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出風疹

風濕出風疹

發布時間:2021-01-14 07:22:52

1、強力風濕骨刺丹,這葯有毒、

病情分析:
你好,這種情況考慮葯物還是因人而異的
指導意見:
這個問題我建議及時的進一步檢查治療,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體內類風濕因子號會導致風疹病毒igm假陽性嗎

體內有類風濕因子,不會造成風疹病毒檢查的假陽性。

3、如何去除體內風濕毒

風濕毒又名風濕熱毒,風濕熱毒蘊郁肌膚,主要原因為氣血為病邪所閉而不通,引起筋骨、肌肉、關節的疼痛、酸楚、重著、麻木和關節腫大,屈伸...熱痹既可由於素體陰虛,內有蘊熱,與風濕相搏而成,亦可直接感受風濕熱毒所致。
治法:涼血解毒

4、蜂毒可以治風濕?

恩,能的,養蜂人一般都沒有風濕就是這個道理的,不過怎麼用還真不知道,倒是聽說過真有人抓了蜜蜂在風濕處螫來治療風濕的,而且效果也不錯,不過我不推薦啊!!

哦,幫你找到了呢!!!

自18世紀以來,關於蜂毒對風濕病克有療效的報道已屢見不鮮。1888年,特爾什報告了173例風濕症病人經蜂蜇而獲得痊癒的事實。1912年,&127;魯道夫.特爾奇用蜂毒治療666例患有風濕症的病人,臨床結果表明,有554人痊癒,99人有顯著效果。我國醫務工作者在用蜂毒治療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也獲得理想療效。

將蜂毒導入人體內的方法有幾種,但由於蜂毒對某些人有致敏作用,所以無論採用哪種治療方法,均必須在治療前進行過敏試驗,觀察治療對象對蜂毒是否過敏,若不過敏,可採用蜂毒進行治療。

1.蜂蜇法:這是最古老的方法,應用歷史悠久。目前這種方法仍被廣泛採用,由於蜂蜇法能使毒液全部進入體內,故而療效顯著。具體方法是:治療前將受蜇部位用溫水和肥皂洗凈,然後用鑷子夾住蜜蜂放在選定的位置上,使蜜蜂將蜇針刺入皮膚,待4~5分鍾毒液排空後,取出蜇針。蜂螫蟲治療後應觀察10~60分鍾,看有無不良反應。治療必須由醫生操作進行。一般第一天用1隻蜜蜂蜇,以後每天增加1隻,至第十天用10隻蜜蜂,此為一個療程。休息4~5天後,可進行第二療程,即每天用3隻蜜蜂連續蜇刺42天。兩個療程後,若病情無好轉,說明蜂毒療法無效,應停止使用。

2.蜂針療法:蜂針療法是蜂蜇療法與我國的傳統針炙相結合,以蜜蜂的蜇針代替針炙中使用的鋼針。方法是:按病人來診時間,用ZW-82型子午流注計算儀求出該時辰應選的穴位或經絡,然後用鑷子夾蜜蜂在選定的穴位蜇刺。由於蜂針療法對原始的蜂蜇療法更精細,效果更好,所以蜂針療法很快由我國傳入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國。

3.蜂毒電離子導入法:蜂哲療法和蜂針法雖然效果都很顯著,但病人由於怕痛,加上活蜜蜂不易保存,故而有人發明了蜂毒電離子導入法。具體方法是:先將蜂毒凍乾粉與生理鹽水配成一定比例的溶液,然後將該溶液均勻地浸濕襯墊,並接通兩極的電源,利用直流電通過無損傷皮膚將蜂毒離子導入體內。治療後,皮膚略有充血、微腫和輕度的癢感。

4.蜂毒注射法:將蜂毒製成各種制劑,然後皮下注射,治療疾病。此法簡單易行,不受地區、季節、活蜂的限制。但由於生產蜂毒制劑時,揮發性物質易丟失,因此效果不如以上方法。

蜂毒療法應注意的問題
1.蜂毒的過敏現象:不同的人對蜂毒的反應有所差異。絕大多數人接受蜂毒治療時,在受蜜蜂蜇的部位會出現局部的紅、痛、腫、癢的反應,這種局部反應,過幾小時或過幾天會自然消失。但是極少數人在接受蜂毒治療時,會發生嘔吐、腹痛,或是出現全身皮膚潮紅、騷癢、蕁麻疹、紫瘢、怕冷、發熱等反應。如有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葯物脫敏治療,方法是服用撲爾敏(4毫克)和強的松(5毫克)各1片,若服用4小時後還沒有好轉,可繼續按以上方法服用,直至症狀消失。若3~4次後仍不見效,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鑒於人們對蜂毒療法反應的差異,在採用蜂毒治療疾病時,應先進行過敏試驗,方法是:用1隻蜜蜂在病人背部蜇刺,蜇後20分鍾拔出蜇針,第二天在背部再做1次同樣試驗,每次按常規方法檢查尿中有無蛋白質,若無蛋白質,則可進行蜂毒治療。若蜂毒是針劑,可以進行皮下注射,第一次用0.25毫升,第二次用0.5毫升,第三次0.75毫升,每次注射後必須檢查尿中是否有蛋白質。

2.蜂毒的禁忌症:蜂毒治療的病種甚多,並且療效確實不錯,但不能說蜂毒是萬能葯。在臨床中,對患有肝炎、腎炎、性病、糖尿病、膽囊炎、尿崩症以及有出血傾向的疾病等應禁止使用蜂毒。對老年人、兒童要慎用。

3.蜂毒使用的劑量:由於蜂毒治療各種疾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所以目前還沒有一種科學的方法來鑒定蜂毒的效價。現在普遍採用將1隻工蜂的排毒量(約0.2~0.&127;4毫升)作為一個治療單位,治療使用的劑量大小,要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和病情的變化而定,一般每次使用1~4個治療單位。

5、風濕是病毒引起的嗎

根據本類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類如下:
一、彌漫性結締組織
(一)類風濕關節炎
(二)幼年型關節炎 (1)系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 (1)盤狀,(2)系統性,(3)葯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線狀,(2)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 (1)彌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症,(3)化學物(或葯物)所致。
(五)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六)多發性肌炎
1、多發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
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肉芽腫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與惡性腫瘤相關,(5)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1)Wegener肉芽腫,(2)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3)Takayasu動脈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乾燥綜合症
1、原發性
2、繼發性 與另一結締組織病相關。
(九)重疊綜合症
1、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2、其他
(十)其他
1、風濕性多肌痛
2、復發性脂膜炎
3、復發性多軟骨炎
4、結節紅斑
二、並發脊柱炎的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一)強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綜合症
(三)銀屑病關節炎
(四)炎性腸病關節炎
三、骨性關節炎
(一)原發性 (1)周圍性 (2)脊柱。
(二)繼發性 (1)先天性 (2)代謝性 (3)外傷性 (4)其他關節病。
四、感染
(一)直接 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螺旋體引起。
(二)反應性 (1)細菌性 風濕熱、亞急性感染性新內膜炎、痢疾後,(2)病毒性,(3)疫苗後,(4)其他。
五、代謝和內分泌病
(一)與晶體相關
1、尿酸鈉(痛風)
2、焦磷酸鈣(假痛風、軟骨鈣化病)
3、鹼性磷酸鈣(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異常
1、澱粉樣變 原發性、繼發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病 Marfan綜合症、Ehlers-Danlos綜合症、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 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 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補體缺乏症。
(三)遺傳性疾病
1、先天性多關節彎曲
2、過動綜合症
3、進行性骨化肌炎
六、腫瘤性
(一)原發性 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繼發性 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轉移瘤。
七、神經血管病
(一)神經性關節病
(二)神經性關節病
(三)壓迫性神經病變
1、周圍神經受壓(腕管綜合症)
2、神經根受壓
3、脊髓狹窄
(五)交感神經反射性萎縮
(六)其他 雷諾現象(病)
八、骨與軟骨病變
(一)骨質疏鬆 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軟化
(三)肥大性骨關節病
(四)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壞死
(七)肋軟骨炎
(八)其他
九、非關節性風濕病
(一)關節周圍病變 滑囊炎、肌腱病、附著端炎、囊腫。
(二)椎間盤病變
(三)原發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纖維肌痛、纖維織炎
2、精神性風濕病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關節症狀的疾病
(一)周期性風濕病
(二)間歇性關節積液
(三)葯物致風濕綜合症
(四)其他 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症、外傷等。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與風濕出風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