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熱體質如何調理,濕熱毒這些症狀你有嗎
養生調理,先祛濕氣
舉頭看美女,低頭看自己。其實自己跟新聞上的徐敏年齡差不多,身體卻差很多!月經不調、手腳怕冷、宮寒、皮膚發黃發暗,細紋爬上臉龐,失眠多夢……為何別人健康滋潤,而自己滿身小毛病呢?
這些小毛病,往往無法解釋,但是如果你了解養生上的「濕、熱、毒」,就會恍然大悟,都是「濕、熱、毒」惹的禍。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本草拾遺》、《本草綱目》等古代醫生里有大量除濕熱毒的記載,經常會聽見人們這樣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其實這句話是形容人體內的濕氣過重,讓人的精神無法提起來,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無處不在的濕熱毒,你有么?
什麼是濕氣?說到濕氣大家並不陌生,很多人上廁所,會發現自己大便溏稀不成形,需要很多手紙才能擦凈,有時候還便秘......
這就是典型的濕氣重,濕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
尤其是患有皮膚病的人,多數醫師都會說這是由於濕毒引起的。如痤瘡,濕疹,腳氣,皮膚或乾燥蛻皮瘙癢或暗黃油膩,都與濕氣有密切的關系。人如果春夏淋雨涉水或在潮濕的環境中,濕氣就會通過呼吸道、皮膚毛孔等入侵體內,在各個臟腑組織之中「安營紮寨」,並「長期居住」。
什麼是「熱」?一個人長期被濕氣困擾,濕氣會久蘊化熱,這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熱」。
身體受熱之後會出現非常多的類似上火的症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頭暈,頭發油膩,口乾口苦,頭發皮膚油膩......
而且受到春夏氣候的影響,熱給人造成的不適更加明顯。
什麼是「毒」?毒素是人體內多餘的垃圾,來源主要有兩個:食物消化、吸收後產生的代謝廢物滯留;環境中得來的各種污染在體內沉積。
其中以便秘危害最大,宿便在腸道里腐爛變質,成為細菌的滋生地。其中的毒素就可能被腸道重新吸收,危害人體。
大病預防先除濕熱毒
濕熱毒會引起脾胃、肝膽、腸道、泌尿及生殖系統等數十種健康問題,並過早引發各類身體疾病。
濕氣重的人會經常出現腹痛、嘔吐、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不適。
當濕氣長久不除,會生出內熱,形成濕熱,蔓延至肝膽時,急、慢性肝炎,以及膽囊炎、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就會不請自來。
當濕熱下注於腎臟、膀胱、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時,瀉痢、便秘,小便不利、熱淋及腎炎、膀胱炎,甚至腎結石、膀胱結石就會發生。
當然,男性還要面對遺精、陽痿早泄等苦惱,而女性則免不了要承受帶下等婦科病症的折磨。
中醫表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脂肪肝等也是因為濕氣內阻,氣血失調導致的。
葯食同源祛除濕熱毒,大病化小,小病化了
健脾祛濕效果最好的當屬薏米了。儲能薏茯金菊散的薏米,是來自薏米之鄉的貴州薏米,其薏米特點飽滿光滑,腹溝適中,顆粒勻稱,富含維生素B,粗纖維,蛋白質,鈣鐵磷氨基酸。
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葯物,食物和葯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葯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葯用,許多葯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葯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儲能薏茯金菊散葯食同源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寓醫於食」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
精選二十味原材料,五穀精粹,科學配伍
上葯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葯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葯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葯須合君臣佐使
祛濕毒成分:薏苡仁、茯苓、山葯、赤小豆、芡實、白扁豆
《黃帝內經》記載:用於滋陰養陰,溫補滋養,對女子益氣補血
清熱毒成分:百合、馬齒筧、菊苣、蒲公英、金銀花、荷葉
《本草綱目》記載:用於溫養心肝,抒發體內郁氣,正經安撫
排腸毒成分:決明子、烏梅、酸棗
《神農本草經》記載:用於素體火旺,瀉火排毒,除邪熱,解勞乏
堅持喝了一個月的儲能薏茯金菊散,每天早晚各一杯。身體會出現的明顯變化:
1. 食慾變好了。每天飲食規律,三餐都能按時吃上
2. 反胃、惡心、消化不良的現象變好了。
3. 氣色紅潤臉色健康,同事朋友都說我氣色不錯,以前臉上的痘痘痤瘡都漸漸消失,有一定的養顏效果
4. 便秘煩惱小時,喝了一個月的薏茯金菊散,排便更通暢。
2、垂求8歲男童發燒引起驚厥病因
小兒急驚風(驚撅),低血鈣,及癲癇發作時的處置方法
高燒引起的小兒急驚風(驚撅),這種症狀是八歲以下兒童較常見的急症之一,此病是中樞神經仍未發育成熟,導致神經異常放電所致。小孩表現為忽然昏倒,兩眼上翻或者斜視,疑視,手足僵直,然後抽搐,經常出現這種症狀會損傷腦神經細胞,造成的危害會使小孩出現,腦炎,腦發育畸形,癲癇等病症,低血鈣也會出現這種症狀,但大多數是高燒引起的,如再次出現這種症狀可以採取以下應急措施,
(1)迅速確定小孩是否處於安全的位置上(如大床鋪或地板上),
(2)防止咬傷舌頭,用布條或毛巾包裹壓舌板或筷子置於上下牙之間。
(3)保持安靜,平卧於床上,並松開衣物。
(4)將頭側向一側,並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暢通。
(5)若是高熱引起的,可以用涼水擦拭,(酒精非專業人員請勿濫用會傷到皮膚。)
(6)迅速前往醫院治療並查找病因對症治療。
如果確定是癲癇要盡快治療,越早治療治癒率越高。
3、驚風的病因
1.急驚風
急驚風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為主,偶有暴受驚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痙。尤以風邪、暑邪、濕熱疫癘之氣為主。
2.慢驚風
慢驚風多見於大病久病之後,氣血陰陽俱傷;或因急驚未愈,正虛邪戀,虛風內動;或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脾腎兩虛,筋脈失養,風邪人絡。
4、什麼區分輕和重驚風
驚風(infantile convulsion)又稱驚厥,是癇性發作的主要形式,以強直或陣攣等骨骼肌運動性發作為主要表現,常伴意識障礙。是小兒常見的危急重症,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的過程中。其發病突然,變化迅速,證情凶險,列為中醫兒科四大證之一。好發於1—5歲小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急驚風與慢驚風兩類,急驚風發病急暴,臨床表現多為實證。慢驚風多由久病而來,也可由急驚風轉變而來,臨床多表現為虛證。 西醫學中因高熱、腦膜炎、腦炎、血鈣過低、大腦發育不全、癲癇等所致的抽搐屬此范疇。 兒科常見病證。唐以前將本病歸入癇證,至宋《太平聖惠方》始定名驚風。即驚厥。臨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識不清為主要特徵。引起驚風的原因較多,一般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大類。以熱性、急性病引起的急驚風尤為多見,如小兒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如持續高燒不退,均可出現驚風。這與有些慢性病在後期因虛損而出現的慢驚風,有虛實之分。古代有的醫書如《寓意草》、《溫病條辨·解兒難》、《幼幼集成》等則稱痙病。近代習慣上將痙厥出現於成人的稱痙病,出現於幼兒的稱驚風。治療以鎮驚化痰、安神定志為大法。
病因病機
急驚風:急驚風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為主,偶有暴受驚恐所致。外感六淫,皆能致痙。尤以風邪、暑邪、濕熱疫癘之氣為主。小兒肌膚薄弱,腠理不密,極易感受時邪,由表入里,邪氣梟張而壯熱,熱極化火,火盛生痰,甚則人營人血,內陷心包,引動肝風,出現高熱神昏、抽風驚厥、發斑吐衄,或見正不勝邪,內閉外脫。若因飲食不節,或誤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結腸胃,痰熱內伏,壅塞不消,氣機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濕濁,蒙蔽心包,引動肝風,則可見高熱昏厥,抽風不止,嘔吐腹痛,痢下穢臭。小兒神氣怯弱,元氣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觸異物,耳聞巨聲,或不慎跌仆,暴受驚恐,使神明受擾,肝風內動,出現驚叫驚跳,抽搐神昏。總之,急驚風的主要病機是熱、痰、驚、風的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兩經。小兒外感時邪,易從熱化,熱盛生痰,熱極生風,痰盛發驚,驚盛生風,則發為急驚風。 慢驚風:慢驚風多見於大病久病之後,氣血陰陽俱傷;或因急驚未愈,正虛邪戀,虛風內動;或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脾腎兩虛,筋脈失養,風邪人絡。由於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因急驚反復發作,過用峻利之品,以及它病誤汗誤下,以致脾陽不振,木旺生風。或因稟賦不足,脾腎素虧,長期腹瀉,陽氣外泄,先則脾陽受損,繼則傷及腎陽,而致脾腎陽虛,虛極生風,即所謂「純陰無陽」之慢脾風證。急驚風或溫熱病後,遷延未愈,耗傷陰津,腎陰虧損,肝木失於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致水不涵木,陰虛風動。總之,慢驚風病位在肝、脾、腎,病理性質以虛為主。多系脾胃受損,土虛木旺化風;或脾腎陽虛,虛極生風;或肝腎陰虛,筋脈失養生風。
臨床診斷
急驚風1.突然發病,出現高熱、神昏、驚厥、喉間痰鳴、兩眼上翻、凝視,或斜視,可持續幾秒至數分鍾。嚴重者可反復發作甚至呈持續狀態而危及生命。2.可有接觸傳染病人或飲食不潔的病史。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腦脊液檢查有異常改變,神經系統檢查出現病理性反射。4.細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5.必要時可作大便常規及大便細菌培養、血培養、攝胸片、腦脊液等有關檢查。 慢驚風:1.具有嘔吐、腹瀉、腦積水、佝僂病等病史。2.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面色蒼白,嗜睡無神,抽搐無力,時作時止,或兩於顫動,筋惕肉瞬,脈細無力。3.根據患兒臨床表現,結合血液生化、腦電圖、腦脊液、頭顱Cr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原發疾病。
5、兒科常見病症驚風怎樣治療?
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臨床出現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徵。又稱「驚厥」,俗名「抽風」。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病情往往比較凶險,變化迅速,威脅小兒生命。
本病西醫學稱小兒驚厥。其中伴有發熱者,多為感染性疾病所致,顱內感染性疾病常見有腦膜炎、腦膿腫、腦炎、腦寄生蟲病等;顱外感染性疾病常見有高熱驚厥、各種嚴重感染。不伴有發熱者,多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癲癇外,還有水電解質紊亂、低血糖、腦外傷、腦瘤等。
(一)急驚風【概述】急驚風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為主,偶有暴受驚恐所致。主要病機是熱、痰、驚、風的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兩經。小兒外感時邪,易從熱化,熱盛生痰,熱極生風,痰盛發驚,驚盛生風,則發為急驚風。
本病治療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治療原則。痰盛者必須豁痰,驚盛者必須鎮驚,風盛者必須熄風,然熱盛者皆必先解熱。豁痰有芳香開竅,清火化痰,滌痰通腑的區分;清熱有解肌透表,清氣泄熱,清營涼血的不同;治風有疏風、熄風的類別,鎮驚有清心定驚,養心平驚的差異。
【治療】1.風熱動風證【症狀】發熱驟起,頭痛身痛,咳嗽流涕,煩躁不寧,四肢拘急,目睛上視,牙關緊閉,舌紅苔白,脈浮數或弦數。【方一】銀翹散加減【來源】《溫病條辨》【組成】金銀花12克,連翹9克,薄菏3克,防風9克,蟬蛻3克,菊花9克,僵蠶3克,鉤藤6克。
【功效】疏風清熱,熄風止痙。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金銀花、連翹、薄菏疏風清熱,防風、蟬蛻、菊花祛風解痙,僵蠶、鉤藤熄風定驚。另加服小兒回春丹以清熱定驚。
【按語】喉間痰鳴者,加竹黃、瓜蔞皮清化痰熱;高熱,便秘、乳蛾紅腫者,加大黃或涼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熱驚厥史患兒,在感冒發熱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驚厥發作。
2.氣營兩燔證【症狀】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欲飲,神昏驚厥,舌苔黃糙,舌質深紅或絳,脈數有力。【方一】清瘟敗毒飲加減【來源】《疫疹一得》【組成】連翹12克,石膏9克,黃連9克,黃芩9克,梔子6克,知母6克,生地9克,赤芍9克,玄參6克,丹皮9克,石決明9克,鉤藤9克。
【功效】清氣涼營,熄風開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連翹、石膏、黃連、黃芩、梔子、知母清氣透熱,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參、丹皮清營涼血,羚羊角、石決明、鉤藤熄風平肝。
【按語】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鬱金,或用至寶丹、紫雪丹熄風開竅;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通腑泄熱;嘔吐加半夏、玉樞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證【症狀】高熱煩躁,手足躁動,反復抽搐,項背強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識昏迷,舌質紅絳,脈弦滑。【方一】羚角鉤藤湯加減【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組成】羚羊角1.5克,鉤藤9克,僵蠶3克,菊花9克,石菖蒲3克,川貝母6克,廣鬱金1.5克,龍骨9克,竹茹9克,黃連9克。
【功效】清心開竅,平肝熄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羚羊角、鉤藤、僵蠶、菊花平肝熄風,石菖蒲、川貝母、廣鬱金、龍骨豁痰清心,竹茹、黃連清化痰熱。同時,另服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按語】熱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便干加生大黃、玄明粉瀉熱通便;口乾舌紅加生地、玄參養陰生津。
4.濕熱疫毒證【症狀】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煩躁譫妄,神志昏迷,反復驚厥,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夾膿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方一】黃連解毒湯加味【來源】《肘後方》【組成】黃芩9克,黃連9克,黃柏6克,山梔6克,白頭翁6克,秦皮6克,鉤藤6克,石決明9克。
【功效】清化濕熱,解毒熄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山梔通瀉三焦之火,導火下行,四葯合用,苦寒直折,瀉火解毒。白頭翁、秦皮清腸化濕,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
【按語】舌苔厚膩,大便不爽加生大黃、厚朴清腸導滯,瀉熱化濕;竅閉神昏加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頻繁抽風加紫雪丹平肝熄風;嘔吐加玉樞丹辟穢解毒止吐。
5.驚恐驚風證【症狀】暴受驚恐後突然抽搐,驚跳驚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溫,舌苔薄白,脈亂不齊。【方一】琥珀抱龍丸加減【來源】《活幼新書》【組成】琥珀1克,硃砂1克,金箔少量、膽南星6克,天竺黃3克,人參6克,茯苓6克,淮山葯9克,甘草6克,菖蒲3克,鉤藤9克,石決明9克。
【功效】鎮驚安神,平肝熄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琥珀、硃砂、金箔鎮驚安神;膽南星、天竺黃清化痰熱;人參、茯苓、淮山葯、甘草益氣扶正;菖蒲、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開竅。
【按語】抽搐頻作加止痙散熄風止痙;氣虛血少者加黃芪、當歸,白芍、酸棗仁益氣養血安神。
(二)慢驚風【概述】慢驚風多見於大病久病之後,氣血陰陽俱傷;或因急驚未愈,正虛邪戀,虛風內動;或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脾腎兩虛,筋脈失養,風邪人絡。
慢驚風病位在肝、脾、腎,病理性質以虛為主。多系脾胃受損,土虛木旺化風;或脾腎陽虛,虛極生風;或肝腎陰虛,筋脈失養生風。
本病的治療,以補虛治本為主。土虛木旺,治以健脾平肝;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陰虛風動,治以育陰潛陽。治療過程中,可結合活血通絡,化痰行瘀之法。
【治療】1.土虛木亢證【症狀】形神疲憊,面色萎黃,嗜睡露睛,四肢不溫,足跗及面部輕度浮腫,神志不清,陣陣抽搐,大便稀薄,色帶青綠,時有腸鳴,舌淡苔白,脈細弱。【方一】緩肝理脾湯加減【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黨參6克,茯苓6克,白術9克,山葯6克,扁豆9克,炙甘草6克,煨姜3克,桂枝6克,白芍9克,鉤藤6克。
【功效】溫運脾陽,扶土抑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黨參、茯苓、白術、山葯、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氣,煨姜、桂枝溫運脾陽,白芍、鉤藤平肝熄風。
【按語】陽虛寒盛去桂枝,加附子、肉桂溫補脾腎;腹瀉不已加訶子、肉豆蔻、烏梅炭斂腸止瀉;方顱發稀,夜寐哭鬧不安,加生牡蠣、生龍骨平肝潛陽。
2.脾腎陽虛證【症狀】面色蒼白或灰滯,囟門低陷,精神極度萎頓,沉睡昏迷,口鼻氣冷,額汗涔涔,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顫,大便澄澈清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方一】固真湯合逐寒盪驚湯加減【來源】《證治准繩》【組成】黨參9克,黃芪9克,白術6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1.5克,肉桂2克,川椒3克,炮姜3克,灶心土3克。
【功效】溫補脾腎,回陽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溫補脾氣,炮附子、肉桂、川椒、炮姜、灶心土溫陽救逆。
【按語】抽搐頻頻加龍齒、鉤藤平肝熄風;陽氣回復後改用理中地黃湯或可保立蘇湯,以陽中求陰,使陰陽維系,陽生陰長而搐定。
3.陰虛風動證【症狀】虛煩疲憊,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震顫瘛疚,或肢體拘攣,手足心熱,大便干結,舌光無苔,質絳少津,脈細數。【方一】大定風珠加減【來源】《溫病條辨》【組成】雞子黃6克,阿膠6克,地黃9克,石斛6克,麥冬9克,龜板5克,鱉甲3克,牡蠣9克。
【功效】育陰潛陽,滋水涵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雞子黃、阿膠、地黃、石斛、麥冬滋陰養血,龜板、鱉甲、牡蠣潛陽熄風。
【按語】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搐搦不止者,吞服止痙散熄風止痙;強直癱瘓者,加全蠍、蘄蛇、烏梢蛇、地龍、白僵蠶搜風剔邪,但風葯多燥,故宜佐養血潤燥之品。
4.腎精虧損證【症狀】由解顱、佝僂病等病導致,並伴有肢體抽搐,斜視凝視,一時性失言失聰或局部顫動,抽出過後,恢復常態,舌淡嫩,脈沉弱。【方一】地黃飲子加減【來源】《丹溪心法》【組成】熟地9克,山萸肉6克,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炮附子1.5克,五味子3克,麥冬6克,石斛6克,石菖蒲3克,遠志3克。
【功效】固本培元,益陰潛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熟地、山萸肉滋養腎陰;巴戟天、肉蓯蓉、炮附子溫補元陽;五味子、麥冬、石斛滋養肺陰;石菖蒲、遠志寧神開竅化痰。
【按語】抽搐頻繁者,去附子,加全蠍、地龍、天麻、龍齒、鉤藤平肝熄風止痙;肢體強直癱瘓者,加當歸、紅花、雞血藤養血活血。
◎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見病症實用奇方名葯中華實用方劑大典叢書◎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見病症實用奇方名葯第五章耳鼻喉科常見病症
6、體內有濕熱毒如何排
運動方面
(1)多做有氧運動,排汗後多喝溫開水。
(2)多舒展筋骨關節,增加身體柔韌度。
飲食方面
(1)秋冬需養陰,通達肝氣的同時要養護腎氣和肝血。
(2)可以吃些黑米、枸杞、桂圓、米粥、綠葉蔬菜等。
情緒方面
(1)濕熱質肝氣不舒,肝性喜隨順,心情愉悅,肝氣才通順。
(2)要經常練習深呼吸,多聽舒緩、流暢、悠揚的音樂。
4)起居方面
(1)千萬不要熬夜,保持居所,衣服乾燥清潔。
(2)多疏通經脈。首選背部膀胱經的刮痧,走罐等。
(3)同時膽經,脾經上的穴位也可以多疏通。
(6)急驚風濕熱疫毒擴展資料:
濕熱體質的原因:
長期生活在濕熱環境中。
常吃辛辣,油膩,冰冷食物。
有吸煙、喝酒、熬夜習慣。
長期情緒壓抑,借酒澆愁。
參考資料:濕熱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