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病長期吃激素有沒有副作用
有副作用,會導致骨質疏鬆。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2、請教:激素在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起什麼作用?有什麼副作用?
傳統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物包括非甾類抗炎葯、糖皮質激素、延緩病情的葯物及免疫抑制葯物。非甾類抗炎葯(雙氯芬酸、布洛芬、塞來昔布等)雖有較強的抗炎作用,有一定的控制症狀,緩解疼痛的功效,但是長期的臨床觀察結果發現,這類葯物並不能延緩病情的進展,患者自覺消化道不適常見,而且長期應用可以出現胃腸道等的嚴重副作用;糖皮質激素雖然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但是繼發的感染、免疫功能的異常也較明顯,長期應用還會出現骨質疏鬆而加重骨關節的毀損,從而限制了使用;免疫抑制劑抗炎作用較弱,雖然可以控制病情發展,但緩解患者的臨床表現作用不大,起效慢,需用葯持續時間較長,而這一類葯物對肝腎、血液系統的毒性均較大,也限制了長期的應用。
3、風濕病人對激素產生了依賴怎麼辦,如何減輕激素對身體的傷害呢?謝謝
風濕病人對激素產生了依賴估計是類風濕吧?!理論上風濕是不會長期用激素的。長期應用激素的病人,最好評估一下腎上腺皮質功能。可以適當應用ACTH,讓腎上腺功能有所進步。
4、風濕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風濕病一旦明確診斷即應早期開始相應治療。治療措施包括教育、物理治療、矯形、鍛煉、葯物、手術等。現將抗風濕病葯物種類和應用原則加以敘述,具體將在各病中再予以分述。
葯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葯、糖皮質激素、改變病情抗風濕葯。另有些輔助治療可應用於某些病況。
(1)非甾體抗炎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
臨床應用廣泛,用作改善風濕病的各類關節腫痛的對症葯物,但它不能控制原發病的病情進展。NSAID歷經百餘年發展後,現已有數十種化學結構不同的制劑。現知各類NSAID的鎮痛抗炎機制相同,即抑制組織細胞產生環氧化酶(COX),減少COX介導產生的炎症介質——前列腺素。20世紀90年代COX被發現有兩種同工酶,即COX-1和COX-2。在生理情況下,COX-1和COX-2可以同時表達於人體腎、腦、卵巢等組織。COX-1主要表達於胃黏膜,血小板僅有COX-1。COX-2產生的前列腺素主要見於炎症部位,導致該組織的炎症性反應,產生腫、痛、熱。因NSAID兼有抑制COX-1和COX-2的作用,抑制COX-2達到抗炎鎮痛的療效,抑制COX-1後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出現潰瘍、出血、穿孔。腎的COX-1受抑制後出現水腫、電解質紊亂、血壓升高,嚴重者出現可逆性腎功能不全。為減少NSAID的胃腸不良反應,20世紀末選擇性抑制COX-2的NSAID塞來昔布問世,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療效與傳統NSAID相似,對腎的不良反應與傳統:NSAID相似,但減少了胃腸道反應。因高度選擇性COX-2抑制劑對COX-1產生的血栓素無抑製作用,故可能有血栓形成的不良反應,已有一些研究報告提示本葯可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對此相關學者都在謹慎地進行觀察和研究。在臨床上應用本葯時,特別是對老年患者應十分慎重,並應嚴密隨訪。
(2)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是治療多種CTD的一線葯物,但非根治葯物。它有很強而快速的抗炎作用,通過受體發揮作用,其受體一個是位於中樞神經,以調節本激素的晝夜活性規律,另一是位於體內各種細胞,具有抗炎和調節代謝的作用。當激素與胞漿內受體結合成受體復合物時,它進入細胞核內與染色質相結合,改變該細胞合成的蛋白性能,如抑制核轉錄因子κB(NF-κB),減少致炎症細胞因子。激素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有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和抗原遞呈作用,減少循環中的淋巴細胞和NK細胞數量,對產生抗體的成熟B細胞抑製作用很少,說明激素以抑制細胞免疫作用為主。
激素的制劑眾多,目前使用的激素半衰期短的有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半衰期中度的有潑尼松、甲潑尼龍等,半衰期長的有地塞米松等。激素雖是一個強勁的抗炎葯,在CTD中應用廣泛,但有較多的不良反應,尤其對長期服用者。不良反應有感染、高血壓、高糖血症、骨質疏鬆、撤葯反跳、股骨頭無菌性壞死、肥胖、精神興奮、消化性潰瘍等,臨床應用時須掌握適應證和葯物劑量,同時監測其不良反應。
(3)改變病情抗風濕葯(,DMARD):是指可以防止和延緩RA關節骨結構破壞的葯物,是一組有不同化學結構的葯物或生物制劑,其特點是起效慢,停葯後作用的消失亦慢,故曾被稱為慢作用抗風濕葯。現納入該組的生物制劑起效迅速,故稱其為慢作用抗風濕葯已顯不妥。
這組葯物借其抑制淋巴細胞作用(抗瘧葯例外)而達到緩解RA或其他CTD的病情,但不能消除低度的免疫炎症反應,因此非根治葯物。
除原有的DMARD外,近年來上市的生物制劑如TNF-α、IL-1的拮抗劑和抗CD20單克隆抗體等生物制劑有特異性「靶」拮抗作用,可以阻斷免疫反應中某個環節而起效,是未來用於治療風濕性疾病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應用生物制劑的顧慮是:①價格昂貴,不宜普遍應用;②缺乏對遠期療效和長期應用後不良反應情況的了解和總結。
(4)輔助性治療:靜脈免疫球蛋白、血漿置換、血漿免疫吸附等,有一定療效。因價格昂貴又不能脫離上述三種主要葯物,故可用於有一定指征的風濕病患者。
除上述葯物外,必須重視風濕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有關教育,解除他們的心理障礙,進行康復訓練等。
5、類風濕長期服用激素有什麼副作用嗎
對骨頭不好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6、激素能治百病嗎?能治風濕嗎?
凡是治療風濕特有效的葯,多含有激素。激素可以抗炎、抗風濕、抗過敏,平喘,急救時還可以抗休克,但也不是治百病,有很多的副作用。
長期服用激素可以導致肥胖、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胃潰瘍、骨質疏鬆等,所以在風濕的急性發作期還是可以短期應用的,一般需要減量維持一段時間後停葯;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7、怎樣使用激素控制風濕活動?
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能改變機體反應,抑制炎症滲出,減輕病理改變,對控制風濕活動,尤其是對心臟病的療效,較水楊酸制劑為佳。但是否能防止發生慢性心瓣膜病變,尚無肯定的證據。
(1)潑尼松。成人每日30 ~ 60mg,兒童每日每千克體重1 ~ 2mg,分3 ~ 4 次口服。用葯至症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後,每隔5 ~ 7 天遞減5 ~ 10mg,維持量為每日5 ~ 10mg。
(2)地塞米松。0.75 ~ 1.mg。嚴重患者5 ~ 10mg,每日3 ~ 4 次,肌內注射。待症狀控制後改為口服。
(3) 氫化可的松。用於嚴重心肌炎患者, 成人每日200 ~ 300mg,兒童每日每千克體重4 ~ 8mg,緩慢靜脈滴注。
以上葯物,根據病情輕重,顯效遲早,一般4 ~ 6 周後開始減量,於12 周內停用。如風濕仍未控制,可用2 ~ 3 療程。
糖皮質激素副作用較多。主要的副作用有肥胖、多毛、痤瘡、水腫、高血壓、糖尿病、低鉀血症、誘發或加重潰瘍病、頭痛、失眠、激動等。
用葯時間越長,副作用越明顯。在用葯過程中應適當補充鉀鹽。氯化鉀每日1 ~ 3g 口服。注意合並其他繼發感染的可能性。有潰瘍病、糖尿病或高血壓者應慎用。
在停用激素後,少數患者可出現低熱、關節酸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現象」。為防止或減少反跳現象,可在停葯前加用水楊酸制劑,或在停葯前3 周滴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每周1 次,每次25 單位,或停葯後肌內注射25 單位,連續3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