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中幾乎沒有抗炎作用的葯物是什麼?
對乙醯氨基酚
幾乎沒有抗風濕抗炎作用。
2、怎樣選用解熱鎮痛抗炎葯?
解熱鎮痛抗炎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且大多數兼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雖然它們在化學結構上各異,但都有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這類葯具有如下的3項共同作用:
(1)解熱作用。本類葯物能降低發熱動物的體溫,而對正常者幾乎無影響。這和氯丙嗪對體溫的影響不同,氯丙嗪能使正常動物的體溫降低。
(2)鎮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對慢性鈍痛(神經痛、肌肉痛和關節痛等)有效,對創傷性疼痛、腸變位等劇烈疼痛幾乎無效。因其毒性較低,無耐葯性及成癮性,故廣泛應用於臨床。
(3)消炎、抗風濕作用。本類葯物中除了苯胺類(撲熱息痛)外,都具有消炎、抗風濕作用。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按化學結構可分為苯胺類(如對乙醯氨基酚)、吡唑酮類(如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水楊酸類(如水楊酸鈉、乙醯水楊酸)和其他消炎鎮痛葯(如吲哚美辛、炎痛靜、甲滅酸等)4類。
臨床上多用的解熱鎮痛消炎葯有:
(1)氨基比林。本品有明顯的解熱、鎮痛和消炎作用。退熱效果好,鎮痛作用較強而持久,抗風濕消炎作用不亞於水楊酸類葯物。長期應用可引起粒性白細胞缺乏症。單一葯物片劑及注射液已淘汰。復方制劑有安痛定注射液等。用法與用量:皮下或肌注0.3~2毫升/次。
(2)安乃近。本品為氨基比林與亞硫酸鈉的加成物。解熱作用為氨基比林的3倍,鎮痛、抗風濕消炎作用與氨基比林相同。長期使用可產生粒性白細胞缺乏症。用法與用量:皮下或肌注,300~600毫克/次。
(3)水楊酸鈉。水楊酸鈉有鎮痛、解熱、消炎、抗風濕作用。常用於治療風濕病。用法與用量:靜注,100~500毫克/次。
3、抗炎葯有那幾種葯?
消炎葯只是人們的一種「俗稱」,一般醫學上所指的消炎葯是解熱鎮痛抗炎葯,這是一類7a686964616f31333335313734具有解熱、鎮痛,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除撲熱息痛這一類,其他的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
消炎葯只是人們的一種「俗稱」,一般醫學上所指的消炎葯是解熱鎮痛抗炎葯,這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保泰松、布洛芬等。除撲熱息痛這一類,其他的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
可以說,它們是針對無菌性炎症(如風濕性關節炎)的,是對症治療葯物。抗菌葯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它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葯物。
老百姓所說的消炎葯,大多是指抗菌葯。但事實上,消炎葯和抗菌葯是不同的兩類葯物。人們通常所用的抗菌葯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各類細菌,有的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有的則能殺滅病原菌。
抗菌葯的種類很多,常用於臨床的有200多種。
通常人們所熟悉的有:青黴素類(如青黴素G、青黴素V、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等),頭孢菌素類(如頭孢氨苄、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大環內酯類(如紅黴素、羅紅黴素、阿齊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等),氨基糖苷類(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四環素類(如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等),氯黴素類(如氯黴素),喹諾酮類(如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磺胺類(如復方新諾明)。
正是抗菌葯的使用,使過去許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也許是人們對這些「抗菌葯」太過熟悉,加上其中的很多葯可以在葯房或葯店直接買到,就出現了濫用現象,而造成細菌耐葯性發生以及過敏反應、二重感染甚至產生毒性反應等不良後果。
因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按照適應症,根據葯物本身性質使用抗菌葯。病毒性疾病(如常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不宜用抗菌葯。
4、類風濕是不是很難治療?
你說的很對
類風濕性疾病幾乎不能根治
所以,平時注意不要長時間呆在潮濕的地方
5、阿司屁匹林的解熱鎮痛抗炎機制為抑制什麼酶
解熱鎮痛抗炎葯:
又稱為非甾體抗炎葯(NSAIDs)
一類具有解熱、鎮痛,而且大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
一、分類
1.水楊酸類:阿司匹林、水楊酸鈉等
2.苯胺類:對乙醯氨基酚、非那西丁。
3.吲哚基和茚基乙酸類:吲哚美辛。
4.芳基丙酸類:布洛芬。
5.芳基乙酸類:雙氯芬酸。
6.烯醇類:吡羅昔康。
7,吡唑酮類:保泰松。
8.烷酮類:如萘丁美酮。
9.異丁芬酸:舒林酸
二、共同作用機制
抑制體內環氧化酶(COX)活性,從而減少局部組織前列腺素(PGs)的生物合成
三、葯理作用
1.解熱作用
特 點:
1)僅使高熱體溫降至正常,對正常體溫無影響。
2)僅影響散熱過程,不影響產熱過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解熱機制是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環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2.鎮痛作用
特點:
1).為非麻醉性(非成癮性)鎮痛葯,無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鎮痛強度弱於哌替啶,對慢性鈍痛有效,對創傷性劇痛、內臟絞痛無效。可用於關節炎、粘液囊炎、肌肉血管起源疼痛、牙痛、痛經、癌症骨轉移痛
3).鎮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鎮痛機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減輕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覺感覺器對緩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3.抗炎作用
大多數解熱鎮痛葯都有抗炎、抗風濕作用,即葯物能使炎症的紅、腫、熱、痛反應減輕或消退,其抗炎作用亦是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關
苯胺類幾乎無抗炎作用
NSAIDs可抑制PG合成酶,減少血栓烷 A2(TXA2)形成,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及轉移可能均有抑製作用。抗腫瘤作用除與抑制PGs的產生有關外,還與其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有關。
尚有預防和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延緩角膜老化等作用。
四.不良反應
PGs在體內同時具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調節腎血流、增加腎小球濾過率、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不良反應就是由於抑制了PGs的這些反應而發揮作用
1.消化道反應:最常見,包括惡心、嘔吐、出血和潰瘍等,口服前列腺類似物如枸櫞酸鉍可減輕
原因:COX-1 被抑制
2.皮膚反應:
第二大常見,以舒林酸、萘普生、甲氯酚酸和吡羅昔康多見,皮疹、蕁麻疹、剝脫性皮炎等
3.腎損害:水腫、慢性腎炎、腎衰等
4.肝損傷
5.心血管不良反應:高血壓、心悸、心律不齊等
6.血液系統--粒細胞缺乏、再障
7.中樞神經系統--頭暈、頭痛、耳鳴
水楊酸類
阿司匹林(aspirin,乙醯水楊酸)
體內過程
口服易吸收,主要在小腸吸收
分布於全身組織包括關節腔、腦脊液和胎盤
肝臟代謝:<1g: 一級動力學消除
>1g: 零級動力學消除
鹼化尿液,加速其排泄
葯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1.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作用:
常用劑量(0.5g):解熱鎮痛作用
臨床應用:配成復方
(1)慢性疼痛:頭痛、肌肉痛、神經痛、牙痛、關節痛、痛經等
(2)感冒發熱
大劑量(3~5g):抗炎、抗風濕作用 臨床應用: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控制急性風濕熱症狀及鑒別診斷首選葯之一
2.影響血小板功能:
小劑量(50~100mg):預防血栓形成
大劑量:促進血栓形成
機制:小劑量:抑制血小板環氧酶,使血小板中
TXA2 (抗凝)
大劑量: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合成
減少(促聚集)
臨床應用:小劑量
⑴ 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心梗)
⑵ 一過性腦缺血,防止腦血栓形成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最常見,潰瘍病禁用
合用米索前列醇可減少潰瘍發生率
凝血障礙:
小劑量:抑制血小板環氧酶,抑制TXA2生成
大劑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VitK可預防
嚴重肝損害、有出血傾向患者及VitK缺乏者禁用
手術前一周停用
水楊酸反應:劑量≥5g/d
水楊酸反應: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視聽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過度呼吸、酸鹼平衡失調、甚至精神錯亂
急救:停葯,碳酸氫鈉靜脈滴注
2.過敏反應: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
阿司匹林哮喘:抑制了環氧酶途徑,使脂氧酶途徑加強,白三烯生成過多所致
腎上腺素治療無效
可用抗組胺葯和糖皮質激素治療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蕁麻疹患者禁用
3.瑞夷(Reye)綜合征:
病毒感染伴發熱的兒童或青少年服
用阿司匹林可發生此征
表現:嚴重肝功能不良合並腦病
少見,但預後差,不宜用(<10y)
可用對乙醯氨基酚代替
4.水楊酸反應 大劑量服用可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處理:停葯, 並靜滴碳酸氫鈉, 以促進葯物排泄。
復方阿司匹林(APC):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
苯胺類
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
解熱鎮痛作用強,無明顯抗炎作用
抑制中樞PG合成酶,對外周環氧酶沒有明顯作用
對胃腸刺激較小,不引起胃腸出血
臨床應用:各種慢性疼痛:
感冒發熱:小兒退熱首選
不良反應:過敏反應,肝壞死,腎損害,
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溶血性貧血
吡唑酮類
保泰松
葯理作用及機制:
抗炎抗風濕作用強
解熱鎮痛作用弱抑制PG生物合成
臨床應用:
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
急性痛風:促進尿酸排泄
不良反應
胃腸反應: 潰瘍病患者禁用
鈉水瀦留: 高血壓、心衰患者禁用
過敏反應: 皮疹、剝脫性皮炎、粒細胞減少、再障等
肝腎損害: 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甲狀腺腫大及粘液性水腫:抑制甲狀腺攝取碘
芳基乙酸類
吲哚美辛(消炎痛)
葯理作用:
最強的PG合成酶抑制葯之一
解熱、抗炎作用強
臨床應用:
僅用於其他葯物不能耐受或療效不顯著者
急性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
癌性發熱及其他不易控制的發熱
不良反應
胃腸反應:食慾減退、惡心、腹痛、上消化道潰瘍等
中樞神經系統:前額頭疼、眩暈、精神失常
造血系統: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再障
過敏反應:皮疹、哮喘
禁忌症
妊娠、哺乳期婦女、兒童
精神失常
潰瘍病
癲癇、帕金森病
腎病
「阿司匹林哮喘」者禁用
芳基丙酸類
口服吸收迅速
血漿蛋白結合率高,可緩慢進入滑膜腔,並在此保持高濃度
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葯:抗炎、解熱及鎮痛作用
臨床應用: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解熱鎮痛
優點:胃腸反應較輕,易耐
6、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有哪些?
解熱鎮痛抗炎葯品種繁多,由於它們的治療指數高,安全范圍大,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常用的品種有:
(1)水楊酸類如水楊酸鈉、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等。
(2)乙醯苯胺類如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等。
(3)吡唑酮類如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
(4)鄰氨苯甲酸類如甲滅酸(撲濕痛)、甲氯滅酸(抗炎酸)等。
(5)芳基烷酸類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6)其他葯物如柴胡、酮洛芬、吲哚美辛、雙氯芬酸鈉等。
7、地米有什麼作用
地米(薺菜)的作用;
薺菜 (十字花科薺屬植物),又名地米菜,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每百克含水分85.1 克,蛋白質5.3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合物6克,鈣420 毫克,磷73 毫克,鐵6.3 毫克,胡蘿卜素3.2 毫克,還含有黃酮甙、膽鹼、乙醯膽鹼等。
含豐富的維生素C 和胡蘿卜素,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能降低血壓。在腎炎治療保養的時候,VC可以預防感冒。而穩定略低的血壓對腎病的治療是很好的。
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利水的作用可以預防浮腫。
屬於粗纖維食物,可以潤腸通便,在客觀上腸道代謝廢棄物,減少了腎臟代謝的壓力。對腎病的治療有幫助。
資料擴展;薺菜(jì cài)(學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inn.) Medic.),十字花科,薺屬植物薺的通稱,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無毛、有單毛或分叉毛;莖直立,單一或從下部分枝。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大頭羽狀分裂,頂裂片卵形至長圓形,側裂片3-8對,長圓形至卵形,頂端漸尖,淺裂、或有不規則粗鋸齒或近全緣;莖生葉窄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萼片長圓形;花瓣白色,卵形,有短爪。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狀三角形,扁平,無毛,頂端微凹,裂瓣具網脈;種子2行,長橢圓形,淺褐色。
地方上叫香薺,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瑤家叫「禾桿菜」,河南、湖北等地區叫薺薺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種人們喜愛的可食用野菜。
其拉丁種名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小盒子、「牧人的錢包」,是形容它的角果形狀像牧人的錢包。英語名稱就是「牧人的錢包」。
起源於東歐和小亞細亞,我國分布幾遍全國;全世界溫帶地區廣布。野生,偶有栽培。生在山坡、田邊及路旁。葯食兩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有利尿、止血、清熱、明目、消積功效;莖葉作蔬菜食用;種子含油20-30%,屬乾性油,供製油漆及肥皂用。
資料來源:網路薺菜
8、解熱鎮痛作用強而抗炎作用很弱的葯物是什麼
對乙醯氨基酚,又叫撲熱息痛。
它基本上沒有抗炎作用,但解熱鎮痛效果好,大多數感冒葯都有這個成分。
9、風濕病服用的葯物副作用很大,平時多吃些什麼食物補身體好呢?
⑴葡萄:味甘,性平,能益氣補血,食之使人健壯,尤以葡萄乾補力為甚,宜與桂圓肉同煎服。能益肝腎、強筋骨,用於氣血兩虛之心悸、失眠、神疲、盜汗等。還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無力。取葡萄乾 500 克 ,人參 10 克 ,浸酒 800 毫升,密封 10 天,每次 30 毫升 ~50 毫升,每日飲服 1~2 次;鮮食或取汁加蜂蜜少許,溫開水送服。用於小便不利、水腫、小便短赤澀痛。取葡萄汁、藕汁、生地黃汁、蜂蜜、木瓜各等份,煎為稀湯,於食前服用,每次 60 毫升 ~100 毫升。
⑵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葯性的作用。可作為零食或燉湯食用。常用於類風濕病人的脾胃虛弱、倦怠乏力、血虛、精神恍惚、心神不安等。
⑶核桃仁:具有滋肝補腎、益腦健脾、強壯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 2~3 個核桃。
⑷松子仁:具有滋肝補腎、益腦健脾、強壯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 3 克 ~ 5 克 。
⑸栗子:具有補腎壯腰、養胃健脾的作用。適用於類風濕腎虛、腰膝酸軟者。
⑹新鮮桑葚:為平補肝腎之品。用鮮桑葚 500 克 ,鮮桑枝 2 厘米 長段,浸酒密封 30 天。搖勻,每日飲 20 毫升 ~50 毫升。有祛風濕、補肝腎、利血脈等作用。
⑺山楂樹根(皮):用山楂樹根(或皮) 40 克 ~ 50 克 ,煎湯服用,亦可食用山楂果。有舒筋活絡的作用。治療類風濕痹症。
⑻橄欖:取鮮橄欖根或皮 40 克 ~ 50 克 ,洗凈煎水內服,亦可食用橄欖果。治療類風濕痹症,手足麻木等。
⑼桂圓:又稱龍眼、桂圓肉。味甘,性平,入脾、心經。是補血益心、長智益脾之要葯,入脾經功勝大棗。單用具有益氣補血功效。用於類風濕之後期血細胞減少、體質虛弱、貧血等。
⑽山葯:具有益氣養陰、補腎、脾、肺的作用。適用於類風濕病後口渴、乏力、出汗等。
⑾黑豆:具有補腎益陰、健脾利濕、祛風除痹功效。適用於類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肝腎不足。本口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⑿枸杞子:適用於類風濕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身乏無力者,久服可強筋骨、耐寒暑、益精養血,令人長壽。可鮮食,配白菊花泡水代茶,還可與米煮粥食用。
⒀生薑:亦稱姜,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驅風散寒、溫中止嘔解毒之功效。生薑中含有一種姜辣素,對心臟、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跳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使全身感覺溫熱、出汗等。類風濕病人可以蔬菜食用,或菜中作料。還可配以生薑 60 克 ,陳醋 100 毫升,煎湯洗浸患肢。或用鮮姜搗爛外敷或取汁外搽等。也可用生薑、鮮蔥、芫荽各 30 克 ,石菖蒲 15 克 ,共切碎搗爛,加白酒 50 毫升,調勻敷患處。
⒁辣椒:具有溫中散寒之功效,外用可使局部皮膚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對防治類風濕有一定療效。
⒂蓮子:味甘澀,性平,具有清心養神益腎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蓮子有「交心腎、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厚腸胃、利耳目、除寒濕」等功效。可鮮食,也可乾果去皮、內心煮粥等食用。
⒃骨頭湯:可用豬、牛、羊、狗等關節骨或脊椎骨熬湯、熬前放入幾滴食醋,對類風濕病的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的骨關節脫鈣、骨質疏鬆有交好的補償與調節作用。
以上的果品與蔬菜,可經常食用,量適中,不受更多的限制,對身體和疾病的恢復均大有裨益。
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飲食有哪些注意事項?
⑴合理膳食。要注意過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中脂肪、中熱能、低糖、低鹽,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烹調
食物要色、香、味均佳,且易消化。膳食中糖類、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 3 : 2 : 1 為合適。多用植物油,
如色拉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籽油、豆油、菜子油等。植、動物油比例 2 : 1 為宜。飲食熱能分配以早
餐 30% 、午餐 40% 、下午餐 10% 、晚餐 20% 為合適。水果應根據個人飲食習慣和病情決定。
⑵以素食為主,飯後宜食用水果 100 克 左右。蔬菜選用綠葉菜、西紅柿、蘿卜、芹菜、韭菜、香菜、木瓜
、黃瓜、豆芽、土豆、紫菜、海帶、黑木耳、洋蔥等。動物肉類選用蛇肉、狗肉、羊肉、牛肉、魚肉等。適量
多食動物血、蛋、魚、蝦等。
⑶膳食營養要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一些食物應限量,但不是忌食,如牛奶、羊奶、奶糖、乾酪、巧克力
、花生、小米等,少食肥肉、高動作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少食用甜食,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