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風濕病有哪些葯物
風濕病是一大類疾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上百種疾病,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是類風濕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硬化症等等。風濕病的治療要根據不同的診斷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大體來說,有三類葯物,1、非甾體類抗炎葯,比較常用的是依託考昔、扶他林、英太青等,主要用於緩解關節疼痛。2、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葯,主要是免疫抑制劑,常用的有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他克莫司、環孢素等。3、生物制劑,目前比較常用的是益賽普,雅美羅,強克,類克等等。
2、什麼叫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劑是對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抑製作用的葯物,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內細胞(T細胞和容B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膜腎球腎炎、炎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等
詳情見網路
3、風濕免疫病能否治癒呢?
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風濕免疫病的致病因素復雜、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病情容易反復,它們的治療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的難題。很多患者因為長期治療效果不佳而失去信心,甚至認為風濕免疫病是不治之症,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究竟這類疾病應該如何治療,近年來醫學界在這方面有哪些新的進展,能否將其治癒呢?以下讓我來一一解釋。
風濕免疫性疾病是一類與自身免疫功能異常激活相關的疾病,它的特點是可以累及多個器官,臨床表現多樣而復雜,並且可以檢測到多種異常的自身抗體。人體中的免疫系統精密而復雜,它像一張無形的網,保護著人體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免受各種有害物質的侵襲。但是如果免疫系統的調控出現問題,大量異常的抗體錯將自身正常的組織器官當作「有害物質」並對其進行攻擊,就會造成機體的損傷。正因為免疫系統作用廣泛,調控機制復雜,大大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以前因為各種檢查技術比較落後,很多風濕免疫病不能得到很好的診斷和評估,加上非風濕免疫科專科醫生對風濕免疫性疾病不夠了解,所以治療上常常是無從下手,
或者只能對症處理,緩解症狀,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病因。例如對於類風濕關節腫痛的患者,若我們僅僅給予消炎止痛葯物,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緩解疼痛,但是並不能阻止關節的破壞,最終還是會出現關節畸形。有的醫生甚至直接對病人說風濕免疫病是治不好的,大大打擊了病人對治療的信心,導致病人消極的放棄治療。而對於風濕免疫科專科醫生來說,因為他們了解到該病的本質是免疫系統的異常激活,所以他們經常會用到一類叫「免疫抑制劑」的葯物,將免疫功能調整致正常水平。這類葯物通常是作用於免疫反應的關鍵部位,從而達到減少異常抗體的產生,調節免疫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近年來,各種新一代的抗風濕葯物相繼面世,與老一代的葯物相比,它們的作用部位更加精確,效果更加,副作用更少,為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為風濕免疫學科大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各種生物制劑的臨床應用,使到很多原來認為是「不治之症」的風濕免疫病有了臨床治癒的可能。例如以前我們對於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手段並不多,主要包括消炎止痛葯物和使用柳氮磺吡啶等一些兼有殺菌和調節免疫的葯物,很多病人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最終仍出現「駝背」和脊柱強直。當生物制劑應用於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以後,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臨床緩解,並且避免了脊柱、關節的強直變形,大大減少了該病的致殘率。再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因為它易致全身多器官損傷,容易反復發作,不易控制,在過去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但是近年來,隨著醫學界對其認識逐漸加深,已經摸索出一套規范的診治方案,加上免疫抑制劑的不斷改良,葯物副作用已大大減少,目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生存率已明顯提高,很多人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結婚、生子。
鑒於目前治療方法的改進和各種新葯的推出,過去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風濕免疫病已經不再可怕。它就像我們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干預而得到完全控制,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並發症。絕大部分的風濕免疫病患者經過正規抗風濕治療後,都可以達到臨床緩解,即不再出現關節腫痛、脫發皮疹、皮膚黏膜潰瘍、疲乏無力等症狀,並且不會出現關節變形、脊柱強直和器官的損傷等嚴重後果,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平時只需服用少量葯物甚至可以完全停葯,而不會出現明顯的葯物不良反應。以上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臨床治癒」。相信隨著醫學的進步,風濕免疫病的治療效果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患者會因此而受益。
4、什麼是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劑是對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抑製作用的葯物,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T細胞和B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膜腎球腎炎、炎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等。
常用的免疫抑制劑主要有五類,分別是:
1、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松和強的松。
2、微生物代謝產物,如環孢菌素和藤黴素等。
3、抗代謝物,如硫唑嘌呤和6-巰基嘌呤等。
4、多克隆和單克隆抗淋巴細胞抗體,如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和OKT3等。
5、烷化劑類,如環磷醯胺等。
(4)風濕免疫抑制劑擴展資料
根據其發展狀況,免疫抑制劑大致可分為:
1、第一代:以腎上腺皮質激素(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等,葯品有強的松和甲基強的松龍Methyprednisolone、雷公藤多苷片、硫唑嘌呤、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即抗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ALG)為代表。
主要作用為溶解免疫活性細胞,阻斷細胞的分化,其特點為非特異性,為廣泛的免疫抑制劑,ALG對骨髓沒有抑製作用。主要副作用是可引起代謝紊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目前總的傾向是盡可能減少其用量或停用,但移植界對此尚有爭論。
2、第二代:以環孢素(環孢菌素、環孢菌素A、山地明、賽斯平、環孢多肽A、環孢靈(Cy-A、Cs-A)、新出地明(Neoral)和他克莫司為代表,為細胞因子合成抑制劑。
主要作用是阻斷免疫活性細胞的白細胞介素 2(IL-2)的效應環節,干擾細胞活化,其以淋巴細胞為主而具有相對特異性。CsA和FK506已被FDA批准用於臨床,其餘葯物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它們主要的副作用是具有腎毒性。
3、第三代:以雷帕黴素、霉酚酸脂(Mycophenolate Mofetil,MMF)為代表,對PI3K相關相關信號通路進行抑制,從而抑制免疫細胞增殖和擴增,與第二代制劑有協同作用。
4、第四代:以抗IL-2受體單克隆抗體、FTYZO等為代表,主要作用是針對改變Cytokine蚓,如抑制TH1、增強TH2。
5、自身免疫疾病只能服用免疫抑制劑才能治好嗎?
自身免疫疾病 一般原因都不明,所以治療起來很困難,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目前還沒有治癒的可能,現在的治療方法就是使用強的松,鹽酸氯喹,甲氨喋呤等葯調節免疫,用解熱鎮痛葯如布洛芬等控制症狀 所以免疫抑制劑是只能控制病情. 平時應當注意休息 營養 ,保持良好心態,盡量使免疫功能處於較好狀態.並且按時吃葯控制症狀
6、什麼是免疫抑制劑?那些葯有
免疫抑制劑是對機體的免疫反應具有抑製作用的葯物。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專(T細胞屬和B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的制劑。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膜腎球腎炎、炎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等。
常用的免疫抑制劑主要有五類:
(1)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松和強的松、潑尼松龍等;
(2)微生物代謝產物,如環孢菌素和藤黴素等;
(3)抗代謝物,如硫唑嘌呤和6-巰基嘌呤等;
(4)多克隆和單克隆抗淋巴細胞抗體,如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和OKT3等;
(5)烷化劑類,如環磷醯胺等。
7、免疫抑制劑的分類有哪些?
常用的免疫抑制劑主要有五類:
1、糖皮質激素類,如可的松和強的松;
2、微生物代謝產物,如環孢菌素和藤黴素等;
3、抗代謝物,如硫唑嘌呤和6-巰基嘌呤等;
4、多克隆和單克隆抗淋巴細胞抗體,如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和OKT3等;
5、烷化劑類,如環磷醯胺等。
免疫抑制劑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膜腎球腎炎、炎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等。
(7)風濕免疫抑制劑擴展資料常見免疫抑制劑介紹:
1、環孢菌素
環孢黴素可以有效地特異性抑制淋巴細胞反應和增生。對T細胞,尤其是TH細胞有較好的選擇性抑製作用,而對其他的免疫細胞的抑製作用則相對較弱,因此在抗器官移植排斥中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2、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是從土壤真菌中提取的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具有較強的免疫抑制特性,其葯物強度是環胞黴素A的10-100倍,預防各種器官移植所出現的排斥反應的效果優於環孢菌素。
3、雷帕黴素
雷帕黴素是一種用於固體狀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抑制劑。雷帕黴素結構與他克莫司相似,但作用機制不同。雷帕黴素與他克莫司之間的相互作用尚未經深入研究。
8、免疫抑制劑和激素是一回事嗎
不是。
免疫抑制劑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T細胞和B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膜腎球腎炎、炎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等。
在醫生口中的「激素類葯物」在沒有特別指定時,是「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葯物」的簡稱。其他類激素類葯物,則常用其分類名稱,如「雄性激素」、「胰島素」、「生長激素」等。激素類葯物作為一種葯效迅速明顯但副作用同時也很嚴重的葯物,一直以來都是倍受爭議,醫院不到萬不得已是盡量避免使用該葯物的。
所以,免疫抑制劑和激素不是一回事。首先是價格,激素便宜,免疫抑制劑低昂對貴不少;其次是副作用,長期使用激素治療對身體有很大的副作用,而免疫抑制劑要小很多。
在看具體的病,有些病如果可以使用大劑量的激素進行沖擊治療,可以使用激素,如果是慢性病、且易復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還是用免疫抑制劑進行長期治療比較好。
(8)風濕免疫抑制劑擴展資料
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劑是對機體免疫反應具有抑製作用的葯物,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T細胞、B細胞及巨噬細胞等)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機體的免疫反應。大致分為:
1、抑制IL-2生成及其活性的葯物;
2、抑制細胞因子基因表達的葯物如皮質激素;
4、抑制嘌呤或嘧啶合成的葯物;
5、阻斷T細胞表面信號分子。這些免疫抑制葯都缺乏選擇性和特異性,對正常和異常的免疫反應均呈抑製作用。
故長期應用後,除了各葯的特有毒性外,還易出現降低機體抵抗力而誘發感染、增加腫瘤發生率及影響生殖系統功能等不良反應。
9、免疫抑制劑是什麼東西。可以治療什麼病?
免疫抑制劑是對復機體的免疫反制應具有抑製作用的葯物。
能抑制與免疫反應有關細胞(T細胞和B細胞等巨噬細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體免疫反應的制劑。
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器官移植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膜腎球腎炎、炎性腸病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等。
10、抗風濕疫抑制劑都有哪些
指導意見:
一、環孢菌素:可抑制T輔助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激活,或延遲引起過敏反應有內關的細胞因子的產容生。用量為每日10mg/kg,靜脈注射。療程60日,總有效率為54%。 二、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過程,並防治有關感染誘因,口服每日2g,症狀嚴重時每日可用3g,療程為兩個月。對晨僵,握力,血沉,C?反應蛋白均可明顯改善。 三、環磷醯胺:對頑固性類風濕有效。但副作用較多,不宜首選。每次100~200mg,靜滴或靜注,每周1~2次,療程總量為3g。副作用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四、硫唑嘌呤:最大用量為每日2.5~3mg/kg。如合用別嘌呤醇,該葯減量25%。 五、甲氨喋呤:可阻斷細胞的二氫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因而抑制類風濕,達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50mg。每12小時口服1次,連服3次為宜。療程不超過6個月。對一二線葯物無效者作用顯著。孕婦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