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區別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區別

發布時間:2021-01-25 07:02:11

1、風濕和類風濕有什麼區別?

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完全兩個概念,很多醫生及患者會把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混為一談,我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
首先,風濕性關節炎嚴格上狹義的說是因為鏈球菌感染造成的關節的受累。它表現為發熱,遊走性關節疼痛,皮膚的環形紅斑,舞蹈症,皮下結節,查抗O升高,主要是因為鏈球菌感染。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及生活水平提高,抗生素的應用,最近五至十年,我們中東部的確很少見到風濕性關節。只有在部分偏遠的山區,仍有少部分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而廣義上的風濕性關節炎這包括了十幾種關節炎,比如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他們都屬於風濕性關節炎的范疇。所以說很多醫生給患者診斷風濕性關節炎,這不是很規范,而應該明確具體是哪一種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我們常見的一種關節炎,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主要表現為侵蝕性滑膜炎,二,臨床表現為對稱性的小關節腫脹,疼痛,一手的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受累為主,可有腕,肘,肩,膝,踝等其他的關節受累。而查血可以看到類風濕因子及CCP抗體的陽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可累及肺臟,血液系統等其他內臟器官。
所以說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完全兩種概念,大家不要把兩者混淆。
類風濕互助app這里有最全面的類風濕知識講解和全國各地的類風濕病友。

2、類風濕關節炎和風濕病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風濕病和類風濕關節炎從醫學角度來說風濕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他是兩種都食屬於寒性的的炎症以及發生了病變。

其實風濕病要比類風濕性關節炎輕一些,風濕病的症狀在於全身行走的時候疼痛,然後關節沒有任何形態上的改變,類風濕病除了全身的疼痛之外,還會出現腫脹,或者是軟組織攣縮,以及關節強直發生變化。或者是說關節在活動的時候受到限制,並且關節慢慢地還會變成畸形。所以說類風濕病要比風濕性關節炎中很多。雖然他們的病因上面是有著很大的相同之處的,但是他們在病理機制和臨床症狀表現。還有治療方面兒都是不一樣的。

風濕病它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出現急性的發熱,或者是關節突然的疼痛。典型的就是表現為輕度或者是中度的發熱,表現在行走的時候多個關節處特別的疼痛。比如說像膝蓋的關節處。肩膀的關節處。手腕兒的關節處踝骨的關節處等等。

他們是由一個關節轉移到另外一個關節,然後局部會出現特別紅和發腫的現象,以及伴有著灼熱和劇痛的。並且像一些病人,他還會出現很多處關節同時發病。像一些輕微的病人,只是緊有的一個關節處疼痛,沒有其他的任何錶現。如果說出現了急性炎症的話,大概會在兩到四周的時候自行消退,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但是會反復的發作,嚴重的話風濕病還會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心臟部位,就有可能會發生心肌炎的發生,甚至還會留給心臟瓣膜的病變。

其實,風濕病,它的病因在於我們人體裡面的容血性鏈球菌感染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它是由病毒感染的,並且與自己的本身也是有著很大的關系的。

類風濕關節炎,也就是說自身的免疫能力得到了病毒的侵害,會持久反復的發作,也有可能導致關節內的軟骨以及骨頭造成破壞。關節功能受到阻礙,甚至還有可能成為殘廢。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上已經表明了它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炎症疾病,以慢性或者是對襯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最常見。

它是屬於自身的免疫能力,受到了炎症發生的疾病。這種病情出現經常在手腕兒或者是足底等等一些小關節上面發生病變,並且反復的發作。早期的症狀,還會伴有紅腫和熱痛的現象晚期關節就有可能出現僵硬以及激情,並且伴有骨頭和骨骼肌裡面的萎縮最終到達殘廢。

這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和風濕病的區別。類風濕關節炎要比風濕性關節炎好治療一些,並且病症也是比較輕的。

3、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不同區別在那裡都有什麼偏方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目前中醫辨證分型比較趨於一致,主要分為以下六型: 1、風寒濕型 關節腫痛,遊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涼,四肢關節深重,局部肌膚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沉緩。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處方:麻黃6克,細辛3克,桂枝10克,獨活10克,桑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減:關節劇痛加炙川烏、杭白芍;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加秦艽、海風藤;關節麻木漫腫加薏苡仁、蒼術。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風濕熱型 起病較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乾或黃糙,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祛風,除濕通絡。 處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參20克,獨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減:熱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黃柏、龍膽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3、氣血兩虛 關節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睏倦。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緊。 治法:益氣補血,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人參6克,黃芪2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白術20克,雞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獨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減:心悸乏力加炙遠志、龍眼肉;關節疼痛甚加制乳香、沒葯;面色眺白、少氣無力加全當歸,並加重黃芪用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脾腎陽虛 關節忡痛,長期反復難愈,病變骨節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見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納食減少,畏寒,腰腿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 治法:溫陽益氣,疏經通絡。 處方:生黃芪20克,白術、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減:大便溏薄加扁豆;夜尿頻數加補骨脂、吳茱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5、肝腎陰虛 關節疼痛難愈或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為明顯,同時伴有形體羸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和血通絡。 處方:生地30克,玄參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知母9克,黃柏9克。 加減:頭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午後煩熱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骨蒸勞熱加地骨皮、杭白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6、痰瘀交阻 痹證歷時較長,關節強直,關節周圍呈黯黑,疼痛劇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縮,或見關節畸型,或出現皮下結節,全身情況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來濡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處方:桃仁12克,紅花6克,川芎9克,地龍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沒各6克,當歸12克,烏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減:頭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黃芪、赤芍;肌肉萎縮加黨參、白術;關節疼痛甚加虎杖、鹿銜草;皮下有結節可酌加王不留行。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專方治療: (1)益腎蠲痹九 組成: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淡蓯蓉、當歸、蜂房、蘄蛇、地鱉蟲、僵蠶、蜣螂、炮山甲、全蠍、蜈蚣、地龍、甘草等適量。 用法:上葯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1日2次,飯後服。 (2)螞蟻丸 組成:螞蟻50克,人參1克,黃芪7.5克,當歸4克,雞血藤7.5克,淫羊藿5克,巴戟天5克,薏苡仁5克,丹參7.5克,制川烏2.5克,威靈仙5克,蜈蚣2.5克,牛膝2.5克。 用法:上葯碾碎過篩,煉蜜調和為丸,每丸重12克。每日服1丸。服葯時將核桃1個去皮殼,大棗1枚去核,葯1丸切極碎,盛碗中,打入雞蛋1個攪勻,蒸成蛋糕狀,用白開水或小米粥空腹送服,3個月為一療程。 (3)雷公藤合劑 組成: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烏各320克,紅花、炒杜仲各180克,當歸、生黃芪各180克。 用法:上葯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3000毫升;葯渣再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5000毫升;葯渣第3次加水4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三次共取葯汁10000毫升,冷卻後加人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勻分裝入洗凈白鹽水瓶中,有效期1年,毋需加防腐劑。臨服時每瓶合劑加白(冰)糖100克,溶化後分服。
記得採納啊

4、>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區別

你好,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是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多為膝、髖、踝等下肢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則較少見;二是呈遊走不定性疼痛,疼痛持續的時間也不長,一般幾天就可緩解。類風濕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見於20~40歲的女性。發病初期,患者多有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的症狀,病情時輕時重,反復發作,且遷延不愈。病變部位多為小關節,如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關節等。晚期患者常有骨關節強直性畸形的後遺症。在檢查中可發現患者的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5、風濕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區別

一、發病情況不同:
風濕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其初發年齡以9-17歲多見,男女比例相當。類風濕關節痛則屬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通常類風濕關節痛以20-50歲的女性最為多見。

二、受累關節不同:
風濕關節炎的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而類風濕關節痛的症狀多從手指等小關節開始,例如手指、手掌、腳趾等。
三、臨床表現不同:
風濕關節炎的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常見疼痛由一個大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關節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患者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患者僅有關節無其它症狀表現,急性期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治癒後不會反復發作。
類風濕關節痛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症狀多從手指等小關節開始。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為不同程度的關節強直和畸形。
四、實驗室檢查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抗O高,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類風濕因子高,CCP、AKA會出現陽性。
五、其他合並症及預後不同:
風濕關節炎的朋友四肢皮膚伴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以及心臟病變,在急性期多有風濕性心肌炎,慢性期患「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痛系全身性疾病,多數有貧血,失眠,關節僵直變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鋸峰齒鮫軟骨粉對於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可以起到消炎止痛、抑制有害新生血管,保護關節軟骨不受襲擊的作用,幫助您早日實現關節健康!

6、痛風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確切發病機制不明。基本病理改變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並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其臨床特徵為血清尿酸升高、反復發作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以及關節畸形、尿酸性腎結石,腎小球、腎血管、腎間質以及血管性腎臟病變,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特發性三大類,原發性痛風占絕大多數。
二者是不同的疾病,結合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的檢查可加以區別。

7、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如下:
1、風濕性關節炎在幾十年前曾見過,而現在則較少,其表現為大關節的紅腫熱痛,化驗結果,如抗O或某些風濕指標增高,血沉增高;
2、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在越來越多,但較多老百姓或患者未到專科醫院診治,導致誤診,或延誤診斷,治療不夠規范,或不夠到位,引起了一些關節的畸形甚至致殘,所以呼籲這些患者需引起高度的重視。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慢性進行性發展的關節炎症,它的特點除腫痛外,它可出現關節的畸形或僵硬。診斷此種類風濕性關節炎除臨床表現外,還需一些化驗,及影像學檢查,如類風濕因子及CCP,稱為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的測定,結果增高,磁共振或CT可見滑膜的增生,引起關節的破壞,甚至僵硬強直。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早期診斷控制,不可等到已經畸形再去治療,治療措施有綜合的,包括治本和治標,均能達到較好效果,專科診治則更好。

與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區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