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土茯苓

風濕土茯苓

發布時間:2021-02-27 20:30:43

1、土茯苓能治療痛風嗎

土茯苓能治療痛風。土茯苓能治療痛風,土茯苓又稱過山龍、土萆版薢。味甘、性涼無權毒,具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等作用。《綱目》土茯苓能健脾胃、祛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祛則筋骨利;《內經》大茯苓甘淡而平,能祛脾濕、濕祛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痛漏愈矣。故用土茯苓治療痛風時該葯中解毒、除濕就有降尿酸的作用,再則利用「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原理,故該葯利關節就能鎮痛。所以用土茯苓治療痛風症能達到秋水仙鹼的治療效果,而且無反彈、無毒副作用。

2、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土茯苓屬於復野生中葯材,具制有補氣健脾的功效,對脾臟具有調理作用,可以使脾臟的虛弱狀態得到緩解。土茯苓還可以使體內免疫細胞的再生能力得到一定的促進和改善,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裡面含有多種消炎的成分,對多種細菌都具有抑製作用。使用土茯苓還可以起到祛風濕作用,如果得了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可以嘗試使用土茯苓來緩解疼痛的症狀,土茯苓還可以使體內的尿酸加速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尿酸的形成。

(2)風濕土茯苓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土茯苓的副作用主要是過敏,一些人在服用之後,身上的肌膚會有瘙癢的情況,並且還可能會有散在的小紅斑丘疹出現了。在一些含有土茯苓的葯物當中,去掉了土茯苓之後,就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所以說雖然本身土茯苓很不錯,但是在服用土茯苓的時候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是需要小心對待的。

而且對肝腎陰虧的人也需要注意,盡量不要服用土茯苓。另外在服用土茯苓期間,是盡量不要喝茶的,否則容易導致健康受到影響。

3、土茯苓有哪些功效呢?

1.用於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土茯苓有解毒、利關節之效,尤善治梅毒及汞中毒。可單味大劑煎服,也可配伍金銀花、白鮮皮、甘草等,即復方土茯苓湯。若治梅毒、淋病,還可配伍金銀花、紫草茸、茜草、枇杷葉、制草烏、訶子、梔子、白雲香、苘麻子、紅花、瞿麥等,即蒙醫驗方十四味土茯苓湯。

汪昂言:“楊梅瘡,古方不載。明正德間起於嶺表,其症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蓋相火寄於厥陰,肌肉屬於陽明故也。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入陽明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干愈。然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致廢痼。土茯苓能解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用一兩為君,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鮮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

2.用於火毒癰癤、熱淋尿赤澀痛之證。土茯苓有解毒和除濕熱之功。治瘡毒,最常與金銀花同用。若治熱淋,常配伍木通、蒲公英、扁蓄等葯。汪昂言:“濕郁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經》雲:濕氣害人,皮肉筋脈是也。土茯苓淡能滲,甘能補,患膿疥者,煎湯代茶,甚妙。”3.用於頭痛及痛風。土茯苓能利濕泄熱,又能健脾胃、祛風濕。治濕熱蘊結之頭痛,可大劑量與其他祛風通絡之葯配伍,療效顯著。若治濕濁瘀阻之痛風,常配伍萆薢、漢防己、威靈仙、炙僵蠶等葯。

三、土茯苓的用法用量:土茯苓常入煎劑,也入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十餘克至幾十克以上。《本草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葯用白者良。”四、土茯苓的應用注意:肝腎陰虧者慎服,服葯時忌茶。《本草綱目》:“服時忌茶。《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4、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

土茯苓
別名:禹余糧、白余糧、草禹余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冷飯團、仙遺糧、土萆薢、山豬糞、山地栗、過岡尤、山牛、冷飯頭、山歸來、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飯團根、土苓、狗朗頭、尖光頭、山硬硬、白葜、連飯、紅土苓、山奇良
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莖。
歸肝;胃;脾經
功效清熱除濕;泄濁解毒;通利關節
主治梅毒;淋濁;泄瀉;筋骨攣痛;腳氣;癰腫;瘡癬;瘰癧;癭瘤及汞中毒
性味甘淡;平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臨床運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痴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2.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葯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5、土茯苓的副作用?

土茯苓可以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是葯三分毒,不宜多食,

6、土茯苓葯酒對風濕病有好處嗎

有好處,
茯苓去濕的

7、如何區分土茯苓和茯苓

平常比較少有研究醫學的人們,會以為土茯苓跟茯苓是同一種葯材。其實,土茯苓和茯苓是兩種不一樣的葯材,其葯性和治療方法也不同。我們來看看土茯苓和茯苓的不同點吧。 一、土茯苓解毒除濕利關節 肝腎陰虧者慎服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葯,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葯。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從新》指出,「肝腎陰虧者勿服。」 二、豬肉滋陰潤燥 可搭配土茯苓 土茯苓一般的做法是熬葯或煎湯,在春季可與有滋陰潤燥的豬肉搭配熬湯。豬肉富含維生素A,具有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適合乾燥多風的天氣食用,在北方生活的朋友也可服。吃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以防茶葉中的鞣酸與蛋白質結合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使腸蠕動減慢而造成便秘,增加有毒物質的吸收。 三、土茯苓不是茯苓 有些人會有疑問,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種?其實不然,這不是同一種葯物。茯苓是利水滲濕葯,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茯苓是清熱解毒葯,可除濕利關節,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葯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於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8、士伏苓熬水喝類風濕人可以吃嗎

類風濕人可以吃土伏苓。雖然沒有明顯醫療效果,但也沒有反作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清熱,除濕,解毒,利關節的功能。一般可以與他葯配伍,治療關節酸痛,尿路感染,白帶,濕熱瘡毒,梅毒,紅皮病,急性菌痢,瘰癧,並用於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9、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功效應用
1.
甘淡,解毒利濕,通利關節,又兼解汞毒,故對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療效尤佳,為治梅毒的要葯。
2.
甘淡滲利,解毒利濕,故可用於濕熱引起的熱淋、帶下、濕疹濕瘡等證。常與木通、扁蓄、蒲公英、車前子同用,治療熱淋;
3.
清熱解毒,兼可消腫散結,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為細末,好醋調敷,治療癰瘡紅腫潰爛;

10、土茯苓能預防痛風病嗎?

痛風,是復由於長期制在風濕寒的環境下而導致的;因此,應該遠離風濕寒的環境,生活在相對溫暖乾燥的環境下。痛風,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攝入鹽;吃海鮮喝啤酒,會導致痛風。
痛風,採用中葯經方:中醫師在基礎經方「甘草附子湯方、桂枝芍葯知母湯方(針對膝蓋痛)、烏頭湯方(毒性最大)」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開處方。不能自己隨便開方服葯。

與風濕土茯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