玄宗窮兵黷武而不顧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極度貧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萬萬個老百姓當中的一員而已,他在《兵車行》中寫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其關懷現實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他在《醉時歌》中寫道:「清夜沉沉動春韻,燈前細雨檐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杜甫對社會問題的認識日漸深刻,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獻賦,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視而謀得一官半職,但直到天寶十四年(755)冬天,才獲得一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職。而杜甫已經四十三歲了。但他還是接受了,就職前,他從長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兒,這一路可以說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陰影。一路上,他見到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悲慘命運,這一切,和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之返家後見到的是小兒子已被活活餓死的慘象。聯想到自己十年來困居長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詩人肝腸寸斷?雖然他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年長嘆,但仍「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憂國憂民之情懷即使在他失意飄零的一己悲愴中也從未舍棄。但是,對他來說,這個「官」也來得太不是時候了,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西逃入蜀,長安陷落。還沒過上安穩日子的杜甫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成了難民中的一員,他准備去投奔唐肅宗,但半路卻被叛軍抓獲,在長安當了八個月的俘虜。這段日子是難熬的,身心受到嚴重打擊的杜甫無法忘卻的是國恨家愁,他的心裡浮現出妻子兒女的面容,浮現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畫面。他獨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著窗外那一輪明月,想到往日兒女的可愛,妻子的溫柔,不禁淚流滿面。「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親人啊,你們在家裡過得怎麼樣?你們也在望著這一輪明月嗎?戰爭啊,你何時才會停止?祖國啊,你何時才會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頭發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詩人,臉上流著淚,心裡滴著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憂愁就是人民的憂愁。「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低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詩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戰亂帶來的荒涼和破敗,詩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國破家亡的憂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詩人的心,已經是滿目瘡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終於逃出了長安,冒著生命危險到達鳳翔,被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觸犯了肅宗。九月,長安收復,杜甫一家又來到長安,於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陽去華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慘劇。戰亂的痛苦已經成了擺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於是,他滿懷悲憤的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等作品。於是,我們再一次見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憂國憂民的杜甫。「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無家別》)詩人偉大的心靈再次在現實面前落淚了。這年關中大旱,飢荒嚴重,杜甫放棄了在華州的職務,前往秦州,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
到了秦州後,由於生活無著落,杜甫於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嶺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縣,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艱苦的一年。生活的殘酷幾乎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中說:「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但是,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繼續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劉秩、嚴武等朋友,開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嚴武等人的接濟,在浣花溪邊蓋了草堂。不久兵亂,他又入梓州。嚴武再次擔任劍南節度使後,將他從梓州接回,聘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剛直、不願身為幕府而辭去了職務。此時的杜甫,飽受戰亂之苦,對國破亂離的生活已經有著無比真切的體驗。他的心已經成了一面時代的鏡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觀察的敏銳而洞見了社會的黑暗。但是殘酷的現實又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縱然是心中充滿了極度的悲憤和感傷,他變革現實的理想卻從未泯滅過――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處,沉重的生存壓力和悲慘的現實生活造就了他心靈的敏銳、博大和偉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樣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以說,杜甫的願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輝煌,而且是極度輝煌。王安石在《子美畫像》詩中對杜甫的這種精神推崇倍至:「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畫,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間,杜甫雖然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樓客傷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他常常漫步在江邊,望著繽紛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腸寸斷,心中湧起無限愁思。「腸短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入芳洲。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漫興》)生活已經平靜了,但詩人的心又怎能平靜?不久,嚴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帶家眷乘船東下,於大歷元年(766)到達夔州,住了兩年。這兩年,他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悲劇命運。在離亂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將這樣結束了,理想只是心靈中曾經的過客,他再也不會回來了,而詩人自己已經老了,再也無力去完成什麼宏圖大志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命運,你是多麼無情啊!」杜甫恐怕只能這樣仰天長嘆了。大歷三年,他出三峽到荊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陽樓》中說自己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此時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聾齒落,右臂偏癱,還患有肺病和風濕病,自身已難保。他說自己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但是,孤獨的杜甫卻依舊在惦念著京師關山北面的邊防吃緊,為國家的安危而流淚。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從岳州到達衡州時,友人已調任潭州;當他趕到潭州時,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無詩人安身之地!杜甫徹底絕望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早已摧殘了杜甫的身體,當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時,受盡了磨難的詩人,在漂流於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縱觀杜甫的一生,其實就是悲劇的一生。他身上有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愛國、愛民是他自始至終都堅持的人生理想,但這樣的人生理想在封建專制的社會中,特別是在社會矛盾急劇惡化,戰亂頻仍的年代裡,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殘酷的現實無情擊碎。這不是杜甫一個人的悲劇,而是中國古代千千萬萬知識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劇。封建統治的腐朽和殘酷在杜甫的詩篇中變成了一個個清晰而慘烈的歷史鏡頭。作為「詩聖」,杜甫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毀滅和生命的遭摧殘,讓我們記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貴和偉岸,他的良知的真誠和勇氣。他的良知的情懷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個有才的人,你看他詩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氣,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卻未能「兼濟天下」;杜甫又是一個有情的人,你讀他的詩,會一遍遍地體味到他對人民命運的含淚悲情,但卻又未能「獨善其身」。他擁有「達」的本錢,卻未能有「達」的境地,命運所給予他的只是無休止的窮困和悲苦。他是一個命運的失敗者。一個人無才無德無情無義也便罷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罷了,最可悲的是當他德才兼備且情義兩全時,卻仍時時刻刻被理想拋棄,被現實摧殘,到最後所夢想的事一件也沒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滿了悲情和眼淚。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透過他那被稱為「詩史」的不朽篇章,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徹筋骨的蒼涼。當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憶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淚縱橫之時,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風中感受到了切膚之痛,痛得他傷心,又讓他無奈。

與杜甫風濕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