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病可以從哪些指標判斷?
一般來說的話,都是檢查類風濕三項,還有抗鏈O 血沉來判斷這些指標來判斷的。
2、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呢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3、怎麼判斷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1.骨關節炎
多見於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2.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的多關節炎型和類風濕關節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徵性銀屑疹或指甲病變,或伴有銀屑病家族史。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早期多為非對稱性分布,血清類風濕因子等抗體為陰性。
3.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雖有外周關節病變,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並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並且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本病有更為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4.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現雙手或腕關節的關節炎表現,但患者常伴有發熱、疲乏、口腔潰瘍、皮疹、血細胞減少、蛋白尿或抗核抗體陽性等狼瘡特異性、多系統表現,而關節炎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程度輕,不出現關節畸形。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多種自身抗體。
5.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4、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
1.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是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百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度也可產生。
2.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以作為判斷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內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3.c-反應蛋白(CRP):當發生炎症或組織壞死時,血清CRP濃度迅速上升。風濕在活動期,血清CRP升高明顯,是觀察病情活動性的指標之一。和炎症活動度的關系密切,結果不易受貧血、容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影響,因而反映炎症狀況更為准確。
5、什麼叫做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
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試驗(ASO):滴度超過500單位為增高,特別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風濕熱患者約有80%ASO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見滴度增高。
血沉(ESR):血沉增快提示有風濕活動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緩解可降至正常。它的正常值:兒童0-10mm/H;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成年患者陽性率高達70% -80%,兒童病人陽性率為30%左右。類風濕因子檢查對類風濕病不是惟一的診斷依據,因正常人中約1%~5%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相反,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臨床全面考慮。
6、親們請教如果詳細檢測關於一切類風濕的指標都是正常的,就確定不是類風濕嗎?
類風濕因子即使是陰性,就是正常,也不說明不是類風濕!類風濕因子的特異性診斷率只有百分之40,現在最特異的診斷標準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又稱0CCP!建議你去醫院做一個這個檢查!頸椎部位再拍個核磁吧,看看頸椎是否有病!
7、診斷哪些指標就斷定類風濕了
新標准中,關節受累是指患者的關節有腫脹或壓痛等活動性滑膜炎的臨床表現。可藉助關節的影像學檢測(如MRI和超聲)對滑膜炎進行確證。其中,大關節指肩、肘、髖、膝和踝關節。小關節包括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第2~5跖趾關節、拇指指間關節和腕關節。小關節中的遠端指間關節(DIP)、第1腕掌關節(CMC)和第1跖趾關節(MTP)不在評價范圍內,因為骨關節炎時這些關節也經常受累。由於外傷等因素也可導致關節腫脹或壓痛,近期受傷的關節也不在考慮范圍之內。河南省中醫院骨病科郭會卿
在對關節受累情況評分時,應綜合評價受累關節的數量和部位。當患者同時存在兩種類型的關節受累時應以評分較高者計。例如,患者有2個大關節和2個小關節受累,則應按評分較高的「1~3個小關節受累」來計分。在關節受累的最高評分項(5分)中,受累關節至少應有1個是小關節。並且,除上文提到各種大、小關節外,該項還應包括顳下頜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等其他任何可能受累的關節。
在血清學指標項中,只要患者有1項血清學檢測結果陽性即可計分。低度陽性指檢測值小於或等於該指標正常上限的3倍,高度陽性指檢測值大於該指標正常上限的3倍。如果血清類風濕因子採用的是定性檢測,則陽性結果計為低度陽性。
病程是指患者自我報告的疼痛、腫脹、壓痛等滑膜炎症狀和體征的最長持續時間,並且在患者就診時這一症狀仍然存在。如果患者報告某關節以前有症狀但在就診時症狀已消失,則無論其是否接受過治療均應作為估計病程。
此外,上文已提到,新標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RA的早期診治、預防結構破壞和其他並發症的發生,因此在其評分系統中未加入骨侵蝕等放射影像學指標。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多患者在初診時已處於RA的較晚期、已有明確的骨侵蝕病灶,但經過治療後其臨床或實驗室檢查指標已不再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因此在實踐中應對以下3類患者加以關註:1)有典型的RA骨侵蝕表現、並且其既往病史曾滿足2010年RA分類標準的患者應診斷為RA;2)一些長病程的患者,無論其當前是否處於病情活動期,只要其既往病史曾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即可診斷為RA;3)一些接受了早期治療的患者可能暫時尚不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但隨著疾病的進展有可能發展為早期RA,應對其加強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