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見的發熱熱型有哪些?
根據體溫上升的程度,將發熱分為微熱、中熱、高熱及極高熱四種。體溫超過常溫0.5~1℃叫微熱,見於局限性炎症和輕微病程中;超過常溫1~2℃叫中熱,見於支氣管肺炎、急性胃腸炎及某些亞急性傳染病過程中;超過常溫2~3℃叫高熱,常見於豬瘟、豬丹毒等急性傳染病過程中;超過常溫3℃以上叫極高熱,見於某些嚴重的急性傳染病。在發熱過程中,將每日上、下午測得的體溫在特製表格里記錄下來,連成曲線叫體溫曲線。根據這種曲線的變化而將發熱分成幾種熱型。對診斷疾病意義較大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 體溫日差在1℃以下而不降到常溫者叫稽留熱,常見於大葉性肺炎、豬瘟等。
(2)弛張熱 體溫日差為1~2℃,而不降到常溫者叫弛張熱。常見於支氣管肺炎、敗血症等。
(3)間歇熱 體溫突然上升數度,經過一段時間降至常溫,再過一段時間又上升,如此反復發熱者叫間歇熱。
(4)不定型熱 其特徵是體溫曲線不規則,日差有時極其有限,有時波動很大。常見於傳染性胸膜炎等。
2、臨床常見的熱型有哪些?各自有何特點
發燒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這個疾病多數是由著涼引起的。發燒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症狀哦,總之,發燒就是要及早的發現,不然對腦部的神經系統就會有很大的破壞了。如果大家想知道發燒有什麼症狀的話,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紹。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達數天或數周之久,24小時內體溫波動不超過1℃
)。可見於大葉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等急性傳染病極期。
2、弛張熱(24小時內體溫波動達2℃或更多)。可見於結核病、膿毒
症、風濕熱、局灶性化膿性感染、滲出胸膜炎等。
3、雙峰熱(體溫曲線在24小時內有兩次高熱波峰)。可見於黑熱病、惡性瘧、大腸桿菌或綠膿桿菌膿毒症等。
4、間歇熱(體溫突然上升達39℃以上,往往伴有惡寒或寒戰,經數小時後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經1天或數天反復發作)。是間日瘧或三日瘧的特點。
5、波狀熱(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或微熱狀態,不久又再發,呈波浪起伏)。可見布魯芪菌病、惡性淋巴瘤、周期熱等。
6、再發熱(又稱回歸熱,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見於回歸熱、鼠咬熱熱等。
7、雙相熱(第一次熱程持續數天,然後經一至數天的解熱,又發生第二次熱程,持續數天後而完全解熱)。多見於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質炎、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8、不規則熱(發熱持續時間不定,變動無規律)。可見於流感、支氣管炎肺炎、滲出性胸膜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上述文章是小編和大家介紹了關於發燒的一些症狀資料,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再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就會更加了解發燒這個疾病了。發燒其實對於身體的細胞影響都很大的,因為溫度超出了正常的范圍,細胞也就會受到損害。
3、熱型的常見的熱型
①稽留熱(continued fever) 是指體溫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 ℃,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②弛張熱(remittent fever) 又稱敗血症熱型,是指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體溫曲線類型,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③間歇熱(intermittent fever) 體溫驟然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④回歸熱(recurrent fever) 是指體溫急劇上升至39℃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後規律性交替一次的體溫曲線類型,可見於回歸熱、霍奇金(Hodgkin)病等。
⑤波狀熱(unlant fever) 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常見於布氏桿菌病。
⑥不規則熱(irregular fever) 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4、發熱的分期和常見熱型有哪些?
(1)稽留熱的典型症狀:體溫持續在39~40℃左右,達數天或數月,24h波動范圍不超過1℃。多見於肺炎球菌肺炎、傷寒等;
(2)弛張熱的典型症狀:體溫在39℃以上,24h內溫差達1℃以上,體溫最低時仍高於正常水平。多見於敗血症、風濕熱、化膿性疾病等;
(3)間歇熱的典型症狀:體溫驟然升高至39℃以上,持續數小時或更長,然後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個間歇,又反復發作。即高熱期和無熱期交替出現。見於瘧疾等;
(4)不規則熱的典型症狀:發熱無一定規律,且持續時間不定。見於流行性感冒,癌性發熱等。
5、發熱的熱型有哪幾種
發熱分為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波狀熱、回歸熱、不規則熱。
熱型詳細介紹:
稽留熱(continued fever)是指體溫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h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圖1-4-1)。
弛張熱(remittent fever)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圖1-4-2)
間歇熱(intermittent fever)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圖1-4-3)。
波狀熱(unlant fever)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常見於布氏桿菌病(圖1-4-4)。
回歸熱(recurrent fever』)體溫急劇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後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於霍奇金(Hodgkin)病等(圖1-4-5)。
不規則熱(irregular fever)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 低熱37.3~38℃ 中等度熱38.1~39℃ 高熱39.1~41。C 超高熱41℃以上。
發熱的處理:
多喝水:別人在你發燒的時候讓你多喝水真的不是敷衍你,發熱時代謝速度增快,體內水分消耗快,需要及時補充。
溫水擦浴:那些說發燒的時候不能碰水的人可以洗洗睡了。溫水擦拭身體或者洗個溫水澡,不僅能減少不適,還有助於體表溫度的下降。
退燒葯:上面兩條都是輔助措施,這一個才是對症處理。目前成人退燒首選對乙醯氨基酚類葯物,市面上許多感冒葯都含有此成分。無需每天定時吃,也不能超量吃,只在不舒服的時候短期服用就行了。
及時就醫:由於可以引起發熱的病因繁雜眾多。上面介紹的是針對常見的發熱患者的常規處理原則。而對於那些經過常規處理熱度依然經久不退、或者高熱患者(體溫達 39.5℃~41℃)、伴有驚厥、惡心、嘔吐等症狀者應予及時送醫,查明病因,及時給予對症和對因治療。
6、發熱的病因分類 臨床常見熱型有幾種?各有何特點
發燒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這個疾病多數是由著涼引起的。發燒也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症狀哦,總之,發燒就是要及早的發現,不然對腦部的神經系統就會有很大的破壞了。如果大家想知道發燒有什麼症狀的話,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紹。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達數天或數周之久,24小時內體溫波動不超過1℃ )。可見於大葉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等急性傳染病極期。
2、弛張熱(24小時內體溫波動達2℃或更多)。可見於結核病、膿毒 症、風濕熱、局灶性化膿性感染、滲出胸膜炎等。
3、雙峰熱(體溫曲線在24小時內有兩次高熱波峰)。可見於黑熱病、惡性瘧、大腸桿菌或綠膿桿菌膿毒症等。
4、間歇熱(體溫突然上升達39℃以上,往往伴有惡寒或寒戰,經數小時後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經1天或數天反復發作)。是間日瘧或三日瘧的特點。
5、波狀熱(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到高峰,然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或微熱狀態,不久又再發,呈波浪起伏)。可見布魯芪菌病、惡性淋巴瘤、周期熱等。
6、再發熱(又稱回歸熱,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見於回歸熱、鼠咬熱熱等。
7、雙相熱(第一次熱程持續數天,然後經一至數天的解熱,又發生第二次熱程,持續數天後而完全解熱)。多見於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質炎、麻疹、病毒性肝炎等。
8、不規則熱(發熱持續時間不定,變動無規律)。可見於流感、支氣管炎肺炎、滲出性胸膜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上述文章是小編和大家介紹了關於發燒的一些症狀資料,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再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就會更加了解發燒這個疾病了。發燒其實對於身體的細胞影響都很大的,因為溫度超出了正常的范圍,細胞也就會受到損害。
7、風濕熱患者常見哪些體征
1.[b]感染[/b]因素:很多風濕病與感染有關。如風濕病的發病與A型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強直性脊柱炎與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有關,類風濕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有關。 遺傳因素: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風濕病與遺傳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均有遺傳傾向,痛風、風濕熱與遺傳因素也有密切關系。 2.[b]免疫[/b]因素:免疫異常在風濕病的發病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風濕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異常引起的。如類風濕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3.[b]內分泌[/b]因素:可刺激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 4.其他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環境因素、機體素質等也均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b]疼痛與風濕病 [/b]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濕病臨床中,起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然而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也可見於內臟和神經系統病變 什麼是[b]類風濕關節炎[/b]?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症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礙性疾病。常以手足小關節對稱性起病,可累及多個關節,主要病理變化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細胞侵潤,滑膜翳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的侵蝕,導致關節結構的破壞,關節畸形,功能喪失。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哪些關節? 類風濕關節炎可累及全身能活動的關節,以四肢關節,尤其是雙手和雙足小關節為主,最常受累的是近端指間或趾間關節和掌指或庶跖趾關節,其次腕、肘、膝、肩、踝、胸鎖、髖、寰樞椎關節也可被累及。 [b]晨僵[/b]是怎麼回事? [b]晨僵[/b]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共有的體征,也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其臨床表現為:病人早晨起床或睡醒之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同時可伴有 肢端發涼、麻木等現象,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症狀會緩解或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