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細胞的來源是
風濕細胞或阿少夫細胞(Aschoff cell): 風濕性病變增生期或肉芽腫期,在心臟或其他組織間質中,巨噬細胞增生,聚積,吞噬纖維樣壞死物,轉變為Aschoff cell。風濕細胞體積大,圓形、多邊形,胞漿豐富均質,核大,圓或卵圓形,核膜清晰,染色體集中於中央並呈細絲狀向核膜放散,因而核的橫切面似梟眼狀,稱梟眼細胞(Owl-eye cell),其長形核的縱切面象毛蟲,稱其為:毛蟲細胞(caterpillar cell),Aschoff cell也可見雙核或多核者,有人稱其為Aschoff巨細胞。
2、風濕病的機理是什麼?
關節炎發展成風濕病後,病變關節周圍的骨組織也變得脆弱易損。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探明了風濕病破壞骨組織的機理。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15日報道,以日本國立相模原醫院為中心的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提取了大批風濕病患者的關節液,在顯微鏡下觀測這些關節液,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未分化的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破壞骨組織的巨大細胞——破骨細胞。
他們還觀測到,關節液中促進其他各種細胞增殖的滋養細胞也異常活躍。研究小組成員推測,在未分化的細胞轉變為破骨細胞的過程中,滋養細胞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驗中,他們也對這一點進行了著重研究。
他們在實驗中激活滋養細胞,這時血液中一些普通的細胞就轉變成了破骨細胞。另外,研究人員還成功分離出轉變發生時細胞內出現的基因。
據統計,日本國內共有各類風濕病患者約50萬人,其中30%-40%的人病情會惡化,因此抑制風濕病導致的骨組織破壞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國立相模原醫院院長越智隆弘說,以這次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人們能研製出阻止其他細胞轉變成破骨細胞的新葯,同時該成果也有助於開發風濕病的基因療法。
3、免疫細胞的來源有哪些?
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4、發生風濕病的來源
「風濕」一詞來自古希臘語「rheuma」,是流動的意思,意指特殊的粘液由腦流向內臟、關節等而發生病變,因此,當時風濕病是一種古典的病理概念。至 16一17世紀,Baillou將風濕病概念轉移至臨床疾病和綜合征,將風濕病限定為運動系統疾病。至18世紀,Bouillaua明確了心臟病變是風濕病的伴隨現象,並開始重視了風濕病的病因學研究。
至19世紀,一方面將其他慢性關節疾病從風濕病中分開,另—方面根據病理解剖的研究,將慢性關節疾病分為炎性和變性兩類。隨著細胞學的興起,對風濕病的病因進—步研究。又有人提出了風濕的變態反應學說,以後又出現了病灶感染學說認為菌體或毒素侵入血流,引起遠端或周圍風濕病變等。
自提出變態反應學說以後,將結締組織中發生類纖素變性的各種疾病,也包括在風濕病范疇內。隨著膠原病概念逐漸演變為結締組織病概念的同時,風濕病的范疇大部分相當於廣義的結締組織病范疇。近30年來,在國際上傳統或慣用的風濕類疾病范疇內容不斷增加,研究也逐漸深入到結締組織和代謝方面。
不難看出,風濕類疾病實際上是一組疾病,其病因既包括人們傳統慨念所指的受風、受冷、潮濕等環境因素,也包括感染性因素免疫學因素、代謝性因素、內分泌性因素、退變性因素等,其病變范圍可以是以關節痛等局部症狀為其臨床表現之一的全身性疾病。到目前為止,巳知具有不同名稱的風濕類疾病已達100多種。
5、2. 目前認為,風濕細胞來源於哪種細胞?
風濕細胞來源於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巨噬細胞吞噬纖維素樣壞死物後,形成風濕細胞。
6、風濕細胞是什麼
應該是風濕因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