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的發病

類風濕的發病

發布時間:2021-01-17 20:39:44

1、類風濕是怎麼引起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識來說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呢?在這里我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風濕病的發生主要與感染、遺傳、免疫、性激素、葯物等因素有關。 1、內分泌因素:雌激素可刺激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 2、感染因素:很多風濕病與感染有關。如風濕病的發病與A型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強直性脊柱炎與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有關,類風濕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有關。 3、免疫因素:免疫異常在風濕病的發病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風濕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異常引起的。如類風濕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4 、遺傳因素: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風濕病與遺傳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均有遺傳傾向,痛風、風濕熱與遺傳因素也有密切關系。 5、?其他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環境因素、機體素質等也均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類風濕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2、類風濕發病類型?

一、隱襲發病型
約佔75%。首發症狀常在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脹、疼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是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陰雨天加重。常伴有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持續數日或數月後漸出現多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對稱性改變,伴晨僵,發展為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急性發作型
約佔8%-15%。起病較急,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均比較嚴重。可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對稱性的多關節腫脹,疼痛劇烈,伴晨僵、肌痛、淋巴結腫大,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個別患者出現內臟受累,多需適當治療方能緩解。
三、間歇發作型
約佔15%~20%。特點是少關節發病,每次1~3個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可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又反復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呈非對稱性,個別呈遊走性。以中老年多見,伴血沉快、類風濕因子陽性。預後良好,一般不引起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四、成人Still病型
約佔3%~5%。此型國內比國外常見。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熱,達39~40℃以上,可呈弛張熱、間歇熱、稽留熱等熱型,熱程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不等,伴有軀干、四肢出現直徑2~5mm的淡紅色斑丘疹,不癢不痛,隨熱退而消失。多數患者肝脾腫大,白細胞增高,有核左移現象。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RF陰性。關節症狀開始不突出,一般只有少數關節受累,多為膝、踝、腕等大關節,部分患者只有關節疼痛而無腫脹,可隨熱退而減輕。多數在發熱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RA症狀。此型患者可出現周期性的發作與緩解交替進行。
五、非典型性發作型
類風濕症狀早期極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前驅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RA症狀。常以單關節開始發病,而以中指指間關節首發最為常見,其次也可以為掌指與指間關節、腕關節、跖趾關節或 踝關節為首發關節。表現單個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晨僵,常在6周以內出現第二個關節病變,後逐漸發展成典型RA表現。
六、幼年RA(幼年Still病型)。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3、類風濕發病類型有?

一、隱襲發病型
約佔75%。首發症狀常在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脹、疼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是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陰雨天加重。常伴有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持續數日或數月後漸出現多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對稱性改變,伴晨僵,發展為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急性發作型
約佔8%-15%。起病較急,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均比較嚴重。可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對稱性的多關節腫脹,疼痛劇烈,伴晨僵、肌痛、淋巴結腫大,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個別患者出現內臟受累,多需適當治療方能緩解。
三、間歇發作型
約佔15%~20%。特點是少關節發病,每次1~3個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可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又反復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呈非對稱性,個別呈遊走性。以中老年多見,伴血沉快、類風濕因子陽性。預後良好,一般不引起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四、成人Still病型
約佔3%~5%。此型國內比國外常見。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熱,達39~40℃以上,可呈弛張熱、間歇熱、稽留熱等熱型,熱程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不等,伴有軀干、四肢出現直徑2~5mm的淡紅色斑丘疹,不癢不痛,隨熱退而消失。多數患者肝脾腫大,白細胞增高,有核左移現象。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RF陰性。關節症狀開始不突出,一般只有少數關節受累,多為膝、踝、腕等大關節,部分患者只有關節疼痛而無腫脹,可隨熱退而減輕。多數在發熱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RA症狀。此型患者可出現周期性的發作與緩解交替進行。
五、非典型性發作型
類風濕症狀早期極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前驅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RA症狀。常以單關節開始發病,而以中指指間關節首發最為常見,其次也可以為掌指與指間關節、腕關節、跖趾關節或 踝關節為首發關節。表現單個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晨僵,常在6周以內出現第二個關節病變,後逐漸發展成典型RA表現。
六、幼年RA(幼年Still病型)。

4、類風濕是怎麼得的?

我們平時所說的類風濕病指的是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目前的具體病因不清楚,可能是與以下因素有關系:

第一是遺傳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比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w4與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有一定的關系,70%的患者,hladw4也是陽性的,患者有易感基因,說明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第二是病毒的感染,類風濕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一個問題。

第三是細菌感染因素,a組溶血性鏈球菌,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發病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缺乏直接的證據。

第四是氣候的因素,長期居住在潮濕寒冷環境的人容易得類風濕,年齡體重性別等這些因素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5、類風濕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黃帝內經》把風寒濕三氣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回,所以類風濕性答關節炎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症。《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
風寒濕外邪留住體內,痹阻經絡,鏈球菌感染,關節抵抗力差是造成類風濕關節炎的原因。痹痛酊消炎止痛、打通痹阻經絡,是目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產後風等風濕免疫性疾病有效的葯物。類風濕治療必須辨明寒熱虛實,標本兼治,調理氣機,整合治療,方顯療效。

與類風濕的發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