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因子如何判斷高低度陽性?
類風濕因子,是血來清中針源對免疫球蛋白I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
其中,IgM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因為最早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發現,所以命名為類風濕因子。
但它並不只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人,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
2、類風濕有什麼特殊類型嗎
您好! 類風濕關節炎大多數病人都具有一些「大眾化」的表現,而有一部分病人卻具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徵,這些特殊類型有:
(1)多肌痛類型 老年人多以該型起病,比年輕病人多4倍,主要表現為肩和臀部肌肉嚴重僵硬和疼痛,以後再出現關節腫痛。
(2)凹陷水腫型 老年人佔多數,出現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急性炎症,伴手背部凹陷性水腫。雙側肘、肩、髖、膝、踝及足關節均可受累。病人甚至可以准確地指出發作的日期和時間,這些病人的類風濕因子持續陰性。對多種非甾體類抗炎葯反應差,而對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卻十分敏感,如潑尼松(強的松)每日10毫克,即可顯著減輕手背水腫。
(3)反復型風濕症 表現為急性關節炎的反復發作,每次發作以單個或少數幾個關節急性開始,可在數小時內達到高峰,好發於手指、腕、肩及膝關節,出現紅腫,所有症狀可在數小時內或數天內完全消退。發作間期關節完全正常,約1/3病人的類風濕因子陽性,常見血沉增快,但發作間期可降至正常。約有半數病人在初次發作的20年之後發展為持續性的關節損傷,並出現類風濕關節炎的其他特徵性表現。治療多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對關節炎持續較久的病人,給予羥氯喹或金制劑治療效果滿意。
(4)健壯型關節炎 其特點是以增生為主的慢性關節炎,多見於從事體力勞動的男性,一般無痛或疼痛輕微,很少引起關節畸形,但皮下結節常見。一般無關節周圍骨質疏鬆,但有明顯的骨增生表現,並可見軟骨下囊性改變。
合肥黃山路446號
3、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程一般可分為哪三種類型?
(1)進展型(progressive disease):約占病人總數的65%-70%。急性或慢性起病,沒有明顯的自發緩解期,適當的治療後病情可暫時好轉,但停葯後或遇有外界誘發因素時可導致復發。病人需要長期持續治療。疾病最終的結局為喪失活動能力。這是一種骨關節被破壞的過程,病情與環境因素有一定關系。濕度增加伴氣壓下降或溫度增加伴氣壓增加,可使病情惡化,持續乾燥和適宜的氣溫有助於病情緩解。
(2)間歇性病程(intermittent course):占病人總數的15%-20%。起病較為緩和,通常少數關節受累,可以自行緩解,病情緩解時無需持續治療。復發時受累關節數可能增多。整個病程中,病情緩解期往往長於活動期。
(3)長期臨床緩解(long clinical remissions):占病人總數的10%左右,比較少見。文獻報告 250例RA病人中,10%的患者表現為長期緩解,平均緩解期為22年。這一類型的患者多呈急性起病,並伴有顯著的關節痛及炎症,須與感染性關節炎症相鑒別。在臨床緩解期中,血沉等反應活動性的指標常常仍顯示異常。
4、類風濕因子是什麼
大家或許知道分子是什麼東西,分子就是組成這個世界的物質,那麼因子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到底因子對我們人體有害還是對我們有利呢,到底是什麼物質,就讓我們一起去以類風濕疾病為例,一起去看看類風濕因子是什麼吧。
實驗室診斷學: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
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
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
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 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 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病毒感染如感言、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5、類風濕因子lga,lgg型有什麼不同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是一種以變性IgG分子的Fc片段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
按免疫球蛋白的類型,RF可分為IgM、IgG、IgA、IgE和IgD5類,其中IgM-RF是主要類型,臨床應用最為廣泛。有學者根據RF的自然發生性和病理性將RF分為自然發生的R。
6、類風濕因子偏高的原因是什麼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
7、類風濕因子正常值
IgM型RF陽性率為60%-78%。實驗室診斷學: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的正常值是0-20,不超過20即便為臨床上所說的正常值。最後專家提醒您:當您檢測出身體內存在類風濕因子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採取相應的類風濕治療方法。避免延誤病情,帶來不必要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