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風濕寒性關節痛?
。本病在祖國醫學中屬於痹證范籌,簡稱(風關痛)是常見病,多發病,寒冷潮濕,東南沿海地區為多見。臨床表現:風濕寒性關節痛輕者多在局部,以某部肌肉或一、兩個關節(多為膝、髖、肘、肩、腰背)疼痛、酸麻、屈伸不利為主要表現;重者可發生全身肌肉、大小關節疼痛(無紅腫),關節活動因痛受限,甚至呈癱瘓狀態。有些人患病後持續多年不愈,反復發作、由輕到重,從局部到全身不斷發展。以上是本病的基本表現,另外由於風濕寒邪侵犯人體的偏重不同,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治療也有難易之分。診斷標准:有風濕寒邪侵襲史;有部分關節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劇痛,活動困難,遇冷或天氣變化(陰天、下雨、刮風)病情加重,其受累關節因疼痛所致活動功能受限,但活動後減輕,多數痛處無紅腫之症狀;臨床檢查ESR、RF、ASO、血常規、X線攝片等皆屬正常。預後:經過積極治療和預防,患者病情能夠得到很快緩解或治癒,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視及正確治療,往往部分患者病情趨重或可能誘發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風濕性多肌痛等難治性關節炎。A.保持精神愉快 ,堅持鍛煉身體,增強抗風濕寒等外邪能力。B.注意不要冒風淋雨,汗後更應當心,不要貪食寒涼之品,必要時改變潮濕寒冷的工作或居住環境。C.注意衣著與外界環境保持統一,尤其體弱和產婦更要注意,這里我特別提醒年輕朋友們,冬天,衣服不要穿得太單薄,謹防風濕寒性關節痛。後記風濕寒性關節痛(簡稱風關痛)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邪後所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遇寒冷或天氣變化則病情加重。臨床表現多以疼痛為主,受累關節局部無紅腫熱的炎症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沉大多數正常,抗鏈O及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故本病有別於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本病發病規律和臨床特點,認為風寒濕邪是形成風關痛的病因,它應該是一個獨立性疾病。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著名風濕病專家王兆銘研究員於1974年將本病命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通過二十年來的臨床觀察,多數學者認為這個命名比較確切,在臨床上便於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進行鑒別,有其實用價值,越來越多地被臨床醫師採用,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本病屬於中醫痹證范疇。
2、中醫對風濕寒性關節痛如何辨證論治?
根據風濕寒邪侵犯人體的偏重不同,中醫把風濕寒性關節痛辨證分五類型 (1)風重型關節痛 主證:全身各關節、肌肉遊走竄痛(酸痛),脈浮緩或弦緩,舌質淡、苔薄白,其特點是每遇刮風則病情加重(酸痛難忍),疼痛部位不固定。 主證分析:本型關節痛是由風寒濕邪侵犯人體,但以風邪偏勝為主所致。多因營衛不和,腠理開泄失常,感受風寒濕邪,侵襲肌表經絡,閉阻氣血筋脈,故見關節疼痛。風為陽邪,善行變,故疼痛呈遊走性。風性輕揚,其侵多在肌表,故脈浮,苔薄白。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10g,秦艽10g,麻黃6g,羌活10g,獨活10g,肉桂4g,當歸10g,威靈仙10g,葛根10g ,茯苓10g,甘草9g,生薑5片。 方解:方中用防風、秦艽、羌活、獨活、麻黃、肉桂祛風散寒;當歸、威靈仙、葛根活血通絡,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姜和中調營。全方共奏祛風散寒除濕之功,又兼能養血通絡。 (2)濕重型關節痛 主證:患病局部沉重、酸楚或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利,活動時多有骨擦音(軟骨磨擦),脈緩或濡,舌質淡,苔白膩或微黃膩。其特點是遇陰雨或接觸冷水時病情加重。 主證分析:本型關節痛以濕邪為主侵犯人體所致,多由居處潮濕,涉水冒雨,食涼飲冷等致風寒濕邪侵入肌膚經絡,留著不去,閉阻氣血,故見關節痛。因濕性重著,其性粘滯,故見局部沉重酸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或緩,均為濕勝之徵象。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30g,蒼術10g,羌活10g,獨活10g, 薟草15g,防風10g,制川烏6g,麻黃6g,桂枝 6g,當歸10g,川芎10g,甘草10g,生薑3片。 方解:方中用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羌活、獨活、防風、 薟草祛風勝濕;川烏、桂枝、麻黃溫經散寒除濕;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止痛;甘草、生薑健脾和中。全方共奏除濕健脾、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 (3)寒重型關節痛 主證:患病局部肌肉、關節皮膚發涼,固定性劇痛或攣縮拘急,疼處有冷感,脈弦緊或沉緊,舌質淡苔白或白滑。其特點是遇冷病情加重,遇熱則病情好轉。 主證分析:本型關節痛是以寒邪偏勝為主侵犯人體所致,多由機體陽氣不足,寒邪侵襲,寒凝氣血,經脈不通,故見關節疼痛;寒性凝滯,故多呈攣縮,拘急劇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不達,故皮膚發涼,病處有冷感;寒遇熱則散,氣血流暢,故得熱病情好轉。脈弦緊,舌淡,苔白均為寒勝之象。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味。 制川烏10g(加白蜜先煎),麻黃6g,芍葯15g,黃芪15g,雞血藤30g,乳香、沒葯各6g,甘草 10g。 方解:方中用制川烏、麻黃溫經散寒,除濕止痛;芍葯、甘草緩急舒筋止痛;黃芪益氣固表,且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以牽制、緩和川烏、麻黃;用雞血藤化瘀通絡;乳香、沒葯以加強化瘀止痛之功。諸葯配伍,可使寒濕之邪微汗而解,病邪去而又不傷正氣。 (4)風濕型關節痛 主證:肌肉、關節既有遊走竄痛又有沉重感,脈多浮緩,舌質淡紅,苔微黃膩。其特點是遇刮風下雨則病情加重。 主證分析:本型關節痛是以風濕相兼侵犯人體所致。風濕侵襲關節經脈,氣血瘀閉不通故見關節疼痛;風善行而數變,故有遊走性竄痛感;濕性重著,故又有沉重感。余均為風濕之徵。 治則:祛風勝濕,散寒通絡。 方葯:羌活勝濕湯加減。 羌活10g,獨活10g,防風6g,藁本6g,川芎6g,川萆 15g,蔓荊子3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獨活為君葯,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痹;防風、藁本為臣葯,祛太陽經風濕,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止痛;川萆 以加強祛濕之力;使以甘草調和諸葯。全方合用,共成祛風勝濕之功,並微發其汗,使風濕盡去,其痛自止。 (5)寒濕型關節痛 主證:患病局部發涼(出冷汗),固定性劇疼,且沉重發板,嚴重者活動困難,甚至呈癱瘓狀態,失去勞動能力,脈沉緩或沉緊,舌質淡,苔滑或白膩。其特點是遇冷或陰天下雨病情加重。 主證分析:本型關節痛是寒濕相兼侵入人體所致。寒凝骨節,濕阻脈道,故關節冷痛,局部發涼;濕邪滯濁,寒邪凝聚,流注關節,故疼有定處,且發沉重,活動困難。余均為寒濕之徵象。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益火散寒湯與海桐皮湯合並加減。 桂枝10g,肉桂4g,乾薑6g,制川烏6g,羌活10g,海桐皮15g,蒼術10g,防己10g,烏蛇10g ,丹參15g,陳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桂枝、肉桂、乾薑、川烏溫經散寒;羌活、蒼術、防己、海桐皮祛風除濕止痛;烏蛇、丹參通絡活瘀止痛;陳皮、甘草理氣和中。全方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化瘀止痛之功。
3、什麼是風濕寒性關節痛
風濕寒性關節痛(簡稱風關痛)是指人體感受風寒濕邪後所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遇寒冷或天氣變化則病情加重。臨床表現多以疼痛為主,受累關節局部無紅腫熱的炎症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沉大多數正常,抗鏈「O」及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故本病有別於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本病發病規律和臨床特點,認為風寒濕邪是形成風關痛的病因,它應該是一個獨立性疾病。故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著名風濕病專家王兆銘研究員於1974年將本病命名為風濕寒性關節痛。通過二十年來的臨床觀察,多數學者認為這個命名比較確切,在臨床上便於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病進行鑒別,有其實用價值,越來越多地被臨床醫師採用,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本病屬於中醫學痹證范疇。
風濕寒性關節痛如何預防?
根據同濕寒性關節痛的起因,多因起居不慎,感受外邪風寒引起症狀加劇或疾病的復發。因此,患者應該盡量避免在工作及生活中再受風濕寒邪侵襲。尤其要免汗後受風。因為出汗後腠理開放。易受風濕寒邪侵襲。注意不要在對流風口乘涼或在樹下以及室內開窗睡覺,更不要圖一時之快用電扇行吹風消汗。婦女產後,氣血津液不足,體質較弱,更要注意保護調養。 合理的進行各種鍛煉,不僅可以防病健身,而且能延處益壽。體育鍛煉在風濕寒性關節痛中也同樣有很重
4、風濕寒性關節痛
你好,根據您的情況可用中醫的補腎散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方法治療比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