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跑江湖賣的葯酒是什麼成分
傳統民間葯酒
中醫理論認為患病日久必將導致正氣虧虛、脈絡瘀阻。因此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滯澀的問題。葯酒中主要具有補血益氣、滋陰溫陽的滋補強身之品,同時酒本身又有辛散溫通的功效。因此葯酒療法可廣泛應用於各種慢性虛損性疾患的防治,並能抗衰老、延年益壽。 葯酒製作中常用的溶劑是白酒或黃酒,並注意幾個適度:適度地粉碎葯物,有利於增加擴散,但過細又會使細胞破壞,酒體混濁,御酒堂的做法是:粉碎成末的葯材用紗布裹好,這樣既便於葯效發揮,又不至於酒體渾濁;適度地延長浸出時間,但過長會使雜質溶出,有效成分破壞,遇到這種情況,御酒堂的做法是:採用地泡。適度提高浸出溫度,但過熱會使某些成分揮發,御酒堂則是溫煮法,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編輯本段]葯酒概述
將葯物置於75%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治療時用手蘸葯酒(水)塗於體表而後做手法治療,具有舒經活血、溫通發散之作用。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酒幌子」,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卧怡紅院的千古笑談……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 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葯之道。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葯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葯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葯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等作用。適量飲酒,可以怡情助興,但過飲則亂性,酗酒則耗損元氣,甚至於殞命。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葯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為百葯之長」的說法。其實,酒是一種最好的溶媒,許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難以將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葯物,大多可藉助於酒的這一特性而提取出來,並能充分發揮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葯效(如鶴鳴山道教流傳下來的妙沁葯酒),這就是葯酒歷經數十年而不減其魅力的緣由所在。
[編輯本段]製作工具
按照中醫傳統的習慣,煎煮中葯一般選用砂鍋,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一些金屬如鐵、銅、錫之類的器皿,煎煮葯物時容易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器皿本身和葯物及酒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葯性的正常發揮。所以配製葯酒要用一些非金屬的容器,諸如砂鍋、瓦壇、瓷瓮、玻璃器皿等。當然,一些葯酒的製作有其特殊要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編輯本段]製作方法
葯酒有冷浸法,熱浸法,煎膏兌酒法,淬酒法,釀酒法等多種製作方法,家庭配製則以冷浸法最為簡便。可將按處方配齊的潔凈飲片或葯材粗末置於陶瓷罐或帶塞蓋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適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黃酒),根據葯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 5至1:10的比例配製,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盪1次,14至20天後用紗布過濾。為了矯正口味,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白糖。葯渣可再加酒浸泡1^2次。一般宜在飯前溫 _服,每次按量飲用。如不善飲酒,可從少量開始,逐漸增量,亦可兌水後服用。根據葯理研究,酒精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系統有明顯的作用,少量,或適量的飲酒,對人體有益,配之中葯(葯酒)飲之能防治某些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 那獨具特色的釀酒工藝、設備,那敦厚純朴的酒俗、酒禮,那琳琅滿目的酒具、酒器,各種花樣翻新的酒辭、酒令,以及諸多與酒有關的美妙傳說,都勿庸置疑地表明,酒的釀造史,就是華廈文明的一部分。一般來說,
[編輯本段]古代葯酒的製作方法
葯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葯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葯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葯,以絹袋盛葯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葯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葯文獻記載,古人的葯酒與現代葯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葯酒多以釀制酒的葯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葯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相傳另外一種葯酒製作方法——窯制磁化工藝 眾所周知,葯酒配伍物料較多且各物料無論組織結構還是化學成分均有不同,直接納入配方會使各物料之間功能療效產生排異現象。易使產品療效降低,甚至使配方產生化學變化,轉化成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而威脅健康。窯制磁化工藝是將中國傳統的窯制釀酒工藝與現代高科技磁化技術、納米微波技術相結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原則對配伍各成分進行有機整合,在維護各成分性質不變的前提下促其相互作用,將活性成分、營養成分完整保留並將功效發揮到極致。天師開山鼻祖—張道陵所創 「萬法自然,陰陽相生」的嫡傳佳釀——妙沁葯酒便用此法釀出,治療效果更迅速持久顯著。 一般來說,現代葯酒的製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葯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製作葯酒時,通常是將中葯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甲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中醫屬「痹症」范疇。
關節炎是常見、多發且致殘率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位十二大醫學攻關難題。
關節炎的傳統治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有:
1: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2:處方: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我有一種祖傳的風濕葯酒,效果很好,我想在網上賣,可以通過什麼方法?謝謝
怎麼賣?別人不知道你的葯酒效果!最好先試用!或者去衛生食品部門辦個許可證!
4、今天見到一位跑江湖的老師傅,他把葯酒擦到顧客的皮膚上面,有傷的地方當場就流血出來了。有的把葯酒帶回
?
5、治療風濕關節炎,我准備用葯酒治療,用什麼葯酒比較好?
風濕性關節炎是可以用葯酒治療的。但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
1、虎骨木瓜酒:制虎骨(豹骨代)、當歸、川芎、續斷、五加皮、川牛膝、天麻、紅花、白茄根、桑枝、秦艽、防風、木瓜,各適量,研為粗末後用布包好後放到高粱酒中泡一周後濾去渣,澄清後加冰糖隨量飲服,有散寒除風,祛濕通絡,活瘀止痛的作用,可治風寒濕痹證。
2、烏頭通痹酒:可治寒邪引起的關節痛,葯方組成為:制川烏、黃芪、桂枝、芍葯、穿山龍、青風藤、鑽地風、僵蠶、烏梢蛇、蜂房、甘草,各適量,把所有葯物切碎後入紗布袋中,放到白酒中泡一周後即可飲服,一天服兩次,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感受寒邪而引起的關節疼痛有效。
3、木瓜酒:可治風濕關節炎四肢麻痹、周身痛苦,葯方組成為:木瓜、當歸、威靈仙、狗脊、牛膝、海風藤、川芎、白芷、人參、雞血藤、制川烏,各適量,把上葯切碎後,放入紗布袋裡入酒中浸泡一周後服用,一天兩次,有散風祛寒、活絡止痛的作用,可治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四肢麻痹、周身痛苦、腰膝無力等病症。
4、活血舒筋酒:獨活、寄生、秦艽、防風、細辛、川斷、茯苓、桂枝、川芎、白芍、制川烏、當歸、生地、川牛膝、甘草,各適量,把葯物切碎後放紗布袋中,再把它放到白酒中,浸泡七到十天後服用,一天兩次,有活血祛風,舒筋通絡,祛寒除痹的作用,可治關節痛苦、酸楚麻痹、屈伸晦氣等病症。
你可以咨詢一下醫生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