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蘊肌膚

風濕熱蘊肌膚

發布時間:2021-01-04 10:08:09

1、濕熱蘊蒸的中醫治法是什麼?

[主治]清熱利濕,瀉火解毒。

[常方]茵陳蒿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茵陳18克,生大黃9克,梔子12克,黃連9克,黃芩9克,黃柏9克,木通6克,龍膽草6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包煎),豬苓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方義]]茵陳苦平微寒,寒能清熱,苦能燥濕,既能發汗使濕熱從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濕熱從小便而去,是治療黃疸的要葯。大黃苦寒泄熱,盪滌胃腸。龍膽草大苦大寒,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濕熱,為本方瀉火除濕兩擅其功的君葯。黃芩、梔子具有苦寒瀉火之功;澤瀉、木通、豬苓、車前子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除。方用柴胡,是為引諸葯入肝膽而設,甘草有調和諸葯之效。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加減]惡心嘔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各9克,以和胃止嘔;肝熱重者,加田基黃、垂盆草各30克,以清肝;濕邪盛者,加蒼術、茯苓各12克,滑石、車前子(包煎)各30克,以利濕。

2、血虛肝旺型和風濕蘊阻型神經性皮炎有怎樣的症狀?

血虛肝旺型症狀:一般病程較久

3、濕熱蘊蒸有什麼處方?

(1)茵陳蒿湯加味

[主治]清熱利濕。

[處方]茵陳40克,梔子12克,大黃9克(後版下),制鱉甲9克,生石權膏5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茵陳五苓散

[主治]利濕清熱,健脾和中。

[處方]茵陳3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豬苓20克,澤瀉15克,桂枝6克,制鱉甲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3)蒿芩清膽湯加減

[主治]化痰利濕瀉熱。

[處方]青蒿20克,黃芩12克,陳皮15克,半夏15克,竹茹15克,茯苓20克,枳殼15克,滑石25克,青黛12克,制鱉甲9克,煅牡蠣2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4、內蘊濕熱的患者有哪些食療方法?

一些人因內蘊濕熱、上蒸肌膚所致,出現黑斑色淡,面部油脂分泌較多,頭專發稀疏,伴發屬口淡無味、肢體困重、食少納差、大便稀溏等症狀。宜採用健脾利濕之法。

五白糕白扁豆50克,白蓮子50克,白茯苓50克,白菊花15克,白山葯50克,麵粉200克,白糖100克。將扁豆、蓮子、茯苓、山葯、菊花磨成細面,與麵粉調勻,加水和面。上籠沸水武火蒸30分鍾,至熟,出籠後切成塊狀,作主食用。久食則健脾、除濕、增白潤膚。

八寶除濕粥生苡米10克,生芡實10克,蓮子15克,生山葯30克,白扁豆15克,赤小豆15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除粳米外,將諸品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再放粳米,繼續加水,煮熟成粥。早晚各1碗,長期食用定會取得較佳的效果。

5、中醫怎麼醫治濕熱蘊脾?

要健脾祛濕,中葯參苓白術散是健脾祛濕的代表方劑。

6、濕熱蘊蒸者有哪些治療方案?

【食療葯膳】

(1)楓楊茶

[原料]楓楊樹葉不拘量

7、濕熱蘊脾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

濕熱蘊脾,脾失健運來,水源濕停滯,濕蘊化熱,濕熱鬱蒸

濕熱之邪蘊結脾胃,脾失健運,故院腹痞悶,嘔惡納呆;脾主肌肉,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故肢體困重;濕熱下注則大便搪泄,小便短赤;濕熱內蘊脾胃,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肌膚,故面目發黃,色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濕遏熱伏,熱處濕中,濕熱鬱蒸,故身熱起伏,汗出而熱不解。香紅苔黃膩,脈儒數為濕熱內盛之徵。

治療應該清熱化濕
可用藿朴夏苓湯。
 藿香二錢(6g) 川朴一錢(3g) 姜半夏一錢半(4.5g) 赤苓三錢(9g) 杏仁三錢(9g) 生苡仁四錢(12g) 白蔻仁一錢(3g) 豬苓三錢(9g) 淡香鼓三錢(9g) 澤瀉一錢半(4.5g) 通草一錢(3g)

 解表化濕。
主治:濕溫初起,身熱惡寒,肢體睏倦,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

與風濕熱蘊肌膚相關的內容