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病的中醫治療
2、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症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常分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痰濁痹阻型、肝腎虧虛型等證型來用葯,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這就是熱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
3、類風濕中醫辨證。
中醫只有痹症,這是西醫病名;中醫只有雞爪風。
4、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類風濕在中醫裡面歸屬於痹症《黃帝內經》就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據此,痹症就根據風寒濕三者的主次分為行痹、痛痹、著痹,這三者統一歸類為風寒濕痹。臨床上還有風濕熱造成的,屬於風濕熱痹,日久不愈,又會導致肝腎虧虛,形成虛實夾雜。大致就是這么幾類了。
5、類風濕中醫如何辨證?
中醫治療類風濕
《素問 臟氣法時論》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1]
類風濕的患者不應該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中文名
中醫治療類風濕
風濕病的類型
行痹、痛痹、著痹等
治療建議
患者不應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治療法則
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等
中醫治療法則
1.行痹: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2.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法:經散寒,祛風除濕。
3.著痹: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4.痹:關節痛處灼熱紅紅腫,得涼則舒。治法:通絡,祛風除濕。
中醫治療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6、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7、請問類風濕中醫如何辨證的?
為大家介紹一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辨證治療法,供大家參考:
1、寒盛型: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屬於此種病理類型,在治療時要使用具有通經活絡、溫經散寒、搜剔風寒濕邪等作用的葯物。可選用的方劑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和陽和湯,其中的成分包括了麻黃、桂枝、白芥子、鹿角膠、熟地黃、生甘草、細辛、黑附片、祁蛇、全蠍等。如同時隨著血淤症狀的患者,可以在其中加入當歸、水蛭、川芎; 伴隨著四肢麻木症狀的患者,可以加用徐長卿、雞血藤、穿山龍等三種葯物。
2、熱盛型::屬於這種病理類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使用可以祛濕通絡、清熱疏風等作用的葯物治療,可選用的方劑名為白虎加桂枝湯加減,其中的成分主要為生石膏、知母、桂枝、黃柏、蒼術、防己、生甘草、薏苡仁、忍冬藤、桑枝、土茯苓、蜂房、全蠍等。同時伴隨著熱毒熾盛症狀的患者,可以在方中加入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草河車、白鮮皮;兼陰虛症狀的患者,可以加用生地、白芍、元參;兼血瘀症狀的患者,可以在方中加入桃仁、王不留行、赤芍、元胡;瘀滯症狀時間比較長、骨節畸形和關節麻木僵直的患者,可以在方劑中加入皂刺、烏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