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內風濕血全

內風濕血全

發布時間:2021-01-14 11:45:41

1、嚴重的血液、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包括什麼病啊?

內分泌系統及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甲亢,甲減,侏儒症,巨人症,尿崩症,柯興綜合征.嗜鉻細胞瘤.胰島素瘤,艾狄森病。
風濕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A)、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狼瘡腎炎(LN)、強直性脊柱炎(AS)、反應性關節炎(ReA)、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SpA)、銀屑病性關節炎(PsA)、痛風(gout)、假痛風、皮肌炎(DM)/多肌炎(PM)、乾燥綜合症(SS)、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SSc)、成人still病(AOSD)、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JRA)、風濕性關節炎(RFA)、大動脈炎(TA)、結節性多動脈炎(PAN)、顳動脈炎(GCA)、過敏性紫癜(HS)、白塞病(BD)、韋格納肉芽腫(WG)、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PA)、結節性脂膜炎、骨關節炎(OA)、風濕性多肌痛(PMR)、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產後風濕症、良性風濕症
嚴重的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缺鐵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過敏性紫癜 多發性骨髓瘤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骨髓纖維化 白細胞減少症 巨幼細胞性貧血 血友病
地中海貧血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巨球蛋白血症 惡性組織細胞病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2、請問血化驗結果是不是類風濕?

看這個結果,你的類風濕因子指標超高,可以確定是患了類風濕,但是這個指標是可以治癒的,具體的治療方法,你去請教醫生吧!

3、類風濕病人為什麼會經常貧血?

你好!貧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外表現的最常見的一種,發病率約為16%~65%,差異是因為病例選擇不同和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貧血的標准不一致,比如住院病人就要比門診病人的貧血發生率高。
類風濕性關節炎貧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程度相關,嚴重的進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合並貧血。某些患者,貧血可以稱為首發症狀,以後再出現關節炎症。
貧血的糾正依賴於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發展。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貧血往往不太嚴重,且不再進展,極少需要輸血。由於鐵劑對此種貧血的血紅蛋白增加有限,且在大劑量給鐵劑時,有使關節症狀加重之虞,一般不主張常規補充鐵劑。
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貧血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一般為輕中度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有的低色素性、小細胞性為主要類型。小細胞的增多不如缺鐵性貧血那樣明顯,但是約1/4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中合並的其他類型貧血有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這些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功能缺陷直接有關。偶爾可見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而且葉酸缺乏較維生素B12缺乏更為常見。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4、內風濕過濾血可以嗎,有好處嗎

過濾血液療法,並非透析,也就是所謂血療,早已被原衛生部叫停,請慎重選擇!

5、誰知道風濕性血管炎

類風濕性血管炎:表現為遠端血管炎,皮膚潰瘍,周圍神經病變,心包炎,內臟動脈炎如心、肺、腸道、脾、胰、腎、淋巴結及睾丸等。
臨床表現為皮膚血管炎損害, 局限性可觸及紫癜,軀干非特異紅斑, 血管梗塞, 大皰和潰瘍,20%患者發生指(趾)壞疽。甲皺襞發生毛細血管擴張、梗塞性丘疹和結節。組織病理表現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亦可見淋巴細胞性壞死血管炎。侵犯血管不同,病情輕重不一。重者侵及中小動脈,有廣泛的系統性損害。全身症狀和體征有中度發熱,乏力,肌痛,關節痛,腹痛和(或)胃腸道出血,胸膜炎或肺浸潤,心包炎,輕度蛋白尿和血尿,視網膜出血以及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受累。

6、類風濕放血治療

類風濕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治療措施是止痛、免疫抑制劑、補鈣及生物制劑治療,多數病人通過免疫抑制劑即可達到比較好的療效,但是有的病人對葯物依賴性比較強,通常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可選用生物制劑治療,治療的重點是一定要規范、規律用葯,注意補充鈣片,預防骨質疏鬆
類風濕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症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並以增強葯物對局部的作用.葯物治療,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以及皮質激素,青黴胺,雷公藤,金制劑,免疫抑制劑等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建議咨詢臨床對症治療。

7、類風濕化驗血一定能查出來嗎 為什麼

風濕病化驗

1.抗核小體抗體(AnuA)

核小體是細胞染色質中的一種成分,它是由DNA和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連而組成的。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臨床意義: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並且特異性較高。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8%。

2.RA33抗體
抗RA33抗體與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抗體均無交叉反應,為多克隆抗體,以IgG型為主。

臨床意義:RA33抗體在不典型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現,陽性率為27-45%,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銀屑病性關節炎均不出現此抗體。因而認為抗RA33抗體是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的實驗室指標之一。

3.抗雙鏈DNA抗體

脫氧核糖核酸分為雙鏈DNA(dsDNA)和單鏈DNA(ssDNA)兩種,抗雙鏈DNA抗體是針對其中雙鏈DNA的一種自身抗體。

臨床意義:抗雙鏈DNA抗體可視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記性抗體。抗單鏈DNA抗體後者則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

4.抗著絲點抗體(ACA)

臨床意義:可見於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綜合症可達98%,而且,一般認為該抗體是CREST綜合症的標記抗體。在彌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著絲點抗體的陽性率僅為10%。該抗體可較早出現於患者血清中,僅有雷諾氏現象者也可陽性。臨床研究發現,抗著絲點抗體與血管炎、肺受累有關,不隨病情變化而波動,而且多提示預後相對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種蛋白,具有遇冷沉澱、遇熱又溶解的特性。分為三型。

臨床意義:主要與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巨細胞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有關。

6.抗角蛋白抗體(AKA)

臨床意義:抗角蛋白抗體(AKA)角質層型抗體與RF、抗RA33/RA36抗體無關。因此,該抗體的檢測可對RF陰性或抗RA33/RA36抗體陰性的RA患者提供診斷指標。抗角蛋白抗體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活動性相關,在RA早期甚至臨床表現出現前即可出現。因此,AKA對RA早期診斷和預後判斷很有意義。

7.抗組蛋白抗體(AHA)

組蛋白是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核蛋白,抗組蛋白抗體即是以組蛋白為靶抗原的一種自身,是抗核抗體的一種。

臨床意義:主要與葯物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8.抗磷脂抗體(ACL)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質和抗心磷脂抗體。它可作為抗磷脂綜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體,其中抗心磷脂抗體(ACA)最為常見。可分為IgG、IgA、IgM三類。

臨床意義:

1.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提示動、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發生率高達56%。

2.抗心磷脂抗體與SLE密切相關。雙型或三型陽性SLE病人均會出現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性貧血等症狀。

3.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易發生習慣性流產。

9.a-胞襯蛋白抗體

a-胞襯蛋白是從乾燥綜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種唾液腺特異性自身抗原。該抗原是泡襯蛋白的裂解產物。

臨床意義:a-胞襯蛋白抗體可能在乾燥綜合征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乾燥綜合征的診斷有意義,並且可能與乾燥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有關。

10.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CCP)

CCP抗體是環狀聚絲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為主的抗體。

臨床意義:CCP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高度特異性的抗體,陽性率為51%,特異性>96%,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中可出現。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於頰粘膜上皮細胞核周胞漿內,是上皮細胞的中等纖維結合蛋白或其前體,它是一種不溶性蛋白質。抗核周因子主要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臨床意義: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有明顯的相關性,不僅陽性率高,特異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甚至在發病之前。在早期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陽性。抗核周因子陽性、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往往預後較差,這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也有助於判斷預後。同時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性指標也呈正相關。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於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內皮細胞的細胞膜上。HLA-DR分子為二聚體結構,由非多態性的DRα鏈和多態性的DRβ鏈組成。DRα和DRβ鏈的可變區可識別並結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細胞活化,進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HLA-DR4/DR1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演變有關。

臨床意義:研究發現,有48-90%的RA患者攜帶DR4或DR1基因單倍型。病情輕、關節外病變少的RA患者一般為表達單倍型者,而DR4/DR1純合子,尤其是DRB10401純合子患者多並發關節外病變,病情進展快。

13.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

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抗PCNA抗體)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輔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細胞周期中起關鍵作用。

臨床意義:抗PCNA抗體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抗體。另據報道,該抗體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發生彌散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相關。

14.抗DNP抗體

抗DNP抗體系針對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體,即狼瘡因子。是經典的狼瘡細胞形成試驗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臨床意義:主要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陽性率可達80%—90%、非活動期陽性率為20%左右。其他結締組織陽性率低,且部分出現該抗體陽性的病人可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非結締組織病(如肝炎等)偶見陽性。

15.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的相應抗原為絲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見的抗原如彈性蛋白酶等。是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標記物。

臨床意義:

1.ANCA可出現兩種核型:①胞漿型(c-ANCA):主要與韋格氏肉芽腫血管炎有關;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綜合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產生。

2.ANCA對於血管炎疾病的鑒別診斷及預後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病(復發)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為預測病情復發的指標。c-ANCA滴度可鑒別復發與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惡化。

16.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組抗多種細胞核成份的自身抗體的總稱。

臨床意義:ANA可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葯物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綜合征(SS)、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SS)、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

17.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RF可分為IgM、IgG、IgA、IgE四型。

臨床意義:

1.RF對RA的診斷很意義,陽性率為60-80%。從早期RA患者的X線片分析,IgM RF持續陽性的病人更易發生骨侵蝕。

2.高水平IgM RF陽性的病人預後差。IgM RF滴度與RA疾病活動性的體征,如關節疼痛數和關節腫脹數相關。IgM RF滴度高低是評價RA疾病活動性可靠、敏感的指標。

與內風濕血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