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原始點

風濕原始點

發布時間:2021-01-28 14:42:52

1、原始點頸椎處原始點都治啥子病

不知道你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你是想問原始點是用來治什麼病的嗎?但是你前面又說了頸椎處,那是否是原始點在頸椎處發揮作用,這種治療方法是用來治療什麼病的,是這個意思嗎?如果是這個意思,可否猜測這是在處理跟頸椎相關的問題,比如頸椎病之類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是不知道這個原始點是一種什麼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這個方法是在頸椎處在做什麼樣的動作,所以你的這個問題沒辦法回答,以後你在提問題的時候,要考慮一下別人會怎麼思考你的問題,別人能理解你在問什麼,你說話別人是否能聽明白,只有別人能明白你在問什麼,才能准確回答你的問題。

不管你問的什麼,可能你有頸椎方面的問題,你才對這類問題感興趣。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那就直接對頸椎採取治療措施就好了。現在針對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關節炎等這類積累性的慢性肌肉炎症已經發展出了很多療法,如按摩推拿、針灸、火罐、膏葯、電療、打針、吃葯、等等,無奇不有、千奇百怪、五花八門,然而這些療法都有一個共同的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們沒有遵循一個基本的治療原則,也就是樂美康的中葯離子遠紅外脈沖透入療法所強調的,這些原則包括,1正確的葯物,這是基礎和前提,葯物都不正確的話,後面再多的治療都是白費,2正確的用葯方法,這是保證,而這些療法恰恰在這方面做不到。3堅持的治療,這是關鍵,很多人治療總是斷斷續續,無果而終、這怎麼可能產生治療的效果。4禁忌。有人治療時稍稍有點好轉,就重復以前的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使得病情又重復嚴重。

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中,選用一個像樂美康這樣的系統的治療方案,可以快速高效解除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關節炎、風濕、腰肌勞損等問題,發揮預防、治療和防止復發的作用。

2、原始點類風濕療法視頻全集下載

您好,我是
虹橋程柏鈞
風濕病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嚴重的影響,建議您早日去醫院治療。
www.5800win.com

3、二十幾歲,膝蓋風濕痛怎麼辦啊,最好是有老中醫的方法推薦

用原始抄點松筋健康法按摩。
1.如果是髕骨正中疼,這種情況很少見,按摩膝蓋上、大腿內側突起附近凹陷處,必有痛點,加以按摩,再適當舒緩熱敷。
2.如果是膝蓋周圍疼,則需按摩臀部原始痛點,即從尾椎骨沿著骨頭邊緣斜向兩邊,可讓患者趴在床上,用肘部給患者按摩,手心向上,先按壓下去,再按摩,每點按摩七八下,再用手掌加以舒緩。

4、類風濕 中醫 書籍

沒三年談不上入門,沒十年不可能精通,這都是快的,中醫不可能只會看一種病。
書籍么,上網一搜一大堆

5、有風濕病,還不能吃葯,這怎麼辦?

別吃西葯、中醫針灸也可以、風濕病對我來說很簡單很簡單、我就是中醫

6、張釗漢原始點療法有科學道理嗎

原始點中醫學
張釗漢 編 2011年4月13日
疾病的由來——可分外緣及內緣
一、外緣: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
二、內緣: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傷。
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後,進而使體質變得更差,才會產生症狀,也就是說六淫及七情是產生症狀的導火線(緣),不是主要原因,體質偏寒才是疾病的主要原因。緣(六淫七情)是很難掌控的,但因(體質)是可以改善的。故中醫治療,不是要處理六淫之邪或七情內傷,而是要改善體質,而體質又分寒性、熱性,故葯物也只有寒、熱之分而已,且在生病後體質會變得更差,生病後寒性體質會趨向更寒,熱性體質會趨向更熱,而離中性體質越來越遠,所謂葯性必有所偏,就是要把過寒或過熱的體質調整回來,如此才可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對於寒性體質而言,葯物只不過是經由內服而產生的另一種熱源罷了,固然不能說某種葯物可直接治療某種疾病;反過來也不能說,某種葯物可直接造成某種疾病。疾病是沒有特效葯及偏方的,治病別無它路,只有改善自身體質這一條路而已。
論「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風、寒、濕、暑、燥、火」,風、寒、濕屬寒,暑、燥、火屬熱。濕的本質就是寒,如痰多、尿多、帶多、涕多、淚多等,都屬濕重,也就是寒,無須再分寒濕、熱濕,風也是一樣的情形,本質屬寒,無需再分風寒、風熱。如果硬要分,那麼風及濕屬外緣,而寒及熱屬因——體質。如果誤把風、濕當成體質處理,那麼就會有風熱及濕熱的辨症說法出現。可是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何以故?寒熱性相違故。性相違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就如同生、死,明、暗,前、後,縛、解等,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一樣。
六淫之邪,雖屬外緣,卻有人認為,六淫之邪是屬體內的,而有頭風、風濕關節等病。又從中醫用葯上,有驅風濕,利水化痰,清暑,清熱燥濕等。就不難看出,已經把外緣的六淫之邪具體化,當成是體內必須處理之物了。不管六淫之邪是由體外傳入體內,或從體內而起的,這些說法都是有問題的。也就是把變化虛幻的東西當作是實有的,這樣的錯就如同把「水中月、空中花」當成是真的。也如同做夢的人,夢里的一切明明都是有的,真實的啊。這都是在醫理上病了而妄見內有六淫之邪。
如果六淫之邪是從體內生起,那麼是體內本有,因病而生,還是體內本無,因病而生?如果是本有而生,既然已經有了,為什麼還要因病才生呢?比如平常就時時咳痰,就不需等病了後才咳痰。如果是本無,就不可能被生,沒有因是不可能生出果的。如沙搾不出油,甘蔗搾不出西瓜汁,男性生不出孩子一樣。既然本有或本無都不能成立,所以六淫之邪本來就是因緣和合的,是剎那生滅變化的,是畢竟空不可得的。故不管六淫是在體內也好,或在體外也好,都不能把它認為是實有的,恆存的。
再說,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能自見,指不能自觸,刀不能自切。所以在體內的一切,我們是不能夠自己知道的。對於體內不能知的事物,如六淫之邪,如果中醫仍堅持說有,問題是誰會相信,所以生病越來越多人找西醫,而西醫用儀器也照不出來。照出來也只是一些組織的構造,根本沒有風,也沒有濕,是無相的,無相就是無,無則不可知。所以西醫也不承認內有六淫之說。可惜的是,不是中葯沒效,而是有問題的理論根本就無法圓融講透,讓人去相信。
如果你說風或濕是有相的,所謂肝主風,脾主濕,又說風走空竅,所以一般關節痛都因為是風濕引起,但關節是由軟組織、血管、神經等構成,就是找不到風,也找不到濕。而引起關節痛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處筋傷所致,根本與風或濕無關。頭因風而痛,並非風真的跑進頭殼裡面而造成頭痛,只要把頭部原始點的筋揉松即可改善,也與風無關。如果無硬要說有,就會有很多驅風濕葯出現,而這些驅風濕葯,一定能夠治好頭風痛、風濕關節痛。何以故?無中生有故,不過就如同樹枝一定可以砍斷蛇的腳一樣的好笑。體內既然沒有風,也沒有濕,哪來的葯可以達到驅風除濕的治療呢?
而且把緣等同於體質在治療,會造成中醫理論體系的混淆,等於外來的六淫之邪,跟體內的八綱辨證混在一起。原來的八綱只要辨體質之寒熱,即可開葯。現在還要分風是風寒或是風熱,濕是寒濕或熱濕,不但是脫褲子放屁,甚至誤把影子(外緣)當作本尊(體質)在治療。如果把外緣(六淫之邪)當做是主要治療的病症,然後以為葯可以治療這樣的病症,這樣也會犯了所謂某種葯可治療某種病的錯。因為實在沒有某種葯可以直接治療某種病而不經過體質的,葯只能改善體質寒熱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如果不透過體質,當人因病毒或風寒而感冒,然後喝了熱開水或姜湯,或熱粥,甚至用吹風機或蓋棉被,把汗逼出來,病也好了。就會得到熱開水、熱粥、姜湯,甚至棉被、吹風機都可以驅風寒、殺病毒的結論。這樣大家能接受嗎?若能接受,當你頭風痛,喝了熱參湯或用木棒、手肘按推而把病治好了,能說人參、木棒或手肘有驅風止痛的作用嗎?若能接受,那麼你也可以說,跑步、爬山、打太極拳可以治百病。這樣我們還談什麼是醫療呢?如果不談體質,就會出現以上荒繆的結論,闊而言之,不談體質,而宣稱葯可以清熱解毒、以毒攻毒、熄風鎮痙、利水、安神、開竅、止血、固澀......都屬妄念,或說葯可以治高血壓、糖尿病、腫瘤、憂郁、失眠、細菌、病毒......亦屬戲論。故六淫之邪只不過是指外在環境之寒熱對體質的影響罷了,所以治病不是要辨六淫之寒熱,而是要辨體質之寒熱。六淫屬外緣,非屬治療的對象,更不可與體質混為一談。
中醫的理論:五臟六腑、經絡學說、陰陽五行、葯物的歸經
症狀出現的部位在五臟六腑及經絡上,治療則以陰陽五行的學說來推論,因有臟腑經絡的部位,則葯物就會被後人賦予歸經的說法。但症狀及症狀出現的部位皆是影子,都不是要治療的對象,改善體質(本尊)的寒熱,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在症狀及症狀出現的部位裡面去找治病的答案,無疑是緣木求魚,所以從用葯治療上根本就不需要考慮臟腑之說及經絡的概念,因此延伸的相關理論,如:陰陽五行及葯物歸經,根本就是有問題的理論,除犯了「物不能自知」的錯,也把中醫的理論推向玄學方向去了,即使耗盡一生,也無法窮究。至於臟腑及經絡學說應用到用葯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服葯後,葯會被輸送到全身各部位,不可能專走某臟、某腑或某條特定的經絡路線,不過經絡學說應用到針灸上,就能成立,因針灸穴位時,可依照循行的經絡找出其影響的特定部位,達到治病的目的。所以用葯時,套用臟腑及經絡學說,根本就是多餘且毫無意義的。所謂科學的核心價值,在於找出一切事物的規律性,而不在於說明解釋的部分,因為後者帶有太多人為的推測,甚至造假的成份在裡面,如果這些理論無法運用於臨床,甚至與臨床背離,就要小心了。很可能這些理論是有問題的,甚至是錯誤的。
中醫辨證
中醫辨證有六經辨證、溫病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辨證、八綱辨證等。以上所有辨證,最終也只不過是要辨體質的寒熱罷了,除此之外都屬雜念。
◎ 六經及溫病的辨證:不管是病寒或病溫,全都是症狀的導火線,真正要處理的是體質,而體質只有寒熱之分,故六經辨證,所謂三陰三陽即是辨陰陽,陰陽即寒熱爾。既有寒熱辨證之法,再談溫病辨證就有畫蛇添足之嫌。且以患者體質多屬寒性,再談溫病,確須慎思。
◎ 表裡、衛氣營血及三焦的辨證:葯既可走表亦可走里,故無須分表病及里病,如此言之,自無衛氣營血之分。且葯既可走上亦可走下,又何須三焦而有上中下之分呢?簡言之,治病最重要的是辨寒熱體質。
◎ 虛實辨證:沒有體質虛實之辨,只有體質寒熱之辨,虛證就是寒證,實證就是熱證,如此而已。
◎ 陰陽:在八綱辨證,里、虛、寒屬陰,表、實、熱屬陽。表裡的辨證從原始點的按推及用葯的概念,根本就無需分辨,而虛就是寒,實就是熱,故陰陽等同於寒熱。陰陽既同寒熱,何必再用陰陽這個多餘的抽象概念困惑人心呢?
◎ 氣血:中醫有很多種說法來說明氣血間的關系,如氣為血之帥,氣足則能生血,氣行則血行等,可是氣血在體內是不可見的,所謂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自見,指不自觸,因此誰又能證明到底是氣生血,或是血生氣?對於體內不可知的事,硬要說明彼此間的關系,就容易把人為的推測加入其中,最後流於各說各話。
進一步分析,氣若等同於血,就無需分別是氣、是血;反過來說,若氣異於血,氣則為氣,血則為血,兩者是不相干。既不相干,就不能說氣足則能生血,否則補氣的同時也在補氣。這樣補氣與補血又有什麼分別呢?如此一來,不管氣不足或血不足,只要用補氣葯就可以了,那麼為何還要有補血葯的存在呢?反之亦然。
再說氣血如果是實有的、具體的、不變的,就可以分清是同是異,可是氣為血之帥,氣足則能生血,就已經說明氣不異於血了。而氣既不同於血,又不異於血,可見氣血不是實有的、具體的、不變的,而是因緣和合的,是剎那生滅變化的一種抽象概念罷了。
葯無補氣補血的功能,只能改善體質的寒熱而達到各種功能(包括氣血)的恢復,故從臨床用葯的觀點來看,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到氣血的問題。又以原始點的按推及外熱源的使用,從不談及氣血就可達到治病的目的,可見氣血這一抽象概念實屬多餘。
四診—望、聞、問、切
中醫主要是透過望、聞、問、切四診,來了解病人的體質屬寒或屬熱,再依患者的寒熱體質然後開立處方。
寒性體質的辨證
一、望證:辨證最為容易、最為准確、最為重要。
1、看顏色:顴骨以上到額頭面色青白、黃,黑眼圈。(註:黃色是中性偏寒,故臉黃、苔黃、涕黃、帶黃、尿黃仍屬偏寒體質。)
2、看舌頭:舌質淡白,舌胖有齒痕,舌潤、白苔。
3、看形態:無神、倦怠、嗜睡、懶言、少氣。
二、聞診、問診:他處筋傷會使患者的感覺錯亂,如怕冷或怕熱、口渴喜飲、喜熱飲或喜冷飲等,以此作為寒熱辨證的依據,有時也會不準的。故用聞診或問診的准確度就不如望診。
1、鼻子過敏,早晚症狀較嚴重,怕冷,冬天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受風寒及食涼症狀即加重。
2、口淡,口甘甜,流口水,不喜歡喝水,就算想喝也喜歡熱的,痰多,大小便頻繁。
三、切診:脈緊、細微、無力。
熱性體質的辨證
一、望診:
1、舌質干紅、舌體瘦、苔燥。
2、面赤、有神、目張、亢奮。
二、聞、問診:
1、怕熱不怕寒。
2、口渴喜冷飲、飲多,吃熱補即口渴。
3、四肢溫暖。
三、切診:脈洪大有力。
● 中性體質:在任何時間及環境下,都處於一種平和、寧靜、舒適的狀態,既不怕冷也不怕熱。
● 體質沒有虛火、上熱下寒、表熱里寒或寒熱交雜的問題,以上寒熱,都違反了性相違,不能同時並存的原則。除中性體質外,不是偏寒就是偏熱。
生病後才產生的症狀或訊號,通通是影子,不可與體質混為一談,也就是症不等同於證。(症是指因生病而產生的症狀,又稱訊號、影子;症則是指未病前平常身體就會有的狀態,又稱體質、本尊。)
寒性體質生病後亦會出現熱症。如以下:
1、口乾、口破、口苦、口臭、紅腫熱痛。
2、煩燥、譫語、出血、發紅斑、抽筋、大小便不利、晚上盜汗。
3、紅的部位:目、舌、面、唇、全身。
4、腫的部位:牙齦、嘴唇、全身。
5、熱(發燒、潮熱、灼熱)的部位:臉、四肢、全身。
6、痛(發炎)的部位:咽痛、目痛、頭痛、關節痛、全身痛、胃痛、肺炎、盲腸炎。
◎ 以上寒性體質生病後所產生的熱症,這些熱症全是影子而非真熱,故不能用退火葯或冰敷。
葯物學
葯只能調整體質的寒熱,體質改善後,身體各種功能才能恢復正常,達到治病的目的。故不可說某葯可直接治療某類病症,也不可說葯具有理氣化濕、化痰、止咳喘、活血化瘀、瀉火、解暑、涼血、燥濕、清化熱痰、解毒、固澀、安神、利水滲濕、芳香開竅、祛風濕、熄風鎮痙、消導、止血、驅蟲等的功效。以此類推,所謂葯有補氣、補血、補陽、補陰之說,也是不能成立的。氣血陰陽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大可不必理會,只要分清葯性的寒熱即可。
原始點中葯葯性分類
熱 葯:制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仙茅。
溫 葯:生薑、桂枝、麻黃、細辛、紫蘇葉、荊芥、防風、羌活、稾本、白芷、蔥白、香薷、芫荽、辛夷花、獨活、蒼耳子、秦艽、威靈仙、五加皮、松節、砂仁、藿香、佩蘭、厚朴、蒼術、白豆蔻、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復花、白芥子、皂角、陳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烏葯、沈香、檀香、薤白、佛手、荔枝核、柿蒂、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胡桃仁、巴戟天、鹿茸、肉蓯蓉、鎖陽、益智仁、杜仲、狗脊、續斷、骨碎補、沙苑蒺藜、紫河車、麝香、蜈蚣、白蒺藜、石菖蒲、遠志、杏仁、紫菀、款冬花、蘇子、百部、川芎、雞血藤、延胡索、姜黃、澤蘭、紅花、莪術、乳香、沒葯、劉寄奴、五靈脂、人參、黨參、白術、太子參、西洋參、當歸、三七、艾葉、熟地黃、炒白芍、龍眼肉、赤石脂、禹余糧、桑螵蛸、復盆子、山萸肉、五味子、烏梅、山楂、神曲。
平 葯:桔梗、蛤蚧、冬蟲夏草、桃仁、絲瓜絡、三稜、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蘇木、水蛭、牛膝、茯苓、甘草、黃芪、山葯、大棗、枸杞子、何首烏、阿膠、桑椹、桑寄生、黑芝麻、烏豆(黑豆)、蓮子、芡實、龍骨、火麻仁、郁李仁、麥芽、谷芽、雞內金、萊菔子、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夜交藤、赤小豆、桑枝、全蠍、天麻、蒲黃、血餘炭、豬苓、落得打、自然銅、瓦楞子。
涼 葯:枳實、川楝子、玫瑰花、羅漢果、前胡、桑白皮、枇杷葉、丹參、鬱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蔓荊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木賊、川貝母、浙貝母、括蔞仁、天花粉、天竺黃、竹瀝、竹茹、昆布、海藻、海蜇、荸薺、胖大海、木蝴蝶、礞石、女貞子、沙參、天冬、麥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蓮草、龜板、鱉甲、生地黃、白芍、薏苡仁、冬瓜仁、玉米須、金錢草、牛黃、冰片、羚羊角、鉤藤、石決明、地龍、白僵蠶、仙鶴草、白芨。
寒 葯:石膏、知母、梔子、淡竹葉、夏枯草、寒水石、蓮心、蘆葦根、決明子、青葙子、蜜蒙花、夜明砂、犀角、玄參、牡丹皮、地骨皮、紫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頭翁、射干、荷葉、綠豆、西瓜、青蒿、大黃、芒硝、蘆薈、牡蠣、磁石、硃砂、珍珠、紫石英、代赭石、澤瀉、滑石、車前子、木通、茵陳蒿、海金沙、防己、土鱉蟲。
蔬食寒熱表
甜屬寒、酸屬涼、水屬涼,任何含水的東西都偏涼。酒雖是溫性,但揮發力大,因此;來得急去得也快,故於人體無益,甚至喝多體質反而變得更寒。
分類





谷類

大麥、蕎麥、綠豆、苡米、黃豆、西穀米、小麥(全麥面)[平涼]
大米、小米、玉米、白豆、豌豆、扁豆、蠶豆、赤小豆、黑豆、燕麥、小麥(精白面、富強粉)[平溫]
黑米、糯米(江米)、高梁、炒芝麻

菜類
蕹菜(空心菜)、竹筍、瓢瓜(葫蘆)、苦瓜、冬瓜、番茄、銀耳、海帶、紫菜、海藻、金針菇、鮮蘑菇、草菇、荸薺、慈菇(茨菰)、羅卜、小麥草、龍葵、西葫蘆、馬齒莧、蒓菜、苦菊菜、生蓮藕、蕨菜、蕨根粉、蘆筍
莧菜、菠菜、萵苣、青江菜、A菜、茄子、絲瓜、黃瓜、茭白筍、油菜、白花菜、苤藍(甘藍)、芥藍菜、金針花(黃花菜)、黑木耳、竹蓀(竹笙)、腐竹、豆腐(含皮、干、乳)、白菜、紫菜薹、黃心菜、生菜、油麥菜、芹菜、豆芽菜、猴頭菇、香菇、菱角
胡羅卜、豇豆、豆角、豆豉、芋頭、包心菜(圓白菜、高麗菜)、青椒(柿子椒)、綠花菜(西蘭花)、蓋菜(芥菜)、雪裡紅、青菜頭(榨菜頭、鮮榨菜)、蕃薯(紅薯)、馬鈴薯、地瓜葉、干蘑菇、烤麩、麵筋(油麵筋、水麵筋)、茼蒿、蒿子稈、南瓜、山葯
香椿、九層塔、香菜(芫荽)、洋蔥、蔥、大蒜、蒜苗(蒜苔)、韭菜(薹花)、蓮藕(熟吃)
茴香菜、姜、辣椒、芥末、五香粉、咖哩粉、胡椒粉、小茴香、花椒、肉桂(桂皮)、丁香、八角(大料)
※ 體寒者熟吃並加生薑等熱性調味料
果類
柿子、餅、香蕉、楊桃、奇異果(獼猴桃)、西瓜、香瓜、哈密瓜、梨、鳳梨(菠羅)、甘蔗、椰子汁、蓮子心、檳榔、檸檬、柚子、桔子、臍橙、柳丁(橙子)
金桔、枇杷、無花果、芒果、火龍果、百合、桑甚、菠羅蜜、草莓、石榴、龍眼、荔枝、釋迦、葡萄、木瓜、櫻桃、酪梨、蘋果、冬棗、李子、番石榴、桃
南瓜子、葵花子、芡實、蓮子、花生、榛子、栗子、腰果、香榧子、楊梅、山楂、橄欖、杏、葡萄乾、佛手柑
大棗、龍眼乾、烏梅、榴槤、堅果類(松子仁、核桃仁、杏仁、開心果)、炒乾果(炒栗子、炒花生、炒瓜子)

※ 體寒者忌食、少食,可加熱或開水湯後食用
其它
冰品、綠茶、糖精、味精(味素)、人工飲料、人工添加劑、化學葯品、化學品、生水(純凈水、礦泉水)、菊花、決明子
紅茶、胖大海、羅漢果、薄荷、荷葉、桑葉、蜂蜜、蜂王漿、蜂膠、花粉、白糖、冰糖、巧克力、豆漿、玉米須、醋、醬油、鹽、沙拉醬、牛奶、優酪乳(酸奶)、啤酒、甜果酒(如葡萄酒等)、茶油、菜籽油、豆油、咖啡
雞蛋、鴨蛋、鵪鶉蛋、松花蛋(皮蛋)、靈芝、燕窩 [平涼]、葵花子油、橄欖油、花生油、玉米油、黃醬、醪糟(糯米酒釀、甜米酒)飴糖(麥芽糖)、紅糖、枸杞子、黑咖啡
麻油、純芝麻醬、黃酒(料酒)、面醬、白酒、高粱酒、(台灣)米酒

治療原則:寒性體質服溫熱性食物或葯,而有不適症狀,是因他處筋傷所致,需立即改以按推原始點為主。
中醫的葯物學
以葯性來區分寒熱的程度
熱葯
葯性最熱的是溫里祛寒葯,再依序為辛溫葯、理氣葯、補陽葯、活血葯、補氣葯、補血葯。(就如同電熱毯的分段)。
寒葯
由涼到寒:辛涼葯、涼葯、補陰葯、清熱葯(寒)、攻下葯(猛)。

熱葯:
溫里袪寒葯: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
溫葯可分:
一、辛溫葯:
生薑、桂枝、麻黃、細辛、紫蘇葉、荊芥、防風、羌活、稾本、白芷、蔥白、香薷、芫荽、辛夷花。
二、理氣葯:
性溫:陳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烏葯、沈香、檀香、薤白、佛手、荔枝核、柿蒂。
性涼:枳實、川楝子、玫瑰花。
1、芳香化濕葯(辛溫):砂仁、藿香、佩蘭、厚朴、蒼術、白豆蔻。
2、溫化寒痰葯(辛溫):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復花、白芥子、皂角。
3、止咳平喘葯:性溫:杏仁、紫菀、款冬花、蘇子、百部。
性平:桔梗。
性涼:羅漢果、前胡、桑白皮、枇杷葉。
三、補陽葯:
性熱:仙茅。
性溫: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胡桃、巴戟天、鹿茸、肉蓯蓉、鎖陽、益智仁、杜仲、狗脊、續斷、骨碎補、沙苑蒺藜、紫河車。
性平:蛤蚧、冬蟲夏草。
四、活血葯:
性溫:川芎、雞血藤、延胡索、姜黃、澤蘭、紅花、莪術、乳香、沒葯、劉寄奴、五靈脂。
性平:落得打、自然銅、瓦楞子、桃仁、絲瓜絡、三稜、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蘇木、水蛭、牛膝。
性涼:丹參、鬱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
性寒:土鱉蟲。
五、補氣葯:
性溫:人參、黨參、白術、太子參、大棗、<西洋參>。
性平:甘草、黃耆、<山葯、茯苓>。
六、補血葯:
性溫:當歸、熟地黃、炒白芍、五味子、龍眼肉、山萸肉。
性平:枸杞子、何首烏、阿膠、桑椹、桑寄生、黑芝麻、烏豆(黑豆)。
涼葯及寒葯可分:
一、辛涼葯: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蔓荊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木賊。
二、涼 葯:川貝母、浙貝母、括蔞仁、天花粉、天竺黃、竹瀝、竹茹、昆布、海藻、海蜇、荸薺、胖大海、木蝴蝶、礞石、<羅漢果、前胡、桑白皮>。
三、補陰葯:女貞子、沙參、天冬、麥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蓮草、龜板、鱉甲、<西洋參屬補氣葯>、<生地黃、白芍>。
四、清熱葯(寒葯),可分:
1、清熱瀉火葯:石膏、知母、梔子、淡竹葉、夏枯草、寒水石、蓮子心、蘆葦根、決明子、青葙子、蜜蒙花、夜明砂。
2、清熱涼血葯:犀角、玄參、牡丹皮、地骨皮、紫草、<生地黃屬補陰葯>。
3、清熱燥濕葯: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
4、清熱解毒葯: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頭翁、射干。
5、清熱解暑葯:荷葉、綠豆、西瓜、青蒿。
五、特殊用葯:瀉下葯(利大便)~
(1)攻下葯(性寒):大黃、芒硝、蘆薈。
(2)潤下葯(性平):火麻仁、郁李仁。
◎ 雖然大黃、芒硝具有強烈的瀉下功能,但仍須分辨寒熱體質。否則寒證,一味攻下,身體也會被攻垮,疾病因此隨之而來。
◎ 以下全是在影子上開葯,是不能成立的,可就其葯性之寒熱而適當的加以應用:
一、固澀葯:治療滑脫證候,指大小便、汗液、精液、內臟脫垂:
性溫:赤石脂、禹余糧、桑螵蛸、<復盆子、山萸肉、五味子、烏梅屬補血葯>。
性平:蓮子、芡實。
二、安神葯:
(1)重鎮安神(礦石、介殼)性寒:牡蠣、磁石、硃砂、珍珠、紫石英、代赭石、龍骨(平)。
(2)養心安神(植物)性平: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夜交藤、遠志(溫)。
三、利水滲濕葯:
性寒:澤瀉、滑石、車前子、木通、茵陳蒿、海金沙、防己。
性涼:薏苡仁、冬瓜仁、玉米須、金錢草。
性平:茯苓、豬苓、赤小豆。
四、芳香開竅葯(急救用):
性溫:麝香、石菖蒲。
性涼:牛黃、冰片。
五、袪風濕葯(辛溫葯):
獨活、蒼耳子、秦艽、威靈仙、五加皮、松節、桑枝(平)。
六、熄風鎮痙葯:
性溫:蜈蚣、白蒺藜。
性平:全蠍、天麻。
性涼:羚羊角、鉤藤、石決明、地龍、白僵蠶。
七、消導葯:
性溫:山楂、神曲。
性平:麥芽、谷芽、雞內金、來菔子。
八、止血葯:
性溫:三七、艾葉。
性平:蒲黃、血餘炭。
性涼:仙鶴草、白芨。
九、驅蟲葯。
十、外用葯。
臨床用葯:
以下挑選的葯,不見得每個人都需如此,亦可因個人的用葯習慣而有所增減。但切記用葯勿太多,葯多則雜、雜則亂矣,故用葯在精不在多。以下葯味雖然不多,但只要詳加辨證、巧妙應用,透過改善體質,就足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
一、熱葯類:
◎ 熱葯:
一、溫里袪寒葯:制附子、乾薑、肉桂,(仙茅、高良姜、丁香、小茴香)。
二、辛溫葯:生薑、桂枝、麻黃,(紫蘇葉、防風、羌活、白芷、辛夷花)。
◎ 溫熱葯:
1、理氣葯:<半夏、砂仁>、陳皮,(青皮、香附、木香、佛手)。
2、溫陽葯:淫羊藿,(巴戟天、鎖陽、沙苑蒺藜、續斷、杜仲、狗脊、益智仁、補骨脂、胡桃仁、<鹿茸、蛤蚧、冬蟲夏草>)。
◎ 溫葯:
1、補氣葯:人參、黨參、白術、<茯苓>、黃芪、甘草、大棗(山葯、孩兒參、白扁豆、黃精)。
2、補血葯:<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炒白芍、桂圓肉)。
3、補陰葯:黑芝麻、小黑豆。
二、寒涼葯類:
1、補陰葯:(生)白芍、<生地黃>、麥門冬,(北沙參、天門冬、女貞子、旱蓮草、)。
2-1、清熱葯:石膏、知母,(蘆根、山梔子、天花粉、淡竹葉)。
2-2、清熱解毒葯:(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紫花地丁、板藍根)。
3、攻下葯:大黃、芒硝。
結論
現在因經濟發達,大量栽培,很多葯物的種植已經加入人工的肥料及化學品,能否保存舊有葯物的品質,不無疑問。長期使用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確實必須要加以正視及追蹤。尤其附子雖然是絕佳的熱葯,但在炮製過程,膽巴的問題一直都還沒有解決。服後的副作用,時有所聞,也對中葯的長期發展造成傷害,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心。所以在當今葯物仍有許多疑慮下,最自然、最環保、最省錢就非原始點莫屬了。

吳毅實 於2011.11.16譯編,謹為學習原始點作參考之用,不保證完全准確。

7、風濕病能根治嗎

病情分析:
風濕是指以肌肉,關節疼痛為主的一類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結締組織,可能是免疫系統損傷造成的.中醫認為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脈引起的.在現代醫學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滑囊炎,強直性脊柱炎,粘附性肩囊炎,骨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復發性風濕病,紅斑狼瘡,巨細胞性動脈炎,多發性肌炎,腱鞘炎,纖維肌痛,炎性腸病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
指導意見:
在目前治療風濕病比較常用的是雷公藤,通絡開痹片裡面的馬錢子等,如果是風濕的話一般可以治癒不復發,類風濕就治癒後要很長時間來穩定病情,在服用各類葯物過程中,胃的傷害是不可忽視的,治病的同時一定要防病,尤其是雷公藤等對胃傷害比較刺激

與風濕原始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