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麼確診得了內風濕病
風濕病是以累及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韌帶、神經等部位,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因其與自身免疫有關,多數疾病纏綿難愈,有的患者需終身服葯治療。目前尚無根治此類疾病的葯物,西醫治療主要為非甾抗炎葯、免疫抑制劑及激素,其長期用葯的副作用與其治療作用一樣不應被忽視。中醫中葯在風濕病的治療上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蘊藏著極大的潛力,如採用的是穴位針對性療法,是結合了針灸與葯物的原理,具有不錯的療效。在目前治療風濕病比較常用的撐筋散等中成葯。
症狀
①晨僵:關節僵硬以晨起明顯,活動後減輕,稱為晨僵。通常起床後,受累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隨著時間延長,活動增加,而僵硬狀態緩解。僵硬最早發生在手指關節,晨起不能握拳,若病情發展,可出現全身僵直感。關節僵硬程度可作為評價病情變化及活動性的指標,晨起時間越長,其病情越嚴重。
②疼痛:指、腕、趾、踝關節首先腫痛,或單發,或多發,此起彼落,逐漸波及肘、肩、膝、髂以及顳頜關節,呈對稱性發病。疼痛常因病情反復或因天氣變化或寒冷刺激而加重。
③腫脹:發病關節腔內有炎性積液,表現為關節處漫腫,或紅腫,以四小關節為主,手指關節多呈梭形腫大,當病情緩解時,關節腫脹可以消失。
④運動障礙:由於炎症疼痛和軟組織腫脹常引起活動障礙。隨著病情發展,肌肉萎縮,骨關節內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強硬,關節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病情發展到晚期,關節強硬或呈半脫位,出現掌指側偏,指關節呈鵝頸樣、望遠鏡樣、花束樣或鉤狀畸形。
關節外表現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此病約有20%左右有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期。
②類風濕血管炎:可累及血管、皮膚、肌肉、心臟、神經等組織,是關節外損害的基礎。
③心肺損害:類風濕可累及心包、心肌和心內膜,其中心包炎較常見。
④神經系統表現:輕者感覺異常或遲鈍,觸覺減退。重者導致活動障礙。
⑤其他表現:眼損害、乾燥綜合症之表現、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減少,以及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表現。
2、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3、手指鵝頸畸形,不治療有影響嗎
病情分析:指鵝頸畸形其原因尚不明確,在手外傷中,多由於骨間肌攣縮引起,在其他手部疾患中,如類風濕,骨性關節炎,大腦癱等,使手內在肌的平衡失調,也可以引起手指鵝頸畸形的發生。意見建議:手術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作中央腱束延長、側腱束及三角韌帶松解術,另一種是指淺屈肌腱固定術。
4、為什麼會得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都有什麼症狀?
您好,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其症狀主要有一些表現:
1、僵硬,早晨起來時關節僵硬,活動後逐漸減輕,僵硬時間的長短是疾病活動的指標。
2、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早期常有手部近側指間關節梭形腫脹和掌指關節疼痛腫脹,足部外側跖趾關節疼痛,大關節有積液,特別是膝關節,可累及滑膜關節。
3、畸形,早期由於肌肉痙攣可發生輕度畸形;晚期則趨明顯,如手指的鵝頸畸形,近側指間關節過伸,遠側指間關節屈曲、掌指關節尺側偏畸形、膝關節、屈曲畸形,髖關節屈曲畸形等。
4、其他的症狀表現皮下結節嚴重者可以伴有肌肉萎縮等。
5、怎樣區分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如果說有什麼聯系的話,那就是它們都屬於關節炎,疾病發作時可出現關節腫痛等共同症狀。一般情況下,如果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是容易區分這三種疾病的,但有些患者僅憑幾種症狀就斷定自己患了哪種病,則可能將這三種病混淆,如果盲目服葯治療,不但治療無效反而可能延誤病情。在民間,很多人不知道風濕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種病,常常混為一談;有些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早期沒有及時到風濕科就診,容易被誤診為急性滑膜炎、骨關節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有何區別,如果從患者角度來做區分。
通過發病機制和易患人群來區分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既然是三種不同的關節炎,首先在發病機制上就有所區別,三者的患病人群也有所不同。
01 /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病。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軟骨遭到磨損、破壞,軟骨下骨端失去保護直接摩擦,導致骨質增生,磨損脫落的軟骨碎屑,會引發關節炎症,最終導致關節強直、畸形,直到關節功能喪失。
骨關節炎的發病與年齡、性別、體重、從事工作等多種因素有關,關節內創傷、關節發育不良、關節感染、代謝性疾病等疾病也可導致骨關節炎。
關節炎好發於40歲後中老年人,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在我國,40~60歲年齡段人群骨關節炎發病率為10%~17%;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50%;7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70%。骨關節炎是老年人群最為常見的關節病。
02 /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臨床症狀主要為關節和肌肉的遊走性酸楚、疼痛,全身關節都可能發生紅、腫、熱、痛,可反復發作並累及心臟。
風濕熱的發病與咽喉部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除了關節症狀外,還有急性發熱的表現。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可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經常反復發作。
風濕性關節炎可見於任何年齡,最常見為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03 /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外周關節的非特異性、對稱性炎症,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韌帶和肌腱等,造成關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與遺傳易感性、感染、內分泌以及外部環境刺激等多方面原因有關系。
類風濕關節炎重男輕女,女性發病率比男性高2~3倍。類風濕關節炎也可見於任何年齡,25~50歲為好發年齡,尤其高發於絕經期後女性。
從發病部位和發病症狀來區分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雖然都會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症狀,但其發病部位和具體症狀卻有所差別。
01 /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在全身關節都可能發生,包括脊柱、手指等,但好發於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腰骶部脊柱關節,以及手部的遠端指間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其中又以膝關節發病最為常見,所以也有「人老先老腿」的說法。
骨關節炎的典型症狀包括:
關節僵硬——骨關節炎患者病變關節長時間不活動會出現關節僵硬,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活動後逐漸緩解,早晨起床時表現最為明顯,所以稱為晨僵。與類風濕關節炎晨僵不同,骨關節炎晨僵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幾分鍾,很少超過半小時。
關節疼痛——軟骨碎屑引發的關節炎症,以及增生的骨刺都可能導致關節疼痛。骨關節炎患者早期疼痛表現為間斷性隱痛,逐漸發展為活動痛,尤其在上下樓梯、蹲起時表現明顯,通過適當休息疼痛症狀會緩解,隨著病情進展,則可能發展為持續性疼痛,疼痛厲害時患者往往夜不能寐。
關節腫脹——關節腔內的軟骨碎屑可能引發關節炎症,關節周圍的滑囊炎、腱鞘炎也很常見,都可能導致關節腫脹。如膝關節發生滑膜炎時,則可引發關節積液、腫脹,這種腫脹症狀常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歇性,關節滲出液量一般不會很大。
關節摩擦音——骨關節炎患者關節軟骨磨損脫落後,軟骨下骨端失去軟骨的保護,在關節活動過程中,粗糙的骨面之間直接摩擦就會發出低沉的「咔嚓咔嚓」聲,這就是關節摩擦音。
關節受限與畸形——骨關節炎晚期,軟骨和軟骨下骨破壞嚴重,骨質硬化、關節變粗,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也會出現攣縮、萎縮,會進一步導致關節強直、畸形,直到關節功能完全喪失,患者可能出現X型腿、O型腿畸形,甚至失去活動能力,以輪椅代步。
02 / 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手足的小關節比較少見。
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包括:
遊走性疼痛——關節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又那個關節不適,疼痛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幾天後就可消退。
炎症反應——病變關節局部呈現紅、腫、熱、痛的炎症反應,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關節不留畸形,但經常反復發作。有些不典型的患者,只有關節疼痛沒有炎症症狀。
發熱——患者在出現關節腫痛症狀的同時,可伴隨輕度或中度發熱。
心臟表現——風濕性關節炎反復發作,還可累及心臟,發生心肌炎、心瓣膜疾病等。
03 /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一般起病緩慢,在出現關節症狀前可有數周的低熱,少數患者可出現高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症狀,然後再出現典型的關節症狀。類風濕關節炎典型病例多為雙手小關節(尤其是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足趾關節、腕、肘、膝及踝關節的對稱性改變,首發症狀可出現在任何關節。
類風濕關節炎的典型症狀包括:
關節疼痛和腫脹——關節疼痛一般是類風濕關節炎最早的症狀,最早常出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關節。開始為關節酸痛,但隨著關節腫脹逐漸明顯,疼痛也逐漸加重。因為滑膜炎症的存在,關節局部可有積液,並伴隨局部皮溫升高。反復發作後,患肢可出現肌肉萎縮,患病關節呈梭形腫脹,疼痛症狀也會隨病情嚴重程度而加重。關節痛也與氣候、氣溫變化有關系。
晨僵現象——9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晨僵現象。患者在早晨起床時,患病關節會感到僵硬或全身發緊感,因為多發生在早晨所以稱為「晨僵」。與骨關節炎晨僵不同,類風濕關節炎晨僵持續時間更長,一般超過30分鍾,甚至多達數個小時,晨僵持續時間與關節炎症的程度呈正比。
多個關節受累——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時受累關節多為1~3個,之後受累關節常發展到3個以上,如果症狀一直停留在一個關節,一般就要考慮是否為其他疾病。在首次關節發病的1~3個月後即可出現另一些關節的腫痛症狀,之後表現為多個關節反復、交替發作和緩解,嚴重者四肢大多數關節均受累。
症狀長期持續——類風濕關節炎另一個特徵是症狀會長期持續,關節腫痛的症狀可持續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
關節活動受限或畸形——在類風濕關節炎較晚期,因為軟骨和軟骨下骨被破壞,關節周圍韌帶、肌腱等都會受到侵蝕,病變關節會出現活動受限以及關節畸形。常見的畸形包括:手指及掌指關節常呈現出梭形腫脹、紐扣畸形、鵝頸畸形;腕關節常強直於向內偏斜(尺偏位),並出現腕關節融合;肘關節多呈現半屈曲固定及前臂旋轉功能受限甚至消失;髖關節則多強直在屈曲內收位;膝關節呈內、外翻畸形。
關節外表現——約10%~30%患者存在類風濕結節,發生在關節隆突部及受壓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關節附近、枕、跟腱等處。此外,類風濕關節炎還可累及血液系統、神經系統、肺部、心臟、眼部等多個部位,也常並發乾燥綜合征。
從患者角度講,了解到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病因、高發人群、發病特點、主要症狀的不同,其實就足夠了,當出現關節腫痛的症狀時,首先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去診斷,專科醫生要通過了解發病過程、查體,再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才能確診究竟是哪種疾病,不同的關節炎檢查方法有差別,治療方法更是大相徑庭,即使是專科醫生也無法僅憑幾個症狀就斷定是哪種疾病,作為患者,了解疾病知識是為了更好地配合治療和生活護理,而不是取代醫生,盲目用葯除了延誤病情,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結果,這一點要謹記!6、X線檢查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價值?
在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缺乏特異性的具有診斷價值的X 線特點。但是,如果把各種症狀和體征、好發部位、實驗室檢查和X 線所見綜合到一起,則能夠做出相當可靠的診斷。在晚期,如能見到具有本病特點的關節破壞和典型的畸形,譬如手指和腕關節的某些典型畸形,則能做出可靠的診斷。對本病的受累關節進行X 線照片檢查,不單單是為了確定診斷,還為本病分期、選擇治療方法和繼續觀察病變的進展情況,提供一個客觀的比較可靠的指標。
(1)一般的X 線片所見
①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軟組織腫脹常因滑膜增殖肥厚和關節腔積液所引起,因而多見於關節炎的早期和中期。此種軟組織腫脹以關節為中心,向關節周圍擴展,將透X 線較多的脂肪層、肌肉或皮下組織向外推開。只限於關節某一側的軟組織腫脹可能是皮下結節的影像。當然,要仔細觀察軟組織的腫脹情況,X 線照片的質量是很重要的。在本病,軟組織鈣化一般是看不到的。
②骨質疏鬆。本病所引起的骨質疏鬆多系普遍性的,因本病的病程漫長,受累關節較多。如患者卧床不起,不見或少見日光,營養又很差,全身骨質疏鬆可能達到很嚴重的程度,以致疏鬆的骨骼呈炭畫樣(只見骨皮質的輪廓而看不到骨小梁)。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骨質疏鬆往往更加嚴重,不但指骨和掌骨如炭畫樣、甚至可引起多數椎體的病理性壓縮性骨折。
③關節間隙改變。關節間隙狹窄很常見。在骨性關節病時,可能只引起關節間隙部分狹窄,而類風濕多引起關節間隙全部狹窄。產生關節間隙狹窄的原因是關節軟骨面的萎縮、變薄或破壞,而這種破壞常因軟骨面的血管翳的直接腐蝕和中性粒細胞所釋放的各種蛋白酶可以溶解軟骨基質中的膠原纖維與透明質酸等,使軟骨失去基質中的支持物質,以致軟骨萎縮、變薄,最後消失。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間隙擴大並不常見,偶見於本病的早期關節腔內積液多者。
④骨質的改變。除前述的骨質疏鬆外,還可以看到其他的骨質改變。軟骨面邊緣骨質腐蝕和軟骨下骨質中的囊性改變,這在中晚期病變中相當常見,是類風濕肉芽腫(血管翳)腐蝕的結果;骨膜性新骨形成,這在年輕患者的手足小骨如掌骨、指骨、拇骨、趾骨和橈尺骨遠端常見到;關節破壞後骨端骨質吸收,可見於手足小關節、肩鎖關節等處。應注意,末節指骨遠端吸收是牛皮癬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硬化症的特點,在本病見不到。骨受壓變形,可見於骨質高度疏鬆的骨盆和椎體,前者可呈三角形,髖臼內陷,後者可形成多數病理性壓縮骨折。
⑤關節脫位和畸形。關節嚴重破壞和肌肉痙攣是造成關節脫位、半脫位和畸形的原因,譬如腕關節的下垂畸形,膝關節的屈曲攣縮畸形,掌指關節的尺偏畸形,手指的鵝頸畸形和扣眼畸形,前足的拇外翻和爪形趾畸形等。
⑥關節強直。關節軟骨面完全破壞消失後,關節即發生纖維性和骨性融合,使關節僵直,前者尚能見到一些不規則的關節間隙,後者則關節間隙完全消失,骨小梁通過。強直很少發生在功能位,而常發生在各種畸形的位置。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X 線分期
參照美國風濕病協會的分期標准,國內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X線表現分為四期。
早期(骨質疏鬆期):普遍性骨質疏鬆和軟組織腫脹。
中期(破壞期):除早期所見外,還有骨端邊緣腐蝕,軟骨下囊性改變和關節間隙狹窄。
晚期(嚴重破壞期):除上述所見外,還有關節嚴重破壞、骨質吸收、脫位和畸形。
末期(強直期):關節已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
這一分期主要是根據X 線上所顯示的關節破壞的程度而定的,而不是根據病程長短。另外,在同一位患者中各個受累關節的病期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尚處於中期,有的可能已達到晚期或末期。
(3)不同關節的X 線片所見
①手指關節炎。早期可見骨質疏鬆及關節軟組織呈梭形腫脹,腫脹常為對稱性,且常發生在近側指間關節,較少見於遠側指間關節。偶見指骨骨膜反應性新骨形成。稍晚時,可見關節間隙變狹窄,骨端邊緣腐蝕或軟骨下骨質中囊性改變。更晚時,可見關節嚴重破壞,掌指關節脫位,屈曲畸形,尺偏畸形,手指扣眼畸形、鵝頸畸形等。
在同一隻手上,有時可見到各種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畸形組合。
再晚些時,可看到關節骨性強直,但比較少見。
②腕關節炎。早期可見諸腕骨骨質疏鬆及軟組織腫脹,腫脹常首先見於腕關節背側和尺骨頭附近。稍晚,可見腕骨呈蟲蛀樣腐蝕,各腕骨之間關節間隙狹窄,下尺橈關節間隙增寬,偶見尺骨下端骨膜反應性新骨形成。更晚,可見腕關節破壞進一步增加,尺骨頭向背側脫位,腕關節發生掌屈及尺偏畸形,最後常見腕關節諸骨呈骨性強直。
③肘關節炎。肘關節炎的X 線特點較少。早期可見骨質脫鈣疏鬆和軟組織腫脹。稍晚可見關節間隙狹窄及骨端邊緣腐蝕。晚期可見鷹嘴切跡因骨質破壞、吸收而擴大,在肱尺關節內側及冠狀突可見骨質增生。更晚,常見關節在屈肘位呈骨性強直。
④肩關節炎。早期可見普遍性骨質疏鬆、關節積液多者可見軟組織腫脹。稍晚可見肱骨頭邊緣骨質腐蝕。肩關節嚴重破壞以致產生脫位或強直的很少見。
⑤髖關節炎。髖關節受累常為雙側性。早期以骨質疏鬆及軟組織腫脹為主。骨盆、髖臼、大轉子等處骨質均疏鬆。患側閉孔變小。
因關節內滑膜腫脹而將關節囊外脂肪層向外推擠而膨隆。稍晚可見股骨頭邊緣骨質腐蝕及軟骨下骨質中囊性改變和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見骨質增生性改變,主要在髖臼外緣和股骨頭外側緣。病程很長或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因骨盆骨質過於松軟而產生髖臼內陷。股骨頭吸收或關節強直、脫位者極少見。
⑥膝關節炎。早期可見骨質疏鬆及軟組織腫脹。側位X 線片上,髕上囊位於股四頭肌腱的後方,髕骨的上方(正常的髕上囊在X 線片上看不到,髕上囊腫脹或積液時才可看到長圓形軟組織陰影)。
髕下脂肪墊腫脹在側位片也清晰可見。稍晚,可見骨端邊緣腐蝕和軟骨下囊性改變及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破壞嚴重,可產生膝內翻、膝外翻和屈曲攣縮畸形。屈曲畸形嚴重者脛骨上端常向後半脫位。產生骨性強直的比較少見。
⑦踝關節炎。早期以骨質疏鬆和軟組織腫脹為主。軟組織腫脹在正位X 線片上見於內、外踝周圍,在側位X 線片上,前方可見踝關節囊外脂肪層向外膨隆,後方可見跟腱前方的三角形透亮區陰影受膨隆的踝關節後關節囊擠壓而變窄。晚期可見關節嚴重破壞及足下垂畸形。關節強直較少見。
⑧足部關節炎。足後部關節炎早期可見骨質疏鬆及足背軟組織腫脹,稍晚可見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間隙狹窄及邊緣腐蝕,跟距骨窗消失。骨性強直比較少見。前足關節炎早期可見足趾變粗,骨質疏鬆,偶見趾骨骨膜新骨形成。稍晚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邊緣腐蝕。晚期則見拇外翻、扁平足和爪形趾畸形,骨性強直較少見。
7、類風濕關節炎手部的畸形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遊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若不能及時控制或治癒,終鈄導致殘廢.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完全 可以治癒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 治療用專業中葯,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好心情..
8、手指鵝頸畸形
你好朋友,你的情況考慮早期手術治療為好,葯物是不可以治療的,祝你健康,歡迎再來咨詢,
9、類風濕出現鵝頸樣指,怎麼辦?是不是生命就要走到盡頭了?
治療,別無他法,鵝頸樣指並不能說生命就要走到盡頭了,這要看全身病情情況專。
1、目前西醫、中醫常規治療只能給屬病人用激素抗炎、生物制劑、非淄體抗炎解熱止痛葯、抑制免疫葯物、活血通經、疏風止痛以及各種葯物著摻雜激素或抑制葯物等治療可稍緩解症狀,這些常規的治療仍停留在對炎症及後遺症的對症治療,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只是一時的止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正所謂的治標不治本,也不能阻止病情的發展,只是應付性的治療。
2、長期用激素治療引起高血壓、糖尿病、股骨頭壞死、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皮膚黏膜潰爛、代謝紊亂等疾病,長期用免疫抑制劑易誘發嚴重感染、致癌、致畸、不育、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及代謝紊亂、免疫力低下,如同飲鴆止渴。
3、長期用葯吃葯引起胃炎、癌胃、消化性潰瘍、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體質下降等嚴重性損害。
4、類風濕關節炎必須特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