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菊花的根、莖、葉、花、果的外形特徵
1、根
菊花實生苗在幼苗期具有真正的主根,以後從某節長出許多細長的次生根。次生根中也有比較祖的,可以多次發生側根,組成發達的根系。花後莖枯根亦死去。另外,從植株基部的腳芽,其埋藏在土中的地下莖上能形成根系,叫做宿根。腳芽的基部又能長出根群,自成獨立的根系,將這種腳芽連同地下莖和宿根分出即能長成新的植株。
2、莖
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繁殖苗的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上莖高0.2-2米,多分枝。幼莖色嫩綠或帶褐色,被灰色柔毛或絨毛。花後莖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莖發生孽芽。
3、葉
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 5-15公分,羽狀淺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邊緣有粗大鋸齒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菊花葉系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柄下兩側有托葉或退化,葉卵形至長圓形,邊緣有缺刻及鋸齒。
4、花
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集生於莖枝頂端,直徑 2.5-20厘米,大小不一,單個或數個集生於莖枝頂端;因品種不同,差別很大。總苞片多層,外層綠色,條形,邊緣膜質,外面被柔毛;舌狀花白色、紅色、紫色或黃色。
花色則有紅、黃、白、橙、紫、粉紅、暗紅等各色,培育的品種極多,頭狀花序多變化,形色各異,形狀因品種而有單瓣、平瓣、匙瓣等多種類型,當中為管狀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狀花;花期 9-11月。雄蕊、雌蕊和果實多不發育。
5、果
瘦果(一般稱為"種子")長1-3毫米,寬0.9-1.2毫米,上端稍尖,呈扁平楔形,表面有縱棱紋,褐色,果內結一粒無胚乳的種子,果實翌年1-2月成熟,千粒重約1克。
(1)葯理中祛風濕擴展資料:菊花為多年生草本,高 60-150厘米。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 5-15公分,羽狀淺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邊緣有粗大鋸齒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
菊花為多年生宿根亞灌木。繁殖苗的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上莖高0.2-2米,多分枝。幼莖色嫩綠或帶褐色,被灰色柔毛或絨毛。花後莖大都枯死。次年春季由地下莖發生孽芽。 菊花葉系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柄下兩側有托葉或退化,葉卵形至長圓形,邊緣有缺刻及鋸齒。
葉的形態因品種而異,可分正葉、深刻正葉、長葉、深刻長葉、圓葉、葵葉、蓬葉和船葉等8類。 菊花的花(頭狀花序),生於枝頂,徑約2-30厘米,花序外由綠色范片構成花苞。
花序上著兩種形式的花:一為簡狀花,俗稱"花心",花冠連成簡狀,為兩性花,中心生一雌蕊,柱頭2裂,子房下位1室,圍繞花住主5孜聚葯雄蕊;另一為舌狀花,生於花序邊緣,俗稱"花瓣",花內雄蕊退化,雌蕊1枚。
舌狀花多形大色艷,形狀分平、匙、管、桂、畸等5類。瘦果(一般稱為"種子")長1-3毫米,寬0.9-1.2毫米,上端稍尖,呈扁平楔形,表面有縱棱紋,褐色,果內結一粒無胚乳的種子,果實翌年1-2月成熟,千粒重約1克。
菊花品種具有極大多樣性,分類工作者們探討菊花的原祖。或認為野菊是菊花的原始祖先,或認為甘菊是原祖,或認為它的原祖是小紅菊,或者開出一系列的可能的原祖名單。中國科學工作者有的還進行過屬間雜交實驗,在探討菊花真源方面做了一些推測性和實驗性工作。
無論推測和實驗,都是試圖把菊花的來源落實於該屬的某一個或某兩個種上,並且試圖指出,在這些浩瀚的品種中,哪一個品種最為原始,即是說,想找出最原始的菊花品種。
可以肯定,菊花的來源是多方面,是多元而不是單元起源。菊花是異花受粉植物。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運用種間,甚至屬間雜交的辦法,來獲取菊花的新性狀,並通過返交、互交等有性過程來獲得新性狀的分離。
這樣如此返復的遺傳重組合和性狀的分離,新性狀就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的人工雜交和隨機的自然選擇都可以同時出現或交替發生。
但是,去劣擇優的人工選擇過程,卻永遠起著主導作用。菊花染色體極其有限。僅記錄到菊花是6倍體,2n=54。菊花新品種產生的另一個可能的途徑是體細胞的突變(芽變),用固定芽變的辦法來獲得新品種。
參考資料:網路-菊花
2、天麻能降血壓嗎?
天麻
《本經》
為蘭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塊莖。切片生用,或研末用。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效與應用】
1.息風止痙,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天麻入肝,功能息風止痙,且甘潤不烈,作用平和。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有定風草、治風神葯之稱,可見其治肝風療效之卓著。如用治小兒急驚風,可將本品與羚羊角、鉤藤、全蠍等葯配伍,即鉤藤飲子;用治小兒脾虛慢驚,則與人參、白術、白僵蠶等葯配伍,如醒脾丸。用治破傷風痙攣抽搐、角弓反張,又與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等葯配伍,如玉真散。
2.平抑肝陽,用於眩暈、頭痛。天麻既息肝風,又平肝陽,故為止眩暈頭痛之良葯。不論虛證實證,隨不同配伍皆可應用,且功效顯著。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鉤藤飲。用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常與半夏、白術、茯苓等同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3.祛風通絡,用於肢麻痙攣抽搐,風濕痹痛。天麻還有祛外風,通經絡的作用。用治風中經絡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常與川芎同用,如天麻丸。用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風濕葯同用,如秦艽天麻湯。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沖服,每次1~1.5g。
【現代研究】天麻含天麻素、天麻苷元、香莢蘭醇、香莢蘭醛等。有鎮靜、抗驚厥、鎮痛作用。能提高學習記憶能力,延緩衰老。可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狀血管阻力而具有溫和的降壓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天麻必須與密環菌共生,其生長繁殖過程中與密環菌結成極密切的營養關系。近年研究證明,密環菌的固體培養物質具有與天麻相似的葯理作用和臨床療效。故密環菌可代天麻葯用,密環菌片等已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