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敷貼法
(1)生半夏30克,生桅仁60克,生大黃、黃柏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
(2)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10克,共研細末,用40%的酒精調敷患處。適用於寒痹。
(3)取大椎、陽陵泉、肩骼、天宗、曲池、腎俞、阿是穴,選用鰲、雄黃(3:5)葯末0.3-0.6克,置普通膏葯中央,貼敷於穴位上,24小時後局部起泡揭去膏葯,用消毒針穿刺,排出分泌物,並清潔局部,換敷青冰散(冰片、青黛、浙貝母、天花粉、赤芍、月石、緞石膏),24小時後再換貼陽春膏(桂心、丁香、乳香、牛膝、血竭、察香),於72小時取下,每日取2-4穴,最多不超過8穴。不愈可進行第2次,一般治療2-3次。適用於本病各證。
2.薄貼法
(1)川草膏: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參、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黃、乾薑各15克,桂枝、木通各12克,白芍20克,細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克,蔥白4根,白酒適量,上葯共研細末,將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葯末中,再將蔥白搗爛均勻和入,以白酒調成稀糊狀;將調好的葯入鍋內炒熱至不灼傷皮膚為度,人寮香0.25克和勻,取適量攤於敷料上,約0.5厘米厚,趁熱敷於患處,以綳帶固定,每劑可重復使用5-7次,重復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葯,隨炒隨用。適用於寒痹。
(2)香丹膏:麻油240毫升,黃蠟7.5克,松香30克,黃丹30克,銅綠6克,輕粉3克,制乳香、沒葯各9克,先將麻油熬滾加黃蠟化開,次入松香,再下黃丹,加入其他葯研末,攪勻成膏,取適量薄貼患部,外加綳帶固定,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3.熱敷法
(1)乾薑60克,干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爪25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濕痹。
(2)川烏10克,草烏10克,茅術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6克,獨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芍12克,鬱金6克,生香附10克,細辛3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寒痹。
4.推擦法
川烏、烏梢蛇、草烏、烏梅各15克,將上葯浸入500毫升白酒,浸泡1周可使用,浸泡時間長則更好。用時以棉花蘸葯汁,推擦痛處,擦至有熱感為度,每日2-3次。適用寒痹、濕痹。
5.搽葯法
川烏、草烏、松節、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研末,酒浸,搽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6.摩葯法
蓖麻油30毫升,生烏頭30克,乳香5克,上葯共為細末,加豬油調和成膏,烘熱塗患處,以手心摩擦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7.熏蒸法
荊芥100克,防風100克,蘇葉50克,麻黃40克,羌活100克,獨活100克,秦蕪60克,蒼耳子50克,乾薑100克,伸筋草40克,營蒲根500克,蔥白300克,細辛30克,蒼術100克,川芍80克,白芷40克,加水煮沸15分鍾,其溫度保持在45-55攝氏度之間,熏蒸病變部位,每次30分鍾至1小時,每日蒸2-3次,7日為1療程,以大汗淋漓為度。適用的、寒、濕痹。
8.煙熏法
穿山龍12。克,八骨丹120克,一條根120克,九層塔9。克,獨活12。克,桂枝120克,艾葉90克,澤蘭90克,研為粗末,加樟腦60克拌勻,置於瓶中,取適量裝入熏壺,燒炭取煙,套上大小適當的出煙口,熏烤患部,或在壓痛點附近選擇2-3個穴位熏烤,每次約3-10分鍾,以局部有汗出為佳。適用於濕痹、寒痹
9.洗足法
尋骨風、透骨草、白毛在各3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葯、血竭各10克,老鶴草、黃篙各20克,水煎濾液,趁熱洗雙足,每日2次。適用於熱痹躁關節紅腫熱痛者。
10.葯浴法
(1)透骨迫風煎:透骨草15克,追地風16克,千年健12克,稀簽草30克,水煎洗患部或葯浴,每日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之關節麻木、腫脹、變形,活動不利者。
(2)龍馬精神方:當歸10克,乳香、沒葯、續斷、川椒、補骨脂、紅花、伸筋草、秦芫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濾凈液,洗患部或全身浴,每日1-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麻木、腫脹,活動受限者。
(3)秦歸湯:秦蕪、當歸、紅花、土鱉蟲、川烏、草烏、路路通、骨碎補、桑枝、桂枝各12克,水煎濾汁,洗浴患部或葯浴全身,每日1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腫大變形,活動不利者。
(4)桑枝500克,海桐皮60克,稀簽草100克,海風藤、絡石藤各200克,忍冬藤60克,共研細末,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11.離子導入法
(1)乾薑3克,桂枝、赤芍、當歸各2克,羌活、葛根、川芍、海桐皮、姜黃、乳香各1克,研為末,分裝於約25厘米*15厘米布袋中(每袋約裝9-10克),縫口,置蒸鍋中加熱,至蒸氣透出布袋取出,稍降溫至40攝氏度,熱敷患處,然後加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風、寒、濕痹。
(2)陳醋500毫升,威靈仙30克,將威靈仙浸入陳醋2周,去渣取汁,做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痹。
2、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比較好的治療方法
(
3、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方法是什麼?
你好: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要根據個人的病情對症治療,可以使用抗生素葯物,非甾體止痛葯物,糖皮質激素,以及生物制劑等控制病變的發展,還可以通過理療針灸改善關節症狀。患者不要重體力勞動,也不要受涼受潮。關節畸形的患者還可以手術治療。平時還要補充維生素c以及優質蛋白。
4、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治療方法?
(1)西醫葯治療。
①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又稱一線葯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每日3~5克,小兒減半,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毫克,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克,每日3次;萘普生0.25克,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克,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克,每日3次。
②二線葯物: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金諾芬: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青黴胺:每日0.25克,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克,直至每日0.5克。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每日0.75~1克,維持量每日0.125~0.25克。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症肌無力等。
(2)中醫葯治療。
①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治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防己、白術、秦艽、羌獨活、桂枝、當歸、茯苓、甘草各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5克。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②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治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苡仁、赤小豆、滑石各30克,焦山梔、連翹各15克,黃柏、防己各10克,牛膝、蠶砂各20克。
③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制半夏、枳殼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
④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治宜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白術、獨洛各10克,細辛、甘草各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黨參各15克,肉桂3克。
5、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減輕關節炎症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降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
治療原則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葯、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功能鍛煉。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和耐心,能夠與醫生配合治療。
2.一般治療
關節腫痛明顯者應強調休息及關節制動,而在關節腫痛緩解後應注意早期開始關節的功能鍛煉僵直。此外,理療、外用葯等輔助治療可快速緩解關節症狀。
3.葯物治療
方案應個體化,葯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慢作用抗風濕葯、免疫抑制劑、免疫和生物制劑及植物葯等。
(1)非甾類抗炎葯有抗炎、止痛、解熱作用,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最為常用的葯物,適用於活動期等各個時期的患者。常用的葯物包括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
(2)抗風濕葯(DMARDs)又被稱為二線葯物或慢作用抗風濕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靜注;柳氮磺吡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以及羥氯喹、來氟米特、環孢素、金諾芬、白芍總苷等。
(3)雲克即鍀[99Tc]亞甲基二磷酸鹽注射液,是一種非激發狀態的同位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症狀的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小。靜脈用葯,10天為一療程。
(4)糖皮質激素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葯物。但在下述四種情況可選用激素:①伴隨類風濕血管炎包括多發性單神經炎、類風濕肺及漿膜炎、虹膜炎等。②過渡治療在重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緩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應首先減少或緩慢停用激素。③經正規慢作用抗風濕葯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劑量激素。④局部應用如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炎症。總原則為短期小劑量(10mg/d以下)應用。
(5)生物制劑目前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已經有幾種生物制劑被批准上市,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尤其在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幾種生物制劑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也稱TNF-α嵌合性單克隆抗體,臨床試驗已證明對甲氨蝶呤等治療無效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滿意療效。近年來強調早期應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靜點,3mg/kg,分別於0,2,6周注射一次,以後每8周靜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為1個療程。需與MTX聯合應用,抑制抗抗體的產生。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AS療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國內有恩利及益塞普兩種商品劑型。③adalimumab(阿達木單抗)是針對TNF-的全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推薦的治療劑量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單抗),IL-6受體拮抗劑,主要用於中重度RA,對TNF-α拮抗劑反應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薦的用法是4~10mg/kg,靜脈輸注,每4周給葯1次。⑤抗CD20單抗Rituximab(利妥昔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Rituximab也可與環磷醯胺或甲氨蝶呤聯合用葯。
(6)植物葯目前,已有多種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植物葯,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鹼等。部分葯物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4.免疫凈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大量循環免疫復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葯物治療外,可選用免疫凈化療法,可快速去除血漿中的免疫復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過多,還可採用單個核細胞清除療法,從而改善T,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滯度,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同時提高葯物治療的療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凈化療法包括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去除術。被置換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細胞、粒細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等。應用此方法時需配合葯物治療。
5.功能鍛煉
必須強調,功能鍛煉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說來,在關節腫痛明顯的急性期,應適當限制關節活動。但是,一旦腫痛改善,應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進行功能活動。對無明顯關節腫痛,但伴有可逆性關節活動受限者,應鼓勵其進行正規的功能鍛煉。在有條件的醫院,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6.外科治療
經內科治療不能控制及嚴重關節功能障礙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科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外科治療的范圍從腕管綜合征的松解術、肌腱撕裂後修補術至滑膜切除及關節置換術。
6、求類風濕關節炎的的最佳治療方法
風濕性關節炎怎樣治療?
一、理療
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發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症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並以增強葯物對局部的作用。
二、葯物治療
(一)水楊酸鹽
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具有退熱、鎮痛和抗炎作用。用法每日3~4g,分3~4次服用。長期服用易發生惡心、嘔吐、胃痛及食慾減退等消化道症狀,嚴重者可發生胃粘膜糜爛、潰瘍和出血。大劑量服用數年可引起腎損害。
(二)消炎痛indomethacin非類固醇抗炎葯,效果較好,其鎮痛、退熱及抗炎作用都較強,也有抑制肉芽形成的作用。夜間或睡前服用可抑制晨僵劑量25-50mg,口服每日三次,副作用,惡心、嘔吐、食慾減退、頭痛、皮疹及白細胞減少等。類似制劑有炎痛靜bengydamine,用法,劑量同消炎痛。
(三)異丁苯丙本酸1buprofen,brufen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均較阿斯匹林強10倍以上,副作用較阿斯匹林小。劑量0.2-0.3g口服每日三次。
(四)皮質激素
對急性炎症有顯著療效,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停葯後極易復發。適應證為①嚴重活動性關節炎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或血管炎、肺、心及眼合並症。②嚴重關節炎應用其它葯物治療無效。③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明顯增快,類風濕性結節陽性。在使用期間應注意副作用及並發症。開始應用時應以小劑量開始,如強地松5-20mg,口服每日1-2次,有效後再調整到最小有效量,或改為隔日療法。為了避免全身性副作用,可用關節內注射療法;適應證為①少數關節患病,全身症狀不明顯。②全身約葯後,症狀基本控制,但殘留幾具關節症狀不見好轉。③關節急性症狀明顯,為緩解局部症狀。常用醋酸氫化可的松10-20mg關節內注射,每周一次。膝關節或踝關節內注射後,應卧床休息,以防誘發無菌性壞死。應嚴密消毒、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