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中葯如何治療

類風濕中葯如何治療

發布時間:2021-03-31 18:58:43

1、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怎麼治?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怎麼治,中醫一般是辨證論治,最常使用的就是用中葯湯劑,就是自己煎中葯喝,但是不同的醫生所使用的方子略有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症,需要用到一些比較貴重的葯材,比如蘄蛇,對風濕頑痹效果較好,因為有關節的疼痛,方子中還需要包含鎮痛的葯物,比如細辛或者附子,這兩味葯都是有點毒性的葯,但是鎮痛效果較好。當然,還要用到活血化瘀的葯,還要用到補氣的葯,總之,葯比較多,可以根據症狀適當加減。除了湯劑,針灸,艾灸等都可以嘗試,緩解關節炎症和腫痛。

2、中醫治類風濕?

中醫治類風濕和西醫治類風濕,都要解決情緒的問題,患了類風濕病,沒有人情緒會好,特別是剛得時候,從各個方面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從西葯角度看類風濕的發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有人就說是情緒不好因為的類風濕。
其實,情緒不好本身是不會引起身體疾病的,但是情緒不好卻可以導致人的身體機能、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嚴重下降。導致人體的正氣不足,正氣不足的時候,機體很容易被外邪侵襲,原本侵襲到身體後,不會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在機體抵抗能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
這是情緒不佳,或者情緒受到嚴重刺激後,類風濕疾病發生的一個原因。
已經發病後,許多患者被檢查出來類風濕病後,情緒更加低迷,這會導致機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受到傷害,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3、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中葯治療方法?

中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無特效葯,在治法上應對症治療,宜用增強體質的葯。中葯方面多為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等常用扶正大法。如金匱腎氣丸、山楂丸、龜靈集、人參蜂王漿等可用於急性期以後各期,有增強體質,調解代謝,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

4、類風濕怎麼治啊,好辛苦,有沒有中葯調理的

你好
類風copy濕是比較難纏的病,中醫關於類風濕也是有相關記載的,但是現代醫家對這個病方法不是很多、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如果你想要中醫治療、需要下苦功夫尋找了。能治這個病得真不多,而且拿中醫當幌子的騙子確很多。
一兩年前我看過一篇報道,文章的名稱叫做《走出中醫治療類風濕誤區》。你找找看下、對你會有幫助。

5、請問類風濕中葯如何辨證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是由於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之邪所致,患者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是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內在因素,此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貴陽中醫風濕病醫院劉春勇專家認為其病因大體可概括為正虛、邪盛、痰瘀、毒損等四個方面。
疏風祛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是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四肢關節,病位在四肢小關節。八邪是以祛除邪氣而得名,且治療局部手指麻木或關節腫痛;八風是以疏散外風、平息內風而得名,且治療局部足趾關節麻木或疼痛;故選用八邪、八風「急則治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總病機為「不通則痛」,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為八脈交會穴,通於陽維脈,陽維脈具有維系聯絡各陽經的作用,與陰維脈共同溢蓄氣血,故特色選用此穴不僅可治療局部手臂疼痛,而且可調和氣血,暢通經脈,達到「治病求本」目的。
辨證配穴:再結合具體案例,進行辨證施治,加以配穴,達到隨證選穴。運用麥粒灸對關節疼痛點進行灸治,因艾絨「溫而不燥,潤能通經」的特性,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究其根本是正虛邪盛,經脈痹阻,故艾絨恰如其分地發揮了扶助正氣,溫通經絡以驅散邪氣的作用,且在疼痛點局部阿是穴上施灸也可取得較好的療效,加之持續地溫灸也可徹底祛除邪氣,加強治療效果。麥粒灸補瀉兼施,既有局部作用,更具整體調節優勢。

6、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西葯怎麼治療?

1西醫葯治療

〈1〉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又稱一線葯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3~5g/日,小兒減半,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0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mg,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g,每日3次,萘普生0..25g,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g,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g,每日3次。

〈2〉二線葯物

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諾芬:用法:3mg,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2.青黴胺:0.25g/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g,直至0.5g/日。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0.75~10g/日,維持量0.125~0.25g/日。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症肌無力等。

2.中醫葯治療

〈1〉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

治法: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10克、防己10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秦艽10克、羌獨活各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2〉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防己10克、蠶砂20克、苡仁30克、連翹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克、牛膝20克。

以上二型多見於類風濕活動期,來勢較急常伴感染,故應積極尋找感染病灶,作另行處理。

〈3〉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枳殼10克。

〈4〉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

治法: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黨參15克,獨活10克,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各10克,細辛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各15克,白術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

7、中醫怎麼治類風濕?

?

與類風濕中葯如何治療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