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解熱鎮痛抗風濕葯物的合理使用

解熱鎮痛抗風濕葯物的合理使用

發布時間:2021-03-13 06:01:10

1、解熱鎮痛葯的作用是什麼?

氯丙嗪降溫作用抄抑制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降低,體溫可隨外環境變化而變化。用較大劑量時,置患者於冷環境中(如冰袋或用冰水浴),可出現鎮靜、嗜睡、體溫降低至正常以下(如34℃或更低)、基礎代謝降低、器官功能活動減少、耗氧量減低而呈「人工冬眠」狀態。 解熱鎮痛葯解熱作用,解熱鎮痛葯能使發熱病人體溫降至正常,但對正常體溫無影響,這與氯丙嗪的降溫作用不同。解熱鎮痛葯抑制PG合成酶(環加氧酶),減少PGE2的合成,使發熱的體溫降低

2、解熱鎮痛葯的葯理作用是怎樣的?

解熱鎮痛葯是具有解熱、鎮痛,還有消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解熱作用在於版影響散熱過程,表權現為血管擴張,出汗增加,對產熱過程沒有什麼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因為把微量解熱葯直接注射發熱動物的中樞部位就有退熱作用。鎮痛作用在於減弱炎症時所產生的活性物質對末梢化學感受器的刺激。消炎抗風濕,其療效只能熱鎮痛、消炎消腫,抑制急性炎症滲出過程,並無病因治療作用,也不能改變疾病的進程和以後的肉芽增生及瘢痕形成。經研究發現,許多解熱鎮痛葯,在治療量的濃度下,即能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醫學上認為,其解熱、鎮痛和消炎抗風濕作用,主要就是由於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所致。

解熱葯具有較好的解熱作用,可使發熱病人體溫下降至正常,但不影響正常人體溫。人體發熱有時其實是一種防禦性反應,若體溫過高則會引起並發症,需及時解熱。本類葯是較理想的退熱對症處理措施之一。要用一分為二地正確看待發熱,不能見熱就退,濫用解熱葯。如病因未除,當葯物作用消失後,體溫即再回升,故有熱病人還要著重進行病因治療。

3、.解熱鎮痛抗炎葯共同作用靶點是什麼?臨床應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本類葯物種類多,但都具有解熱鎮痛抗炎和抗風濕等共同的葯理作用,僅作用強度各異,而作用機制相似。 解熱鎮痛葯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機體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個五碳環和兩條側鏈的二十碳不飽和脂肪酸,廣泛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的各種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多種細胞都可合成PG。細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結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從磷脂中釋放出來。游離的AA轉化途徑有二:一是經細胞微粒體內PG合成酶 (環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種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它們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的調節,如炎症、發熱、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氣管和子宮平滑肌的舒縮;AA的另一代謝途徑為經細胞質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類 (leukotrienes,LTs),參與過敏反應、誘發炎症、增強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趨化以及支氣管、胃腸平滑肌收縮等活動。AA這兩條代謝途徑的產物有相互調節和制約作用 (圖19-1)。近來發現了環氧酶 (COX)的兩種同工酶,簡稱COX-1與COX-2(表19-1)。 COX-1多參與血管緊張度的調節等一些生理反應,各種損傷性因子也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這些因子又能誘導COX-2表達,增加PGs合成,參與機體的炎症反應等病理過程。近年的研究發現,白細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區域的黏附分子表達有關,如來自內皮細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細胞內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細胞整合素(integrins)等。後者能把循環中的白細胞導向炎症區域。NSAIDs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可能與抑制COX-2有關;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數不良反應則可能與抑制COX-1有關,葯物對兩種COX的選擇性不同。現已明確這兩種COX的異構形式基因編碼不同。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研製提高了NSAIDs對胃的安全性。臨床上還將COX抑制葯用於結腸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療,這表明COX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只局限於抑制PG系統。然而兩種COX的各種作用尚未完全闡明,COX-2抑制劑對腎臟有無毒性尚有爭論。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 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大劑量可誘發和加重潰瘍及無痛性出血.故潰瘍病患者應禁用。 2.凝血障礙 延長出血時間,對嚴重肝損害,凝血酶原過低,維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故這些病人應避免使用。 3.過敏反應 以蕁麻疹和哮喘最常見。哮喘的發生與抑制PG合成有關,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腎上腺素對「阿斯匹林哮喘」無效,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4.水楊酸反應 大劑量服用可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處理:停葯。並靜滴碳酸氫鈉,以促進葯物排泄。 5.瑞夷綜合征。 6.腎損害。

4、解熱鎮痛葯的共同作用

你好
解熱鎮痛葯是一類具有解熱和減輕慢性鈍痛作用的葯物,大多數還具有抗炎、抗風濕作用。

5、解熱鎮痛葯理作用

解熱鎮痛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而且大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
(1)解熱作用:只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體溫正常者幾乎無影響。
(2)鎮痛作用:主要用於慢性鈍痛,特別是炎性疼痛有效。
(3)抗炎作用:可緩解炎症的紅、腫、熱、痛症狀,只能抗炎不能抗感染。

6、怎樣選用解熱鎮痛抗炎葯?

解熱鎮痛抗炎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且大多數兼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雖然它們在化學結構上各異,但都有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這類葯具有如下的3項共同作用:

(1)解熱作用。本類葯物能降低發熱動物的體溫,而對正常者幾乎無影響。這和氯丙嗪對體溫的影響不同,氯丙嗪能使正常動物的體溫降低。

(2)鎮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對慢性鈍痛(神經痛、肌肉痛和關節痛等)有效,對創傷性疼痛、腸變位等劇烈疼痛幾乎無效。因其毒性較低,無耐葯性及成癮性,故廣泛應用於臨床。

(3)消炎、抗風濕作用。本類葯物中除了苯胺類(撲熱息痛)外,都具有消炎、抗風濕作用。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按化學結構可分為苯胺類(如對乙醯氨基酚)、吡唑酮類(如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水楊酸類(如水楊酸鈉、乙醯水楊酸)和其他消炎鎮痛葯(如吲哚美辛、炎痛靜、甲滅酸等)4類。

臨床上多用的解熱鎮痛消炎葯有:

(1)氨基比林。本品有明顯的解熱、鎮痛和消炎作用。退熱效果好,鎮痛作用較強而持久,抗風濕消炎作用不亞於水楊酸類葯物。長期應用可引起粒性白細胞缺乏症。單一葯物片劑及注射液已淘汰。復方制劑有安痛定注射液等。用法與用量:皮下或肌注0.3~2毫升/次。

(2)安乃近。本品為氨基比林與亞硫酸鈉的加成物。解熱作用為氨基比林的3倍,鎮痛、抗風濕消炎作用與氨基比林相同。長期使用可產生粒性白細胞缺乏症。用法與用量:皮下或肌注,300~600毫克/次。

(3)水楊酸鈉。水楊酸鈉有鎮痛、解熱、消炎、抗風濕作用。常用於治療風濕病。用法與用量:靜注,100~500毫克/次。

7、解熱消炎鎮痛類葯物的用葯原則是什麼?

發熱是很多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的共同症狀。發熱是機體對病原體的自衛性反應,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使體內的白細胞增多、新陳代謝加快、抗體生成增加、肝臟的解毒能力增強等,對機體消滅病原、恢復健康是一種有利的因素。另一方面,熱型對疾病的診斷、判斷治療效果與預後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過高或長期的發熱會使機體的生理機能紊亂,消耗增強,甚至造成機能的嚴重損害。因此遇到畜禽有發熱症狀時,不宜首先使用解熱葯物,而應盡快明確診斷,避免因解熱鎮痛葯擾亂熱型而造成誤診。只有在診斷明確,進行對因治療的同時,對發熱過高、熱度不高但伴有肌肉痛、持續高熱已危及心、肺功能的,以及對一些未能滿意控制的血吸蟲病、絲蟲病、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等引起的長期發熱,才可適當選用這類葯物。

疼痛同樣也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狀,對病因診斷、療效觀察、預後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避免疼痛症狀被掩蓋而造成誤診的可能性。應分析疼痛的原因和性質,診斷明確後,方可選用適宜的葯物。

這類葯物中除撲熱息痛外,均有較強的消炎、抗風濕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類風濕性疾病,可有效地減輕或緩解症狀。

8、簡述解熱鎮痛抗炎葯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答:copy
您好!
本類葯物種類多,但都具有解熱鎮痛抗炎和抗風濕等共同的葯理作用,僅作用強度各異,而作用機制相似。 解熱鎮痛葯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機體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個五碳環和兩條側鏈的二十碳不飽和脂肪酸,廣泛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的各種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多種細胞都可合成PG。

與解熱鎮痛抗風濕葯物的合理使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