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症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關節外病症狀,故稱類風濕病。關節腔滑膜炎症、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後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多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經過,可有暫時性緩解,由於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女性多於男性。
關節症狀:
1、晨僵:關節的第一個症狀,常在關節疼痛前出現。關節僵硬開始活動時疼痛不適,關節活動增多則晨僵減輕或消失。關節晨僵早晨明顯,午後減輕。
2、關節腫痛:多呈對稱性,常侵及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趾間關節、踝關節及膝關節。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分級是怎麼分的啊?
秋冬又是一個多事的季節。很多的類風濕性關節患者又在為自己的久治不愈的類風濕性關節疾病而擔心,作為一種高發病率,高復發率的疾病,人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的治療非常關注。 專家指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的初期認識並不明顯,因此很多人在進行治療的時候,已經惡化到了晚期,這些患者因喪失了關節功能,不得不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當然,人工關節置換作為現代醫學的科技結晶,可以有效的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給患者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恢復和改善關節功能。但是,關節炎嚴重到要換人工關節那就治療的太晚了。 據統計,我國的關節炎患者有3600萬人,其中需要做外科手術治療的有200萬人。發病常見的是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其中骨性關節炎發病率最高達到3%,65歲以上的老人幾乎都有這種疾病。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致殘關節疾病。發病率佔0.3%,多發於女性。強直性脊柱炎則多發生於青年男性,發病率佔0.4%。目前,在醫學上對多種關節炎還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因此,只有採取多種治療方法,根據疾病不同程度有葯物、物理和手術來改善症狀。 采訪到這些人的說法,實際上也是其他患者的共同觀點。在治療過程中過分依靠葯物治療,還對手術有著恐懼心理,針對大家的這種認識,還是請專家從關節病變機理上,來了解外科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專家不僅說明了外科治療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早期手術治療的時機,也就是說,只有早期手術才不至於把自身的關節換成人工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採用滑膜切除手術,延緩關節軟骨破壞的效果也很明顯。強直性脊柱炎要在准確診斷的基礎上,有一個實施早期手術的原則。 如果早期手術治療的患者,不僅創傷小、療效好、少受疾病折磨。而且要比晚期的人工關節置換所花的經費少得多。因此,我們在這里再次告訴您,當您需要做手術時,千萬不要錯過治療時機。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的治療,雖然手術治療可以一時的改善這一問題。專家提醒人們,為了有效的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給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少林十三灸來進行治療。 少林十三灸是如今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的葯貼,而且這種葯貼還有神奇的針灸的功效。可以幫助人們安全有效的預防這種疾病給人們身體健康帶來的影響。
3、類風濕關節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赤日炎炎,寒風冽冽,奉勸你不要再把自己辛苦掙來的人民幣,去繼續養肥那幫「庸醫」啦!
以下我來給你談談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徵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改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病因尚不清楚,但與感染病毒、支原體、細菌等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
本病的一般性治療包括休息,急性期關節制動,物理療法等。葯物治療最為重要,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葯和慢作用抗風濕葯以及糖皮質激素的應用。葯物的選擇和應用的方案要個體化,應密切觀察其毒副反應,嚴格掌握其適應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關節畸形並失去功能時,可行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治療。
類風濕要求根治是比較難,通常是以對症治療為主,的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方法有:
1)物理治療
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症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並以增強葯物對局部的作用。
2)葯物治療
1. 水楊酸鹽: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
2. 消炎痛:非類固醇抗炎葯,效果較好,其鎮痛、退熱及抗炎作用都較強。
3. 異丁苯丙本酸: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均較阿斯匹林強10倍以上,副作用較阿斯匹林小。
4. 皮質激素:對急性炎症有顯著療效,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停葯後極易復發。
……
3)手術治療
……
4)葯膳偏方
1. 薑糖薏米粥
取薏米50克,糖30克,乾薑9克。先將薏米、乾薑加水煮爛成粥,人白糖調味食服。每日1次,連服1個月。
本方散寒除濕,通絡止痛。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肢體關節疼痛較劇,得熱痛減,關節屈伸不利,肌膚麻木不仁,四肢小關節變形者。
2. 清燉龍虎鳳
用鮮蛇殼1條(約300克),貓肉、雞肉各100克,荸薺5個,調料適量。將全部材料放人燉盅內,燉至貓肉、雞肉、蛇殼熟爛,去掉蛇殼、雞骨、貓骨、薑片,撇去油沫,調入味料,拌勻即成。
本方除濕祛風,通經活絡。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型,肢體關節疼痛,變形,屈伸不利,或關節腫脹,疼痛遊走不定,遇氣候改變易復發者。
5)注意事項
1. 急性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該卧慶休息,通過治療急性炎症消失後,要逐漸進行適應身體情況的鍛煉。活動量可以按照活動後的反應來進行調整。如在活動後關節疼痛加重,說明活動已過度,應作適當調整。活動量應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活動次數由少到多。通過活動達到增強體質、振奮精神、維持關節活動能力、改善關節功能以及避免出現關節攣縮、強直和肌肉萎縮的目的。
2.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疾病,再加上一些抗風濕西葯對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往往會引起食慾不好,出現營養不良及貧血等。因此,患者在飲食中有必要補充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
出現貧血可以食用動物肝臟、瘦肉等;對骨質疏鬆明顯的中層得,除了補充蛋白之外,還可增加維生素D和鈣質。急性活動期如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時,辛辣刺激及油膩食物均不應多食,久病胃腸不適者,如有水腫或血壓高等並發症時,還需要適當控制水分和鹽的攝入。
3.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約有90%的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在陰天、下雨、刮風或受到寒冷、潮濕等外因的影響時關節局部有腫脹和疼痛可加重。有些患者的病情變化與季節有關,因此要重視氣候、季節對疾病的影響,做到四時而調濕,注意避寒、保暖。
如遇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時治療。再者不要受過度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愉快,要樹立起一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有利於本病的康復。
4. 通過關節功能鍛煉,避免出現僵直攣縮,防止肌肉萎縮,恢復關節功能,保持體質。如手捏核桃或彈力健身圈,鍛煉手指關節功能;兩手握轉環旋轉,鍛煉腕關節功能;腳踏自行車,鍛煉膝關節;滾圓木,鍛煉踝關節等。鍛煉時,切勿超過自己的耐受力,適可而止,活動量應逐步增加,循序漸進。
5. 本病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有無其他並發病症,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避免病情惡化。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葯,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4、類風濕關節炎是怎麼患上的?
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是對稱性小關節腫脹,疼痛,而且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最容易早期受累,隨著病史的延長,可累及其他多個關節,比如腕,膝,肩,肘,踝關節。成都風濕醫院說到這種關節受累主要表現於侵蝕性滑膜炎,病程晚期可以出現關節的畸形及損毀,表現為天鵝頸,紐扣花畸形,嚴重影響了病友們的生活質量。
5、類風濕關節炎的種類
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疊類濕性關節炎。四種類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上又可分成幾類,各有其臨床特徵。
(1)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典型類風濕或多關節炎型。其臨床表現為:
①晨僵;
②關節腫脹,疼痛,反復發作;
③多個關節受累,單關節炎少見;
④對稱性關節受累,不同關節間症狀轉移,間隔期在1個月以上;
⑤關節炎症有相互制約現象;
⑥病程可持續幾個月以至達數十年之久;
⑦關節周圍組織病變及並發症,例如,類風濕性皮下結節,關節附近肌肉萎縮,肌無力,關節周圍的組織受累,骨受累,肩手綜合征及下
肢與踩部水腫等。
(2)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不典型類風濕。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發熱型類風濕:在臨床上可分為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和長期低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以高熱為主的類風濕發熱,由感冒、外
傷等因素引發,表現為不規則間歇性的特徵。發熱時,溫度多半在38℃—40℃以上,有的高達42℃,一日溫差可有較大波動,發熱時伴有畏寒
、皮疹、關節酸痛的症狀。發熱一般持續2—8小時驟然下降,伴有出汗、乏力、食慾減退、消瘦、貧血的症狀。以低熱為主的類風濕症狀極不
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潛伏性風濕病。病人體溫多在37.3℃—38℃之間,很少超過38℃。全身症狀多,表現為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
汗、晨僵、關節腫脹、疼痛等症。
②單關節炎:多由髖、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病變始終局限於1個關節,以後反復發作,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常伴有其他關節痛,但不
腫,病程可持續1年至數年。
③少關節炎:此型關節炎多半固定在2—3個關節上,好發於腕、踝、膝、跖、髓等關節。關節症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期的緩解
期。
④反復發作性風濕病:又稱發作性風濕病。其特徵為發作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數日乃至2—3周,自行消退,關節疼痛劇烈,
多由勞累、飲酒、失眠所誘發。
⑤乾性關節炎:臨床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關節腫脹不明顯,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迅速,數月至1—2年
內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
⑥內臟型: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其特點是當內臟症狀突出時,關節痛的炎症表現一般是中等度的,有時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可表
現為心臟損害,類風濕性血管炎,肺、腎損害,關節淋巴結病,關節肝脾綜合征,神經精神和內分泌系統損害,眼、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損害
及其他。
(3)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臨床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
②多關節炎型類風濕;
③單關節炎;
④少關節炎。
其各自特徵見上。
(4)重疊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臨床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類風濕重疊風濕病:全身症狀重,可伴有明顯心臟損害的表現與心力衰竭;
②類風濕重疊系統性紅斑狼瘡;
③類風濕重疊瑞特綜合征。
合肥協和類風濕治療基地
6、類風濕是什麼
【類風濕】全名是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RA關節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里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臨床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
(1)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
(2)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
(3)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
(1)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於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
(2)心臟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
(3)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
(4)腎臟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葯物治療(金制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
(5)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於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葯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
(6)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
(7)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並發症或葯物治療所致。
(8)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乾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於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S3PE)男性多見,常於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葯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於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於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別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征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鬆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並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應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反應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